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获取财富的智慧宝典(犹太人的货币战争)
8809600000003

第3章 运用智慧装满钱袋(2)

犹太人靠其高素质的文化,在择业和创收方面就胜人一筹,且不说其在经商中巧用谋略的巨大收入了。以美国为例,据统计,一个高中毕业生一辈子靠打工收入,比一个同样工种的初中毕业生多挣10万美元;一个大学毕业生又要比一个高中毕业生一辈子多挣20万美元。在美国的200多万犹太人中,高中毕业占64%,大学毕业占32%。而在美国总人口中,高中毕业只占35%,大学毕业占17%。这个文化水平的群体差异,使在美国的犹太人的收入比美国全国平均收入高得多。据统计,1974年美国犹太人家庭平均收入为13340美元,而美国的平均家庭收入只有9953美元,犹太人家庭高出了34%。

犹太人把知识视为财富,认为“知识可以不被抢夺且可以随身带走,知识就是力量”,所以他们十分重视教育。犹太人有个说法,犹太人一生有三大义务,第一义务就是教育子女。他们教育子女,目的在于让后代能在竞争的社会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壮大自己和民族的力量。犹太人对教育问题已跳出了宗教和神学范畴,认为现代社会经济生活处于越来越迅速的发展变化之中,科学知识日新月异,如果与时代发展的步伐,激烈的竞争中必须遭到被淘汰的命运,经商做买卖,从事科学技术事业无不如此。

统计结果表明,最近十多年来的工业新技术,有30%已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了。电子产品的寿命周期已限制在3年左右,超导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的蓬勃兴起,一次新的工业革命已在拉开帷幕。当今世界的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趋向全球化,知识型经济成为争夺相对经济优势的主要手段。在这样多变的世界里,任何故步自封、因循守旧、缺乏远见和不求上进的人,命运中将注定失败。犹太人深明大义,不但自己努力学习,自觉接受新的知识,对后代的培养更为倾心,为如何培养他们成为文化素质较高的人才不遗余力。的确,犹太商人的观念是正确的,他们把知识看作致富的力量,谁掌握了知识,谁就有力量,因此世界上的犹太商人成为第一流的商贾。

想法把自己变成一个高财商者

高财商者就是比别人拥有更多经商智慧的人,不言而喻高财商者更容易获得金钱,所以要想获取更多的金钱,就要想办法把自己变成一个高财商者。

美国财富专家乔·史派勒的一本书叫《动手来种钱》,是犹太商人共同欣赏的书,书中有一个只剩下1美分的人,这个人正准备开始用掉1美分时,一个想法突然冒了出来,他把钱换成美金的铜币,他提示自己每次花钱时,就要让钱再以10倍或更多倍的数量再返回自己的口袋。这是一种奏效的方法!这个人最后终于财源广进,成为一个腰缠万贯的富翁。

动手“种”钱之前,犹太商人认为有几个问题需要弄清楚:

(1)淘金还是卖水

19世纪中叶,发现金矿的消息从美国加州传来。许多人认为这个发财机会千载难逢,于是纷纷奔赴加州。17岁的小农夫亚默尔也成为这支庞大的淘金队伍中的一员,他同大家一样,历尽千辛万苦,赶到加州。

淘金梦的确很美,做这种梦的人也比比皆是,而且还有越来越多的人纷至沓来,一时间加州遍地都是淘金者,而金子自然不能如淘金者的意愿,越来越难淘。

不但金子难淘,而且生活也越来越艰苦。当地气候干燥,水源奇缺,许多不幸的淘金者不但没有圆致富梦,反而丧身此处。小亚默尔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大多数人一样,不但没有发现黄金,反而被饥渴折磨得半死。一天,望着水袋中一点点舍不得喝的水,听着周围人对缺水的抱怨,亚默尔忽发奇想:淘金的希望太渺茫了,还不如卖水呢。于是亚默尔毅然放弃对金矿的努力,将手中挖金矿的工具变成挖水渠的工具,从远方将河水引入水池,用细沙过滤,成为清凉可口的饮用水。然后将水装进桶里,挑到山谷一壶一壶地卖给找金矿的人。当时有人嘲笑亚默尔,说他胸无大志:“千辛万苦地到加州来,不挖金子发大财,却干起这种蝇头小利的小买卖,这种生意哪儿不能干,何必跑到这里来?”

亚默尔毫不在意,不为所动,继续卖他的水。哪里有这样的好买卖?

把几乎无成本的水卖出去。哪里有这样好的市场?那么干渴难忍的人都在等着他的水。结果,淘金者都空手而归,而亚默尔却在很短的时间靠卖水赚到几千美元,这在当时是一笔非常可观的财富了。

一个高财商者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发现致富的机遇,他们似乎对财富有一种特殊的感觉;而些低财商者,让财富从自己的身边溜走,却毫无察觉。

(2)小钱和致富

有两个年轻人一同去寻找工作,其中一个是英国人,另一个是犹太人。

他们都怀着成功的愿望,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机会。有一天,当他们走在街上时,同时看到有一枚硬币躺在地上,英国青年看也不看就走了过去,犹太青年却激动地将它捡了起来。

英国青年对犹太青年的举动露出鄙夷之色:连一枚硬币也捡,真没出息!

犹太青年望着远去的英国青年心中感慨:让钱白白地从身边溜走,真没出息!

