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婴幼儿健康红绿灯
8770400000002

第2章 婴幼儿饮食健康的36盏红灯

1.给新生儿喂奶忌过晚

按照传统习惯,新生儿要到24小时后才能喂母乳,有的甚至主张待乳房发胀以后(2~3天)再喂奶。理由是,母亲分娩后需要休息,新生儿在母体内已经储存了营养,晚喂奶也无妨。

研究资料表明,新生儿喂奶过晚,对小儿健康不利。一般来说,喂奶晚的新生儿黄疸较重;有的还会发生低血糖,而低血糖能引起大脑持续性损害,尤其是体重轻、不足月的新生儿更容易发生低糖血症;有的新生儿因喂奶过晚还会发生脱水热。因此,主张尽早给新生儿喂奶。

对什么时间给新生儿喂奶好,有的主张在生后6小时喂5%淡糖水,6小时后再喂1次淡糖水,12小时后开始喂奶;也有的主张生后3~4小时就可喂少量淡糖水,6小时后可让新生儿吸吮母乳。而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新生儿出生后可立即喂母乳或起码在2小时以内喂奶。理由是,初乳是新生儿最适宜的食物,因为它含有新生儿所需要的高浓度营养素和预防多种传染病的物质;此外,由于母乳分泌受神经、内分泌调节,新生儿吸吮乳头,可以引起母乳神经反射,促使乳汁分泌和子宫复原,减少产后出血,对哺乳和产妇恢复健康都有利。

研究结果发现,新生儿在生后20~30分钟吮吸能力很强,如果未能得到吸吮刺激,将会影响以后的吸吮能力,而且在生后1小时是新生儿的敏感时期,是建立母子相互依恋感情的最佳时间。早喂奶还可以预防小儿低血糖的发生和减轻生理性体重下降的程度。所以,只要产妇情况正常,分娩后即可让新生儿试吮母亲的乳头,让孩子尽可能早地吃到母乳。

2.给新生儿哺乳忌弃掉初乳

产后7天内所分泌的乳汁称为初乳。初乳呈黄白色,稀薄似水样,内含较多的蛋白质和无机盐,较少的糖类和脂肪,最适合新生儿的消化要求。但在一些地方受旧风俗的影响,主张把产后前几天的少量黄白色奶汁挤出去扔掉,嫌这些乳汁不干净。其实,初乳不但质量很高,而且有免疫作用。

根据对产后1~16天母乳营养成分调查,初乳中免疫球蛋白含量很高,还含有大量免疫物质,能保护新生儿娇嫩的消化道和呼吸道的黏膜,使之不受微生物的侵袭。而这些物质在新生儿体内含量是极低的。如果用母乳进行喂养,可使新生儿在出生后一段时间内具有防止感染的能力。初乳中含有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它们具有直接吞噬微生物、异物,参与免疫反应的功能,能增加新生儿的免疫能力。初乳还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如锌对促进婴儿的生长发育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育很有益处。初乳有轻泻的作用,可以使新生儿的胎粪尽早排出。因此,初乳是新生儿最理想的营养食品,所以应该让新生儿吸吮初乳,不宜把初乳弃掉。

3.忌母亲躺着给婴儿喂奶

给婴儿喂母乳的妈妈通常习惯于躺着喂奶,以为这样省事舒服,妈妈还可以睡觉。但是,这样做常常会堵住婴儿的口鼻,不但使婴儿无法吸吮,还可使婴儿窒息,造成生命危险。所以,哺乳时应把婴儿抱起来,坐着喂奶,让婴儿躺在妈妈的怀里。这样既可避免乳房堵住婴儿的鼻孔而影响呼吸,又可轻轻将乳汁挤出帮助婴儿吸吮。给婴儿喂奶时母亲不能睡觉,否则堵住婴儿的鼻子时自己还不知道,容易误事,同时也不好掌握喂奶的时间。给婴儿躺着喂奶,还会造成耳聋。这是因为躺着喂奶时,因婴儿的咽鼓管短,位置平而低,使一部分奶或带细菌呕吐物流到婴儿的耳朵里去;加之婴儿的免疫功能尚不健全,细菌侵入耳的鼓室和中耳,极易患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如治疗不及时,就可导致耳聋。所以,母亲不要躺在床上给婴儿喂奶,同样婴儿也不要躺在床上吮吸奶瓶,因为这样也可使乳汁顺着婴儿短且低平的咽鼓管流入耳内,污染中耳,也可引起化脓性中耳炎。

正确的哺乳姿势应该是母亲坐在椅子上或床上,将婴儿抱起,肘部抬高45°,将婴儿头部放在肘部,再让婴儿吮吸乳汁。人工喂养用奶瓶也要这样,一定要让婴儿头部抬高45°,这样可以防止乳汁流入耳内引起污染,也不会堵住婴儿口鼻。

4.忌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方法不当

母乳不足或母亲不适合哺乳则应采取混合喂养(即用部分人工喂养的方法补充母乳不足)或人工喂养。人工喂养(包括混合喂养)除不完全具备母乳喂养的优越性外,还有其他缺点,如婴儿由于吮吸橡皮奶头,其口腔运动截然不同于母乳喂养,如再次母乳喂养时,婴儿就会出现乳头错觉,有拒奶、烦躁等现象,造成母乳喂养困难,这在混合喂养的婴儿方面最为明显。因此,在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时,除要在喂养的食品上讲究营养成分适合婴儿发育需要外,还必须注意以下事项。

(1)婴儿混合喂养,在每次喂奶时应先喂母乳,约10分钟后加喂牛奶、羊奶或其他代乳品。母乳和其他奶类或代乳品间隔喂,或交替喂。一天只有1~2次喂其他奶类或代乳品,其余喂奶时间全喂母乳。

(2)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都必须做好奶具消毒。由于奶类和其他代乳品易繁殖细菌,食物容易变质,从而引起消化不良。所以,首先要搞好奶具消毒和其他乳品的保存,平时要把消毒的奶具保存好。

(3)配奶时要注意卫生,先把手洗干净。消过毒的奶,要用漏斗分装在瓶内,用消毒巾盖好,最好放在10℃以下地方冷藏,吃时用热水加温即可。

(4)喂奶时温度要合适。喂前可将奶滴在喂奶者的手背或将盛奶的奶瓶贴在脸颊上试温度,以不感到烫也不感到凉为宜。

(5)橡皮奶头孔大小要合适。在奶头上扎1~2个孔,以孩子在10~15分钟吃完为适宜。喂奶时要随时注意将瓶中奶汁充满奶头,以免孩子吸进空气。

(6)每次喂奶要适量。一般认为,孩子要吃多少就是宝宝的需要量。一天总乳量计算为:新生儿一日乳量约等于体重的1/5;2~4个月为1/6;6个月为1/7;7~12个月为1/8.喂养新生儿要用2:1的奶和水,2~4周后用3:1的奶和水,1个月后可喂4:1的奶和水或全奶。如果新生儿健康,也可以从一开始就喂鲜的全奶。这样更有益新生儿的营养需要。

