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西方音乐中的文学
8799200000002

第2章 西方音乐中的文学总论

古希腊文学是西方文学传统河流的源头,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前后,包括神话、史诗、悲剧、喜剧、抒情诗、文艺理论等众多方面,可以说西方文学的各种体裁,无不溯源于古希腊文学。由于年代久远,我们对古希腊音乐的具体情况知之甚少,但从当时流传下来的大量文献资料、美术作品等历史遗迹可以看出古希腊的音乐与文学的密切关系:神话中保存了许多关于音乐的美妙传说;《荷马史诗》是公元前9世纪至前8世纪盲诗人荷马根据民间流传的歌颂特洛伊战争英雄的短歌整理而成的大型史诗;古希腊悲剧来源于一年一度祭祀酒神的载歌载舞的演出,成熟时期悲剧演出时的合唱是剧情的一部分,对戏剧事件发出感慨以渲染戏剧气氛;我们现在读到的古希腊抒情诗在当时是用里拉伴奏的歌曲的歌词。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文学作品对后世音乐产生过重要影响。

中世纪是欧洲封建制度形成、发展和衰落的时期,西方文学史上的中世纪文学大约起止于5世纪至15世纪,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以《圣经》为主的基督教文学,世俗文学包括各国的英雄史诗与民间传说,但丁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作家。中世纪音乐与文学结合而成的作品有许多被完整地保存下来:以《圣经》为主要题材的宗教音乐一直是西方音乐的重要部分,西方音乐的种种要素可以说是在基督教的礼拜活动中逐渐培育发展的,衍生出格里高利圣咏、多声部复调音乐、弥撒曲、经文歌、康塔塔、受难乐、清唱剧等主要以《圣经》为内容的音乐体裁;中世纪游吟诗人创作的歌曲是音乐与文学两方面高度融合的成功范例;中世纪的神话传说与英雄史诗是浪漫主义音乐的题材宝库;但丁的《神曲》是后世众多作曲家灵感的源泉。

14世纪至16世纪文学史上称之为文艺复兴时期,这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一次波及全欧的思想文化运动,这个时期重要的作家包括塔索、拉伯雷、塞万提斯、斯宾塞等,莎士比亚代表当时欧洲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这个时期音乐与文学的关系十分紧密,对古希腊时期诗人与音乐家合二为一的想象诱使诗人和作曲家热衷于去寻觅一种共同的表现目的,诗人们关注其诗歌的音韵之美,作曲家若斯堪等则尝试以“绘词法”来表达词义。佛罗伦萨卡梅拉塔的人文主义者用富有情感力量的音乐来“再现”古希腊悲剧的尝试后来成为歌剧艺术的来源之一。

17世纪至20世纪,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思想文化领域各种流派演变层出不穷,由于文学与音乐反映社会生活的媒介与方式不同,它们风格的变迁虽然大的趋势相同,但具体到每个历史时期却很难取得一致性。

17世纪至18世纪上半叶,欧洲文坛先后兴起巴洛克文学、清教徒文学以及古典主义文学。虽然巴洛克文学也出现了一定数量的作家作品,但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文学成就是古典主义文学,反映出正处于上升阶段的资产阶级对封建王权的暂时妥协,高乃依、拉辛等的悲剧以及莫里哀的喜剧标志着这个时期欧洲文学的最高水平。与古典主义文学同时代的主要音乐风格是以蒙特威尔第、拉莫、吕利、亨德尔、巴赫等为代表的巴洛克音乐。在处理音乐与戏剧的关系方面,作曲家们为了扩展音乐的表现力,使音乐能更好地表现歌词的内容,对旧的规则和限制进行了大胆的突破。

