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富爸爸财商培养-创业入门
8799600000018

第18章 农村创业(1)

在我国,“农村”历来是贫穷落后的同义语。在党的改革开放的政策指导下,很多地区的农民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已经脱贫致富,不少人还借着改革的东风创立了宏大的事业,为实现人生的抱负奠定了的基础。富裕已从梦想变成了现实,农村这片广袤的土地,已经成为创业者大展鸿图的乐土。农村,土地广阔,资源丰富,可以大有作为,能够大有作为。当然,目前我国还有部分偏远地区的人口尚待走出贫困的阴影;另有一些城市居民也渴望到农村创一番事业,对于他们来说,已经脱贫致富的人们的经验值得借鉴,所开拓的道路值得探寻。

请看,率先走向富裕的农民是怎样取得成功的。

庭院经济创业

农村庭院,宅前院后,空闲房屋,是发展庭院经济,开展家庭养殖的好地方。全国各地农村中,已涌现了大量成功的例子,可资借鉴。

一、玻璃鱼缸有光养鳖,创意成就事业

上海金山县松隐镇南星村退休医生董旦江,在国内首创玻璃鱼缸高密度放养中华鳖的方法,取得成功。野生鳖一般需要3~4年时间长成。人工饲养鳖,大都采用幼年期低密度蒸汽加温室内无光养殖,周期长,投入产出慢。董旦江认为鳖有很强的适应性,只要建造起温室,采用玻璃缸内增氧高密度有光养殖幼鳖的方法,使幼鳖从蛋壳中钻出来的第一天起,就在适宜的环境下天天生长,省去自然界的冬眠。到了夏天,再将鳖放回露天的鳖池中饲养,这样一年就可长成。他首批放养的2000只中华鳖,小的400克,大的750克,市值30万元。另有8000只鳖等待长成上市,估计市值130万元人民币。

二、集零为整,点滴成效益

“小小庭院,大有可为。”上海市首批庭院经济示范点之一的金山县钱圩镇,受到了各地参观者的赞扬。

全镇5400多户农民利用宅前屋后零星土地、宽裕房舍搞起的种植、养殖和加工业,1996年产值达2000万元,已占整个镇农业总产值的六成以上,户均庭院经济收入达3700元。

开始时农民利用零星空地种植桃、梨、桔、葡萄、蔬菜和瓜果,也有搞食用菌、苗木和花卉生产的。联合村6组农民王佩芳,在屋后种蜜桔,年收益4000多元。星大村9组农民戚志鸿,种了50多种花卉,年收益5000元。南石村9组20多户农民种了千株无核桔,既美化了环境,又增加了数千元收入。紧接着,更多的农民开始利用空屋来创业。南石村10组农民俞纪,用9间空房养殖肉鸡,一年出售8700只获利45万元,现在全镇有3500户养殖猪、鸡、羊、鸭、兔、牛蛙、甲鱼、蜜蜂等,产值超过1000万元。

三、方寸之地的生物链效益

现在钱圩镇科学养殖已蔚然成风。塔港村2组农民叶铭根,在屋后4分地上挖塘饲养1200只美国青蛙,空中搭架种葡萄,地面种桔,搞立体化农业,1996年就收入15万元。张桥村3组农民徐更生,在屋后1亩地上挖两口塘养鳖和鲫鱼,四周建10间棚舍养鸡、鸭,中间空地种桔,鸭子嬉戏增氧,禽粪喂鱼肥果,形成一条生物链,年收入20多万元。

四、特色饲养收益高

江西南昌郊区,农民和农场职工正致力于养猪。几乎每家都在院子里新砌了猪圈,养上四五头猪。这种猪不是普通的肉猪,而是一种供烧烤的“香猪”,在广东、香港甚至东南亚都有市场,养一头猪半年约能赚3000元,养5头即能赚15万元。在安徽阜阳,农民家庭养牛已蔚然成风。目前黄牛存栏量达350万头,储存牛肉的冷库,国有、集体、个体性质的共有几百个。在江西兴国,农民养鹅作为副业。目前农民养灰鹅达到300万只。

五、小尾寒羊的前瞻经济观

河北省从鲁西引进小尾寒羊扶贫。这种羊体型大、生长快、产羔多、易饲养,经济效益高。河北唐县曾在1990年引进了138只小尾寒羊,到1996年已达到122000只,年产值达13亿元,使2万户农民致富,2万户农民脱贫。

