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忌忽视幼儿的心理需要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要清楚幼儿的心理需要是什么。
(1)价值感:幼儿需要父母的爱,被爱而接纳,幼儿才有安全感和价值感。父母对子女示爱时,除了使幼儿体验到被爱的满足之外,也使幼儿知道因何事而被爱,从而学到是非观念。
(2)安全感: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是无法信任别人的,对他人不信任则无法与人建立友谊,社会化的过程也受到阻碍,还可能造成疑心病,成为刚愎自用的人。幼儿如果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会使他不敢自由自在地探索周围环境,学习新的事物,他的情绪和智能发展也会受到不良影响。
(3)常规:对幼儿来说,常规就像是一栋房子的墙壁,它给生活一个界限及广度。只有当幼儿知道什么是可以期待的事,他才会觉得舒适自在。所以,常规是安全感的来源,常规的建立可以给孩子提供自由成长的顺序感。
(4)新的学习经验:现代儿童发展理论认为,幼儿是成长中的个体,其心智能力的发展是其生理学方面的成熟加上后天学习经验而达成的。从出生起,幼儿必须有切合其能力的学习机会以学习新的经验,才能发展出正常的智能、语言、人际关系技巧、情绪感受、表达能力和人格。
(5)鼓励:在幼儿的教养过程中,鼓励的重要性大过其他方面,因为缺乏鼓励是造成幼儿偏差行为的基本原因。所以说,有偏差行为的幼儿也就是一个受挫折的幼儿。每一个幼儿都需要持续给予鼓励,就如同种子需要水一样。如果没有鼓励,幼儿无法成长及发展,也无法获得归属感。鼓励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强调给予幼儿一种自我尊重及成就的感觉。
(6)责任:幼儿需要责任感,让他负责照顾自己的日常生活,如穿衣、收拾玩具、扫地等,可以帮助他了解自己的重要性,建立自信心,学习互助的精神及确立责任感。
(7)认同的楷模:幼儿良好品行养成的必要条件是生活中有良好楷模供他学习认同。因此,父母不但要多跟子女接近,而且要注意言传身教的影响,使自己的言行对子女产生正向认同的作用。
(8)尊重:家庭民主建立于互相尊重,如果只有一方表现尊重则是不平等的。父母必须尊重幼儿和他的权利。唯有对幼儿的能力有信心,才能对幼儿表现尊重。尊重幼儿是表示把他当作大人一样有权利做决策。但是,权利并不意味着幼儿可以做任何大人做的事情,而是使幼儿了解在家庭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而每一个不同角色都有不同的权利。
2.忌忽视培养幼儿的健康心理
幼儿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代,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时奠定基础,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始,将来可使幼儿的品德智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如果在此时忽略了幼儿的心理卫生,那么希望幼儿成年后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较困难,甚至是不太可能的了。所以,作为父母应十分重视用正常的心理原则来训练儿童。
(1)父母应该注意什么:①注意不要过分地关心幼儿,这样做容易使幼儿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②要让幼儿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就不能享受权利。③应该鼓励幼儿与同年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④幼儿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⑤不要对幼儿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这样会使幼儿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⑥吓唬幼儿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中的权威性,以后的一切告诫,幼儿就不会服从了。⑦不要在小伙伴面前批评或嘲笑幼儿,这会造成幼儿怀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损害幼儿的自尊心。