1.课题内容。课题内容是影响研究方法选择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社会科学方面的课题与自然科学方面的课题在研究方法上有很大的差别。由于学科内容不同,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心理过程就有所不同,其研究方法也应不同。例如要进行“青少年网络痴迷现象”的研究,最合适的方法应是调查研究法;而要进行“机动车尾气对环境的影响”的研究,实验法才是最合适的研究方法。由此可知,方法服务于课题内容,必须根据课题内容来指导学生选择最合适的研究方法。
2.学生素质。学生的素质包含心理特征和知识基础、兴趣爱好等方面。不同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知识基础均有不同,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也有差异,因此,选择研究方法时,还必须考虑学生本身的实际状况,指导他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如性格外向的学生就比较适合采用调查法,而性格内向的学生往往更适合于采用文献法,驾御材料的能力比较强的同学可采用比较法等等。由此可知,指导学生选择的最合适的研究方法必须适宜于不同的学生。
3.研究进度。指导学生选择最适合的研究方法还应考虑到课题研究的进度。一般来说,在课题的准备阶段,学生需要搜集大量的资料,调查法是这一阶段最常用的方法。而到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由于研究方向已经确定,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得出自己的结论或论证自己的观点,因此这一阶段采用的研究方法除调查法外,还有可能是文献法或实验法等多种方法的相互结合。教师在指导学生时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主观臆断。
(二)课题研究的常用方法及其应用
在研究性课程实施过程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文献法等。
1.调查法及其应用
调查法是学生在研究性课程实施过程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对原始材料的观察和原始信息的分析,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研究对象的材料,从而形成科学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
这种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访谈、观察、测验等不同的具体方法,程序上虽各有侧重,但一般均应遵循如下几个步骤:
(1)调查前的准备工作:确定调查课题→选取调查对象→拟写调查提纲→订出调查计划(含课题和目的,对象和范围,地点和时间,人员分工和调查报告完成的日期)。
(2)实际调查,搜集资料(资料包含两类:书面资料、口述资料)。
(3)整理资料(叙述的材料,要用文字加以整理;数量的材料,则要用数学统计法加以整理)。
(4)撰写调查报告。
2.访谈调查
访谈,是指调查者通过与调查对象面对面交谈来了解情况、搜集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根据被询问者的答复搜集客观的、不带偏见的事实材料的研究性交谈。
访谈可以个别访谈,也可以开小型座谈会;有正式的,也有非正式的。所谓正式的访问,是要求有一定的组织手续,严格按照预先拟定的计划进行;非正式访问,则是指调查者和被访者在日常接触中,在自然气氛或自然环境中进行的谈话。
访谈,不仅是调查者与被访者之间的语言交流,而且是两者感情的沟通,它是一种艺术,一种技巧。但是许多学生在进行访谈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表面地认为访谈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外出访谈时,只是怀着一种好奇的心理,蜂拥而出。结果,不是因找不到地点在外面毫无目标地东奔西跑,就是因事先未加以联系,即使找到了地址也是被拒之于大门之外;甚至有的同学,访谈刚开始不久,便不知如何继续进行下去,只好作罢。究其原因,还是许多学生不知道如何顺利地进行访谈。因此,教师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访谈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是访问者在进行采访前必须制定访谈提纲,明确访谈所要达到的目的;其次要有“虚心请教”的态度,采取与访谈对象“共同讨论”的方式,注重“感情的交流”。具体操作应注意以下两点:
(1)应作好充分的准备
准备工作一般是针对采访者自身而言的,其次是指访谈条件的准备。自身准备指的是访谈内容上的准备和访谈形式上的准备。在开始采访前,采访者要对所要了解的内容进行认真设计,以避免采访时提的问题过于宽泛,达不到预期目的。在访谈形式方面,为了给被采访者留下一个好的印象,保证访谈的成功进行,采访者应做到“三注意”:第一,注意衣着,要整洁、大方、得体;第二,注意语言,语言要简练、清晰,还要朴实、礼貌、文明;第三,注意举止仪态,举止仪态必须端庄、稳健。也就是说,采访时,决不轻浮,装腔作势,既不可出现自己平时一些不良的习惯动作,也不可过于拘谨,手足无所措。
访谈条件的准备,指的是要注意作好访谈前与受访者的联络工作。即先落实好受访者和受访的时间、地点,使受访者也作好准备,避免使自己成为“不速之客”。
(2)应注意访谈的技巧
访谈是否能顺利地进行,不仅取决于事前能否作好充分的准备,还取决于采访者能否采用适当的访谈技巧。访谈的技巧指的是:善于启发引导,培养气氛;善于察颜观色,临机应变;善于辞令,发问有方;直接法、间接法及迂回法交替使用。
3.比较研究法
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才知优劣。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认识。比较研究,是研究性课程实施过程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何谓比较研究?比较研究是确定研究对象间异同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即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某种事物的客观现象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找出客观事物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本质,力求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结论的方法。比较法的种类很多,根据以下分类标准,可以归纳为三类:
(1)纵向比较研究与横向比较研究(纵比与横比)
纵向比较,是比较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内的发展变化。它强调的是事物的发展过程,按时间序列的纵断面展开的研究,以动态观点来研究现状,从而揭示其历史演化性,以弄清其发展的来龙去脉。
横向比较,是对同时存在的客观事物进行比较。它是按空间结构的横断面而展开的,强调的是从事物的相对静止状态中研究事物的异同,分析其原因。
以上两种比较研究是根据比较对象历史发展和相互联系而分的。
(2)同类比较研究与异类比较研究(类比与对比)
同类比较研究,是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事物而区别各自异同点的方法。同类相异点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事物发生、发展的不同个性,同类相同点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事物发生发展的共性。
异类比较研究,是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相反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正反两方面,从而发现异中之同,找出其共同的发展规律的方法。这种比较的特征是反差大,效果显著,有利于鉴别和分析所比较的客观事物。
(3)定量分析比较与定性分析比较(量比与质比)
定量分析比较是对事物属性进行量的分析以判断事物发展变化的比较方法;定性分析比较,则是指通过事物间本质属性的比较来确定事物性质的比较方法。二者结合,能使比较的内容更加清晰,结论更加正确,比较的效果更加显著。
学生在进行研究时,由于急于找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普遍存在着轻视定量分析研究而重视定性分析比较的倾向。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白没有量的发展也就没有质的进步的道理,在研究性学习中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进行。
4.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件的操作过程,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验证课题内容或获取新知识的一种研究方法。它特别适合于研究性课程中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性学习。
(1)实验法的步骤
实验研究法的全过程分为准备——实施——总结这三个基本阶段。各阶段的具体步骤为:
①实验的准备阶段:选定实验研究的课题,形成研究假说→明确实验目的,确定指导实验的理论框架→确定实验的自变量→选择适合的测量工具并决定采用什么样的统计方法→选择实验设计的类型;
②实验的实施阶段:按实验设计进行实验→采取一定的实验措施→观测效应→记录实验所获得的数据、资料等;
③实验结果的总结评价阶段:对实验中取得的数据、资料进行处理分析→确定误差的范围→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得出科学结论;
(2)实验法运用的基本要求
①编写实验计划(含实验的题目、目的、要求,实验所需的仪器、材料、工具等)。
②做好组织工作(自然是以课题小组为单位)。
③作好实验前各种物质准备(检查实验时所需的仪器、设备、材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