(7)奶粉调配应按重量1:8配比,即1份奶粉,8份水,这样相当于全奶。

(8)注意婴儿大小便情况。如果大便干燥,尿量少而发黄,说明乳品中含糖少、蛋白质多;如果大便有泡沫或酸味,说明含糖多。熟悉了这些情况,则有利于喂养调配。

(9)在补喂或喂养牛奶、羊奶或其他代乳品以补充母乳不足的同时,还应及时添加辅食。婴儿出生后第三周,即应添加菜汤、西红柿水或山楂水、鲜橘汁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品。3~6个月时,孩子的唾液腺才能发育完善,唾液量增加,并富含淀粉酶,所以3~4个月时,可适当增加淀粉食品,如米粉糊、奶糕、烂粥及烂面条等。蛋黄、猪血等富含铁质的食品,也可同时添加。稍后可添加菠菜泥、青菜泥、土豆泥等食品。到7~8个月时即可添加碎菜,以锻炼牙齿的咀嚼能力,促进胃肠的消化和吸收。8个月以后婴儿可渐食全蛋、禽肉、鱼肉、肝泥、豆腐、红豆沙等,到1周岁时即可以添加猪瘦肉、牛肉等,以丰富婴儿的食谱,促进食欲。

5.哺乳忌不卫生

乳母应保持个人清洁卫生,饮食平衡,心情愉快,睡眠充足,生活规律,避免饮酒、吸烟、接触毒物或服用对孩子有影响的药物。要保持乳房(尤其是乳头部)的卫生。若乳儿哺喂后能安静入睡,体重按正常速度增加,而且吸吮时能听到咽乳的声音,则表示乳量充足。若喂奶时很少听到孩子吞咽声,且时而哭吵,体重增长较慢或不增,提示奶量不足,必须及时补足。每次喂奶以吃空为宜,如不能吃完,即用手法或吸奶器吸空,以防发生乳腺炎。生后最初2个月内可每周称1次体重,以后每2周或每个月秤1次。正常婴儿每次摄入奶量可有较大的波动,故不宜在每次吃奶前后称体重,以免引起乳母的精神紧张或过早地补充牛乳。因吸橡皮奶头较省力故应尽量不用奶瓶哺喂;又因牛奶中常需加糖,故常较母奶甜,补充牛奶后易使婴儿拒哺母乳,从而导致母乳分泌量减少。

当乳头裂伤时,可暂停直接喂奶,用手法或吸乳器按时将乳汁吸出,在乳头裂伤处涂敷鱼肝油软膏,防止感染。

6.母乳喂养忌忽视维生素K缺乏

单纯母乳喂养,尤其是在哺乳母亲体内维生素K缺乏的情况下,婴儿可能会因维生素K缺乏而引起消化道皮肤黏膜及颅内等部位出血。母乳喂养引起的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现象发生于婴儿出生后24~90天,通常称之为晚发性出血,其临床特点为出血时间正常而凝血时间延长,血小板计数正常而凝血机制出现障碍,输新鲜血或静脉滴注维生素K可迅速止血,晚发性维素K缺乏致出血对婴儿健康十分不利,可引起贫血、肝肾功能障碍、心力衰竭、昏迷等危象,如抢救不及时会有生命危险。

为保证婴儿健康的生长、发育,母乳喂养期间应积极预防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的发生,主要措施如下:①新生儿出生后要早喂奶,早喂奶可促进肠道菌群形成,有利于维生素K的合成。②哺乳母亲应多食绿色蔬菜、黄豆、肝脏、蛋黄等含维生素K较多的食物,提高母乳中维生素K的含量。③掌握正确喂奶方法。因后半部分母乳所含维生素K明显多于前半部分母乳,故喂奶时应先让婴儿吃空一侧再吃另一侧。④如果乳母患有肝胆疾病或服用了妨碍维生素K生成的药物,应口服补充维生素K。有关专家建议,孕妇从产前2周开始,每天口服维生素K 20毫克。⑤尽管母乳喂养是婴儿维生素K缺乏的主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小儿患有肝胆疾病、腹泻及感染性疾病时,维生素K摄入、吸收和利用会不足,遇到这些情况时,应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每周肌内注射维生素K 5~10毫升。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维生素K缺乏引起婴儿出血进行了广泛研究。认为母乳喂养可以引起本病,因为母乳维生素K含量较低,仅为牛乳的1/4,所以母乳喂养儿摄入维生素K不足。研究表明,母乳中含维生素K活性抑制因子,使其活性受抑制,进而使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活性降低。因此单纯母乳喂养婴儿容易有出血倾向。多数学者强调,在大力提倡母乳喂养的同时应强调为婴儿补充维生素K。通过CT扫描发现,婴儿因维生素K缺乏所致颅内出血的年龄为0.5~3个月,均为母乳喂养,其发生率约1‰。颅内出血常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约40%致残,并且病死率较高。此外,还可有呕血、便血、皮下出血、注射部位出血不止。给予维生素K后,出血倾向在数小时至24小时内可以缓解。

为了预防此病,在大力提倡母乳喂养的同时,强调在新生儿刚出生及新生儿晚期至婴儿期应结合婴儿的身体状况及有无腹泻、感染等,及时合理地补充维生素K,以解决母乳中维生素K含量的不足。

7.不宜母乳喂养的婴儿

母乳喂养一直被认为是健康母亲哺育婴儿最安全和最佳的方式。但婴儿患先天性代谢性疾病,如半乳糖血症、苯丙酮尿症等则不适宜喂母乳。

另一方面,坚持母乳喂养的前提应该是妈妈的身体健康,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妈妈就应该暂时或完全停止母乳喂养:凡母亲患有严重疾病,如心脏病、结核病、肝病、糖尿病、肾脏炎、癌症,都不能给孩子吃母乳,一则有些病会传染给孩子,再则增加母亲身体负担,会加重病情。患有精神病的母亲,更不能给婴儿授乳。母亲患急性传染病(肝炎、肺炎)、乳腺炎、乳头皲裂、感冒、高热时就要暂停授乳,等病愈后再继续哺乳。在停奶期间,应注意每天按喂哺时间把奶挤出,保证每天泌乳在3次以上,以防病后无奶。挤出的母乳也不要再喂给孩子,以免其中的药物成分或菌乳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乳母患一般感冒时,可戴口罩喂奶,以免将病传染给孩子。一般情况下,能够分娩的妈妈就能够哺乳,但要注意营养和休息,根据身体情况适当缩短母乳喂养的时间,尽量坚持到孩子4个月以后为宜。还可以把母乳挤出,用滴管或勺子喂哺孩子,尽量不用奶瓶,以避免孩子产生乳头错觉,也可以试用仿照妈妈乳头形状制作的仿生奶嘴,如果孩子能用奶嘴吃奶,也不会因此拒绝母乳,这是最理想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其婴儿出生后在24小时内、1个月接受乙肝疫苗注射可以母乳喂养。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者应考虑人工喂养。当乳母患严重心脏病、肾脏病、精神病、活动性结核及其他消耗性疾病,应禁忌哺乳。如患急性传染病或乳腺炎可暂停喂哺,病愈即可继续哺乳。