⑧幼儿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奖会使幼儿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⑨不要对幼儿喜怒无常,这样会使幼儿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⑩帮助幼儿解决困难,而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应教会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2)培养幼儿的健康心理有以下几种方法:①鼓励法。幼儿有一种需要承认、需要鼓励的心理,他们喜欢成功,喜欢得到大人的认同和赞扬。因此,家长就要经常鼓励孩子,幼儿通过不断地被鼓励和赞扬,自身的行为才能得到肯定,由肯定产生心理升华。②反问法。语言是沟通幼儿心灵的工具。因此,家长与孩子交谈时要试探、发问、反问,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幼儿自身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③出难题法。给幼儿出点难题,让他们知道什么叫困难,并要让其自己解决,只有经过风雨见过世面,经受失败和挫折,才能产生经验和教训。④讲故事法。幼儿都爱听故事,家长应该抽出时间给幼儿讲一些健康向上的故事。一个好故事能使幼儿进行一次心理上的调适,还能鼓励孩子上进。⑤兴趣引导法。家长要根据幼儿的气质和性格去发现其兴趣和爱好。⑥反面教育法。家长利用反面教材让幼儿分清是非,对生活中的反面事物,家长要给予引导,使其提高分析和判断能力,有利于其心理预防。⑦宽严结合法。对幼儿过宽过严都是不正确的,要培养幼儿有一个健康心理状态和较强的心理素质,既需要严教又要宽容,既有组织纪律又有个人的爱好,一旦幼儿犯了错误要批评的严一些,指出其危害,又要给予爱护和关心。
3.忌忽视关键期幼儿教育
关键期的概念最早是从动物的心理实验研究中提出来的。奥地利动物学家洛伦兹在研究中发现,在动物早期发展过程中,动物的某一反应或某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最容易形成,如果错过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好的“时机”。这个关键的“时机”就叫“关键期”,以后,人们把对动物的这类实验研究引伸到早期幼儿发展研究中来。人们通过长期的观察发现,在人类个体早期发展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着获得某些能力或学会某些行为的关键时刻。在这些时刻里,个体时刻处在一种积极的准备和接受状态。如果这时能得到适当的刺激和帮助,某种能力就会迅速地发展起来。
一个人的智能发展,如果把他本人17岁达到的智能水平算做100%,那么,4岁时就已达到50%,4~8岁又增加了30%,8~17岁又获得了20%。由此可见,幼儿在5岁以前是智能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就是说,3~4岁是幼儿接受早期智能教育的最重要的时机,不可错过。在幼儿出生的最初几年里,特别是3~4岁这两年里,如果被剥夺或失去了智能发展的机会,他将永远也达不到他应该达到的智能水平。幼儿口语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是2~3岁。错过这个时期,个体口头言语就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即使以后再进行补偿教育,效果也只能是事倍功半。0~4岁是幼儿形状知觉能力发展的关键期;4~5岁是书面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因此,进行幼儿早期教育,应及时地抓住个体发展的关键期,观察个体发展的关键期是否已经到来,然后以恰当的教学内容和训练,运用最优化的教育方式进行教育和技能上的训练,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促进幼儿心理的发展。
例如,0~4岁是幼儿形状知觉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发展期中,家长可以从简单到复杂,按顺序给幼儿看一些图形,然后注意观察幼儿对图形的视觉偏爱程度。具体做法是,先给幼儿看一些图案简单、形象生动、色彩鲜明的图片,以后逐渐地增加图案的复杂性,训练幼儿观察图片的能力,同时注意幼儿观察图片时间长短,看幼儿的图形敏感期是否到来。一般情况下,4岁左右幼儿已达到图形知觉的敏感期,此时可以开始让幼儿认识简单的汉字,因为汉字也是一种图形,是一种复杂的、特殊的、有规则的图形。
