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调查研究卷(上)
8791000000062

第62章 红西路军西征纪实

红西路军西征纪实

黄景渊史溶今年(1986年)是中国工农红军举世闻名的长征胜利50周年。在参加过长征的红军部队中,有一支队伍走的路更长,费的时间更久,曾三过雪山、草地;在长征结束后,又孤军深入河西走廊,陷敌重围,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为中国革命建立了历史功绩。这便是当年西征河西,包括原属红四方面军的第九军、第三十军及红一方面军的第五军团组成的红西路军。

1936年10月,红军主力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结束了长征。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魔爪,从山海关外伸向关内,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根据国际国内的形势,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制定的红军的战略总任务是:团结内部,联合友军(张学良的东北军、杨虎城的十七路军),粉碎蒋介石的“灭共”计划,首先造成西北抗日局面,以达逼蒋抗日、停止内战、组成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动员一切力量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目的。

要实现上述战略总任务,红军需占领宁夏及甘西、甘北,从蒙古或新疆方向打通与社会主义苏联的联系,取得国际援助,解决红军的战略靠背问题,建立巩固的抗日战略后方,形成西北持久的抗日局面。

为此,中央军委制定了《宁夏战役计划》,先派四方面军之一部西渡黄河,取得立足点,然后待机令三个方面军的主力跟进,共同夺取宁夏,从蒙古接通与苏联的联系。为达此目的,中央军委对各方面军部署了具体的作战任务。刚刚胜利会师的广大红军指战员,满怀信心,在中央军委的统一指挥下,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为实现新的战略任务而并肩战斗。

10月下旬,在陈昌浩、徐向前同志率领下,红三十军、红九军、红五军共21000多名红军战士,从甘肃靖远境内的河包口先后西渡黄河,击溃国民党马步青的河防部队,接着向北发展,顺利攻占一条山、五佛寺等军事要点,为执行宁夏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准备实现下一步的作战计划。

就在这时,战局发生了急剧变化,河东的国民党胡宗南、王均、毛炳文、关麟征等部,齐头并进,全力向北压迫,情势紧急。为对付眼前大举进攻的国民党军队,河东的红军不能如原计划继续渡河,便在各个战场和各路国民党军队展开激战。

11月8日,中央军委决定放弃宁夏战役计划,提出了《作战新计划》,其中规定已渡河的徐向前、陈昌浩所部的三个军组成西路军,在甘肃河西走廊创立根据地,直接打通新疆至远方(苏联)的任务。10日,中央正式命令河西部队组成西路军,成立以陈昌浩为主席的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徐向前为总指挥,统率部队进行西征,这就是红西路军的由来。

新组建的红西路军全体将士,自长征抵达甘肃以来,未及休整,就接连执行新的战斗任务。西北高原的冬季来得早,河西的冬天气候酷寒,而战士们身穿的还是过草地时的单军衣,加上河西人烟稀少,居住分散,部队的供给成为严重问题,红西路军所面临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但是,全体红西路军将士深深懂得这次战略任务的重大意义,他们肩负中央给予的光荣的西征任务,再苦再难也是在所不辞的。将士们高唱战歌,浩浩荡荡踏上了西去的征程。

当时,盘踞河西走廊的是国民党马步芳和马步青的部队,共有正规军三万余人,民团武装十多万人。他们面对红西路军的西征,惊恐万状,立即倾巢出动,疯狂进行围攻堵截。敌人多为骑兵,战场调动灵活,且补充供应方便,占有许多有利因素。但是,红西路军是红四方面军的主力,打过许多漂亮仗,威震敌胆,长期以来形成了狠、硬、快、猛、活的优良战斗作风。自进入河西地区,他们克服了诸多不利条件,一路上势如破竹,给敌军以重创,进到永昌一带。

正当红西路军顺利西进途中,河东陕甘根据地的形势无比严峻。以“攘外必先安内”为国策的国民党南京政府,无视日寇向关内的步步进逼,蒋介石亲自坐镇西安,调动数十万军队,向陕甘根据地发动大规模“围剿”。为了对付南京政府的进攻,中央军委除了对河东红军进行战略部署,急电西路军停止西进,在永昌、凉州地区建立根据地,以策应河东红军的军事行动,吸引和调动河东国民党军队。

红西路军在永、凉地区停止后,军事上的处境是十分不利的。敌人蜂拥而至,战斗天天发生。这些战斗都是敌攻我守的阵地战,不能机动灵活地调动敌人,而且是有损无补的消耗战,兵员、弹药均得不到补充,天气又一天天冷起来,部队损失日益增多。

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了,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活捉了蒋介石,国内形势迅疾变化。南京政府亲日派头领何应钦,以营救蒋介石为借口,调动大军至潼关,阴谋扩大内战。应友军要求,河东红军主力南下三原等地,与友军一道准备迎击亲日派军队的进攻。为确保后方安全,牵制西面胡宗南等部的兵力,中央军委准备调动红西路军离开永、凉地区东返,向兰州靠近待命。不久,西安事变在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的斡旋下,得以和平解决,局势缓和下来。此时,西路军又奉命继续西征。

1937年初,红西路军经山丹来到高台、临泽地区。一路上的艰苦行军和作战是不待言状的,隆冬时节,冰天雪地,前堵后追的敌军不断袭击。但红西路军像钢铁洪流,滚滚向前,饥饿、严寒、风暴、伤病、死亡,都吓不倒这支英雄的军队。临、高一带人口稀少,居住分散,出于战事和筹粮的需要,红五军大部驻高台,红九军一部驻临泽沙河堡,总部直属队和红五军一部驻临泽县城,总指挥部及红三十军驻倪家营子,准备下一步继续西进。