整个18世纪,欧洲各国的发展情况很不平衡,但总的趋势是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反封建斗争发展到相当紧张、激烈的程度,这样的矛盾孕育出继文艺复兴之后第二次全欧性的思想文化运动——启蒙运动。启蒙文学是启蒙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播革命火种、促进思想解放方面,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法国的代表作家有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德国的代表作家有歌德、席勒等。古典主义音乐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和推动,声势浩大的文化运动对这个时期音乐家最深刻的影响首先体现在思想观念方面。从海顿经过莫扎特到贝多芬,我们可以看到音乐家逐渐摆脱奴仆地位,追求卢梭所倡导的自信与尊严。这个时期音乐大师们的创作,体现出形式与内涵的完美结合,成为西方音乐的经典范式。要求音乐服从于诗歌,是格鲁克的歌剧创作原则,体现其改革主旨的代表作《奥菲欧与尤丽狄茜》等歌剧追求理性与自然真实的风格,寻求戏剧与音乐之间更为合理的平衡,适应了启蒙文化运动的审美原则和趣味。莫扎特强调诗词要顺从于歌唱,他巧妙地将音乐的旋律与戏剧的情节完美连接起来,使歌剧成为真正的歌唱戏剧艺术。深受启蒙运动影响的古典主义音乐集大成者贝多芬将一个时代的音乐理想融汇于自己的音乐创作中。除了大量的器乐作品,贝多芬在声乐领域的创作涉及歌剧、清唱剧、弥撒曲、康塔塔、合唱曲和艺术歌曲。他在《第九交响曲》中引入了“狂飙突进”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为歌词,用独唱、合唱和管弦乐队谱写出他一生所坚信的“艺术能联合人类”的颂歌。他的声乐作品始终关注音乐与诗歌结合的形式,在题材上,基于他对艺术使命的理解和对崇高人性的追求,他倾向于严肃的、有伦理意义的历史性、社会性主题。

浪漫主义是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上半叶蔓延于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潮,它是对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的反响,包含着对革命胜利的激情和对拿破仑征服欧洲战争之后并不理想的现实的失望,也是对长期统治欧洲文坛的古典主义的反叛。浪漫主义艺术家强调浓重的感情色彩,自由的感情抒发,强烈的个性张扬;推崇对自然之美的赞颂;多重视中世纪的民间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体现在最适于感情抒发的诗歌方面,小说和戏剧方面也成就很大。德国的代表作家为霍夫曼、海涅等;英国的代表作家包括华兹华斯、雪莱、济慈、拜伦等;法国的代表作家包括夏多布里昂、斯达尔夫人、乔治·桑、大仲马、雨果等;普希金既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也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这个时期美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出现了霍桑、麦尔维尔、惠特曼等作家。

浪漫主义时期是一个音乐与文学关系十分密切并取得丰硕成果的时期。艺术歌曲创作方面,崇尚幻想与激情的音乐家不仅在精神气质上同浪漫主义文学精神契合,已经出现的浪漫主义优秀文学作品也为他们提供了精神上的滋养,激起作曲家的创作热情和灵感,从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李斯特、肖邦等众多音乐家的音乐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学家及其作品在浪漫主义音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感情丰富、强烈的作曲家们在构思上常常以诗歌、戏剧、小说、绘画、舞蹈等姐妹艺术的内容为基础,柏辽兹、舒曼、李斯特等热衷于通过为自己的音乐作品加标题或文字解说,将自己的情感体验与听众分享,以期自己的音乐尽可能多的获得公众的理解。虽然为音乐加文字说明的做法早就存在,但带有浪漫精神的标题交响音乐和交响诗却是在这个时期才真正兴盛起来。他们还通过写作大量的音乐评论来阐述自己的创作思想及对音乐的理解。

浪漫主义时期的歌剧创作代表是瓦格纳和威尔第。瓦格纳的乐剧理论和以《尼伯龙根的指环》等为代表的乐剧创作对西方音乐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认为乐剧是像古希腊戏剧那样的诗词、音乐、表演、舞台美术等多种艺术综合的整体艺术,他总是亲自撰写符合自己理想的适于声乐的乐剧脚本,主持或参与舞台布景与服装设计。威尔第认为歌剧艺术是用旋律去重塑文学中的人物和情境,他对题材的挑选、脚本的撰写要求很高,钟爱莎士比亚、雨果等作家的具有强烈戏剧性的作品。同时期东北欧音乐代表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则钟爱普希金的作品。

