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当代广告创意与设计的多思维模式探索
8795700000010

第10章 生活的介入(9)

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不难发现,网络传播的参与者——网民,能够充分自由地使用这一媒介——互联网进行信息的接受和传递,对公共领域内的事件,如个税起征点、圆明园出租事件、孙志刚收容所致死事件等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评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影响,促使舆论形成的作用,表达了自己的公共话语权。与传统媒介的受众相比,这是一个相当大的进步和优势,是公共话语权建设的重要进展。

第六、交互性。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是由少数人掌握信息来源,信息的流动是单向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媒介手里,这种传播的单向性造成了传媒的强势地位和受众的日益沉默。而网络打破了这种传播种的不平衡现象,赋予更多的个体以平等传播的权利,每一个上网者都可能成为信息的接收者、传播者和发布者。网络上的职业传播者也可以通过设置论坛等手段,不仅做到媒体与网民的沟通,而且实现了网民之间的相互交流与传播。

网络传播的出现,极大地动摇了传播者在大众传播中的地位。网络传播在传播方式上的最大特点是信息传播的双向(乃至多向)互动性(交互性),网络传播既有点对面的传播,又有点对点、面对点、面对面、多点对多点的传播。从技术上讲,网络传播无非是将世界范围内属于不同群体和个人的计算机、计算机网络以及外设联结在一起,实现其相互间的通信。虽然网络可以被任何组织和个人所利用,但网络却不属于任何组织和个人,换句话说,网络属于整个的社会,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只能参与而不能控制。正如美国马里兰夫大学马克利维教授所说:如果把大众传播的传统媒介比作一只信息沙漏,那么,新的传播技术结构就将是一种散布型的信息交流结构,可以把这种传媒结构比作信息交流的一个矩阵,一张经纬交错的渔网或四通八达的蛛网。在这张分散型的传播巨网里,任何网结生产发布的信息,都能够以非线性方式流入网络的经纬之中。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和受传者不仅完全处于平等的地位,而且可以意义互换,受传者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传播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接受者。换句话说,在网络传播中既不存在着一个固定的传播者的概念,也不存在着一个固定的接受者的概念,网络媒介本身所具有的交互性、开放性改变了受众的角色与身份,智慧可以存在于传输者和接受者两端。

第七,综合性。网络新闻媒体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多媒体的综合性的信息平台。所谓多媒体,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把文字、图形、声音、静态图像、视频动态图像和动画等多种媒介形态综合一体化,使之建立起逻辑连接,并能对其压缩、编码、编辑、加工处理、存储和展示的信息产品。换句形象的话说,也就是通过计算机技术,把过去需要通过不同通道的文字、图形、声音、图像等信息汇集在同一通道,即信息高速公路上进行数字化处理。与网络新闻媒体相比,传统的新闻媒体大多数是单一的媒介形态,如印刷媒体是纸质媒介,承载的是符号信息,虽然符号信息能够表达知识的深奥和说理的充分,但只有与对象关联物和解释关联物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只有通过一定语境下的解释,符号的意义才能够显现。因此,纸质媒介要求接受者必须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且在传达视觉信息和听觉信息上受到局限;广播是声音媒介,承载的是听觉信息,广播的听觉也不是对外界事物的直接的、亲身的感受,而是对语音所表达的语意的辨认;只有电视是一种综合媒介,它不但涵盖了符号信息、听觉信息,而且还具有视觉信息,使接受者对外界事物产生犹如身临其境的感受。但是电视的视觉信息稍纵即逝,既不利于储存,也不便于反复阅读。网络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不同媒介形态之间技术上的鸿沟,同时又集中了传统媒体不同媒介形态各自具有的优势,把文字、数据、图形、声音和图像组成能够使人们随心所欲提取和转换的超文本。多媒体的网络媒介形态又一次延伸了人的听觉和视觉等功能,是人类在传播工具和传播方式上的又一次突破境界,使人类用于承载和交流思想的手段又一次得以完善。目前,多媒体技术已在国内的网络新闻媒体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如北京千龙新闻网(www.21dnn.con.cn)在组建之初,图片、动漫、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新闻报道就开始与文字报道一起引领风骚。后起的东方网(www.eastdag.com.cn)也将广播电台、电视台提供的音频、视频再度整合在网络新闻媒体上推出。一般说来,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所办的网络新闻媒体凭借着强大的技术设施和节目制作力量,在音频、视频直播方面拥有丰富的新闻内容资源。1999年,中央电视台所属央视国际网络(www.cctv.com)第一次直播春节联欢晚会取得成功,从此以后凡是国内的重大活动,如新中国成立50周年庆典、澳门回归祖国、北京申奥成功等,央视国际网都要进行网上音频、视频直播。当然,对大多数网络新闻媒体来说,多媒体新闻报道目前还处于襁褓时期,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和带宽狭窄这一现实局限,使网络目前还远不能像电视那样传播高清晰度的画面,要真正实现理想的多媒体功能依然有待时日。