工业化的进程,特别是化学工业和核工业的崛起,为母乳安全罩上了一层阴影。专家们发现,人类乳腺腺泡上皮细胞在摄取和分泌营养物质的同时,还会大量吸收环境污染物,如杀虫剂、除草剂、药物、工业化学成分及有毒金属。在乳汁中,脂肪占有相当比重,它们主要来源于母亲体内储存的脂肪组织。由于许多毒素,如农药、洗涤剂、工业污染物等均有亲脂特性,它们会随着脂肪一起进入乳汁,并经过浓缩,随哺乳传递给婴儿。所以,如果母亲长期生活在污染严重的环境中,或从事较为危险的职业,如喷洒农药者,或制药厂、电镀厂一线工人等,则其乳汁中有毒成分就会相当高,哺乳就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据报道,母乳中有机氯化合物毒性最大,可直接引起基因突变,导致肝脏损伤和诱发癌症,影响婴儿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导致智力低下和学习障碍,特别是对免疫系统、生殖系统有一定的毒性作用,会使婴儿成年后出现睾丸体积变小、精子数目减少等症状。

有些母亲不宜母乳喂养,一是产棉区大量喷洒农药杀虫剂的棉农;二是在农药制造厂、皮革厂、制药厂、电镀厂一线生产的工人;三是特别肥胖的母亲,因为肥胖,母亲脂肪丰富,毒物容纳量也多;四是超过38岁的高龄产妇,因为年龄越大,脂肪组织中的毒物含量就越多。对这些母亲的婴儿而言,母乳就不能说是安全的。这些母亲可使用牛奶或以科学配方配制的代乳品喂养婴儿,以避免乳汁中环境污染物对婴儿的毒害。

8.婴儿忌吮奶头入睡

有的妈妈为了使孩子很快入睡,喜欢让婴儿吮着奶头睡觉,这种习惯非常不好。婴儿吮着奶头睡觉,一醒就吸奶,天长日久容易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而发生消化不良。此外,被窝里的空气本来就不新鲜,加上婴儿嘴里含着奶头,呼吸动作受到一定的限制,故可引起孩子缺氧而导致睡眠不安。一旦妈妈熟睡后,身体和乳房也有可能堵住孩子的口、鼻,使幼小的孩子无力挣脱而引起呼吸困难,甚至发生危险。

用塑胶奶嘴放在孩子嘴里哄其入睡也不好。这样做虽能起到一些作用,孩子含着奶嘴很快就会睡着,时间久了就会养成习惯。因此,这成了一些家长防止孩子哭闹的方法,但这样做也会产生许多不良后果,主要有以下方面:①经常含奶嘴,婴儿总在进行吸吮,会咽下过多的空气,造成胃内空气胀满,增加吐奶的可能,有时还会引起腹痛。②不断地吸吮会给口腔发育造成影响,使上下颌骨发育畸形,影响面部的美观。③形成了吸吮奶嘴的习惯以后就很难改正,日后断奶时会非常困难。④婴儿含奶嘴睡着以后,奶嘴有可能堵塞孩子的口鼻,造成窒息。因此,用奶嘴哄婴儿入睡并不是一种好的方法,还会对婴儿的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9.用奶瓶喂婴儿忌不讲究卫生

用奶瓶喂哺婴儿,要讲究卫生。吃完奶后,抱起婴儿在其背部轻轻拍一拍后放下(方法与母乳喂养相同),然后要把奶瓶中剩下的奶水全部倒掉,瓶内外彻底冲洗干净,不要留下任何残留物,以防细菌滋生。将奶瓶装满水放在一边,以便与其他喂奶用具一起清洗消毒。奶嘴、奶盖及螺纹环盖使用后用清洁剂清洗,再用水冲洗干净,奶嘴的孔一定要用强力的水流穿过去充分冲洗,以免残留的奶液发生变质。

在家中对婴儿奶瓶消毒最简单的方法是煮沸。煮沸消毒法是把奶具洗净后放入盛有冷水的锅内,水要没过奶具。水沸后,继续煮沸10分钟,把奶具捞出(奶嘴容易损坏应在关火前3分钟放入锅内即可),放在清洁固定的地方,并用消毒巾蒙盖好以备用。

10.忌忽视牛奶过敏

牛奶是一种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品,可是有些婴儿吃了牛奶却会引起过敏反应,医学上称为“牛奶蛋白过敏症”,临床表现主要有腹泻、呕吐、腹痛、湿疹、荨麻疹、哮喘、失眠等。

患了“牛奶蛋白过敏症”的孩子一般表现为:①停止喂养牛奶后,原有的过敏症状消失。②继续食用牛奶后,在48小时内又出现症状。③经过3次停用或食用牛奶,其症状发生和持续时间及临床表现类似。

治疗时,要暂停食用牛奶,改用其他代乳品,如羊奶、马奶、豆浆、奶糕及其他人工合成蛋白等。在其他代乳品不能满足哺乳需要时,可试用牛奶脱敏法进行脱敏,然后再对小儿进行牛奶喂养。

牛奶脱敏法的步骤如下:先停用牛奶2周(改用其他代乳品),然后用10毫升鲜牛奶喂1次,观察其反应,即使有些过敏反应,如果不是严重影响孩子健康的,再隔3天后继续喂牛奶15毫升,然后每隔3天喂鲜牛奶20~30毫升,如随着喂奶量的增加,临床症状随之减轻,则说明脱敏有效,可逐渐增加喂牛奶量,同时缩短进食时间,直至完全恢复原来的喂奶量。如在脱敏试喂过程中,孩子过敏反应未见减轻反而越来越严重,则需停止试用,改用其他代乳品喂养。

牛奶虽然营养比较丰富,但对孩子来说,毕竟不如用母乳哺养效果更好,因此能用母乳喂养者,应尽量用母乳喂养。

11.忌用乳酸菌饮料代替牛奶

酸牛奶是用鲜牛奶通过特殊细菌发酵制成的,牛奶经酸化后,酪蛋白凝块变小,并且可使胃内酸性增高,对于孩子的消化吸收很有帮助,孩子适量食用酸牛奶是有好处的。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选购新鲜优质酸奶,家庭有条件的自制酸奶也可以,但是一定要注意酸奶容易变质,不宜久藏,一定要现买现吃,或现做现吃。

市场上常见的各种乳酸菌饮料,不能代替牛奶来喂哺孩子。因为尽管许多乳酸也叫“某某奶”,但其中只含有少量牛奶,从营养价值上看,乳酸菌饮料远不如牛奶,其中蛋白质、脂肪、铁及维生素的含量远低于牛奶,因此应控制孩子食用,避免孩子因过多食用这类饮料,而减少了牛奶和其他食品的摄入量,更不能把乳酸菌饮料作为孩子的主食。

