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像烟花那样绽放
8779400000027

第27章 左宗棠的立足之道

2000年初,美国《新闻周刊》刊载了最近1000年间全世界的40位智慧名人,中国人占据三席:一个是毛泽东,另一个是成吉思汗,第三个是左宗棠。

左宗棠与曾国藩、李鸿章同为晚清三大重臣,虽然同朝为官,但是三人的为官之道和性格却大相径庭。曾国藩是中国最后一个理学家,一生为官清廉,谨小慎微,时时反省,严于律己,功高震主却能全身而退,这种性格放在哪个时代都堪称完美,这也是其处世之道备受世人推崇的最大原因。李鸿章适应能力极强,左右逢源,慈禧太后喜欢他,洋人也喜欢他,他屡战屡败,一手创办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却依然游刃有余,屹立不倒。李鸿章有句名言:“天下最容易的事便是做官,倘使这人连官都不会做,那就太不中用了。”由此可见,在晚清的腐败政府中,李鸿章的投机性格最有“前途”。

反观左宗棠却是个直性子,不肯趋炎附势,敢于直言,甚至数次上书弹劾重臣曾国藩。他的为官之道并不讲究策略,而是个性使然。这种性格的形成与其独特的人生经历有关。左宗棠年轻时穷困潦倒,屡试不第,但他并未因此消极厌世,反而发奋努力,积极准备。新婚之时他写过一副对联贴在新房:“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直至40岁,左宗棠才开始步入仕途,大器晚成。

众所周知,晚清官场的贪污腐败已成为普遍现象,病入膏肓,无药可治。“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就是当时黑暗政治的最真实写照。而左宗棠性格耿直,痛恨腐败,不愿同流合污,以当时所谓的潜规则来推断,晚清官场并无他的生存土壤,他更不可能会有多大的作为。可事实恰恰相反,左宗棠始终受到重用,而且官至一品,荣耀至极。那么,左宗棠究竟凭什么立足呢?他凭的是能力,因为有些事情必须由他去做,别人无法取代他。虽然也有人曾想过不用他,可是不用他的结果事情会更遭。

咸丰二年(1852年),左宗棠进入湖南巡抚张亮基幕府,张亮基对他绝对信任,几乎把所有的权力都交给他。可是好景不长,半年后张亮基调走,左宗棠也随之退出幕府。不久,新任巡抚骆秉章上任,当时正值民变四起,骆秉章难以应付,只好三顾茅庐重新把左宗棠请出山。“国家固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也。”就由此而来,此话固然有夸张成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左宗棠的做事能力和不可替代性。

左宗棠一生做过不少实事,至今仍有迹可寻。他创办了福州船政局,这是近代中国最早具有现代意义的造船厂。他任陕甘总督时办厂兴业,创办了兰州机器制呢局,这又是一个创举,有人戏称这是最早的西北大开发,新中国成立后的兰州第二毛纺厂,就是在这个厂子留下的两台顺毛机的基础上办起来的。左宗棠还在西北大力治理生态,他的军队同时就是一支义务植树大军,部队开到哪里,绿树就种到哪里。时至今日,当年的“左公柳”早已绿树成荫,福泽后人。当然,左宗棠一生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还是他率部西征,收复新疆。

1864年,新疆爆发武装叛乱,中亚浩罕国的阿古博乘机入侵,沙皇俄国和英国也趁火打劫,都想利用和控制阿古博,借机侵略中国。面对边疆危机,当时的清政府根本无力顾及,几年时间,阿古博已经侵占新疆大部分地区,沙皇俄国侵占了伊犁。

看到大片国土沦丧,西北形势岌岌可危,左宗棠忧心如焚,夜不能寐。他毅然上书,主动请缨收复新疆,他说,国家边疆危机之时,我决不能告老还乡,誓与侵略者抗争到底!可是,左宗棠的上书却遭到了李鸿章等人的强烈反对,围绕新疆问题,清政府内部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并由此引发了“海防与塞防之争”。顾名思义,“海防”就是海上防御,“塞防”就是指陆地上的边疆防御。

李鸿章的理由是:“海防”重于“塞防”,此时国家财政困难,国家应该把有限的财力用于“海防”,所以我们根本无力收复新疆。李鸿章还说,新疆不收回来,对于国家并无大碍,即使我们花费巨大精力收复了新疆,那也是一块毫无价值的不毛之地,得不偿失。面对李鸿章的卖国论调,左宗棠毫不退让,针锋相对予以驳斥,他一方面坚持寸土不让,另一面又强调“海防”与“塞防”并重,而此时海上并无战事,正是收复新疆的大好时机,时不我待。

这场争论持续了数月之久,最终,清政府采纳了左宗棠的意见,并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左宗棠临危受命,首先整顿军务,筹备粮饷,然后指挥大军西出玉门关,准备一举收复新疆。此次出兵,左宗棠已年近古稀,他抱定必死之心,命部下抬着自己的棺材随军前行。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念,西征军士气高涨,所到之处无不披靡,再加上左宗棠采取了“先北后南,缓进速战”的正确战略方针,侵略军一败涂地。在左宗棠的强大军事威慑下,沙皇俄国也不得不与清政府重新划定边界。至此,沦陷14年之久的新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左宗棠以垂暮之年,抬棺出关,挥戈西指,一举收复了占国土面积六分之一的新疆。他的部下杨昌为此赋诗一首:“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1890年,美国人史密斯在《中国人的气质》一书中,也高度评价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壮举:“左宗棠伟绩可以这样评价,在任何现代国家的史册上,他都是最卓越的!”

交际能力欠缺一点没关系,只要你会做事,何愁没有用武之地,即使是腐败透顶的晚清官场也不例外,左宗棠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证明。如今,社会上的曾国藩热一浪高过一浪,人们总是热衷于研究处世技巧,却不愿苦练本领,这无异于舍本逐末。总有些人喜欢怨天尤人,哀叹伯乐太少,英雄无用武之地,可是又有多少人扪心自问过,你是真正的英雄吗?如果不是,不妨再练十年,只要你具备了无人可以取代的实干能力,像左宗棠那样,谁敢等闲视之,这何尝不是最高明的立足之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