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某种关键期应视每个幼儿的实际情况而定,有的幼儿可能出现得早些,另外一些幼儿可能会很晚,所以应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恰当的教育。
4.忌忽视幼儿心理发展的协调性
在检查幼儿行为发展问题甚至学习能力时,心理医生常常用到“协调性”这个词,家长会认为是指动作的灵活性,而动作灵活性与学习又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协调性”的含义是很广泛的,它包括大脑内部各个神经系统之间的协调,大脑综合处理不同感觉器官传来的信息时的协调性,大脑指挥躯体行动时的协调性,具体表现为脑、眼、耳、四肢、躯干等的协调性。
协调性的发展是身心发展的重要指标,如果这些协调发生了障碍或发展不足,就会影响幼儿许多方面的发展。例如,注意力力不集中,动作迟缓及磨蹭,粗心大意,动手能力差,运动时笨拙及不平衡,胆小及敏感,易紧张,情绪不稳定,自信心不足,语言能力发育迟缓,写字出格,偏旁部首颠倒,计算粗心,阅读多字、少字、串行等,这些问题大大影响了幼儿的学习效果和社会适应能力。有些孩子存在上述问题,而学习能力有障碍。所以,家长不仅要忽视体育成绩的好坏,同时要注意其他方面协调性的发展。协调性的发育不是先天完成的,需要在后天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完成,这个发展过程不是被动消极的,而是积极主动的,需要家长有意识地训练和引导。
家长首先应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知道孩子在哪些阶段发展哪些能力,应该如何训练,如果出现了障碍,应如何矫正。如果家长不是根据孩子的心理发展需要,用科学的方法来培养幼儿,孩子在将来的发展中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障碍和问题。例如,对于本来就坐不住的幼儿,去训练孩子弹钢琴、画画等,而不去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和自控能力,结果就会适得其反。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有些先天发育不足的孩子更应该进行科学的训练。例如,经过先兆流产、早产、难产、窒息、剖宫产的孩子,大脑神经功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有的表现为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有的表现为心理发育迟缓,还有的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等。经过心理学家的指导训练后,即使有先天不足,也可以通过训练弥补和矫正。像爬行、滚翻、拍球、跳绳、滑梯、旋转圆筒、平衡木、游泳等运动都是训练幼儿协调性的好办法。问题严重的幼儿应该让心理医生进行检查,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案进行强化训练。
5.忌忽视培养孩子的抗诱惑力
生活中的很多现象证明,孩子的一些不良心理动机的形成,都与他们所受的诱惑有关。孩子一旦不堪物质的诱惑,就可能伸手索要、设法谋取,甚至还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如何才能培养孩子的抗诱惑力呢?
首先,要让孩子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人的要求应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在丰富的物质世界面前,应考虑家庭经济条件,并让其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教育孩子不搞盲目的攀比争风。
其次,应加强孩子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一般来说,抗诱惑力差的孩子自主意识缺乏,自抗能力不足,对此,家长要帮助孩子提高分辨能力,认识到贪欲的危害性,同时家长要设法控制孩子的占有欲、占有量,提高其克制能力,做到不为外物所动,并采用转移法将孩子贪吃贪玩等方面转移到积极有益的活动上来。孩子抗诱惑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需要长时间的工作。在平时,家长既要承认和满足孩子的一些要求,又要控制某些不良欲望的无限膨胀,提高孩子对金钱物质的抗诱惑力,让孩子健康成长。