12.忌过多喝维生素AD钙奶

维生素AD钙奶是因在牛奶中强化了维生素A、维生素D(两者常同时存在)和钙等营养成分而得名。这些成分在牛奶中原本就有,只是含量较少,强化主要是针对我国的缺钙人群而进行的。维生素A能维持正常的视觉,促进生长发育;维生素D的主要功能是促进钙、磷在肠道内的吸收。

根据维生素A、维生素D和钙的作用来看,维生素AD钙奶适合婴幼儿发育期的营养调节。关于维生素AD钙奶的饮用方法和饮用量,大多数产品的包装说明上没有这项内容,这从营养学角度来看是不科学的。维生素A、维生素D和钙的摄入量并非越多越好,如超过一定量,就有可能造成机体的不良反应,甚至中毒。对于生长期的儿童,每天的摄入量不应大于300毫升。

13.忌过多喝高铁奶粉

婴儿奶粉名目繁多,强化奶粉中的高铁奶粉受到众多父母的关注,孩子真的需要高铁奶粉吗?研究资料表明,9个月大的孩子未必需要高铁婴儿奶粉来帮助发育。研究人员针对493名9个月大健康孩子进行试验,以了解牛奶、低铁含量奶粉、高铁含量奶粉对孩子发育的影响,直到孩子满18个月大为止。数据显示,铁质强化奶粉虽然可以增高孩子血液中的铁含量,但这三组孩子的身体和智力发育却没有显著的差异。也就是说,孩子在9个月之后不管喝哪种奶粉,都不会影响孩子发育。孩子在3~4个月大就会开始吃半固体流质食物,所以不一定要从奶粉中吸收铁质。

目前,美国小儿科医学会建议妈妈最好用母乳喂养婴儿,如果不喂母乳,就要特别选购高铁婴儿奶粉。如果能够让6~18个月的婴幼儿食用铁含量为4~12毫克/升(饮用时浓度)的婴儿奶粉,孩子不但可以避免贫血问题,也能够帮助智力正常发展。如果希望孩子健康成长,铁质强化婴儿奶粉是一种选择,但最好先与儿科医师商讨,选用适量浓度、剂量,既要让婴儿吸收充足的铁,又不要吃得太多,从而造成不良反应。

14.婴儿不宜喝成人饮料

(1)兴奋剂饮料:如咖啡、可乐等,其中含有咖啡因,对婴幼儿的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影响脑的发育。

(2)酒精饮料:酒精(乙醇)刺激小儿胃黏膜、肠黏膜乳头,可造成损伤,影响正常的消化过程。酒精对肝细胞有损害,严重时可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增高。

(3)茶水:茶叶水虽然含有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对人体有益,但小儿对所含茶碱较为敏感,可使小儿兴奋、心跳加快、尿多、睡眠不安等。茶叶中所含鞣质与食物中蛋白质结合,影响消化和吸收。饮茶后铁元素的吸收下降2~3倍,可致贫血。

(4)汽水:汽水中含小苏打,能中和胃酸,不利于消化。胃酸减少,易患肠道感染;含磷酸盐,影响铁的吸收,亦可成为贫血的原因。

15.婴儿忌多饮水果汁

有些家长唯恐婴幼儿营养不够,通常用水果汁代替饮水,补充维生素C。水果汁口感好,营养也不错,适当地给孩子喝一些对身体有好处,但过多饮用反而有害。

不满2岁的婴幼儿如果经常大量饮用水果汁,可影响食欲,导致营养不良,影响正常生长发育。美国菲纳·利夫兹博士及其同事对8名14~27个月的婴幼儿进行了研究。研究人员调查了他们的饮食记录后发现,他们每天要喝1.5~3瓶(标准瓶)的鲜果汁。后来,经降低鲜果汁的用量并增加牛奶的饮量后,婴幼儿的体重有了明显地增加。

用水果制出的果汁中含有丰富的果糖,人体可以吸收利用,但是过量的果糖可影响身体对铜的吸收。铜是人体中参与制造心血管组织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小儿缺铜将给日后罹患冠心病留下隐患。铜还是机体中许多酶类的组成部分,它参与体内铁的代谢,因此缺铜也会造成贫血,且补充铁剂的治疗效果也不好。

此外,果汁中还含有枸橼酸和色素。前者进入人体后与钙离子结合成枸橼酸钙,不易释出,使血钙浓度降低,引起多汗、情绪不稳,甚至骨骼畸形等缺钙症状。色素对小儿的危害也颇大,过量的色素在体内蓄积不仅是小儿多动症的原因之一,而且可以干扰多种酶的功能,使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的代谢发生障碍,从而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发育。

半岁前婴儿不要喂水果汁,1岁后可适量饮用,但每天的量不要超过半奶瓶,尤其是苹果汁,大量食用后可导致腹泻。应给孩子多饮白开水,因为白开水最容易通过细胞膜,对身体干扰小,有利于新陈代谢,保持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白开水中可适量加些果汁,但切勿过多,更不可以用果汁代替白开水。

16.婴幼儿忌吃泡泡糖

泡泡糖是以天然树胶或甘油树脂型的食物塑料作为胶体的基础,同时加入糖粉、淀粉、糖浆、薄荷或留兰香精等,经调和、压制而成。泡泡糖在口中咀嚼时,其中的糖类及香料被唾液溶解,具有清凉爽口的味道。它的胶基是一种憎水性胶体,不能被唾液所溶解,具有良好的弹性和可塑性。这种胶基比一般胶姆糖的胶基具有更大的黏着力和柔软性。因此可以在口中较长时间咀嚼,并可以吹泡。但是,婴幼儿则不适宜吃泡泡糖。一是婴幼儿年龄小,不会吹泡。二是婴幼儿自制能力差,在嘴里含着,很容易把胶基咽下去,如卡住气管或食管,会给婴幼儿造成痛苦,给家长带来麻烦。

17.婴幼儿不宜多吃零食

婴幼儿选择零食种类时必须注意,应少吃或不吃以下零食。

(1)彩色食品:这类食品的染料通常是人工合成色素,过量会对机体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人工合成的色素不仅会干扰人体内各种活性酶的正常功能,使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代谢受影响,还会刺激胃黏膜,影响胃的消化功能,并会增加肾脏负担,影响肾功能。这些合成色素积蓄在婴幼儿体内,还会影响儿童神经冲动传导,引起小儿好动或多动症。

(2)果冻类食品:这类食品是用海藻酸钠、琼脂、明胶、卡拉胶等增稠剂,加入少量人工合成香精、人工着色剂、甜味剂、酸味剂等配制而成,经常食用不仅无益于孩子的生长发育,还会影响机体对铁、锌、钙等微量元素的吸收和利用。

