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我给庄子做专访
8773800000026

第26章 无用与有用

【引子】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纟光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纟光,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纟光,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庄子·逍遥游》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大葫芦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把它剖开做瓢也太大了,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放得下。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却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

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皴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皴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如今你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怎么不考虑用它来制成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无处可容?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专访】

世间没有绝对的标准,“有用与无用”“美与丑”“有成就与没有成就”,甚至于“长或短”“胖或瘦”等,都是人为所定,它们会随着时代的演变、社会的发展而改变。用一把绝对的尺子来测量甚至作为衡量得失的标准,只会自寻烦恼。所以,一个物体究竟是有用还是没有用,关键是要看你会不会用。一旦进入物我合一的境界,就可以与物融为一体,知其用、悟其妙,并且深知它的来历,从而明白物、我与一切的往昔、现在与将在,就可以借一切事物的妙用实现自我。

庄子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庄子先生指出,世上的一切东西都是有用的,都是有价值的,关键在于使用者。常人越是感到没有用的东西,其实,它的作用就越大,为什么这么说呢?很简单,举个例子来说,在生活中,真正的身居领导之位的人往往十分和蔼、平易近人,他们懂得隐藏自己;而那些轻则对人颐指气使,重则对人大呼小叫的往往是一些小头目,凭借自己有一点点的权力就作威作福,对人尖酸刻薄,总是处处显摆自己。而这两种人也就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有用”与“无用”,真正有用的东西往往懂得隐藏,其实他们的用处很大,只是需要你有一双慧眼,能够识别他们;而没有用的东西往往把自己彰显出来,生怕被别人忽略,对于这样的东西,我们不需要细致的差别,就能将其辨认出。所以说,越是无用之物,越可以大用。

然而,为什么有时我们会觉得某物无用,这是因为那时我们没进入物我合一的境界,物是物,我是我,毫不相干,因此不能理解此物的用处、妙处,更不知道此物大有来头。

有个木匠到齐国去,经过曲辕这个地方,看见一棵被世人当做神树的栎树。这棵栎树树冠大到可以遮蔽数千头牛,用绳子绕着量一量树干,足有10丈粗,树梢高临山巅,离地面80尺处方才分枝,用它来造船可造10余艘。观赏的人群像赶集似地涌来涌去,而这位木匠连瞧也不瞧一眼,不停步地往前走。

他的徒弟站着看了许久,跑着赶上了木匠,说:“自我学艺以来,从不曾见过这样壮美的树木。可是先生却不肯看一眼,不住脚地往前走,为什么呢?”

木匠回答说:“算了,不要再说它了!这是一棵什么用处也没有的树,用它做成船定会沉没,用它做成棺椁定会很快朽烂,用它做成器皿定会很快毁坏,用它做成屋门定会流脂而不合缝,用它做成屋柱定会被虫蛀蚀。这是不能取材的树,没有什么用处,所以它才能有如此寿延。”

老子说:“贵大患若身。”意思是大患难、大忧患是宝贵的,我要珍惜它像珍惜自己的身体一样。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庄子说:“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无用也是有用,仔细想来,这是一种高境界的追求,人一旦能够杜绝杂念,而追求自己的境界,那么,将来一定会有更高的用处。

《易经》开篇就说:“潜龙勿用。”意思是龙要飞腾,就不能见风就起,必须有所待,要少安毋躁,他日才能真飞。个中道理,我们在前文已讲明,龙之飞与鲲之跃道理相同。

总之,世间万物一切都有用处的。当我本身无用于世时,就是即将大用于天道时,要积极善待自身。

庄子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就是这个意思。

【专访总结】

世人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无用之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事物都有用处,都可以助我修炼。所以,眼光不只是用来看脚下的路,还要看身边的路;同样,眼光不能死盯一人的某一处,而要观察一人的多处,或者是几个人的共同点,这才叫看问题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