6.忌忽视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情绪
孩子积极乐观的情绪能够促进其智能和品质的发展。近年来,许多的家庭教育忽视了以培养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来促进孩子智能的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孩子因情绪变化而影响其求知欲、智能及上进心发展的情况屡有发生。有两位学习电脑的幼儿,一位由于教师和家长较多地采用鼓励法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因而学习效果好;另一位因家长求成心切,经常斥责孩子,致使他学电脑时心理常处于紧张状态,学习效果很差,最后以拒绝学习而告终。因此,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情绪。
(1)要保持家庭中和睦愉快的气氛。家庭中所有成员在说话做事时都应有平和的态度。父母对孩子谈话时要和颜悦色,使孩子感到可亲可敬,心情舒畅;不要经常厉声厉色地斥责孩子,以免孩子对父母望而生畏,心情老是处于不舒畅的紧张状态。这就要求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必须从尊重孩子的愿望出发,以理服人,要让他们自然滋生出积极的情绪。例如,有一位幼儿迷恋于看电视,但睡觉时间一到,家长便马上把电视机关掉,责令孩子立刻睡觉。开始时,这种简单的方法激起孩子大哭大闹。后来,家长以商量的口气对孩子说:“再看5分钟,你就上床睡觉,好吗?”这就给孩子留有情绪变换和思考的余地,孩子也就渐渐适应大人的要求了。
(2)在家庭生活中,应该经常有孩子喜爱的琴、棋、书、画及各种文娱体育活动。孩子经常处于愉快的家庭氛围中,情绪自然开朗、活泼。例如,吃饭时、睡觉前,全家人听听轻音乐;茶余饭后,带孩子散散步,与孩子一块讲讲故事、唱唱歌;节假日可带孩子搞一些手工制作,开展一些打球、下棋、书画等陶冶性情的娱乐活动。这样,家庭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欢乐愉快的情趣,可保持孩子积极健康的情绪和心态。
(3)要经常引导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使其体验“成功”的快乐。家长不仅要让孩子在满足于吃、穿、用时才产生喜悦的情绪,应同时让孩子在完成学习、劳动任务中,或在游戏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愉快心情,尤其对年龄较大的孩子更应注意这一点。有这样一个孩子,已经6岁了,家长仍舍不得让他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不让他同邻居的小伙伴一块玩耍。孩子不高兴时,家长就让他吃好点心,玩高档玩具,可孩子仍是默默无语,经常发脾气。后来,家长改变了教育方法,让孩子经常与小伙伴一起玩耍,帮助家长做些简单的家务劳动。这样,孩子的生活内容充实了,在完成各种任务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和愉快感,孩子的情绪也得以转化,变得乐观向上了。
(4)孩子一旦有了不愉快的事情,家长要设法尽快消除其不良情绪,恢复其愉快的心境。倘若孩子长期情绪不佳,就很可能引起某种神经性病变。所以,要设法使孩子经常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以利于身心健康。例如,孩子做了错事,家长可以严厉地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但要速战速决。当孩子认识了错误并表示改正时,家长应马上收起指责的态度,使孩子尽快恢复正常的情绪。又如,当孩子受到委屈而不高兴时,家长应设法转移孩子情绪,即用一种孩子喜欢的事物去吸引他,使孩子注意这一事物而忘掉不高兴的事情,转忧为喜,恢复良好的情绪状态。
7.忌忽视过于顺从孩子的不自信