(3)冰镇类食品:由于婴幼儿胃肠黏膜娇嫩,过多进食冰镇饮料或冷饮,易影响正常的胃液分泌,引起消化不良、厌食、腹痛、腹泻等;还易使儿童咽喉部抵抗力降低,潜伏在咽喉部的细菌趁虚而入,引起感冒、喉炎等。

(4)甜食类食品:这类食品含糖量高,多吃易患龋齿,还会使孩子冲动任性,爱发脾气,并影响视神经发育,引起弱视和近视;也可使糖在体内大量蓄积,转化为脂肪积聚于皮下,使体形肥胖,易诱发心血管病;常吃甜食还易使血液呈酸性,从而使人体呈酸性体质,抗病能力降低,出现体虚多汗、易疲劳现象,易反复患呼吸道感染疾病。

(5)可乐型饮料:此类饮料由于加入了一定量的咖啡因,对孩子不利。近年来,有报道过量饮用可乐型饮料致小儿性早熟的病例。另外,有些零食,如膨化食品加入了各种调味剂,过多食用会影响孩子的正常食欲。

18.不宜常吃糕点

糕点,是一种以食糖、油脂、面粉为主要原料,配以鸡蛋、牛奶、果仁、豆沙、枣泥等辅料,经烘烤、油炸或蒸制等方法,制成的美味食品。由于花色繁多,且具有香、甜、酥、脆等特点,深受孩子喜爱。

但是,我国传统糕点的制作,是以油、糖、面为主料,糖在糕点中所占的比例远远高于一般的食品,经常食用这种糕点是不符合营养学要求的,特别是对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更是如此。

有些家长溺爱孩子,常把糕点当做营养食品给孩子吃。殊不知,这样会影响孩子的食欲,不仅使正餐食量减少,还易养成偏食的习惯。使生长期儿童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得不到及时补充,易造成营养不良。

此外,过多的糖滞留在口腔中,易被一些细菌作用生成酸,而使牙齿脱钙,继而形成龋齿。因此,不宜让小儿吃过多的糕点等甜食。

19.不宜常吃罐头食品

现代生活节奏很快,家长有时忙得顾不上做饭,就让孩子吃一些方便食品,其中罐头类食品具有易保存、食用方便和味道鲜美等特点,很受孩子的喜爱。不少家长就以罐头来代替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认为罐头同样也具有丰富的营养,同时还不用为存放时间短而发愁。殊不知,罐头虽好,儿童却不宜多食。

市售罐头种类较多,原料不一,但其制作工艺基本相同,为了达到色味俱佳及长期储存的目的,其中都要加入一定量的添加剂,如人工合成色素、香精、甜味剂、防腐剂等。这些物质对成年人影响不是太大,由于儿童机体发育并未成熟,体内组织对以上化学物质的反应及解毒能力较成年人差,长期食用会加重脏器、组织的解毒和排泄负担,或引起慢性蓄积性中毒,从而影响儿童正常的生长发育。

水果罐头大都浸泡在含糖量很高的溶液中,有的糖汁含糖浓度几乎达到饱和。如果儿童常食用这类罐头,等于吃进大量的食糖,这些糖可在体内转变成脂肪而储存起来,导致儿童肥胖症。医学试验表明,由于儿童胰岛功能发育不全,体内胰岛素分泌量较少,大量食用含糖过多的罐头,可诱发糖尿病,其发病率大大高于成年人。

罐头中加入添加剂是为了使食品更加味美。在加工过程中,罐头中加入的添加剂包括香料、色素、人工调味剂等,对小儿有害。罐头加工后损失维生素C达10%~60%,维生素B1损失20%~80%,维生素B2、烟酸损失不到10%,泛酸损失20%~30%,维生素A损失15%~20%。

目前市场上的罐头类食品,在营养和卫生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不能代替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因此儿童不宜大量吃罐头食品。

20.忌过多吃肉类和蛋类食品

肉和蛋是提供人体内所需优质蛋白质的极好来源。孩子生长发育特别需要大量优质蛋白质以构成机体的组织,所以在小儿的饮食中必须有肉和蛋。但是,就像人不吃饭会饿死,吃多了也会撑死一样,小儿不吃肉和蛋不行,肉和蛋吃多了也不行。吃得过多对他们的生长发育非但没有好处,还会有许多弊端。

(1)当大量的肉类和蛋类被摄入机体导致蛋白质摄入过多时,由于蛋白质构成组织的作用完成,剩余的蛋白质将氧化供能,承担了主要由糖类来完成的工作任务。这就像制造飞机的材料用来做炊具一样,尽管也派上了用场,却是“大材小用”,实为一种浪费。

(2)过多的蛋白质、脂肪进入人体内,既加重了胃肠道的负担,又会累及肾脏而打乱体内的氮平衡,导致氨血症和血中尿素升高,引起代谢性酸中毒。特别是大量进食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时,常常加重肝、胆、胰等消化腺体的负担。而小儿的消化吸收是有一定限度的,在饮食过量的情况下,消化液的分泌便显得不够充分了,加之大量食物对胃肠的扩张,使其机械的消化运动受到限制,食物在胃肠中的研磨受到影响,搅拌也不均匀,导致消化不完全,吸收不彻底。未被消化吸收的营养素便在胃肠中发酵、腐败,产生毒素和气体,于是孩子可出现呃逆(打嗝)、口臭,甚至腹痛、腹泻,这样对健康不利。

21.忌忽视孩子的就餐方式

在对待孩子吃的问题上,许多家长都比较重视孩子吃饱、吃好、吃得清洁卫生等生理上的需要。往往容易忽视孩子进餐时的环境和语言、表情、姿势、行为等心理上的需要。殊不知,孩子就餐时外界环境和心理、食欲、消化等诸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餐时得不到心理上的满足,即使是美味佳肴也难以达到营养的目的。以下种种就餐方式,就有碍孩子身心健康。

儿童单独进餐,因为没有家长管教,一般都会挑挑拣拣,自己觉得好吃的多吃一点,反之便不予问津。加之儿童一般都有边吃边看边玩的习惯,从而造成偏食和营养不良。另外,单独进餐可使孩子淡忘进餐礼节,还会产生孤独感,这些有可能延续到今后的生活中,甚至影响其行为和性格的正常发展,对身心健康十分不利。

有些家长整天忙于工作,抽不出时间来管教孩子,待到吃饭时在餐桌旁大加训斥、指责,甚至打骂孩子,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的就餐情绪,使孩子食不甘味,食欲锐减,或在哭泣中进食。久而久之,可使孩子形成对就餐的厌烦心理。

席间家长唠叨、发牢骚,这也会给孩子造成一种心理压力,或厌恶感。有的孩子见此,便匆匆丢下饭碗,甚至躲避一旁或哭泣着急,这样便难以保证进餐的质量。

另外,就餐时家长与孩子、孩子与孩子之间过分的玩笑嬉戏,也是不妥的。这样容易造成食物误入气管、食物梗喉等严重意外事故。

22.忌用嚼过的食物喂婴儿

在一些地方经常可以看到,有的家长怕孩子吃食物时嚼不烂,以至于不好被消化吸收,就先在自己的口中进行咀嚼,待食物被嚼烂后,再给孩子吃。而且,给孩子喂食的动作是“口对口”或“手入口”。这是一种极不卫生的做法。

