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设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
武装斗争离不开军队。无产阶级领导的武装斗争要取得胜利,就必须建设一支新型的、强大的人民军队。没有一支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毛泽东系统地解决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如何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其基本观点是:
1.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原则
任何军队都是从属于一定阶级并为其利益服务的。列宁曾指出,军队是为劳动者的利益而斗争的工具,是由经验丰富的共产党这支先进队伍领导着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这一思想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从南昌起义开始,走上了建立人民军队,开展武装斗争的道路,“党指挥枪”的思想也就随之逐步确立起来。
党指挥枪的原则,是人民军队建设的最根本的原则。1927年9月下旬,毛泽东领导的三湾改编,提出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和党代表制度,支部建在连上,班排设党小组,连以上设党代表,营、团建立党委,部队由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统一领导。这就开始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原则,奠定了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
1929年12月的古田会议决议中,毛泽东强调了人民军队必须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批评了“司令部对外”等脱离党的领导的错误倾向。抗日战争初期,他在总结党内斗争的历史经验时,明确指出:“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这是因为:第一,无产阶级的军队,必须服从无产阶级的意志。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区别于古今中外一切剥削阶级军队的最根本的标志,也是革命军队能成为新型人民军队的决定性因素。第二,只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才能使军队在长期农村环境中,不断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保持无产阶级革命性,而不致沦为旧式农民武装。第三,只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才能保持和发扬红军的光荣传统,使军队在十分困难和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充分发挥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忠实地贯彻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通过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来实现的。思想领导是对军队进行人民军队性质和宗旨的教育,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我军的指导思想,教育全军,保证党在思想上的领导。政治领导,就是党对军队实施路线、方针、政策的领导。没有正确的政治领导,就不会有正确的军事方针。军队必须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模范地完成党在各个时期的任务,反对单纯军事观点,尤其是反对把枪杆子凌驾于党的政治领导之上的做法。党的组织领导是在军内建立党的组织,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毛泽东为我军建立了完善的党的组织体系:一是建立党中央统一领导下的中央军事委员会为全军领导的最高组织层次;二是在军队中建立各级党的组织;三是建立各级党代表制度。这三种形式同军事组织相适应,构成了军队党的领导的完整系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并实现党指挥枪。
2.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和任务
毛泽东在古田会议中,明确规定了红军的性质: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是服从于无产阶级思想领导,并服务于人民革命斗争和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工具。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惟一宗旨。早在秋收起义时,毛泽东就指出:我们是工农群众的武装,要为工农群众打仗。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又指出雇佣军与红军的不同,就在于红军废除了雇佣制,使士兵感觉不是为他人打仗,而是为自己为人民打仗。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更明确地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对党领导的军队的宗旨作了高度概括:我们这个军队“不是为着少数人的或狭隘集团的私利,而是为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着全民族的利益,而结合,而战斗的。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的宗旨。”这个宗旨是无产阶级军队区别于中国旧军队的根本标志。
人民军队的宗旨是人民军队的一切行动准则。因此,它的任务,不仅要担负打仗的任务,同时还要担负做群众工作和开展生产建设的任务。即,它不仅是一支战斗队,同时又是一支工作队、生产队。
3.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的生命线
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的生命线,政治建军是无产阶级治军的根本,是区别于一切旧式军队的主要标志。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军队,一开始就具有无产阶级性质。但是,军队的主要成分是农民,又长期处在农村环境,受着落后生产方式局限,农民意识、绝对平均主义、流寇主义、极端民主化等思想影响着军队的建设;军队有些军官是起义过来的旧军官,一些旧式军队出身的老兵、俘虏兵,他们中的雇佣思想、单纯军事观点以及“以军治党”、“以军治政”、“以军治民”等错误观点都在军队中有所滋长。克服和改造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就成为这支军队能否保持无产阶级革命性质和完成革命任务的严重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不能靠打骂、处罚或旧式军队的管理办法,而是靠强有力的革命政治工作。周恩来曾强调:“革命的政治工作是民族革命的生命线。”“改造军队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建立革命的政治工作制度。”毛泽东更是强调: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的生命线,无此则不是真正的革命军队。政治工作是关系到人民军队强弱、胜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因素,是实现党的绝对领导,保持人民军队的无产阶级性质和坚定政治方向的根本保证。
