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西欧现代名著导读
8779600000007

第7章 《儿子与情人》

〔英国〕劳伦斯

《儿子与情人》是英国作家劳伦斯的作品,为作家赢得了广泛的声誉。

小说以煤矿工人瓦尔特·莫莱尔一家的生活为中心,描述了主人公保罗从出生到成年的整个过程,其中交织着夫妻、父子、母子和情人间的复杂感情。小说具有很强的启传性,是作家早年生活的再现。瓦尔特与妻子葛楚德感情破裂,妻子在绝望之余,将爱转向儿子们。长子威廉首先成为这种畸形爱的受害者,他死后,次子保罗又取代了兄长的位置,人格发展失去平衡,导致了他与密里安初恋的失败。极度痛苦的保罗投入一个女工、有夫之妇克拉拉的怀抱,但他却为罪恶感所困扰,依然无法摆脱母亲的精神影响。小说结尾时葛楚德辞世,保罗神思恍惚,精神几致崩溃。小说有着双重的主题:一是与弗洛伊德学说相契合的心理探索主题;二是从属于弗氏学说的社会批判主题。

从第一个主题来看,保罗身上明显的存在“俄狄浦斯情结”。在极为特殊的家庭环境中,他与母亲产生了病态心理,母子关系是不正常的畸形关系。保罗仇视父亲,他每晚都在祷告:“上帝,让我的父亲死去吧。”在小说的一系列情节描写中,如保罗陪母亲逛集市的场景,这母子俩的言谈、举止都极似一对情人。特别是在保罗与密里安的恋爱过程中,母子之间的病态关系尤为突出。

劳伦斯创作《儿子与情人》时,并未真正接触到系统的弗洛伊德理论,事实上后来当他了解了弗氏学说时,又抱着激烈的否定态度。小说中的心理学观念,是他基于个人的生活体验自发产生的。尽管由于作品暗合弗氏理论,成为“俄狄浦斯情结”的形象说明,但它的意义并不仅限于此。从小说的第二个主题看,它是作家创作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对保罗的形象作心理学的进一步考察,我们会发现他的人格是分裂的,这集中表现在他对母爱控制一定程度的反叛上。

尽管小说的整体描绘对瓦尔特充满了敌意,但在某些情节和场面中,保罗对父亲的钦敬还是不自觉地表现出来。特别是保罗与密里安分手后,并未按照母亲的意愿真正回到她的身边,而是转向了克拉拉。这一行动的意义在于他通过与异性肉体的接触,来确证自己的男性气质。劳伦斯后来曾赞扬父亲一代的矿工身上有一种野性难驯的阳刚之气,而子辈们则在崇尚“文明”的母亲们的教养下被异化为“半男人”,小说中的保罗就带有这一特点。因此,保罗与克拉拉的关系,实际上反映出了保罗对父亲所代表的自然力量某种程度上的肯定,这在客观上也就批判了资本主义现代文明。

《儿子与情人》是作家早期的优秀作品,此时劳伦斯的创作思想仍处于探索阶段,并未成型。这突出表现在作家在自然价值观与文明价值观之间的彷徨态度上。保罗对父母和情人的矛盾心态正源于此。葛楚德与瓦尔特的冲突,密里安与克拉拉的对立,本质上都是文明价值观与自然价值观的冲突。在《儿子与情人》之后,作家才明确站在自然价值观的立场上,对文明价值观予以彻底否定。这部成名作提出了工业文明对人的异化,现代家庭中两性关系的危机等重要问题的雏形,它们在以后的作品中进一步发展,演变为劳伦斯以自然价值观为核心的创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以《儿子与情人》为代表的前期创作,只是劳伦斯哲学的一个前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