常言道,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食物在口中的咀嚼,是消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如果人为地将这一环节省去,会对小孩的肠胃道造成不利的影响。如果小孩还不会咀嚼,可切碎、煮熟烂用小匙喂着吃,在吃的过程中,食物与唾液充分搅拌后才被送入胃中,这样才符合科学规律,孩子才会感觉到食物的滋味。

大人的口中常常带有某些病菌,由于大人的抵抗力强一些,因此不会马上生病。大人口对口地将食物传递给小孩,势必将病菌带入小孩口中,因为小孩抵抗力弱,很容易被传染上各种疾病。至于用手将食物送入孩子口中的做法,更是极其错误的。手上所沾染的病菌、病毒等各种传染疾病的脏东西最多,这样喂养孩子简直是在“喂细菌”,是十分可怕的行为。应该坚决杜绝和彻底纠正这种错误的做法。

23.忌宝宝吃糖过多

建议给宝宝吃不加糖的饭和饮料。无论白糖或红糖,粗制或精制,无论是蜜饯、果酱,还是巧克力、水果糖,均受宝宝欢迎,但应限制进食量。因为糖能取代其他食物而引起严重的营养失衡(肥胖症)。

家长们往往爱给宝宝买糖果、巧克力或果汁饮料等甜东西吃。其实,给宝宝多吃糖类食品对身体害多利少,尤其在空腹时更会影响他们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功能。

研究资料表明,空腹时吃糖类食品会妨碍机体对蛋白质的吸收利用。因为,糖能与蛋白质结合,改变了蛋白质原来的分子结构,成为蛋白质的聚糖物质,使其原有的营养价值大为降低。蛋白质是人类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基础物质,也是人体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减少或降低人体对蛋白质的利用,当然也就严重地影响宝宝身体正常的生长发育。所以,应尽量避免给宝宝空腹吃糖果类东西。

24.宝宝不宜早用筷子

使用筷子是手部的精细协调动作。大脑控制手活动的区域要比其他肌肉运动区域大得多,肌肉活动时刺激了脑细胞,有助于大脑的发育。可见,手的功能训练可促进脑发育。

用筷子夹菜这一动作要牵动多个关节,多块肌肉参与,不仅是5个手指的简单屈伸动作,腕、肩及肘关节也要同时参与,完成这一动作是很复杂的。宝宝刚刚开始用勺子吃饭,未必能很好地完成用筷子吃饭的动作。手动作的训练虽然可以促进大脑发育,但反之也要以大脑发育至一定水平为前提,所以“越早越好”的“早”是有一定限度的。其他的智能训练也一样,要遵循宝宝大脑发育的客观规律。

一般来说,宝宝可从3~4岁起练习用筷子吃饭。如果过早逼他用筷子,由于手的灵巧性还未健全,不但难以学会,反而因动作不协调会把饭碗弄翻,饭菜弄撒。如果家长不够耐心,责骂宝宝,反会弄巧成拙,挫伤孩子自己进餐的积极性。

25.婴幼儿不宜吃冷饮

冷饮是一类经过加工的消暑食品,多为流质和半流质,主要成分是水,棒冰除提供水分外,一般没什么营养素;奶油棒冰、绿豆棒冰含有极少量的蛋白质;雪糕、冰淇淋可以看成是冷冻牛奶,一般含有20%的固体物,蛋白质约为4%,脂肪约为8%,其余为糖;冰镇汽水和橘子水等多为色素、香精、悬浮剂等化学物质制成。盛夏酷暑,天气炎热,冷饮可以及时补充人体流失的水分和盐分。但是,夏季吃冷饮要适量,否则会影响健康。

冷饮中多含有人工合成色素、香精、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没有什么营养价值,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相反,一些食用色素会影响神经递质的传导,引起小儿多动症,而香精亦可引起多种过敏症状。各国对食品不得使用食品添加剂都有严格规定,婴幼儿食品不得使用食品添加剂,而目前市售冷饮中均含有人工合成色素和香精等,还没有专门为婴儿生产的冷饮。

小儿过食冷饮还会引起肠套叠,因为婴幼儿的肠管比成人薄,包裹在肠管表面的肠系膜相对较长而柔软,不能很好地将肠道固定在后腹壁,加之婴幼儿的消化功能尚不完全,过量冷饮易发生肠套叠,多见于2岁以内的婴幼儿。肠套叠的早期症状为阵发性腹痛,可引起小孩阵发性哭闹,并会呕吐,在腹部能摸及肿块,发现这些情况后应及时去医院就诊,以免发生肠坏死。

夏天冷饮吃得太多对身体有害,轻者可引起腹痛,重者还可能发生急性胃肠炎。过多吃冷饮引起腹痛的原因,是由于冷饮刺激了胃肠道,反射性地引起平滑肌收缩加强,甚至发生痉挛,刺激内脏痛觉神经末梢而引起疼痛。此外,由于胃肠平滑肌的收缩加强,胃肠道蠕动加快,使胃肠内的冷饮还来不及消化、吸收,就被排出体外,而出现大便次数增多、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干扰体内的水、电解质平衡。婴幼儿的胃肠功能调节功能尚未完善,发生胃肠功能紊乱的机会更多,所以更不宜多吃冷饮了。

26.宝宝忌缺铁

我国儿童缺铁性贫血发病率高的原因很多,既有经济方面的,也有喂养方式、健康保健、卫生习惯、疾病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更多的仍是膳食因素。添加辅食不及时,辅食品种单调、质量低劣是婴幼儿时期患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

食物中铁的生物利用率与食物的种类和含铁量有关。人体对动物类食物铁的吸收利用为25%,而对植物类食物铁的吸收仅为3%左右。维生素C及肉类亦可提高人体对铁的利用率,餐后如进食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则铁的吸收利用率可提高3~5倍;若每餐能吃上25~50克肉类,则铁的吸收会明显增加;若采用肉类和新鲜蔬菜、水果同食,那么铁的吸收利用还会更多更快。在贫困地区限于经济条件及资源物产条件,儿童的食物以谷类为主,少量的豆类及豆制品,少量的蔬菜水果,几乎没有乳类、肉类。这种食物结构因糖类偏高,并有可能含有影响铁吸收的各种物质,明显缺乏非血红蛋白性无机铁吸收助剂而导致缺铁。