六、金山竹园遍开致富路

上海金山县廊下镇,各村农民利用零星土地,广为种竹。从1994年到1996年,全镇共有3000多户农家种起了1400多亩新竹,既美化了家园,又有经济效益。如勇敢村种竹示范户张小四家,种了34亩“燕笋竹”,1996年春节前后收入高达2380元。镇林业站带领技术人员到全国闻名的“竹乡”江西安吉县购竹种,取种竹真经。全镇采用“常疏竹、勤施肥、砍竹梢”等项管理技术,使新竹园的投产期比传统期缩短了一半,亩产量也由200公斤左右提高到500公斤以上。采用冬季地面覆盖技术种植的“燕笋竹”,原本4月中旬才出笋,现在提前到春节前后,应市的鲜嫩竹笋比猪肉还要金贵。

农场式经济创业

庭院经济有其优点,即利用其边角空地,但毕竟规模太小,所以需要发展农场式经济,搞规模效应。

一、蔬菜园艺走现代化温室

上海宝山区蔬菜园艺场,从以色列引进15公顷现代化温室,投资4600亿元,建立了485亩大棚式菜田,建立了万头猪场,90亩鱼塘,用电脑进行管理。猪场日产沼气600立方米,为温室提供热量;猪粪、渣、液用来肥田养鱼;温室栽培的黄瓜秧20天就2尺高,1个月就可以摘取上市,收益可观。

二、科学种粮出效益

上海青浦县蒸淀镇淀山荡农场的农民俞龙根,原是乡文教助理。9年前他不下海去经商,却看中了人见人弃的淀山荡农场。他以自家楼房和仅有的8000元现金作抵押,换回了173亩农场低洼地的承包权,每年上交1万元。俞龙根的优势是在农校学过专业知识懂科学技术。9年里,新开凿和整修沟渠,平整土地,铺设机耕路、水泥场地,建造仓库,并采用科学技术种田,对低洼地增施钾肥、磷肥,使水稻亩产增加75公斤。后来的几年里,他共承包经营930亩地,搞规模经营,成了上海郊区的种粮大户。他生产了占全镇四分之一的商品粮,还兴建了养猪场、养鸭场、精养鱼塘和果园等,主、副业年收入在1997年就已达25万元。

三、引进蔬菜场,走特色种植路

江苏张家港蔬菜园艺场占地650亩,已建塑料大棚866个,玻璃大棚8个。他们除生产常规品种外,还培育反时令特种早熟精细新鲜蔬菜品种,如美国的芹菜,日本的生菜、樱桃,新加坡的佛手瓜,广东的菜心,江西的苦瓜等等。他们采用无土栽培,培育无污染的绿色植物。在一亩大小的玻璃房内,有3排、372个宝塔型栽培母体园柱,每个圆柱高有2米,分层次组合式栽培或茄子、菜椒、蕃茄、生菜,或樱桃、空心菜、长豆、生瓜等各类型组合蔬菜,底下是一条条营养槽、供植物汲取营养。这种无土绿色植物栽培非常成功,茄棵高大如小树一般,每天吸引众多人群来参观。李鹏总理也曾陪外宾前来参观。

四、苏州鳜鱼,特色赢利

苏州市水产研究所,坐落于太湖之滨的东山镇。他们建成了颇具规模的鳜鱼苗繁殖基地,专门培殖3厘米长的鳜鱼苗,起名为“夏花”,农民们排长队买。一条1厘米长的鳜鱼苗每天要吃8至10条与体长相近的小鱼,长到3厘米减至5条,以后食量更加减少。因为500克重的鳜鱼实际是以2500克的小鱼换来的,所以价格昂贵。鳜鱼人工养殖,商业价值高,1995年该养殖场销出80万尾“夏花”,当时成鱼的市场价为每公斤40元,大城市达百元之上,可获效益1600万元。1997年市场效益达4000万元。

五、江苏以蟹致富

养蟹本小利大,见效快,曾在上世纪90年代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在当时,市场上四两重的蟹要卖180元一斤。1996年江苏省养殖面积8万公顷,到1997年年初已增至93万公顷,占全国总养蟹面积的1/3。螃蟹养殖靠蟹苗,一只指甲大的良种蟹苗可卖10元。

高邮市沙埝乡农民孙乃钧,曾发明四项专利,积存了些钱。后来他认识了南京农大蟹鳖专家林乐峰教授,一起到阳澄湖、太湖、洪泽湖、高邮湖、长荡湖、固城湖等主要产蟹区,选了8000只种蟹,价值21万元,空运到渤海湾,实施“南苗北繁”。由于是温室孵化,可随时控制出苗时间,一次产苗500多公斤,相当于当时全年在长江里捕获的天然蟹苗量,共8000万只。当时就已被抢购一空,孙乃钧也因此稳赚上千万元。目前,因此形成的“大闸蟹”仍然风靡全国。“大闸蟹”的销量也仍然居高不下。