第八,多元化。

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发展了若干个计算机相互连接的系统,开创了计算机——计算机通信的时代,并呈现出多处理中心的特点。以ARPA网为代表,标志着我们目前常称的计算机网络的兴起。然而最初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并没有想到它的产生能带来一场不亚于第一第二次科技革命,用途也很单纯——用于导弹导航系统。而现在的计算机网络已经被运用在各个领域。当计算机运用在传播行业,成为了一种新型媒介之后,网络媒介也开始和最初的计算机网络产生一样不甘寂寞,开始呈现多元化倾向。网络电视、网络报刊、网络广告、网络聊天、个人博客……都开始成为了一种传播信息的手段,可以说迎来了一个网络媒介的后网络时代。

后网络时代的核心价值是多元媒介的整合。这种整合可以用麦克卢汉的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的理论来解释。他把技术决定论的思想运用到社会的文化分析上,认为所有的媒介都是人的某种心理和肉体能力的延伸,如印刷品是人们眼睛的延伸,收音机是人们耳朵的延伸,电视机是耳朵和眼睛的共同的延伸,而网络是中枢神经的延伸。他认为:一种文化就是一种感官爱好的秩序。任何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会使人的感觉器官的平衡状态发生变动,产生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影响。他说:任何一种感觉的延伸都改变着我们思想和行为的方式,即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当这种比例改变的时候,人就随着改变了。

在后网络时代,人对媒介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种或两种感官上的刺激,而需要全方位的生理需求。人们不仅要求通过眼睛、耳朵、触觉等来接收讯息,更要求从语言、行为上实现人与媒介的交互沟通,使得各种媒介成为一个整体打动受众,同时形成以受众为中心的讯息流通。随着新兴媒体的出现,在后网络时代,这种媒介系统是可以实现的。除了传统媒体仍旧服务于人的视觉、听觉,并不断增加与受众的互动,以保持传统媒体以往的强势地位,网络媒体在最广泛的层面上实现着人与媒介的互动;同时,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流媒体、数字电视、IPTV(基于TCP/IP协议宽频电视)等等新媒体的出现,给媒介生物圈注入了新的活力。手机等流媒体是人们脚的延伸。手机不只是一种通讯工具,它已经可以上网、看电视,并通过短信服务实现信息的互动。更重要的是,它是真正的可移动的互动媒体,随着功能的不断增加,它已经实现了集多种媒介于一身的媒介整合。数字电视、IPTV则实现了视频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的转换,同时使电视与网络合为一体。

如今,广电系统已经开始了媒介的多元化整合,采用了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的形式。如中央电视台+中央电台+中国电视报+cctv.com,以及各省级电视台都有类似的形式。但是这始终是广电系统内部的整合。在后网络时代将实现的是一种跨地区跨行业的多元整合行为。在无限发展的网络平台上,讯息的传播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网络等便捷媒介进行传递,而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将借助网络资源的发达开发出更多的发展空间,将平面与时空、文字与声画统一于网络平台,实现深度上和广度上的整合发展。

后网络时代是网络媒介和传统媒介的完美融合,同时也在某一个程度上说是一个传播媒介的进步,自由报刊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在这个后网络时代里舆论导向开始真正倾向于正义。人们从这个时代获得更多的自由权限。