食欲状况可能成为一些独生子女家庭中儿童缺铁的主要因素。由于近年来经济条件的明显改善,家长们为了让孩子吃饱、吃好,或任其自然,爱吃什么就吃什么,完全不加以引导;或强迫、哄骗其进食,使许多儿童一日之中很少有空腹的时间,对饥饱体验非常少,也就很难产生正常的食欲。强迫进食或哄骗进食的结果,导致儿童对食物有本能的反抗。食欲原本是一种不可抑制的主动性行为,一旦成为一种义务或形成一种本能的反感,则食欲不可能向良性方向发展,于是厌食、偏食、挑食都产生了。久而久之,自然会影响主要营养素包括铁的摄取和吸收。食欲状况差,受多种因素影响,但与零食摄入过多有较大关系。零食摄入过多必然影响宝宝定时定量进餐,使食物消化吸收功能紊乱,各种营养素摄入减少,而且胃酸减少,使胃内容物的pH值升高,不利于铁离子的释出,也将阻碍铁的吸收。缺铁对宝宝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行为改变:缺铁可引起患儿的精神发育和行为改变,表现为对外界反应差、易激惹,较大宝宝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尤为重要的是,铁的缺乏严重影响宝宝智力发育,如大脑某些含铁组织的铁量降低,重要的神经递质(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发生明显的改变,不能发挥正常功能,其结果使大脑氧化代谢过程受到影响,造成患儿智力降低的不良后果。患缺铁性贫血的婴儿最显著的行为特征是比正常婴儿爱哭闹,微笑少,智力测试分数低,而且显得更为紧张和胆怯。

(2)活动耐力降低:缺铁可能与细胞色素C及线粒体中α-甘油磷酸氧化酶活力降低,影响骨骼肌氧代谢有关。

(3)免疫功能低下:缺铁影响宝宝细胞免疫功能,表现为T细胞数目减少,患儿容易发生各种感染。

(4)消化系统及皮肤功能影响:缺铁可影响消化系统的功能,患儿出现食欲减退,少数有异食癖(如喜食泥土、煤渣等),常伴有呕吐、腹泻、口炎、舌炎、萎缩性胃炎和胃酸缺乏;也可影响皮肤功能,出现皮肤干燥、毛发干枯脱落、指甲扁平等。

(5)激素水平降低:缺铁使宝宝甲状腺素水平减低,抗寒能力下降。

27.宝宝忌缺锌

长期严重锌缺乏,会导致婴幼儿生长发育迟缓或停滞。因为微量元素锌在生物循环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多种生物学作用,它能参与多种酶的组成,并为酶的活性所必需。锌还参与核糖核酸(RNA)、脱氧核糖核酸(DNA)及蛋白质的合成。因此,锌缺乏时体内蛋白质合成障碍,可导致生长发育缓慢。例如,肠源性肢体皮炎是一种典型的导致儿童生长发育迟缓和生长停滞的遗传性疾病,除此之外,还表现有贫血、消瘦、倦怠等。患儿一般健康状况较差,口、鼻、眼、肛门及四肢末端和骨突处成群对称分布皮疹、脓疱,破溃易形成糜烂;毛发稀疏,易脱落;消化道症状有食欲减退、厌食、腹胀、呕吐、腹泻等;指甲易变形、萎缩或脱落;性器官发育不良;身体抵抗力很差,易感染。

锌是人体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必需的生命元素。锌的长期缺乏,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发生味觉素合成困难。缺锌后,味觉素合成减少,味觉发生异常或迟钝,分辨色、香、味的敏锐度降低,出现食欲减退、厌食,以至于引起异食癖。缺锌还影响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的形成,使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增生、角化、易于脱落,大量脱落的细胞阻塞味蕾小孔,食物不能接触味蕾,不易刺激味觉,故导致厌食及偏食。缺锌还使颌下腺上皮细胞碱性磷酸酶的活性下降,影响唾液分泌,降低消化力。缺锌可引起厌食及食欲减退,同时又由于厌食及食欲减退更减少了食物中营养成分(包括锌)的摄入,形成了缺锌及营养不良的恶性循环,从而严重影响人体蛋白质的供给、吸收,导致各种酶的合成障碍,严重影响到细胞的正常分裂、生长和再生,最终影响到人体的生长发育,导致了身高和体重的延缓、停滞,从而体质下降。

除上述原因外,锌还影响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缺锌时,脑垂体和血液中生长激素明显减少,肝脏产生的生长激素介质明显降低,这也是造成生长延缓,以致停滞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缺锌还可妨碍胶原组织的合成,影响碱性磷酸酶的活力,抑制了钙、磷的吸收和利用,造成骨骼发育不良、畸形等。

29.宝宝忌缺钙

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有95%的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钙,北京、上海、内蒙古地区小学生钙的摄入量分别只有标准量的33%、55%和69%。可见,我国儿童缺钙的现象比较普遍。

儿童缺钙的早期症状有:盗汗、夜惊、囟门晚闭、出牙和换牙延迟、牙质发育不良、抗龋齿能力下降。如果体内的钙得不到及时补充,则会进一步发展为厌食、便秘、烦躁不安、肌肉抽搐等症状。佝偻病是婴幼儿(3岁以下)的常见病,俗称“缺钙”。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准确,它容易误导人们只顾补钙,而忽略病因治疗。其实,佝偻病是由于维生素D不足导致机体钙、磷代谢失调引起的,并非单纯缺钙。人体维生素D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外源性的,即通过食物或补给维生素D制剂;另一种是内源性的,内源性维生素D的产生,即人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在日光(紫外线)的作用下,再经肝、肾羟化酶的两次羟化变成维生素D,用以调节钙、磷代谢及骨骼的正常生长。如果小孩晒太阳的机会少,就会使内源性维生素D产生不足,没有维生素的参与,钙就会穿肠而过,无法被吸收利用。佝偻病的防治既要补钙,又要补充维生素D,还要多晒太阳。

30.宝宝忌缺碘

碘是人类的第二必需微量元素,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原料。甲状腺素具有促进生长发育、维持新陈代谢、介入蛋白质合成、调节代谢、促进大脑发育和活化100多种酶等重要生理功能。甲状腺激素的成分中65%是碘。成人体内含碘总量30~50毫克,大部分集中在甲状腺中。

缺碘几乎遍及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世界上还没有任何微量元素的缺乏,像碘缺乏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阻碍人口素质的提高。碘缺乏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们生存环境中的水、土壤缺碘,造成植物、粮食碘含量很低,使人体摄碘不足。据学者考察表明,碘的分布很不均匀,深山区少于半山区,半山区少于平原,平原少于沿海,沿海少于海洋。

在我国,碘缺乏病是患病率最高、影响面最广的一种地方病。我国病区人口达4.25亿,约占世界病区人口的40%,在中国3个人中就有1人缺碘。这是一位外国专家的结论。

碘缺乏的危害是一个从神经系统、肌肉骨骼系统到生殖系统的连带过程。碘缺乏造成甲状腺激素合成障碍,引起脑与智能的发育障碍和延迟,实验证实,碘及甲状腺素缺乏是导致大鼠胚胎神经管不闭合、脑积水及脑膨出的主要原因。