在革命实践中,毛泽东把人民军队的政治工作逐步系统地完善起来,形成了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三个基本原则:第一,官兵一致的原则。这就是在军队中肃清封建主义,废除打骂制度,建立自觉纪律,实行同甘共苦的生活,因此全军是团结一致的。第二,军民一致的原则。这就是秋毫无犯的民众纪律,宣传、组织和武装民众,减轻民众的经济负担,打击危害军民的汉奸卖国贼,因此军民团结一致,到处得到人民的欢迎。第三,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的原则。这些基本原则是我军独具的光荣传统,也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重要保证。
为了调动全体指战员的积极性,毛泽东指出,中国人民需要民主主义,军队也需要民主主义。他提出在军队中要实行政治、军事和经济三大民主。政治民主,即不论职务高低,官兵在政治上一律平等;军事民主,即战时发动士兵讨论作战计划,练兵时官兵互教;经济民主,即经济公开,士兵参与经济管理。三大民主的实行,从根本上调动了广大官兵的积极性,焕发了全体指战员最大的革命热情,军队战斗力也获得极大提高。此外,毛泽东还为人民军队制定了《三大纪律 八项注意》,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成为一支举世公认的纪律严明的军队。
二、人民战争的思想
在中国武装斗争的实践中,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原理具体运用到战争领域,创造性地提出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人民军队为骨干,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人民战争的伟大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战争理论发展史上,恩格斯首次提出了“人民战争”的概念,把它与一般战争相区别,并认为这是小民族制胜大民族,不够强大的军队抵抗比较强大的、组织良好的军队的惟一方法。列宁、斯大林分别领导了十月革命和反击14国武装干涉以及卫国战争,积累了人民战争的经验,但因欧洲的特点而比较多的是采用常规作战方法,因而也没有形成完全的人民战争理论。毛泽东在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形成了人民战争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战术,创立了完整的人民战争理论。
1.依靠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战争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思想,毛泽东从中国国情出发,把人民战争建立在以农民为主体,人民群众参加为基础的战略思想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毛泽东特别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这是因为,第一,民众是战争人力的资源,民为兵之源,兵无民不坚,建立优势的军队,民众是兵力的源泉;第二,战争离不开物质基础,民众也是战争物力和财力的源泉;第三,民心的向背,民众拥护和支持,是战争的精神力量,能够在战争的实践中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可以起到正规军起不到的作用。在战争中,人和物两个因素,人始终居于主导地位,而物居于被动地位,因为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第四,民众参加到战争中来,就可以使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多方面斗争融为一体,武装斗争和非武装斗争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战争的整体威力,夺取人民战争的胜利。
2.建立巩固革命根据地
中国革命战争是以农民为主体、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人民战争,因此,进行人民战争必须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依托。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性和残酷性,使得进行人民战争的革命军队,必须把根据地作为赖以执行自己的战略任务,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
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敌人的主要力量长期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市。革命力量准备和积蓄力量的过程,主要在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因此必须依靠人民群众,把落后的农村造就成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的强大革命阵地,造就成夺取城市乃至全国政权的战略基地。没有农村革命根据地,人民战争就不可能有人力、物力资源,也不可能为人民战争的革命军队提供休整、补充和训练的场所,革命武装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切战略任务和战争目的都无法实现。因此,要进行人民战争就必须发动广大农民开展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革命积极性,建立强有力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使广大农民真心实意地、一心一意地拥护、支援和参加革命战争,为人民战争提供无穷无尽的力量源泉和稳固的战略基地。历史证明,革命根据地是人民军队进行人民战争的广阔阵地,是中国革命夺取最后胜利的可靠后方。
3.建立“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
开展人民战争,需要一定的武装体制把人民组织起来,毛泽东在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的经验中,创造了主力兵团和地方兵团相结合,正规军和游击队、民兵相结合,武装群众和非武装群众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这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要实行主力红军、地方红军和赤卫队相结合;抗日战争时期,他主张八路军、新四军与地方军和民兵、自卫队相结合;解放战争时期,强调野战军、地方军和民兵相结合的人民武装力量体制;新中国成立后,他又主张人民解放军、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相结合的人民武装力量体制,这些都体现了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