传统媒体凭借各自的特性在媒介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报纸依靠文字传播,进行深度报道;广播依靠声音传播,进行即时报道;电视依靠图像传播,进行再现报道,但各自又有不足,报纸不够生动,广播不易保存,电视不够深刻。传统的媒介由于自身的限制,无法给受众提供一个平台,让受传双方实现良性的互动。网络传播从根本上改变了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受众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信息接收的被动者,信息的主动权不再由传播者掌握而是由受众自己控制,他可以主动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定格自己的信息。传统的媒介由于自身的限制,无法给受众提供一个平台,让受传双方实现良性的互动。信息的传播由推变成拉,受众的主动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受众作为一个群体的概念已不存在,他们是个人的相加,正如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讲道:个人不再被淹没在普遍性中,或作为人口统计学中的一个子集,网络空间的发展所寻求的是给普通人以表达自己需求和希望的声音。

网络传播给人与人之间提供了一个无边无际的平台,实现了受传之间很好的互动,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单向线形模式。传统媒介为了迎接第四媒体的挑战,纷纷都走上与网络媒体联姻的道路,报纸创办网络版,并在报纸上开辟了网络摘要版;广播也跟网络实现了互联互通,在广播中随时插播网络新闻;电视行业出现了高频宽带互动电视这一新兴技术。网络传播的出现促进了传统媒体更新其技术,加强与第四媒体之间互动,呈现出与网络传播融合的态势。

回顾人类传播史,我们不难发现,信息技术的发展起着历史性杠杆作用。信息技术的每次革新,都带来了信息传播的大革命,每一次革命都给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推动着人类的文明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网络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有着与传统媒体截然不同的新特征。网络传播给我们的时代提供了最快捷、便利的传播方式,使人们如虎添翼。网络传播是人类有史以来增长最快的传播手段。网络传播在中国的出现和对中国文明的意义,不亚于中国人发明纸张的意义。

近几年来,业界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新技术的发展与传统媒介应对问题。的确,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网络技术给传媒界带来的震动不亚于工业革命所引发的传媒变革风暴。新旧媒体的交锋中,传媒传媒何去何从?会不会如某些预言家们所说的,传统媒介终将消失?我们应该抱着乐观主义的态度看待这个问题。传播史上每一次技术变革都会引起人们思考,原有媒体会不会退出历史的舞台,就像电视的出现似乎预示着广播生命的结束,但事实并非如此。媒介的发展史更像一部积累史,这个过程并不是你死我亡、非此即彼的更替过程,更多的是基于原有媒体基础上的融合整合过程。新技术的出现也是如此。网络媒介这种多媒体正是集中了电视的影像、广播的声像、报纸的文字的综合体,这种综合体较之原来的传统媒体,其强势和优势不言自明。因此,下面我更想论述的是在网络环境下,传统媒体如何应对。

一种新媒体的出现,代表一种新的传播渠道的建立和一种新的传播方式的变革,传统的阅读对象、阅读习惯、阅读方式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也就是说,新媒体要在受众中扎根、发芽、成长,需要一长段的时间作铺垫,而这一长段的时间正是传统媒介的优势所在期。传统媒体经过相对较长时间建立起来的规范性运作方式(采访、编辑的规范流程)、各种资源(包括品牌资源、公信力资源、人力资源、广告资源等)、媒体形象都是不可复制的竞争因素,运用好这些法宝,传统媒体就有不败的可能。

如何运用好这些克敌制胜的法宝呢?融合。前面介绍过,传媒发展史其实更像是一部传媒融合史,任何一种新媒介的发展壮大都是建立在原有媒介的基础上的,因此,利用原有资源、融合新技术,才能实现媒介的可持续发展。新技术带来的绝不是传统媒介的消亡,新技术带来的更是一种风险和机遇同存的挑战,传播技术的革命性变化刺激着传统的传媒业,只要更新才能实现发展,因此利用新技术的优势改造传统媒介可以说是时代变革的要求。利用网络互动性、及时性、个性化的功能优势,传统媒介可以拓宽受众的范围、扩展报道的内容、延伸的服务功能、提高媒介影响力。

同样的网络媒介也需要融合,传播渠道的建立、传播规范的完善、媒介形象的树立、媒介权威、公信力的培养,单凭新技术是远远不够的,与传统媒介的结合能够实现网络媒介迅速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因此技术与传统的结合,是一个双赢,技术永远都在向前发展,积累却在一代代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