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获取财富的智慧宝典(犹太人的货币战争)
8809600000028

第28章 从逆境中找到发财的机会

要从容乐观地应对逆境中的风险与挑战,并从中寻觅发财的良机。———《塔木德》

从穷困潦倒的犹太乞丐到亿万富豪

在犹太人看来,逆境里也隐藏着许多发财的机会,只要你有一双慧眼善于挖掘。逆境求财也是犹太商人赚钱的智慧。

欧斯·爱·哈同(1849—1931)1849年生于伊拉克巴格达。父亲爱隆·哈同是当地英国资本沙逊洋行的小职员,1854年调往印度孟买的总行工作,全家也随父迁居。爱·哈同排行老三。1873年,24岁的爱·哈同从孟买到香港谋职,在老沙逊洋行当了两个多月的勤杂工,然后又到上海的老沙逊洋行当门房。

哈同是靠“两土”起家的,这“两土”一为土地,二为烟土。土地和烟土在旧上海是两样利润丰厚的大宗商品。烟土的利润正常情况下为30%左右,而上海的土地则利润更高。不过,当时上海外商做这两宗生意的多的是,而像哈同这样由一文不名的穷小子而成百万富翁的,则仅此一人。

1883年,中法战争全面爆发后,法国军队分海、陆两路进攻中国。在这种情况下,上海租界,特别是法国租界内的外国侨民,非常恐慌,纷纷外逃。

老沙逊洋行的老板,面对这样一片混乱状况,也慌了手脚,在外逃与滞留之间犹豫不决,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哈同这时已担任该洋行的地产部主管之职,见此便向老板献策。

哈同提出,清政府早已昏庸无能,也奈何不了法国,因此情况只会向利于法国的方向发展。所以,紧张局势不会持续多长时间,上海的市面很快就会重新繁荣,现在人心不定,地价暴跌,倒反是低价购进地皮的大好机会,所以,他劝老板大批购买地皮,多造房屋。

老板接受了哈同的意见,照此办理。中外商人见老沙逊洋行的这番举动,也渐渐定下心来。不久,中法战争结束,法国殖民势力进一步渗透入中国领土,这样不仅迁出租界的人回来了,而且还涌进了更多的侨民。于是房地产价格连连猛涨,老沙逊洋行仅这段时间里的房地产获利就高达多万两银元。而哈同自己也通过这期间低价购进的地产价格猛涨,而一下子成了百万富翁。

1908年,哈同的鸦片生意也抓住了这样一次投机机会。该年1月1日,英国政府同意与清政府的外务部订立一项试办禁烟的协约,规定“印度鸦片输入中国,以最近5年(1901—1905)平均额51000箱为准。自光绪三十四年起(1908年),每年递减十分之一,以10年绝灭。”同时,清政府在国内厉行禁令,上海道台贴出布告,要求协同查禁租界内的烟馆。一时间禁烟声浪迭起,清政府似乎动起真格了。

于是鸦片商们纷纷抛出自己的鸦片,惟恐大盘狂跌亏了老本。但哈同却逆而行之,不但留下了自己的鸦片,还趁机大量买入。

没有多久,清政府的禁烟令在列强的干扰下,实际成为一纸空文,声势浩大的禁烟运动有头无尾,不了了之。租界内的鸦片需要量急剧增加,价格随行就市,一路疯涨,最走俏的印度烟土价格几乎同黄金相等。

仅仅这一次,哈同烟土上市就取得了几百万两银子的暴利。

哈同知道在当时国际政治格局下,清政府已是空架子一个,所以才敢于在别人看来不好的形势下,他坚持看好,并乘机低价购进,结果又让他成功了。

哈同的作为或许给了我们一种投机取巧,侥幸得逞的感觉。但实际上,他正是凭着自己灵敏的预见能力,在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下开展他的投机活动的。作为商人,我们不应该去苛责他手段是否有违其他人的尊严和利益,他剥削了中国人民,于感情而言,我们无法接受他;但是,他在那样的环境中的所作所为,确实表达出了一个商人面对风险时的乐观心态和进取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