实行主力兵团和地方兵团相结合,正规军和游击队、民兵相结合,武装群众和非武装群众相结合,可以使人民武装力量相互优势互补:首先,主力兵团有较好的武器装备,既集中又有较强的组织性纪律性,它不受固定区域限制,可以随时执行超地方的作战任务。其次,地方兵团熟悉所在地区情况,可以在配合主力兵团、正规军作战中担负重要的任务,它又是所在地区群众武装对敌斗争的支柱。再次,民兵是不脱产的群众武装,它的人数多,分布广,是主力兵团和地方兵团的有力助手和强大的后备力量,是实行人民战争的坚实基础。最后,广大人民群众,以各种方式支援革命战争,使革命战争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力、物力资源。三种武装力量之间密切关联,根据需要是可以相互过渡和转变的。在一定时期,根据作战形势和大兵团作战的需要,地方兵团上升为主力兵团,民兵加入正规军等等。尤其是有了民兵和广大群众对主力兵团和地方兵团的支援和配合,才能使正规军、主力兵团迅速而又顺利地完成战略任务,才能发挥人民战争武装力量的整体威力。这种武装力量体制,以人民军队为骨干,以人民群众为基本力量,实行野战军、地方部队和民兵的三结合,是开展人民战争的最好组织形式。军民结合,全民皆兵,是进行人民战争的最基本方法。
三、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人民战争的胜利进行,离不开正确的战略战术。人民军队长期处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要战胜敌人就必须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战略战术。毛泽东指出:“指挥员在战争的大海中游泳,他们要不使自己沉没,而要使自己决定地有步骤地到达彼岸。作为战争指导规律的战略战术,就是战争大海中的游泳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人民战争的实践中,运用马列主义哲学原理和军事理论,不断总结中国革命战争中我军作战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整套关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
1.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方针
毛泽东在观察和分析敌我力量对比时,总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事物的本质,从斗争的全局,从发展的观点来确定正确的战略和策略。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红军和党内一些同志产生悲观思想,有人怀疑“红旗到底打得多久”,认为形势“未可乐观”,“前途渺茫”。毛泽东分析了国内形势,指出:“中国是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这个‘星星之火’,距‘燎原’的时期,毫无疑义地是不远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四次反“围剿”能够取得胜利,就是“我们的战略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是‘以十当一’,这是我们制胜敌人的根本法则之一”。
全国内战爆发不久,毛泽东强调指出:我们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蒋介石。表示了对蒋介石反动派的极大藐视。而在如何打败蒋介石的进攻,在战术上毛泽东主张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又十分重视敌人。1946年8月,毛泽东在和美国记者谈话时,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他强调革命者必须在战略上,在全体上,藐视敌人,敢于同他们斗争,敢于夺取胜利;同时,又要在战术上,在策略上,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斗争问题上,重视敌人,采取谨慎态度,讲究斗争艺术,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采取适当的斗争形式,以便一步一步地孤立敌人和消灭敌人。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共八届六中全会期间,毛泽东又写了《关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是不是真老虎的问题》一文,再次指出:“同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具有两重性(即对立统一规律)一样,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也有两重性,它们是真老虎又是纸老虎。”“从本质上看,从长期上看,从战略上看,必须如实地把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看成纸老虎。从这点上,建立我们的战略思想。另一方面,它们又是活的铁的真的老虎,它们会吃人的。从这点上,建立我们的策略思想和战术思想。”
2.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积极防御,即攻势防御,是为了反攻和进攻的防御,是在敌强我弱形势下实行战略的持久战和战役的速决战,变战略劣势为战役优势的作战方针。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的核心。毛泽东把防御和进攻辩证地结合起来,把战略上的防御和战役、战斗上的进攻紧密结合起来,攻防结合,防中有攻,攻中有防,防是为了转入攻,在防御中转变敌我力量对比,为转入进攻创造有利条件。这个方针是在中国革命处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逐步转变强弱态势,使革命力量最后在总体上超过敌人、战胜敌人的惟一正确的战略方针,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一个伟大创造。
首先,毛泽东认为战略防御有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我们应该承认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毛泽东说他研究过古今中外一些兵书和著名战例,“任何一本有价值的军事书,任何一个比较聪明的军事家,而且无论古今中外,无论战略战术,没有不反对消极防御的。”在第一、二、三次反“围剿”中,红军运用“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方针,取得了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也是积极防御战略的胜利。相反,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实际上是单纯防御的结果。
其次,毛泽东把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具体化为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作战方针,即实行主动的、灵活的、有计划的战略防御中的战役和战斗的进攻战,战略持久中的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略内线中的战役和战斗的外线作战。这是因为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在战略地位上敌人是进攻的,我军是防御的,敌人处在外线,我军处在内线,敌人企图速决,我则要求持久。但是,在战役和战斗上,我军则必须坚持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
