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在进行智力测验时,很难集中注意力,以致使测验中断数次才完成,智商91。由于其行为异常,引起了笔者的注意。据老师反应,她在游戏时也很难坚持到底。上课时总爱玩别的东西。在笔者同其母亲交谈时,她在一旁不停地摆弄东西,对母亲的劝告无动于衷。当其母亲强迫她安静下来时,就发脾气,哭闹。患儿自幼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
3.神经性厌食
神经性厌食主要是一种青少年的疾病,大多数病例发生于25岁以前。据有的学者研究,本症有8%在10岁前起病,31%在10~15岁。
神经性厌食主要表现是食欲减退并伴有体重减轻,严重的还会产生恶心、呕吐等现象。由于学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因此有的学者认为14岁前起病的患者,愈后特别不良。
【病例】女14岁
近半年来患儿食量日渐减少,由每餐两碗饭渐减至完全不吃饭。
近3个月来,仅吃点瓜子、花生米、冰棍。拒绝吃饭,也不吃其他点心。其母亲劝其进食,则拒绝,说不想吃。人越来越瘦,但精神很好,可坚持上学,成绩好。可照常与同学们一起玩,不过脾气愈来愈急躁,好发脾气。
4.过度焦虑症
过度焦虑反应是最常见的神经症障碍,人们在预料到威胁性刺激又无能为力去应付时所产生的痛苦反应。但这种病人常常不清楚为什么他要害怕。急性焦虑发作常伴有无名的恐惧,并有瞳孔扩大、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出汗、肌肉震颤、昏眩、恶心等症状。
5.强迫症
有强迫症的学生感到自己是被迫地去想自己非常不愿想的事情,或做自己不愿做的动作,包括强迫观念与强迫动作。强迫观念指头脑中反复出现某一思想,强迫动作就是做出某些动作或仪式的不可抑制的冲动表现。
【病例】男18岁
大约一年前,父母发现他做作业时好反复核对,开始父母认为他做作业认真,而未介意,以后发现他的核对行为愈来愈严重,有时为一道数学题可以核对2~3小时,还要妈妈帮助核对。渐渐地在做课堂作业及考试时,也要反复核对,浪费很多时间,以致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如不让他核对,则表现得烦躁不安。
6.学校恐怖症
学校恐怖症是儿童期的恐怖症中一种特殊的形式。明显表现是逃避上学,此外还伴有焦虑以及其他躯体症状,如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可表现为上学恐怖、学科恐怖与考试恐怖。
【病例】男7岁
该生于两个月前报名上学,去考试时就很害怕,在答问过程中,有些问题回答得不好,心中十分紧张。开学后,该生认出自己的班主任就是他入学考试时向他提出很多问题的那位老师,心中更加害怕。上课时,老师进行课堂纪律教育,有一个同学因违反纪律,当场受了批评。该生回家后,就对妈妈讲,自己很怕老师,不愿去学校。经妈妈反复做工作后,他才勉强去了学校。一周后该学生得了感冒,没做完作业,第二天受到老师批评,并被留校补做作业。回去后就又哭又闹,表示再也下去学校。以后一提到去学校就表现焦虑不安、拒绝、哭闹,有时强迫送往学校,则常常半路溜回。一个人关在家中写字、看图书,也不出外玩耍。
7.抑郁症
70年代后期,有关儿童抑郁症的报告才逐渐多起来。抑郁症是对一个确定的事件或内心冲突过度的情绪反应。常常表现为心情不佳、缺乏活力、丧失兴趣、自责自罪、食欲很差、失眠、体重下降等。
【病例】女18岁
自幼活泼、开朗、聪明、伶俐。以优异成绩考入某市重点高中。由于成绩好而受到老师的喜欢。老师经常找一些课外参考资料让她抄在黑板上,供大家参考。有个同学背后议论她“假积极”、“拍马屁”等。她感到受不了,看不下去书,脑子里只想着别人在背后议论她的坏话,书本里的知识没有丝毫位置,睡眠也渐渐差起来。后来情绪愈来愈坏,总感到委屈,不爱与人接触,不愿上学,一点小事她都要反复想很长时间。例如,与某同学说了几句话之后,就要想自己的话是否使对方不爱听了?是否有原则性错误?等等。有时因被这些念头纠缠得难以摆脱而悲观厌世。
8.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影响学生品德发展、智能发展,或是给学校、家庭、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它是学生主要的行为障碍。
依据问题行为表现的主要倾向,可分为外向性的问题行为和内向性(即退缩型)问题行为。研究表明,教师比较重视破坏纪律、干扰教育教学活动的外向性问题行为,比较忽视内向性的问题行为。
依据问题行为产生的内部动因与行为特点,又可分为过失型、品德不良型、攻击型和压抑型,过失型是指较轻的品德纪律问题行为,如骂人、打架、恶作剧、偶发性说谎、损坏东西、逃课等,带有偶发性、情境性、盲目性等特点。品德不良型是较严重带有一定的经常性与倾向性的问题行为。如偷盗、欺骗、斗殴等,攻击性与压抑型问题行为系情感、性格等方面的问题。
摘自《小学德育工作心理》
(五)智力发展问题