19世纪是欧洲历史上政治、经济激荡复杂的世纪,文艺思潮上也是如此。在文学方面,上半叶以浪漫主义为主,中后期盛行批判现实主义,后期开始出现现代主义。19世纪30年代开始,在法国、英国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随后,它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影响遍及全欧的文学潮流。这是欧洲资本主义确立、发展时期的产物,是这段风云变幻的历史的艺术记录。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继承以往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个时期的长篇小说创作出现了空前的繁荣,这种文学体裁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到此进入了成熟阶段,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法国的代表作家有司汤达、梅里美、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等;英国的代表作家有狄更斯、勃朗特姐妹、萨克雷等;俄国的代表作家有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等。音乐方面,浪漫主义音乐覆盖了整个19世纪,跨越文学史上两个重要时期(浪漫主义文学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经历了兴起、繁荣与衰颓的过程,其间还穿插与之并行或独立的各民族乐派。受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影响,也出现了以马斯卡尼、列昂卡瓦罗、普契尼为代表的真实主义歌剧。批判现实主义风格的长篇小说有很多在20世纪被拍摄成各种版本的电影,以另一种形式实现文学与音乐的结合。

从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前期,欧美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经历了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社会的激变、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矛盾的复杂化,使这个时期的各种哲学思潮十分活跃。这是欧美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期,除了原先已经存在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文学流派,还先后出现了自然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诸多新的流派,它们被总称为现代主义。这些流派主张不同,风格各异,同时并存或频繁更替,互相影响渗透或排斥,构成一个极为多元化的艺术世界。它们共同举起反传统的旗帜,大胆探索,表现了强烈的挑战意识和先锋精神。它们的探索成败不一,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不尽相同,但总体而言,扩大了文学的视野,丰富了文学的观念,拓展了文学把握世界和表现世界的能力。以魏尔伦、兰波、马拉美、艾略特等为代表的象征主义和以卡夫卡、奥尼尔等为代表的表现主义是其中延续时间很长、影响很大的两个流派。在音乐与文学的关系上,20世纪上半叶以德彪西为代表的印象派音乐深受印象主义美术、象征主义美学思想和艺术原则的影响;表现主义音乐以新的创作技法为音乐的内容服务;新古典主义倡导观众将注意力集中在音乐本身,而非附着于音乐形式中那些非音乐因素。50年代以后出现的现代音乐具有更多的实验性,作曲家越来越倾向于探寻新的工艺形式,过去由文字组成的具有各种意义和意象的文学,更多的是在文字的语音方面得到关注·整体序列音乐及与之对立的偶然音乐均为这个时期作曲家的音乐探索的新成果。20世纪也是大众艺术得到充分发展的世纪,流行歌曲、音乐剧、电影艺术都体现出音乐与文学结合的多样模式。

音乐与文学的比较研究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比较文学兴起于19世纪30年代左右,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文学理论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其中突出的一点是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学理论的科学化和多元化,除了文学范围内的比较,跨学科的研究也得到文艺理论家们的关注。卓菲娅·丽莎在其《论音乐的特殊性》一文中谈到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综合,论述了音乐与文学关系特别紧密的原因,列举在西方音乐史上二者联系的具体形态。陈惇、刘象愚所著的《比较文学概论》一书中,有专门章节论述文学与艺术的关系,其中也列举了大量以文学作品为题材的西方音乐作品。王次昭的系列论文《关于文学和音乐比较研究的设想》、《音乐与文学在媒介材料、表现对象及结构方面之比较》等从美学层面进行深入的阐述,指出文学与音乐在构成模式、表现手法、存在方式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也提出这些类同使得它们相互之间的影响成为可能。罗小平的专著《音乐与文学》通过分析和比较,探讨了音乐的文学性、文学的音乐性、音乐中的文学作品、文学中的音乐作品等方面的问题。林华的《乐海絮语——音乐艺术品鉴录》归纳了莎士比亚、伏尔泰、歌德、普希金、泰戈尔等作家的作品对音乐产生的重大影响。温永红翻译出版了法国作家雷翁·吉沙尔的著作《法国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与文学》。文学不仅是作曲家创作音乐作品的催化剂,从大量有关音乐表演和欣赏的书籍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文学对演奏家的表演再创造以及听众的欣赏也影响甚大,因为文学借助语言所表现的深刻、细致的情感可以引发音乐的情感体验更为丰富、深刻,想象更为自由、开阔。黄虹主编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艺术——音乐的情感表现》即为这方面有益的探索,通过介绍与音乐作品相关的诗歌、戏剧、小说、美术、舞蹈等背景来促进欣赏者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创造力的提升。