后来,两个人同时进了一家公司。公司很小,工作很累,工资也低,英国青年不屑一顾地走了,而犹太青年却高兴地留了下来。

两年后,两人又在街上相遇,犹太青年已成了老板,而英国青年还在寻找工作。

英国青年对此无法理解:“这么没出息的人怎么能如此快地发了财呢?”犹太青年说:“因为我不会像你那样绅士般地从一枚硬币上走过去,我会珍惜每一分钱,而你连一枚硬币都不要,怎么会发财呢?”

英国青年并非不在乎钱,而是眼睛总盯着大钱而对小钱弃之不理,所以他的钱总在明天,这就是问题的答案。

对于一个高财商者来说,金钱的积累是从“每一个硬币”开始的,一个成功致富的人决不会因为钱小而弃之,他们知道任何一种成功都是从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没有这种心态就不可能获到更大的财富。

对金钱的态度也反映了一个人对待人生和事业的态度,只有在任何时候都不好高骛远的人,才能脚踏实地地为自己的前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反之,不但不能得到大的财富,小的财富也会与之失之交臂。

(3)掌握得到财富的机会

我们可以发现,辛勤者中间有着贫富之分,而在成功的辛勤者中间,成就亦有高低的差别,有一些表面上并不辛勤的人,却能成功致富。正是这些差异的出现,社会面貌才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变化,而促成社会面貌变化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机会。因此,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机会是上帝的别名”。在特定的时间里,各方面因素配合恰当,就会产生有利的条件,谁最先利用这些有利条件,运用手上的人力、物力,从事投资,谁就能更快、更容易获得更大的成功,赚取更多的财富。这些有利条件便是机会,一个高财商的人懂得掌握这些得到财富的机会。

要拿到红利,必须先拿钱投资。同样,想获得机会,则必须先有所牺牲———牺牲自己的时间、收入、安全生活和享受等等,随时全神贯注地做好准备,一有机会出现,便跳起来将它抓住。但是我们创业致富,常常要靠一些运气。而运气不是机会,不要把两者混淆,否则,就会作出错误判断,招致损失。

运气带有偶然、意外的性质。有个人去买彩票,结果中了1000美金,这是运气。提炼青霉素的弗莱明原意是要培养葡萄球菌,霉菌的出现出乎他意料之外。对他来说,霉菌是个不速之客。中彩与发现青霉素有显著的区别,中彩纯属意外,那是运气,没有夹杂机会在里面;而发现青霉素的事,则在运气之外夹杂着机会。用某种方式培养葡萄球菌,就会培养出霉菌,但弗莱明那时并不知道这个现象,这是客观的事实。只要他对这个现象进行研究,方法正确,就有可能发现青霉素。提炼出青霉素,无形中给霉菌创造了医学价值,也为弗莱明带来了声誉和成就,这也是机会。

买彩票而中彩无论怎么样,都纯属意外,除了中奖者捡得一次便宜之外,并没有创造什么价值,也没有得到创造未来的有利条件,因此不是机会。

弗莱明发现霉菌之后,他可能有两个反应:一是觉得霉菌的出现,阻挠了他对葡萄球菌的研究,把它当作麻烦事,不予重视;二是觉得好奇,进行研究。如果弗莱明采取前一种态度,发明青霉素的就不会是他,而是别人了。弗莱明能够及时掌握机会,结果获得了成就。

在创富的过程中,也要分清机会和运气,我们不排除运气,但是更重要的还是要用自己的财商,挖掘藏在生活中的机会,也只有这样,你才能得到财富,成为一个成功的立体人。

(4)贪心的乞丐

富翁家的狗在散步时跑丢了,于是在电视台发了一则启事:有狗丢失,归还者,付酬金1万元,并有小狗的一张彩照充满大半个屏幕。启事发出后,送狗者络绎不绝,但都不是富翁家的。富翁太太说,肯定是真正捡狗的人嫌给的钱少,那可是一只纯正的爱尔兰名犬啊!于是富翁把酬金改为两万元。

原来,一位乞丐在公园的躺椅上打盹时捡到了那只狗。乞丐没有及时地看到第一则启事,当他知道送回这只小狗可以拿到两万元时,真是兴奋极了,他这辈子也没交过这种好运。

次日,乞丐一大早就抱着狗准备去领那两万酬金。当他路过一家大百货公司的门口时,这家公司的墙体屏幕上又看到了那则启事,不过赏金已由2万元变成3万元。乞丐驻足想:这赏金增长的速度快得惊人,是不是这只狗的价钱远不只这些钱呢?他改变了自己的想法,还回到自己的破窑洞,把狗重新拴在那儿,如他所愿,第四天,悬赏额果然又上涨了。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乞丐一直守着大屏幕,当酬金涨到使全城的市民都为之惊讶时,乞丐返回他的窑洞。可是那只狗已小命归天了,因为这只狗在富翁家吃惯了鲜牛奶和烧牛肉,而对这位乞丐从垃圾筒里捡来的食物无法适应。

乞丐不渴望财富吗?当然是渴望,但是他不会抓住财富的机遇,所以看得见的财富只好眼看着溜走。

因此,犹太商人的经验是:只有高智商者,才能使你懂得如何创造财富,也能够让你知道在财富的机遇面前,应该如何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