有自信心的宝宝对自己有相当的自满,接受自己,喜欢自己,不会对自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做着自己认为有意思的和感兴趣的事,勇于探索、尝试、创新及自我完善。无自信心的宝宝不满意自己的能力,经常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足而受困扰。见到别人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就会埋怨自己为什么做不到。别人画画比自己棒,就抱怨自己为什么不如人家。事事要求自己做到可与别人媲美,到头来像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不能专注发展自己的潜能。另外,有些缺乏自信的宝宝则认定自己无能,能力比别人低,感到无助,而提不起劲去尝试发挥自己的潜能。
过于听话的孩子,在生活中很少给周围的人添麻烦。在家里他们是要求少、易满足的“乖宝宝”;在学校他们是循规蹈矩、不闹事的“好学生”。但若长期如此,其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将受到影响。孩子过于听话通常有以下原因:①先天因素。这种情况有两种,一是有的孩子思维不够活跃,要求少、点子少,在家庭中父母主动给他们提供的条件已经满足了他们不太多的要求;二是有的孩子胆子较小,反抗精神不强,提出的要求被父母否定后一般不再争取,而对于父母说的话、提的要求一般不愿提出异议。②家庭气氛。专制型的家庭,表现为父母在家庭中地位明显占优势。一些较敏感的孩子很善于观察形势,加上胆小,不敢冒犯权威,容易成为一个顺从听话的孩子。还有一种包办代替型的家庭,事无巨细,家长全都帮孩子办好了,孩子只要乖乖地跟在家长身后即可。这种家庭出来的孩子往往表现得胆小、顺从、缺乏闯劲。③错误的“好孩子”标准的诱导。由于调皮的孩子常提出一些父母无法满足或不愿意满足的要求,给父母带来麻烦或提出一些挑战性的问题让父母或老师难堪,因此被父母、老师视为不听话的孩子。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有许多途径,其中积极的心理暗示是很有效的一种方法。对过于顺从听话、缺乏主见的孩子,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①做孩子的榜样。家长处理日常事务或工作,应表现得自信心十足。不要碰到一点小挫折就垂头丧气,从家长的自信表现中,孩子将会获得良性的暗示。②列举成功的经历。孩子在面临困难时显得信心不足,家长不要责备他,也不要空洞地鼓励,如“你肯定行”,“别人行,你也能行”。而是应该给孩子列举他过去解决各类问题的成功经历,如“是谁在上次考试中得了满分”?“我们家谁洗的手绢最干净”?③永远对孩子充满信心。家长往往对孩子的成功给予极大的关注。殊不知,当孩子遇到挫折时,更需要家长的安慰和鼓励。一方面,此时孩子容易自我怀疑,家长对他的信任会加强他的自信。另一方面,孩子的失败在所难免,此刻千万不要对他进行否定性的评价或惩罚。只有接受孩子的失败,他们才有机会从中获得信心。④良性自我暗示。家长应帮助孩子养成自觉运用积极自我暗示的习惯。如考前默念“我一定会正常发挥的”,每天早晨对自己说“今天我的感觉不错”等,也会有较好的效果。
8.忌忽视幼儿的情感依附心理
美国和加拿大的心理学专家联合对缺乏父母照顾的婴幼儿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孩子中有许多人有明显的焦虑、紧张等情绪反应。他们易激动、过敏,睡觉时常常会惊醒或者难以自然入睡,体重都明显低于正常标准。统计数据显示,这样的孩子不但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而且因病死亡的危险也极大。
对儿童,尤其是对婴幼儿来说,情感性依附是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因为孩子需要与父母沟通感情;在探索环境中的陌生东西时,他们需要父母提供安全的保障;他们害怕时,需要来自长者的保护,孩子需要注意他人,也需要被他人所关注。
如果剥夺了儿童依附的基础,即儿童得不到来自父母的爱与保护时,直接的后果就是他们无法应对环境的各种刺激。这种无法适应就意味着失调,就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育,甚至削弱他们机体的防病能力。
9.忌忽视幼儿的反抗心理
从心理成长的角度来说,人生有两个关键时期:一是3~4岁的第一反抗期,二是12~15岁的第二反抗期。这两个重要时期的心理发育状态往往又会影响他们今后的性格和情感的健康形成和发展。
2~3岁的孩子对“自我”的意识开始发展,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所提高,好奇心又很强,他们对什么事都觉得有趣,加之这时他开始意识到了“我”的力量,因而什么事都想参与,要么是“自己来”,要么就是“妈妈替我来”。而且,他们往往对两种对立的事感兴趣,既想“要”,又想“不要”,父母让他“要”也不行,让他“不要”也不行,总觉得左右难逢其源。孩子做不了决定,对父母又不满意,因而就以哭闹、跺脚等方式向父母抗议示威。由于父母总是顺着孩子,只要孩子一哭一闹,父母便百般顺从。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一种不好的习惯,似乎只要一闹父母就会依从。2~3岁的孩子其实是很会察言观色的,从父母和善的面容、慈祥的笑脸中,他们逐渐地学会了骄横、耍赖。