最后,积极防御要求我军创造条件,进行有效的战役战斗中的外线的进攻战。要取得速决战的成功,“主要的条件是准备充足,不失时机,集中优势兵力,包围迂回战术,良好阵地,打运动中之敌,或打驻止而阵地尚不巩固之敌。不解决这些条件,而求战役或战斗的速决,是不可能的。”正是实行了这一正确方针,人民军队才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以弱胜强,终于赶走了日本帝国主义,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
3.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是人民军队主要作战要求;集中兵力,包围全歼敌人,则是实现这一要求的主要作战方法,是实施积极防御思想的关键。同时,只有打歼灭战,才能有效地消灭敌人,保存自己。毛泽东历来强调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必须采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法。他指出:对于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敌,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运用这一作战方法,中央根据地的红军以大约四五万人的兵力,粉碎了蒋介石发动的多达50万人的四次“围剿”。正如毛泽东指出的:对于第一、二、三、四次“围剿”,我们的方针都是歼灭战。“这种战法的效果是:一能全歼;二能速决。”“全歼,在敌则士气沮丧,人心不振;在我则士气高涨,人心振奋。速决,则使我军有可能各个歼灭敌军的增援队,也使我军有可能避开敌军的增援队。”始终保持战场的主动权。
中国革命战争实践证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战胜敌人的根本法则。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红军以弱小者的姿态出现于内战的战场,其迭挫强敌震惊世界的成绩,依赖于兵力集中使用者甚大。解放战争初期,毛泽东制定了打败蒋介石进攻的军事原则是:集中优势兵力打运动战,各个歼灭敌人,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而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人民解放军就是使用这一方法,粉碎了蒋介石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我军的优良传统,是我军十大军事原则的核心。
4.适时实行军事战略转变
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是中国革命战争的三种基本形式。人民革命战争必须根据不同时期的战争条件,选择适合战争需要的作战形式,适时实行战略转变,保证战争的顺利发展和革命的胜利。毛泽东根据中国革命战争不同时期的特点,使三种作战方式紧密配合,并随敌我力量对比变化和战争发展进程灵活运用,适时正确地实行了军事战略转变。我军经过了从红军游击战争到以运动战为主的正规战争;从国内正规战争到持久的游击战为主、运动战为辅的抗日战争,把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地位;再从抗日的游击战争到大规模的运动战,以及在某种情况下的阵地战为主的国内正规战争这样几次军事战略转变,从而占据了战略的主动地位,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最后通过战略进攻和战略决战,终于打败了强大的敌人。
5.人民军队的十大军事原则
1947年12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概括性地总结了人民军队的十大军事原则,系统地阐述了我军作战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战法、作战形式、战斗作风和战斗保障等一系列原则。这就是:(1)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2)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农村,后取大城市;(3)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4)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5)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6)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即在短期内不休息地接连打几仗)的作风;(7)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8)在攻城问题上,一切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之。一切敌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备、而环境又许可加以夺取的据点和城市,相机夺取之。一切敌人守备坚固的据点和城市,则等候条件成熟时然后夺取之;(9)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10)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这十大军事原则,使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充实和完善。
毛泽东曾指出,我们的战争方法是在和国内外敌人长期作战的锻炼中产生出来的,是完全符合中国革命战争特点的。他说,蒋介石和美国帝国主义的在华军事人员,熟知我们的这些军事方法。蒋介石曾多次集训他的将校,将我们的军事书籍和从战争中获得的文件发给他们研究,企图寻找对付的方法。美国军事人员曾向蒋介石建议这样那样的消灭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战术,并替蒋介石训练军队,接济军事装备。但是所有这些努力,都不能挽救蒋介石的失败。这是因为我们的战略战术是建立在人民战争这个基础上的,任何反人民的军队都不能利用我们的战略战术。
思考题:
1.为什么说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方式?
2.为什么说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
3.中国红色政权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
4.中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和伟大意义是什么?
5.人民军队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
阅读文献:
1.《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中国革命战争和战略问题》,见《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战争和战略问题》见《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