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向八路军学习
8771900000041

第41章 领导深入第一线是赢得胜利的重要一环

领导身先士卒,士兵就会舍生忘死;有不怕死的将军,才有敢死的士兵。徐向前元帅曾经说:“培养部队的过硬作风,关键在干部。我常说,只有不能打仗的官,没有战斗结束后进抵平型关的八路军不能打仗的兵。兵是干部带出来的,有什么样的干部,就会有什么样的兵。假如干部惯于打滑头仗,他能带出部队的过硬作风来,才是见鬼的事呢!要使部队的勇猛作风在战争中真正发挥其有效力量,归根结蒂,有赖于各级指挥员的正确组织,正确运用,正确指挥。部队越是勇猛善战,指挥员越应慎重从事,把它确实用到点子上去,以避免无谓的牺牲和消耗。”平型关战役之所以取得胜利,与林彪、聂荣臻以及以下各级指挥员均亲临一线,与士兵并肩战斗关系极大。林彪、聂荣臻的师指挥所几乎与团指挥所挨在了一起,均在敌炮火射程之内,然而师首长可以不用电话直接指挥团甚至营一级,为及时指挥战斗赢得了时间。林彪指挥时有几个镜头在这里不妨重放一下:

林彪带着参谋人员实地考察了平型关一带的地形,基本与图上所绘相符,这更坚定了他在平型关与日军大战一场的决心。十几天来他一直在苦思良策,一张军用地图被涂得面目全非。他已经数次致电毛泽东和八路军总部,要求在平型关寻机歼敌,现在他亲临实地,一条“八里埋伏”之计油然而生。

9 月23 日中午,云脚低垂,正是雨前的闷热天气。八路军115 师连以上干部齐集于上寨村一所农家小院里。一百多人席地而坐,挤得密不透风。大多数人已经很久没见过林彪,虽然汗流不止,却不敢解领扣。林彪对于这种天气似乎很适应,衣冠整齐地端坐于台上,在这个汗味浓郁的小院里,他是唯一没流汗的人,那张苍白的脸永远阴沉着,令人敬畏不已。

聂荣臻带头解开领扣,指着墙角一口大缸说:

“谁渴了可以去舀凉水喝。”

有几个团级干部刚要起身,林彪便站起来了,开始介绍敌情……林彪讲完敌情接着作了兵力部署。他提高嗓门:

“从小塞村至老爷庙有一段长8 里的狭沟,沟深少则10 米,多则30 米,其北侧是陡壁无法攀登,南侧是缓坡易于伏兵向沟底出击,沟底宽10 至20 米,这是灵丘之敌向平型关推进的必经之路,师部决定在此集中兵力伏击敌人。嗯,各团干部要听清楚。”

林彪停顿片刻,台下干部立即挺起腰板注意聆听各自的作战任务。

……

686 团的李参谋气喘吁吁地跑来:“师长,敌人全部进沟了,团长让我来报告。”

“立即开火!”林彪果断下达命令。

三发信号弹腾空而起,在嘹亮的号声中,机枪、手榴弹、迫击炮一齐开火。日军遭到突然打击,顿时惊恐万状,最前面的汽车中弹起火,后面的车辆互相撞击,乱成一片。士兵纷纷跳下汽车,钻进车底躲避密如骤雨的子弹。

林彪放下望远镜,“命令

杨得志、李天佑跑步过来!”

685 团的阵地近,杨得志首先赶到。林彪说:“敌人还没清醒过来,赶快冲锋抢占公路对面的制高点!”

“是!”杨得志一把揪下军帽,转身跑步离去。几分钟后,日军从极度的惊慌中平静下来,新庄中佐跳下小卧车,挥舞指挥刀命令汽车底下的士兵出来抢占公路右侧的制高点。桥本中佐拼命朝东奔跑,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右臂,他负痛穿过一辆辆燃烧的汽车,来到混乱不堪的行李大队。行李大队的骡马大车正拥挤在最为狭窄的那段公路上,两旁都是悬崖绝壁,八路军的手榴弹冰雹般从空中砸下,日军完全只能被动挨打,无法组织还击。桥本命令行李队立即朝汽车队靠拢,那里是狭沟的出口,地形较为开阔一些,只要夺取北侧的制高点,以火力压制八路军的冲锋,便可掩护人马冲出狭沟。

李天佑气喘吁吁地奔上林彪所在的山头,累得满头大汗。林彪将水壶递给李天佑,说:“沉着些。敌人比较多比较强,战斗不会马上结束。看到了吗?他们正在组织兵力抢占有利地形。我们包围了好几千人,块大不好一口吃掉,你们一定要冲下公路,把敌人斩为几段,并以一个营抢占老爷庙。拿下了这个制高点,主动权就牢牢握在了我们手里,任凭敌人怎样顽抗都逃脱不了被歼灭的命运,明白吗?”

“明白!”李天佑喝了两口水,顺着林彪的手指望去,“他娘的,有几个鬼子正在往老爷庙爬呢!”

“你们动作要快,慢了是不行的!”