六、二氧化碳巧利用,鸡住竹“楼房”,

上海松江县五里塘乡农民曾在1990年自发兴起科研活动,一年创利140万元,从而吸引全县24000人参加群众性科普活动。如在黄瓜棚里燃烧旧报纸产生二氧化碳“空气施肥”,每亩黄瓜比原来增产330公斤。让鸡住上竹板塑网“楼房”每只增重80%,饲养成本都减少了一半。

七、螺旋藻、绿头野鸭带来财富

宝山区横沙乡原来是个年收入不满10万元的贫困乡,在1995年这个乡和区水利局利用岛山“水净、土净、空气净”的有利条件,合作开发螺旋藻,当年就获利50万元,一举摘掉贫困帽子。奉贤县数十位农民联合开发美国绿头野鸭等特种养殖,成为上海市郊最大的野禽养殖基地。

农业经济的集团化大发展

大规模经营农业,成立集团公司,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之路,也是中国农民富起来,走出乡村,走出地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基本途径。

农业经济大规模经营,有很多种办法,关键是领头人要有思路、有点子,搞大手笔,不拘泥于本村农田,坐井观天。具体讲,开拓经营的路子有:搞养殖业,养有高附加值的商品,如鸡、牛、鸭、羊、鳗鱼、鳖、虾、鱼、鸵鸟等等,根据当地的特色来养殖;搞花卉业,绿色植物业,如草莓、黄瓜、樱桃、西红柿、平菇、青辣椒等;农业旅游;乡镇企业,以生产农副产品和加工业为主;劳务输出,到发达地区、到国外去赚钱。

一、高瞻远瞩创业先锋

韩伟是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三涧堡镇的农民,担任过畜牧助理员。最初,他借贷3000元创办了家庭养鸡场,并且发展很快。后来,他创立了大连韩伟企业集团,下设8个公司,主营业务为畜牧、海珍品养殖,还有食品饮料和房地产。他从养鸡扩展到养牛、鸭、鲍鱼等。生产集团年输出产品品种多,数量大,鲜蛋2000万公斤,鲍鱼300万吨,海带菜、裙带菜300万吨,在1998年养殖水面就有2000亩。

韩伟自1992年起,作为私营企业家任全国政协委员的代表。他招贤纳士,网罗人才,扩大经营。他曾花了7000万元从荷兰进口世界一流的养禽设备,使孵化、育雏、产蛋等形成自动化的一条龙生产线。年产蛋鸡200万只。现在企业有资产近10亿元,其中70%属民营经济,30%属全民和海外投资者。

二、中国鳗王的致富经

中国鳗王是珠海昂泰集团董事长黄学敏,他是中国星火计划资助的第一人,早在1996年出口创汇就已上亿美元。

黄学敏少年就学会了捕捞鳗苗经营鳗鱼买卖。1983年他在海滩建起第一个养鳗场,10年后,他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养鳗场——澄海县湾头养殖场,拥有1000亩海滩鳗池,还建立了饲料厂和烤鳗厂。1吨烤鳗,出口到日本,在当时可创汇140万美元。国家农业星火计划把他的养鳗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投入上亿元,海滩鳗池扩展到2000多亩。年产鳗鱼1000多吨。

在澄海县,每年冬至到元宵节期间,是鳗苗的孵化期,每公斤鳗苗可卖1000多美元,1吨鳗苗100万美元,但养成成鳗,烤鳗出口,获利更大。黄学敏把海滩养鳗称为“软池养鳗”,成本低,不用水泥,省工省料。软池没有明显的“边界”,只需用一条条“田埂”隔开鳗池。在进水渠上,配置1台增氧机,只要源头是活水,所有的鳗鱼就不会缺氧。他尽量利用大自然这个天然的给氧机,只要海风一吹动,氧气就会源源不断。1个人工能管10亩软池。相反,陆地养鳗,包括挖田和山塘,被称为“硬池养鳗”。成本高,需用水泥,成本是软池的10倍。每亩硬池需要两台增氧机,不断地为鳗鱼输氧。

黄学敏利用软池养鳗,所以发展极快。后来,他到日本去考察,发现日本有个“鳗鱼节”,每年7月最后一个丑日必须吃鳗,是日本人的风俗习惯。据说那天如果不吃鳗鱼,今后会倒霉的,所以日本人不论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人人均须品尝,以求一年太平无事。黄学敏于是引进国外生产线,每年出口几百吨烤鳗。单是日本年需求就达10万吨,他希望能开辟3万亩软池养鳗。

上海农工商集团公司,在获悉上述情况后,毅然出资开辟软池和硬池养鳗。在共同努力下,出口上千吨鳗鱼,出口创汇1亿多美元。并带动全国各沿海地区,纷纷开池养鳗。日本自己年产3万吨鳗鱼,尚缺7万吨需向中国和东南亚国家进口,鳗鱼的市场前景也是从那时起一直被看好的。

三、特色养殖,珍珠创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