克服孩子第一反抗期的反抗心理的方法:①父母千万不要答应孩子非分或不合理的要求。孩子毕竟太小,他们这时凭兴趣和一时的冲动办事,要求起父母来从不管合理与否。对于孩子那些不合理或非分的要求,父母一方面可以不予理睬(即“冷处理法”),另一方面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把兴趣转移到可以满足的事情上去(即“转移法”、“替代法”)。孩子要这要那,妈妈一味顺从,如不答应,孩子就哭,于是妈妈又去哄。殊不知,这次虽然哄得他不哭了,下次他的要求未得到满足时还会哭。因此,父母这次对他的不合理要求的顺从,就是对孩子下一次哭闹的怂恿。父母一定要把好关,让孩子养成一个好的习惯,要让他懂得“随便哭闹是不好的行为”。②对孩子的要求,在答复时态度要明确,应该满足他的就满足他,不应满足的则坚持制止。有些父母对孩子总是态度不明确,立场不坚定,对的不立即支持,错的不坚决反对,使得孩子难分好坏,不良的习惯未及时得到纠正,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以哭闹为手段去要挟父母,以使父母妥协顺从。③父母应能够合理地使用奖惩手段。当孩子因合理要求未得到满足而哭闹时,父母应严肃地告诫他,不能随便哭闹,并尽快改正错误,满足他的要求。孩子不哭了,父母应及时地给予适当的奖赏,哪怕是一个笑脸,孩子也会从中感觉到温暖。如果孩子是因不合理要求而“无理取闹”,父母应严厉地对待,及时地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即使是一个严肃的面孔,孩子也会从中感觉到威慑的作用。总之,要让孩子慢慢懂得,哭闹是不好的行为,无理取闹是不对的。
10.忌让幼儿恋物成癖
随着教子模式的改变,过分强调早期教育的作用,家长往往忽略了亲情的互动式享受,有“恋物癖”的幼儿越来越多。说到底,这是一种轻微的孤独症的表现,容易培养出敏感退缩、忧郁脆弱的人格特征。这些幼儿容易出现在:①住房条件宽裕,自1岁起就开始在儿童卧室里单独入睡的家庭。②父母工作繁忙,幼儿由严肃的全职保姆一手带大的家庭。③虽然表面上注重幼儿的早期开发,但生活中却认为与幼儿嬉戏玩闹是浪费时间的家庭。④幼儿与动画相伴成长,与电视长期为伍的家庭。
既然幼儿的“恋物癖”是由安全感缺乏引起的,那么预防或逐步戒除幼儿“恋物癖”,也要从增强幼儿的安全感入手。可以尝试下列方法:①平时多拥抱幼儿,多拍抚他的背部和头顶,以解其“皮肤饥饿”。注意拥抱和拍抚不是奖赏,不要等孩子画得一幅好画或弹出第一首钢琴曲时再去拥抱他,拥抱应该是日常的、无条件的,就算他做错了事感到不安,也可以拥抱他,后者更多的是在两代人之间找到一种无声的和解方式。经常性的拥抱给幼儿这样的暗示:我在你身边;我爱你;别怕,有我呢;失败了也不要紧;你很安全……经常与父母拥抱的孩子,绝不会将小包被或玩具熊视作他的“精神保险带”。②就算让幼儿独处一室,也要进行睡前安抚工作。所有的幼儿都在本能上畏惧噩梦和黑暗,所以硬性将幼儿与父母分开,是一件很难接受的事。很多幼儿就是在入睡前的害怕不安中染上“恋物癖”的,如果父母在孩子独睡前陪伴孩子,唱催眠曲或读一两个美妙的童话,开亮一盏小灯,等幼儿睡着再离开,就比较容易使其对襁褓包被之类物体“脱瘾”。③做妈妈的在选购这些幼儿用品时,就要有意识地多备下几个“迁移载体”,让幼儿无法对其中的某样东西“专情”。如果一开始就备下两三条小包被、一个绒布熊家庭(包括绒布熊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婶婶、小绒布熊和他的表弟们),让幼儿选择使用的话,幼儿恐怕就会领悟到:这是无生命的物质,而不是有感情交流的人。
意识到这些,就有利于帮助他们走出与“恋物”相守的封闭天地,接触到外面世界的充沛阳光。
11.忌强迫幼儿慷慨大方
年龄相仿的小儿在一起玩耍时,常常发生争抢玩具的情况,许多家长在看到这种场面后,会因自己的孩子不够慷慨大方而觉得没面子,从而大声呵斥孩子或者强迫自己的小儿让出玩具,而孩子会感到委屈。
