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全脑超能思考力
8771000000023

第23章 思考力的开拓(2)

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在解决一个可能有多种答案的开放性问题时,以这个问题提示的信息为思考的起点(中心),运用跳跃的、联想的思维,在问题和答案之间架起一道道桥梁。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家格拉肖说:“涉猎多方面的学问可以开阔思路……对世界或人类社会的事物形象掌握得越多,越有助于抽象思维。”比如我们思考“砖头有多少种用途”。我们至少有以下各式各样的答案:造房子、砌院墙、铺路、刹住停在斜坡的车辆、做锤子、压纸头、代尺划线、垫东西、搏斗的武器……如此等等。

经常锻炼发散思维能保持你的创造活力,跳出狭隘的思维框架,为探求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打下坚实基础。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你可以适当地“放纵”自己的思维,暂时摈弃那些熟悉的思考模式,从严格的必然性中解放出来去面对无限的可能性。

有一座大厦因为电梯不够用而使顾客久等导致怨声载道。怎么办?有人提议增建新的电梯,但从大厦的结构来看已不可能;也有人想到增加电梯容量的办法,但这需要花大笔钱来更换一部更大的电梯,并且电梯运行一个往返还是需要很长的时间……

大厦管理人员绞尽脑汁商量对策,最后终于有人转念一想:“为什么顾客就一定不能等候呢?只要设法让他们不对等候感到厌烦,自然就可以减少抱怨。”

问题如此一转换,解决的办法就找到了。于是,原先空空的电梯间内摆上了鲜花、报纸和椅子,墙上还挂了一面镜子。果然,顾客的抱怨几乎没有了。

把“设法不让顾客等候”的难题重新设定为“设法让顾客在等候的时间里不觉得厌烦”,问题就轻而易举地得到解决。这就是发散思维的一个很好的例证。

一个简单的设想带来巨大的成功,在科技史上是常有的事。当有人因此而名利双收时,很多人都会懊丧不已;“为什么我就没有想到这一点呢?”布置一间黑房子,这是一件多么简单的事情啊!为什么在近代光学研究队伍中偏偏就只有牛顿首先这样做了呢?

首先也许是因为这过于简单,很容易被从事科学研究这种高深工作的人们所忽视。而牛顿,一方面,他当时还只是一位研究生,玩一玩“十分有趣”的游戏也无伤大雅;另一方面,牛顿一个最著名的思维方法,就是他本人一再强调的:“真理是在简单性中发现的,而不是在事物的多样性和纷乱中发现的。”

至于世界,它向肉眼展示出客观事物极其多种多样,在用哲学的眼光去概括时,会显示出其内部组成是很简单的,以致理解得如此之好,从这些眼光来看它就是这样。正是上帝工作的完美,以最大的简单性将它们全都创造出来。概而言之,自然本身就是“很简单的”,因此,研究自然的方法也应该是简单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简单性原则,它与和谐性原则共同成为牛顿科学方法的主导思想。

然而,如果我们要深入了解简单性原则,又会发现它并不简单。说明这个问题的更好例子,也许还是那个在全世界流传了200多年的“苹果落地”的故事。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这是一件简单得再也不能简单的问题。对这样简单的事,除了好奇的孩子之外,很少有人去思考,很少有人去发挥他的想象力。而牛顿的思绪则被这个落地苹果轻轻地一敲,就以超越光速的速度飞到了月球上,飞到了太空之中。最后以此为突破口,发现了伟大的万有引力定律。所以,人们常说,一个苹果的偶然落地,成了人类科学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在苹果落地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自然奥秘,对这一点,伽利略实际上也已经认识到了。他在其《关于两大宇宙系统的对话》一书中说了这样一段话:“如果他能够教给我是什么使地上万物落下的原因,我就可以告诉他地球运动的原因。”F·培根在其名著《新工具》中更为明确地把物体落下的原因归之于地球的“吸引”。伽利略和F·培根都是科技史上的巨人,他们认识到了物体落下的巨大意义而没有在引力问题研究方面取得像牛顿那样大的成就,表明“苹果落地”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苹果落地”的问题也是一个违反常规思想方式的问题。“苹果为什么会落在地上?”在常人看来,这是一个十分可笑的问题,因为苹果不落在地上,难道还会飞到天上去!牛顿却似乎是有意让人们取笑似的,真的提出了“苹果为什么不会落到月球上”这个问题。一般人提不出具有重大意义而又十分简单的问题,往往是受习惯的思维定势的影响。由此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个简单的设想能获得巨大的成功的奥秘之一,就是因为这是一个没有或极少有人提出过的设想。所以,简单的设想并不简单,又在于它的独创性。