智力发展是学生心理发展咨询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咨询实践中经常可以听到一些教师和家长询问:怎样提高学生的注意力?锻炼学生的记忆力有哪些办法、创造性想象的训练如何在学生中进行?等等。我们认为,在小学阶段,除了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的智力开发之外,有计划地利用一些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智力训练,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是有益的。学生的智力训练包括观察力的训练注意力的训练,记忆力的训练,思维力的训练,想象力的训练,等等。下面,我们举两个具体实例来对学生智力训练的方法作一说明。
1.学生圈数字训练
圈数字训练是锻炼、发展注意力的一种常用方法。所谓圈数字训练,是指从一组数字中用圆圈圈起某一指定数字,通过由浅入深的多次练习,借以提高注意的品质。
学生圈数字训练可分为四种类型进行:第一种,训练圈“3”字(或其他任意指定的数字)的能力,目的是锻炼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力;第二种,训练圈“3”字前面的一个数字,这是对注意转移力的一种训练;第三种,训练圈“3”字前一位的“7”字(或其他指定数字),这种训练有助于发展注意的选择性;第四种,训练圈“3”和“7”中间的偶数(或奇数),目的在于扩大注意的广度和分配能力。
下面是用来进行练习的部分随机数字表(表中数字的多少和排列顺序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5437912576508134
7645126834087352
0947890185241780
1546349122541864
5521807325860675
9254344735064910
8461576816247250
4256898498714936
1526857198492747
5593704128759634
0529092915781298
0277369470721405
4175378980371294
训练中应当注意,每一种训练都需在3分钟内完成,每次连续练习的时间应控制在20分钟以内。每天练习1~2次,30~60次为一个周期。训练的难度要依次提高。如有必要,某种训练类型可单独反复进行,这样可增强训练的针对性。
圈数字训练的评分方法是,计算圈对的、圈错的和漏圈的三种数据。全部圈对的数字的总和称为粗分。圈错的加上二分之一漏圈的称为失误。粗分减去失误为净分。
用公式表示即为:
净分=粗分-(圈错数+12漏圈数)
失误率=圈错数+12漏圈数圈对数×100%
圈数字训练的目的旨在发展学生的注意品质,因此,在有计划的训练当中,可通过对同一种类型的训练几次重复练习问的净分和失误率的比较,看出训练的成效。一般来说,经过多次重复练习,接受训练者的净分会逐步增高,失误率逐步下降。这表明注意的品质得到提高。
2.学生二十问游戏
二十问游戏是训练儿童思维能力特别是逻辑推理能力的好方法。
学生二人一组,甲在心中想一个数、一个人或一件东西,让乙猜。乙可以提出问题让甲回答,但提问不得超过二十次。低龄儿童只会乱猜,随着年龄的增大,儿童就会采取一定的策略来缩小包围圈,把对方想的内容猜出来。例如,如果甲想的是一个数,乙就会通过问“单数还是双数?”“大于还是小于100?”等问题,很快找出答案。如果甲想的是一个人,乙可以通过问“男人还是女人?”“同学还是老师?”等问题找出答案。甲乙二人可相互提问,最后以提问少,猜中多者为胜。
二十问游戏变化无穷,儿童玩起来兴趣盎然,对开发智力极有好处。
(六)性格发展问题
性格发展问题是学生心理发展咨询的又一重要内容。关于性格的培养和发展,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应着重向教师和家长讲明:性格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性格的培养和发展离不开家庭的熏陶、学校集体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因而应努力为学生性格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学生中存在的一些不良性格倾向,如孤僻和退缩,也可以通过某些心理训练而得到改进。下面,我们便通过角色游戏扮演训练,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说明。
运用角色游戏扮演训练纠正学生的不良性格倾向,发展健康的性格特征,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①明确学生的性格缺陷,确定性格发展的目标。
②为具有不同性格缺陷的学生选定适当的扮演角色。如可安排孤僻的学生扮演采购员、售货员或导游,安排怯懦的学生扮演解放军战士、公安警察或探险队员。
③组织含有上述角色的主题表演或化装班会,利用在集体中的相互作用促进学生角色性格的发展。
④对角色扮演游戏活动及时进行总结,强化,肯定角色扮演学生在角色性格上的收获,提出在今后日常生活中继续发扬这一角色性格的要求。
⑤根据学生扮演角色后的日常表现,研究制定下一步的角色扮演计划,以利于巩固前一阶段的训练成果,进一步促进良好性格的发展。
总之,角色游戏扮演训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社会模仿、角色体验、团体互动、积极强化等原理,促使学生用积极的性格体验战胜已有的性格上的弱点,并努力在实践中促使这种新的体验和行为方式的巩固和迁移。由于性格的培养是长期的工作,因此不能期待角色游戏扮演活动一蹴而就,而应有计划地经常变换活动形式而不断重复同一主题,这样才有利于健康性格的巩固和发展。
