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我给庄子做专访
8773800000033

第33章 大喜不喜,大怒不怒,可以养心

【引子】

小恐惴惴,大恐缦缦。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

——《庄子·齐物论》小的惧怕惴惴不安,大的惊恐失魂落魄。他们有时说话就像放出的利箭,窥伺到别人的是非来攻击;有时又片语不吐就好像有过盟约一样,那不过是在等待制胜的机会。他们衰败如秋冬的草木,这是说他们在日益销毁;他们沉湎于辩论的作为中,致使他们不可能再恢复到自然本性;他们心灵闭塞好像被绳索缚住,这说明他们已衰老颓败,没法再使他们恢复生气。

【专访】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认为:“这一段文字是庄子形容人如何消耗自己的神与气,最后到那个一点阳气都没有的可怜境界。”那么这个可怜境界是如何导致的呢?南先生解读说:“人一天到晚总是活在恐惧中,恐惧钱掉了,恐惧生病了,恐惧没事做,恐惧没饭吃。在某一个小问题上一动,肯定会引出大烦恼,然后成天在心里倒腾,做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企望成功。一个人每天在惶恐、忧虑中度过,最终会将自己的精神耗尽,而变得毫无生气了。”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如果整日里为一些不着边际的小事担心,结果只能被无谓的惶恐和忧虑耗尽精神。中医学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亦称“七情”。其中怒、喜、思、忧、恐为五志,五志与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

恐,是指恐惧不安、心中害怕。我们常将“惊”、“恐”并提,但是二者又不完全相同,惊多自外来,恐常由内生,恐常由惊转变而来。“恐则气下”,“恐伤肾”,恐惧过度则消耗肾气,使精气下陷不能上升,升降失调而出现大小便失禁、遗精、滑泄等症,严重的会发生精神错乱、癫病。

悲,是指悲伤。遇到难过的事情,因悲伤而哭泣是人们正常的情感反应。中医认为悲则气散,适当地哭泣可以使郁结之气抒发消散,对身体是有益的。现代医学也证实当人悲伤时流泪可以排出体内的毒素,缓解不良情绪,因此“男儿有泪也要弹”。任何事物都有极限,悲伤太甚或时间过长,则可消耗肺、肾之气,出现气短、心悸、胸闷,在精神上表现为意志消沉、悲观厌世。现代科学证明过度悲伤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得癌症。

因此,我们可以认识到过度的情绪反应对身体伤害之大,懂得养生的人要会使七情调和,不要超越情感的极限。“静则神藏,躁则神亡”,只有身心清静,才能精神内守。如果心情浮躁,就会使精气外泄,甚至神气消亡。

养生注重养德。

讲究养生之道,必须注重道德修养。养生贵在养性,而养性首先即要养德。古代学者早就提出“仁者寿”的理论。良好的道德情操,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孙真人卫生歌》说得好:“世人欲识卫生道,喜乐有常嗔怒少,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

这是修身养性的至理。与此相反,缺乏道德修养的人,特别是那些被名利枷锁捆住手脚的人,常常患得患失、斤斤计较,他们往往会未老先衰,自然难登“仁寿之域”。

唐代著名禅师石头希迁又被称为“石头和尚”,91岁时无疾而终,谥号无际大师。希迁曾为世人开列十味奇药:“好肚肠一条,慈悲心一片,温柔米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骘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服用方法为:“此药用宽心锅内炒,不要焦,不要躁,去火性三分,于平等盆内研碎,三思为末,六波罗密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进三服,不拘时候,用和气汤送下。果能依此服之,无病不瘥。切忌言清行浊,利己损人,暗中箭,肚中毒,笑里刀,两头蛇,平地起风波——以上七件,速须戒之。”

希迁的养生奇方其精要在于养德。养德“不劳主顾,不费药金,不劳煎煮”,却可祛病健身,延年益寿。德高者对人、对事胸襟开阔,无私坦荡,光明磊落,故而无忧无愁,无患无求。身心处于淡泊宁静的良好状态之中,必然有利于健康长寿。

古人认为要达到健康长寿、颐养天年必须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这句话告诫人们要安于平淡的生活,不要追求过分的物质享受,不要与别人攀比,更不要有非分之想,要随遇而安,心安理得,才能知足常乐,情志舒畅,并达到较高的道修养。

【专访总结】

纵观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而身心疾病的发生也越来越多,工作和生活中诸多的压力长期无法消除,紧张焦虑的情绪无处宣泄,亚健康和抑郁症成为都市人的多发病。其实,我们如果能够按照《黄帝内经》教诲的那样“恬淡虚无”,稍微降低对物欲的追求,就能够给自己减压,从而达到精神内守,身心愉悦。人生苦短,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是迷失在物欲横流中,身心疲惫,还是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在了解了中医情志养生的精辟理论后,大家一定会有新的认识,并将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工作、生活乃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