如果孩子只有2岁,就完全没有必要去制止。他还太小,对其他人没有多少感情,不与他人一起分享他自己的东西与他的年龄是十分相称的,家长不能因此而担心孩子将成为一个霸道的人。在碰到这种情况时,不妨让他去抢。如果孩子经常发生争抢的场面,最好让他与年龄较大的孩子一起玩,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是有帮助的。千万不能去指责孩子,否则他会误解为父母不爱他了,因而变得更加肆无忌惮。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发育逐渐成熟,学会并喜欢和其他小朋友分享快乐时,孩子才会渐渐大方起来。但是3岁以后的孩子还是这么霸道的话,就需要家长加以正确的引导了,越是早发现,就越是容易纠正。
12.忌对口吃的幼儿施加心理压力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患口吃的比成年人要多得多。口吃多在幼儿期形成,也最容易在幼儿期纠正。口吃的幼儿常常害怕在人多的场合下讲话,其实口吃幼儿的语言器官发育是正常的,也无其他神经系统障碍。
幼儿口吃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出于好奇而模仿他人口吃得来的;有的是精神受到突然的刺激如受惊、惩罚等而引起的;还有的是幼儿在学习说话时发音不准或咬字不清,父母过多纠正而引起的。据报道,口吃可能与遗传有关,口吃患者后代的口吃发病率约为65%。另外,强迫左撇子的幼儿改用右手也可使其中部分孩子出现口吃,因为习惯于使用右手的人控制语言的大脑优势半球在左侧,而习惯使用左手的人控制语言的大脑优势半球在右侧,如果强迫左撇子改用右手,大脑形成语言优势半球的过程就可能发生混乱,从而导致口吃。
由于口吃的幼儿大多具有胆小、敏感、易紧张的心理特点,因而消除说话时的紧张和恐惧是治疗的关键。家长要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生活环境,以减轻他对口吃的注意。幼儿说话口吃时不要打断,不要指责,也不要提醒,例如:“你怎么又结巴了!”这样做反而会强化口吃症状。老师要教育好其他小朋友,请他们不要模仿,不要嘲笑,以免加重口吃孩子的心理压力。
应教育幼儿说话时情绪要稳定,肌肉要放松,语速要放慢,特别是每句话的第一个字要轻轻地、慢慢地说,而且在幼儿园、学校、家里都要多说多练。
13.忌在外人面前说幼儿的缺点
当自己的幼儿受人赞美时,家长往往提出幼儿的缺点,以作为谦虚的托词,使幼儿更发奋图强。但是,这种“谦虚”的美德不仅不能使幼儿上进努力,有时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因为,幼儿到了一定的年龄时,就会察觉到自己的缺点,并以此缺点而感到羞耻。
如果父母忽略了幼儿这层微妙心理,而发挥上述“谦虚”的美德,就如同让幼儿在大庭广众前暴露自己的身体一样,这会使幼儿感到相当的屈辱,而造成幼儿自惭形秽的心理。
幼儿的年龄尚小,还无法察觉自己的缺点时,此种“谦虚”的行为也绝对产生不了良好的作用。因为当幼儿一再听到自己缺点时,就会产生“暗示效果”,而认为自己是一个坏孩子。尤其是在被冠上“爱撒娇”、“胆小鬼”的外号时,负面效果则更为增强。
由此可见,父母对第三者所说的话,比直接对幼儿所说的话有着更大的影响,因而父母与第三者的谈话必须运用得当。例如,当父母对别人说“我儿子最近可以自己做很多事”,幼儿此时所感觉到的喜悦较父母直接的赞许大,自己也会努力地去做一个好孩子。
14.忌不让幼儿吃点“苦”
现代家庭的重心逐渐向幼儿转移。过去较为普遍的多子女家庭向独生子女家庭转化,独生子女所处的特殊地位,使他们成为家庭中的“小皇帝”。同时,也造成儿童身心日趋脆弱,常表现出怯懦、孤僻、任性、自私等状态,给人类未来蕴育下新的社会问题。这些儿童普遍缺乏的是“劣性刺激”。所谓“劣性刺激”,是指令人不快或不舒服的外界刺激。按传统的家庭结构,子女需听命父母。现在却恰好相反,是父母听命于子女。心理学家认为,适当的“劣性刺激”是儿童健康成长过程中必需的。这些刺激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1)饥饿:现在相当多的孩子有偏食、挑食的习惯,而且食欲较差。究其原因,是他们从小便未曾体会过挨饿的滋味。父母们宁愿自己节衣缩食,也要让孩子吃好的、高级的。不少孩子零食不离口,哪里还有胃口来对付一日三餐?俗话说“欲求小儿安,需带三分饥与寒”,但大多作为父母并不忍心“饿”孩子。
(2)劳累:现代儿童几乎很少有人体会过劳累之苦。他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上学和放学回家有父母接送,不知道什么是苦,什么叫累,缺乏应有的锻炼。使身体健康发育大受影响,抵抗疾病的功能很低。往往会变得脆弱自私,好逸恶劳。
(3)困难:由于多数幼儿的生活总是一帆风顺,致使很多幼儿意志薄弱。父母过分地关照和代劳,使孩子成为胆小鬼和低能儿。任何成功的取得都需要与困难较量,孩子迟早有一天要独立面对生活。因此,有远见的父母总是人为地为孩子设置一些困难,让他们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增强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培养应对困难的能力。