进行联想思维

心理学家认为,人脑有四个功能部位:一是以外部世界为对象接受感觉的感受区;二是将这些感觉收集整理起来的贮存区;三是评价收到的新信息的判断区;四是按新的方式将旧信息结合起来的想象区。只善于运用贮存区和判断区的功能,而不善于运用想象区功能的人就不善于创新。据心理学家研究,一般人只用了想象区的15%,其余的还处于“冬眠”状态。开垦这块处女地就要从培养想像力入手。

想像力是人类意识不断推陈出新的创造能力,在思维过程中,如果没有想象的参与,思考就会发生困难。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就是从他幼时幻想人跟着光线跑,并能努力赶上它开始的。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就是从人们幻想造出飞鸟的翅膀而开始的。幻想不仅能引导我们发现新的事物,而且还能激发我们作出新的探索,去进行创造性劳动。

在思考问题时能够由此现象而联想到其他的现象,进而思考其中的原理,也是解决和改进问题的方法。

在贝尔发明电话以前,虽然已有人在研究电话了,但因声音不清楚而无法运用。贝尔决心致力于电话研究,让电话成为一种可以实用的通讯工具。在一次实验中,他发现把音叉的端部放在带铁芯的线圈前面,如果让音叉振动,线圈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通过电线把这电流送至另一只同样的线圈,线圈前也放入一只音叉,那么这只音叉也会振动,会发生和前述的那个音叉一样的声音。由此,他联想到像音叉一样发生振动的金属簧片,如用金属簧片代替音叉,那么也会出现上面的现象,使另一金属簧片发生振动。这样金属簧片就会“传话”了。贝尔马上与助手进行试验,可惜线圈中产生的电流太小,失败了。

后来贝尔又联想到用薄铁片代替金属簧片,线圈中的铁芯改用磁棒,结果获得成功。人在薄铁片前说话,线圈中产生随声波的节奏而变化的电流,通过电线,传递到另一只线圈中,线圈前的薄铁片发生振动,发出清晰的讲话声音来。这就是贝尔通过联想,发明世界上第一架电话的思考过程。

当然联想不是瞎想、乱想,要使想像的过程中有逻辑的必然性。被誉为科学幻想小说之父的著名作家凡尔纳,有着不同寻常的联想能力。潜水艇、雷达、导弹、直升飞机等等,是当时还没有出现过的事物,在他的科幻作品中早就出现了,而且现在都成为事实。特别令人吃惊的是他曾预言在佛罗里达将设立火箭发射站,并发射飞往月球的火箭。果然在一个世纪后的今天,我们真的在佛罗里达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

俄罗斯心理学家哥洛万斯和斯塔林茨,曾用实验证明,任何两个概念词语都可以经过四五个阶段,建立起联想的关系。例如木头和皮球,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但可以通过联想作媒介,使它们发生联系:木头——树林——田野——足球场——皮球。又如天空和茶,天空——土地——水——喝——茶。因为每个词语可以和将近10个词直接发生联想关系,那么,第一步就有10次联想的机会(即有10个词语可供选择),第二步就有100次机会,第三步就有1000次机会,第四步就有10000次机会,第五步就有100000次机会。

所以联想必须有广泛的基础,才能为我们的思维运行提供无限广阔的天地。

在进行思考时,联想这种方法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加速度和润滑剂。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由于对一幅世界地图的联想,而创造了“大陆漂移说”;法国医生莱纳克由于对跷跷板的联想,而发明了“听诊器”,这些都是大家熟知的事情。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经常运用这种方法来解决一些问题。我们来看下面这两个例子。