《大学语文》是高等学校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近年来,针对新形势下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有效地开展《大学语文》教学的成果不断涌现,由上海戏剧学院的黄意明和上海音乐学院的杨赛共同主编、艺术院校长期从事本门课程教学的资深教师共同编写的面向艺术专业学生的《大学语文》教材是这方面卓有成效的成果。本人在星海音乐学院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工作,受音乐魅力的感召,学习了《西方音乐史》、《中国音乐史》、《音乐欣赏》、《音乐美学》等课程,从中了解到音乐与文学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音乐学系多位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尝试进行音乐与文学的比较研究,撰写过《十九世纪艺术歌曲与抒情诗》、《由“百科全书”到“抒情悲剧”——柴可夫斯基与普希金》、《威尔第与莎士比亚》、《歌剧剧本写作的创造性思维》等论文,参加了音乐欣赏教材《艺术——音乐的情感表现》文学部分的编写工作,并逐渐将学习与研究成果引入《大学语文》的教学中。通过不断学习、改进、调查、思考,目前这门课程已过渡到以“音乐与文学”为主体的文学欣赏课程,以时代更替为主线,以与音乐关系密切的经典文学为主体,借助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实现教学目标。这门具有音乐背景的文学欣赏课程不会影响到《大学语文》课程要求具备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浏览西方音乐史,我们可以看到对音乐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学作品,绝大多数本身就是文学领域中最重要的那一部分。由于音乐和文学都属于间接艺术,而“西方”对于西方之外的欣赏者来说,不仅历史悠久,而且风土人情殊异,本书附有一些与所述内容相关的图片,挂一漏万,旨在为欣赏者的“西方”文学、音乐之旅提供一点视觉印象。

因为西方文学与音乐的关联源远流长,内容丰富,远非本人能够全面涉猎,所以本教程主要依据《西方音乐通史·修订本》(于润洋主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三版),介绍对音乐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作家作品,相关音乐作品以图片或文字形式链接出来。当然,这样的设置并不是最令人满意的,一些与音乐关系十分密切的作家如萨福、彼特拉克、塞万提斯、席勒、拜伦、魏尔伦等在本书中未能介绍得更多一些,而司汤达、巴尔扎克、乔治·桑、罗曼·罗兰、列夫·托尔斯泰等深谙音乐的作家的作品中关于音乐各个方面的表述本是我们了解西方音乐方方面面的极好材料,限于篇幅,也只能做简单介绍。即便是专题讲述的作家作品,由于本人知识及能力的局限而难以全面展示,只能留待今后慢慢补充。

本书在编撰过程中得到过许多帮助:罗小平教授编著的《音乐与文学》一书最早启发我从事相关的学习与研究;黄虹、邓希路、罗小平、吴丽玲教授热心帮助我学习音乐专业知识;刘伟林、柯汉林教授曾给予我文艺美学理论方面的指导;蒋述卓教授向我介绍了比较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陈平、张建华、王少明教授积极支持我进行音乐专业院校文化课教学改革;邓希路和邹洪明教授通阅文稿,提出非常中肯的修改意见;黄虹教授为本书撰写序言;刘雅新为本书提供了许多音乐信息;闫笑枫为本书翻拍了大量图片;吴颖、黎国泰编辑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许多心血;本书的编撰参考了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附“参考文献”)。本书的出版得到星海音乐学院教学科研基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