(七)品德发展问题
品德发展在学生心理发展咨询中目前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不少教师和家长对学生品德的发展十分关心,他们希望在学校心理咨询中能够就这一问题得到帮助。然而,在学校心理咨询的实践中,有的咨询工作者却以不能把心理咨询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为由,试图放弃或回避品德发展方面的咨询内容。
我们认为,这种认识和做法是不妥当的,甚至是有害的。
关于学校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我们感到应当这样来理解: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同一辆车上的两只轮子,对实现教育目标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同思想政治工作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二者的侧重点不同
前者侧重于求询者心理疑难或心理困扰的排解和帮助;后者则侧重于广大学生政治思想和品德问题的灌输和教化。
2.二者的工作手段和方式不同
学校心理咨询是由专门的咨询工作者,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例如测验、诊断、指导、治疗等,来达到帮助求询者排忧解难的目的;思想政治工作则是由专职政工人员和广大教师、班主任,针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和品德问题,通过专门的政治工作途径和教学过程,对广大学生进行有计划的、潜移默化的教育。
虽然学校心理咨询同思想政治工作有着上述明显的区别,但二者之间毕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首先,二者的工作目标就本质上来说是一致的。前者是以咨询服务这一方式,通过提高心理素质、增进心理健康、适应社会生活来促进社会主义培养目标的实现;后者的工作毫无疑问,更是直接为实现社会主义的培养目标服务的。其次,就学校心理咨询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来看,这项工作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体系中的统帅和导向地位,心理咨询这一具体工作环节也就必然要受德育的制约并为其服务。从学校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密切联系可以看出,在学校心理咨询特别是发展性咨询中,无论如何不能放弃或回避品德发展方面的咨询内容,这是一个事关学校心理咨询发展方向的重大原则问题,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既然品德发展问题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占有重要位置,那么,就咨询工作来说,学生的品德发展应当注意哪些方面呢?根据我们在实践中的体会,我们觉得关键在于要重视学生品德心理结构的协调发展,也就是要努力促使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健康和谐的发展,就当前的实际情况看,尤应注意学生道德行为的正面引导和锻炼。因为学生的道德行为在其品德心理结构的发展中往往处于滞后状态,而良好的道德行为又是品德发展和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因此,以道德行为的训练为重点,同时兼顾学生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发展,是学生品德发展咨询中必须明确的问题。
关于学生道德行为的训练,我们认为在咨询中应向教师和家长讲明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要促使学生的道德行为沿着外在监督→模仿榜样→形成习惯的方向发展。我们知道,人的道德行为是存在着不同的发展水平的,其中,以自觉性为特征的道德行为属于道德行为发展的最高层次。但学生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和自制力的薄弱,还不可能达到这一层次。不过,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引导他们从外在监督到榜样模仿,再向形成良好道德习惯的方面发展,则是有可能达到的。
第二,要引导学生把《学生守则》的十项要求作为基本的行为准则,经常对照检查,逐步养成习惯。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守则》实际上是对学生道德发展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基本标准,只有按照这一标准,从点点滴滴的日常小事抓起,才能促使学生的道德行为向道德习惯方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