日本群马县有位农民丰田秀吉,为了从房中任何一个位置都能看到对面妙义山上自己的田地,他从走马灯发生联想:建造了一座六角锥形的房子,房子以立柱为轴心,可以自由转动。于是他随时可以在家里看见田里的一切。

丹麦商人吉列在刮胡子时不小心刮破了脸。他决心要发明一种安全剃刀,但长期苦思冥想不能解决。一天,他在理发时,透过镜子看到理发师修剪头发时用梳子夹进头发之间,然后用剪子剪去冒出梳齿的头发。他立即把这种情景与自己想要发明的安全剃刀联系起来。回家后,他将刀片与梳子结合起来,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发明了安全剃刀。

这两个例子都充分地体现了联想的妙用。

联想法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联想体,一部分是联想物。例如上面的走马灯是联想体,六角锥形的房子是联想物;一幅世界地图是联想体,“大陆漂移说”是联想物。联想体是基础,联想物是产物。联想物依靠联想体而存在,没有联想体就没有联想物。反过来,没有联想物,联想体就失去了意义。联想体大部分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如前面说的地图、翘翘板、走马灯、理发工具等。但有时联想体可以是抽象的东西,如闪念、词语、概念等。如由词语黑可以联想到白,由山可以联想到水,由水联想到鱼,由鱼联想到虾等等。

联想法通常有4种类型:

相似联想

指在性质上或形式上相似的事物之间所形成的联想。

日本的一位工程师松本峻在特种钢厂工作,尽管他日以继夜地工作,但总是轧制不出合格的钢板——钢板在轧制过程中会开裂。他焦急万分,但总想不出办法。有一次,当他去厨房时,看见妻子正在用擀面杖擀面,动作十分灵活。就在这一瞬间,工程师突然联想出了轧制钢板的新技术。它的原理是把很多根类似擀面杖的工作轧辊安装在一个传动辊上,对金属进行轧制。轧辊上面有个相当于面板的固定盘,金属原料在轧辊和固定盘之间缓慢向前移动,这不正像无数根擀面杖擀面一样吗?

接近联想

指把某些事物的特性联想到可以运用于别的事物。

电影机是由法国的卢米埃尔两兄弟发明的。他们在发明过程中碰到了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如何解决电影胶片带的牵引问题,并长时间为之苦恼不已。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无意之中运用了类似联想而茅塞顿开。事后,在谈到这一发明时,兄长A.卢米埃尔说道:“用类似缝纫机上的压脚那样的机械所产生的运动传给一个带尖爪的滑柜,尖爪在升到顶点的时候,就钻进皮带两边打好的洞孔拉动皮带,当这个牵引机再次上升的时候,尖爪便在下端退出洞孔,而使皮带静止不动”。

在这一例中,皮带的牵引和衣料的拉动不仅在性质上不同,而且在作用上也不同。这对兄弟独具慧眼,看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创立了一种全新的关系。

目标联想

指由实现某个目标的方法联想到其他想实现相同目标的问题。

橡胶比较硬,制作一些轻巧的东西十分不便。有一位橡胶商想使橡胶柔软一点,但总是找不到方法。有一次吃面包,新鲜的面包十分柔软,这时他想:面包所以松软是由于放进了发酵剂,能不能在橡胶中也放些发酵的东西以便使橡胶发软呢?于是,他就动手试验,把发泡剂加进了橡胶中,结果制成了海棉橡胶。

因果联想

指从结果联想到原因的联想。

非州南部高原中部的卡拉哈里盆地边缘的草原地带,每到旱季,由于缺水,居民生活十分艰难。但他们发现狒狒并不缺水,它们的生活一切正常,说明狒狒能够找到水源。为了找到水源,居民捉到狒狒,给狒狒盐吃,然后放跑。渴得要命的狒狒像脱缰野马一样,飞奔到一个山洞里,扑向奔流的水,拼命地喝水,于是追踪的人发现了水源。

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联想符合人类的认识发展过程,是一种简便的联想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