李天佑扔下水壶,“我去了!”一阵风刮下山坡,消失在玉米地里。

115 师师长林彪685、686 两个团随即向谷底发起猛烈冲锋。343 旅指挥所设在山的鞍部,两侧山头是两个主力团的埋伏阵地,这里离公路最近。陈光早就按捺不住了,为啥还不吹冲锋号?他不时朝师指挥所张望。林彪透过硝烟始终盯着几个主要的制高点。685 团很快抢占了辛庄以东的山头。敌人不懂山地战,未派主要兵力去争夺那些关键的制高点,而是猥集于山沟被动挨打。林彪松了一口气,将望远镜交给身旁的参谋,朝电台走去。

“独立团有战报来吗?杨成武他们能顶住吗?”林彪有点放心不下阻援的战斗。一直守在电台旁的聂荣臻蹙眉道:

“没有。敌人有两个联队,兵力是他们的两倍,更不用提火力的悬殊了。不过老一团能打硬仗,能顶住!”

“嗯。”林彪点了点头,“杨成武是搞政治的,部队的士气不用担心,打这种仗,关键是一股气,勇气!两强相逢勇者胜。”

“不错!老林你放心指挥战斗,尽快吃掉山沟沟里的鬼子,减轻独立团的压力,免得杨成武他们把老本都拼光了。”

“师长!敌人的飞机!”参谋嘶哑的嗓音里带有几分恐惧。

“不要紧张!我们的部队与敌人搅在了一起,几架飞机有啥子嘛,它不敢丢炸弹的,否则一块挨炸,这不符合日军的作战原则。”聂荣臻朝参谋笑道。

林彪回到指挥位置见沟里的肉搏战愈演愈烈,不禁吃了一惊。日军的单兵作战能力和顽强程度大大超出了八路军指战员的估计。他们枪法很准,尤其擅长拼刺刀,3 个人背靠背连十几个人都近不了身。那些被打散了的散兵游勇战术观念极强,即使没有115 师副师长(后任政委)聂荣臻

组织指挥,仍然能自寻战机。有几个日本散兵被逼上了路南的山坡,他们居然抓住了685 团机枪排位置不当的弱点,利用地形悄悄接近,最后冲进阵地将没有刺刀的机枪排打散了。全团十几挺机枪都集中在这里,而一营长不组织这股强大火力压制敌人,反而亲自冲下山坡投掷手榴弹。本来敌我火力就非常悬殊,这样一来形势更为不利。日军借助强大火力的掩护,加上天上飞机的助威,展开对各制高点的激烈争夺。

新庄中佐下令焚烧汽车,顿时浓烟滚滚,烈焰腾空,面临灭顶之灾的日军在指挥官的驱使下破釜沉舟,作困兽之斗。战斗进入白热化,双方军人都杀红了眼,一次又一次搅杀在一起,似乎忘记了死亡的恐惧……

林彪将预备队及时投入战场,极力堵住被日军撕破的缺口,成功地挫败了敌人突围的企图。在空中盘旋的飞机无可奈何地飞走了。下午1 时左右,686 团与687 团会合,全歼了沟底的日军辎重队,一齐朝辛庄一带的日军残部杀来。

林彪撒下的大网越缩越紧,垂死挣扎的日军显得更加疯狂,平型关前的狭沟里尸横累累,1000 多名日军战死……

战后,林彪还就平型关战役写了个详细的“战斗经验”。林彪如果不深入前线指挥,按那时的通信手段,战役中的许多情况,肯定不可能处理得那样及时。这给我们的启示是:领导亲临第一线是赢得作战胜利、取得工作高效率的重要一环,或者说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既有诚惶诚恐之感,又有难尽表达之虑,不过我们的心灵却受到了一次次极大震撼,精神受到了一次次重要洗礼,深深地感受到:蕴含内容如此丰富、教育意义如此深刻的伟大而高尚的人民解放军的精神与品质,是我们取之不渴的精神食粮,是引导我们前行的方向标。

《向解放军学习》是一个历史命题,同时又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我们不敢懈怠。书稿完成后,送给中央电视台台长赵化勇,当过兵、曾任荣事达集团副总、现为安徽省蚌埠市长的陈启涛进行审阅,他们对选题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赞赏,对文稿还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

为了保证质量,我们还就书稿中的部分章节分别征求了几位企业家、社会名流、军队将军的意见,他们是:联想集团主席柳传志、蒙牛乳业集团总裁牛根生,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朱军、导演冯小刚、笑星赵本山,兰空司令、中将朱清益,军科院战略部原部长、少将姚有志,某集团军副军长、少将许伟等,他们对本书给予了很高褒奖和鼓励,在请谨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

参加本书写作的主要人员(排名不分先后)是:李庆山、陈庆荣、陈仁礼、梁月槐、梁晓秋、王萍、丁道广、丁航、王晓慧、刘翠香、吴伊婷、李晓楠、李立宁、杨家琪、汤少云、严国群、李媛、刘岩、张国辉、倪鑫、夏文斌、吴方泽、宋军占、冯世平、黄大卫、于红霞、刘建国、周礼元、张赛林、王玉、许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