这时,河东局势又发生变化,军委又令西路军停止西进,要在甘州、肃州一带建立根据地。原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执意送蒋介石回南京,而蒋介石却背弃已答应的条件,破坏已形成的和平局面,不但扣留了张学良,而且调集40个师拟进攻西安,局势又趋紧张,需要西路军待机策应。在这种情况下,西路军停在临泽、高台地区不动,数万敌军趁势尾追而至,他们仗着人多势众,实行分割包围,然后集中兵力强攻驻守高台的红五军。

红五军军长董振堂是宁都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长征途中,所率红五军团与四方面军的三十三军合编为红五军。在为敌包围后,董振堂率部孤军奋战,拼死坚守高台。总部获悉后,急派骑兵师前往接应,途中与敌遭遇,师长、政委均牺牲,部队大部损失,接应未果。红五军英勇奋战一周,终因敌众我寡,加上城内收编的部分民团叛变,里应外合,县城被敌攻破,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十三师师长叶崇本等3000余人,大部分壮烈牺牲。消息传来,西路军全体将士极为震惊和悲痛。总部根据事态的变化,即令分散的部队杀出重围,集中于倪家营子。这时,西路军还存有万余人。

当时,西安正处于“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情势之下,若西安不保,友军和红军需要战略退路,第一部退向陕甘宁边区,第二步退向河西地带。因而军委电令西路军准备东进,占领永昌、凉州一带,策应河东部队必要时实行的战略退却。西路军即着手整顿部队,准备东进。

马步芳、马步青发现西路军收缩兵力,企图东进,乃迅速集兵,层层包围倪家营子,计有五个骑兵旅、三个步兵旅、一个手枪团、一个宪兵团,加上反动民团,共达七万余众。红西路军为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创造东进有利条件,以寡击众,采取顽强据守,决战防卫的战略,与敌人展开了一场历时20多天的血战。

这时,在西安和南京进行的和平谈判,正进入微妙阶段,为争取达成和平协议,避免加剧西安地区军事对峙的危机局势,中央军委电令西路军放弃东进计划,依靠自身力量,就地坚持,粉碎马家军的进攻,适时完成西进接通远方的任务。2月下旬,西路军从倪家营子突围而出,急速向西洞堡、龙首堡一带转移根据《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文献卷》所载电文记述,西路军从倪家营子东进的时间为1937年元月21日,23日进至西洞堡、龙首堡一带。,将尾追的敌宪兵团一举歼灭于西洞堡,缴获大批军用物资。

在这一关键时刻,西路军主要负责人陈昌浩患得患失,不从实际出发,顾虑没有上级东进命令,借口打了胜仗得到补充,不听劝阻,武断决定重返倪家营子,这就注定了西路军最后失败的命运。部队经过几个月的消耗,已经疲惫不堪,要想在绝境中求胜利,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在与南京政府的和谈中,中共中央提出要蒋介石令河西“二马”停止进攻西路军,可蒋介石玩弄两面手法,让“二马”加速消灭红军。中央又以刘伯承为司令员,组建救援西路军的援西军。

重回倪家营子的西路军,遭到敌人更加猖狂的围攻,无奈,西路军又突围出来,经三道柳沟、梨园口撤入祁连山中,一路上几番恶战,损失惨重,进入祁连山时仅存3000余人。接着在康隆寺一带又遭到敌军围攻,最后失败。

在军政委员会召集的石窝会议决定:陈昌浩、徐向前脱离部队回陕北,所余部队编成左右支队分散到大山中打游击。后来,以李先念为首的左支队,用仅有的一部电台与陕北的中共中央取得联系,按照中央指示,克服了人间罕见的艰难困苦,率领七八百人的队伍抵达甘新边界的星星峡据1937年5月9日毛泽东的一份电报,西路军左支队到达星星峡的有420余人(见《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文献卷》上卷第626页);另据陈云1937年12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一次会议上的发言,西路军到迪化(今乌鲁木齐)的人数为437人(见《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文献卷》第635页)。,由中央代表陈云和滕代远同志接入新疆,红西路军悲壮的西征宣告结束。

徐向前、陈昌浩及许多失散的红西路军同志,历尽千难万险,先后回到了党中央身边。大批被俘同志多数惨遭敌人屠杀活埋,至今张掖和青海西宁等地,还留有好几处“万人坑”。身处逆境的其他红军战士们,坚守革命信念,顽强不屈,后来在党中央的营救下,不少人陆续重返革命队伍,更有的在敌人的严密控制下造反,择机回到了党的怀抱。所有这些英勇斗争的光辉事迹,实在令人可歌可泣。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到,50年前红西路军的西征及其失败,是发生在西安事变前后复杂的历史时期。红西路军广大指战员,为了整个革命事业的利益,始终按照中央军委的指示行动,在远离中央和兄弟部队的极端困难条件下,血战五个多月,在战略上有力地策应了河东红军和友军,对争取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付出了重大牺牲,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这是人们永远不能忘却的。

今年(1986年)8月,我们敬请徐向前同志为我们写的一本反映西路军战迹的书题了词,我们认为这题词对红西路军作了很好的历史评价,现引用于此,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徐帅的题词是这样的:“红西路军在党中央领导下,浴血奋战,坚强不屈,他们的历史功绩是永不磨灭的。”

原载《甘肃日报》1986年10月24日第四版。作者黄景渊,系甘肃省话剧团剧作家;史溶本名程士荣,曾任甘肃省话剧团团长、省文化厅厅长、省文联主席、党组副书记。黄景渊、史溶对西路军的历史进行了长期调查研究,著有《祁连雪》一书,真实地反映了西路军英勇奋战、浴血河西的斗争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