(4)挨批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极需要纪律的约束和适当的批评来矫正他们的行为。所谓“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孩子做错了事,父母就要毫不含糊地批评,而且应该适当严厉。受到约束或批评,孩子当然不会感到愉快。但久而久之,他们却能明辨是非,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这对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极为有利。
总而言之,父母应该明白,逆境造人,给孩子们适当吃点苦头,将会有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15.忌不让幼儿入园
英国北伦敦大学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小学中人缘最好的学生,往往是那些上过正规幼儿园的孩子。他们不仅朋友多,而且社交能力也更强。
从事这项研究的菲利普·欧文和约翰·莱奇福特博士对沃里克郡一所小学的187名孩子进行了调查。他们先将孩子所受的学前教育分为4种类型:①幼儿园。那里有较为正规的课程安排,老师既授课又安排大量的游戏。②游戏小组。通过特意安排的游戏,鼓励孩子们相互交流与合作。③托儿所。那里虽有保育员看护但没有明确的社交和教育目标。④待在家中。由父母、保姆或亲戚照顾。
研究证明,学前教育可为孩子将来的社交能力奠定基础。有较为系统的课程安排和活动指导的幼儿园和游戏小组,可为孩子社交能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而托儿所和待在家中的幼儿则缺乏与其他孩子交往的机会。
社会交往是人之必需,只有在交往中才增长见识,发展能力,了解人与人的关系,形成集体意识。幼儿互相间的交往能让幼儿体验到快乐,获得友谊。家长应支持、鼓励幼儿间的正常交往,要放心、放手、帮助、引导,而不应限制、干扰。
幼儿时期的交往,较多地带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家长要帮助幼儿,从自我中解脱出来,懂得谦让,体验给予的快乐,体验关心与被关心的快乐。团结友爱的儿歌、故事,是对幼儿进行友爱教育的好材料。当然,家长的言行会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另外,家长不要限制幼儿的交往,可适当让幼儿去好朋友家串串门,或热情欢迎别的小朋友来做客。在这过程中,家长要提醒他们友好、谦让,这样才能玩得更加开心。
幼儿在交往中总要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家长不必大惊小怪,也不要如同法官似地审问、裁决,切不可偏袒,更不可在家长间引起矛盾。有矛盾不是坏事,在发生矛盾与解决矛盾中,幼儿可获得多方面的锻炼发展。家长只要给予必要的提醒和暗示,让幼儿学会处理一些自己能处理的矛盾。
16.忌忽视培养幼儿的适应能力
(1)平时要多让孩子接触人:孩子们只有在集体环境中,与别的孩子打交道的时候才会锻炼自己的性格和品质,从小就让他学会忍让,有一颗爱心,懂得关心别人。
(2)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不要危言耸听:虽然世界上有丑恶存在,但还是要多让孩子看到世界美好的一面,否则他们会形成厌世和恐惧心理。
(3)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在做每一件事之前,要让孩子养成思考的习惯,考虑一下怎样做会更好,然后再开始动手。日常生活中孩子力所能及的小事,要鼓励他们自己去做。若有机会,让孩子到亲戚家住上一两天,改变一下环境,可以锻炼他们的适应能力。
(4)不要轻易承诺:做任何事时,家长不要提前讲好报酬,以免孩子形成做每件事都要讨价还价的坏习惯。如果报酬没有了,他就会哭闹,久而久之便助长了孩子的任性。
(5)多鼓励,少打击:孩子犯错误是常有的事。若做错了事,家长应该从正面引导和教育,千万不要用恶语去伤害他们,否则会使孩子形成自卑心理。
(6)不要与其他的孩子攀比:攀比会使孩子形成虚荣的心理。也不要老是夸别人家的孩子聪明,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也是很聪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