缺碘会产生多种疾病,如地方性甲状腺肿、克汀病、亚临床型克汀病,还可导致胎儿流产、早产、死胎、畸形、聋哑和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等。受碘缺乏威胁的人群中,以妇女、儿童受害最大,主要是影响下一代智力发育,轻者体格发育不好、运动神经障碍、性成熟延缓、智力低下;重者发生典型傻、呆、聋、哑、痴(白痴型、痴呆型、愚笨型)。据调查缺碘儿童的平均智商,比正常儿童低10%~15%。

我国防治碘缺乏病,是采用以食盐碘为主,碘制品(智力碘、碘油)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1993年9月,我国政府公布了一项关系每个国人的决定:从1996年起全国所有的食盐全部加碘。中国政府已向世界承诺:中国到2000年消除碘缺乏病。其补碘原则是长期化、日常化、生活化,人人补碘、天天补碘。

30.忌低脂肪饮食

由于现代人物质生活的丰富,许多做父母的不必再担心儿女营养不良,反而害怕他们营养过剩。因而不少家长经常对孩子的饮食进行严格控制,长期吃低脂肪饮食,认为这样才有利于健康,实际上却影响了儿童的生长发育。

婴幼儿长期吃低脂肪食物,可造成营养不良。营养专家们指出,婴幼儿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大量有营养的食物正是他们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最近一项研究进一步证实,儿童若总吃目前流行的低脂肪食物,就可能得不到正常发育所需要的营养。

研究结果表明,婴幼儿经常摄入低脂肪食物意味着热能低,极易产生饥饿感,热能供给不足。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过多的粗纤维食物会使5岁以下儿童发育迟缓,特别是影响其骨骼肌肉的发育,导致体重、身长不足。

因此,对于婴幼儿的饮食,切忌长期喂食低脂肪食物,或喂食含有大量纤维素的饮食。通常,孩子的饮食应当由他们自己选择喜欢吃的食物,只要不偏食,不挑食就行。

31.忌忽视婴儿过食性腹泻

腹泻是新生儿和婴儿的常见病,发病的原因较多,除肠道病毒和细菌、非肠胃系统的传染病灶等引起之外,因超量喂食而引起的过食性腹泻也有相当的比例。婴幼儿过食性腹泻在临床上以过食物质的不同区分为3种。

(1)糖类过食:主要是过量摄入淀粉食品如米糊、米粉等造成胃肠内淀粉酶相对不足,导致肠内淀粉异常分解而引起发酵性消化不良,出现胀气、严重腹泻。这类患儿常常因为罹患了呼吸道感染或肺炎,医师嘱咐饮食尽量清淡些,不要过食脂肪和蛋白质,结果单纯给予淀粉饮食,造成此类腹泻。其临床特点是每日排便数次至数十次,粪质粗糙,呈绿水样或糊样,量多,泡沫多,有酸臭味,有时可见粪便中有小白块和多量的食物残渣,或未消化的食物。

(2)蛋白质过食:有些年轻父母认为,婴幼儿生长发育需要蛋白质而大量喂以蛋白食品,远远超过婴幼儿的生理需要和胃肠负担,于是肠内蛋白质异常分解,进而发生腐败性消化不良。这种腹泻的特点是:每日排便3~5次或更多,呈黄褐色稀水便,有刺鼻的臭鸡蛋味。

(3)脂肪过食:由于脂肪(包括动物性脂肪和植物性脂肪)进食量过多,大于胃肠消化力,从而引起腹泻(又称脂肪泻)。其临床特点是:每日排便3~5次或更多,呈灰白色稀便或糊状,量较多,外观似奶油,内含较多奶块或脂肪滴,臭味较重。

婴幼儿过食性腹泻是喂养方式失误造成的。年轻父母们应该对此有充分的认识,根据发生的原因调整婴幼儿饮食的种类及数量。对于患儿过食性腹泻首先应大体计算一下,婴幼儿按生理需求需要多少蛋白质、淀粉和脂肪,根据病情和消化功能,予以科学调整。实际上,婴幼儿营养三要素的提供是有标准的。蛋白质:母乳喂养的婴儿每日2克/千克体重;牛乳喂养,每日3.5克/千克体重。脂肪:婴儿每日4克/千克体重。淀粉:婴儿每日12克/千克体重。

对由于摄取营养过多而引起胃肠道消化功能障碍所致腹泻的患儿,应在限制进食的同时,补充适量维生素B1、维生素B6及多酶片等,以帮助消化。不要认为婴幼儿一腹泻就是细菌所致而盲目地滥用抗生素。

32.忌营养过剩

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对儿童的营养更加重视,但是由于他们缺乏科学营养知识,一味地设法让孩子吃进富含营养的食物。结果物极必反造成营养过剩所引起的各种病症,临床上并不鲜见。

蛋白质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必需营养素之一,它是人从事复杂智力活动的基础物质。儿童过多地摄入牛奶、鸡蛋、强化麦乳精、瘦肉和奶酪等富含蛋白质的食品,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产生厌食和消化不良;婴幼儿过多摄入蛋白质,遇到气温过高、发热、吐泻等水分丧失过多的情况,便会产生高氮血症,出现嗜睡、少尿,严重时还会产生惊厥和昏迷。所以,人工喂养婴儿尤应严格控制蛋白质的摄入,以利于肾功能的正常发育。一般来说,脂肪以每日4克/千克体重为宜,并注意供给足够的饮水。

脂肪摄入过多,对儿童身体有害无益。临床上常见的胖墩儿,大多是因为他们在1周岁左右时,摄入脂肪过多。据国外研究资料表明,5周岁以前的儿童过多地食肥肉、奶油等富含脂肪的食品,成年时患肥胖症者占74.8%,患冠心病者占81.4%;所以,医学专家们劝告,预防冠心病应从婴幼儿开始,少吃富含脂肪物质是其中一项重要措施。

糖类食品是儿童所喜爱的,因此最易出现食糖过多的现象。摄取糖分过多,除能转化为脂肪存于体内,产生肥胖症外,还会出现龋齿、消化不良、厌食、精神不振等现象,这与国外最新研究发现的“嗜糖性精神烦躁症”颇为相近。据资料表明,儿童情绪不稳定,时而嗜睡,时而烦躁不安,精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都是嗜糖性精神烦躁症的表现。这是由于儿童较多地摄入高糖饮食后,体内丙酮酸等代谢物明显升高,需要消耗大量的B族维生素来排除这些代谢物,而维生素B1是神经营养调节剂,一旦缺乏即可出现上述症状。

自行为孩子购服维生素的家长,大有人在。鱼肝油的主要成分是维生素A和维生素D,过量服用会造成中毒。体内维生素A积蓄过多,会产生食欲缺乏、皮肤发痒、毛发脱落等;体内维生素D积蓄过多,则会出现乏力、呕吐、腹泻,严重的还会损害肾功能或使血管钙化。所以,医学界认为,健康儿童应从饮食中摄取自然界物质中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D,而人工合成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D只用于治疗其缺乏症为宜。当然,医学界滥用维生素C的现象也时常发生,这对儿童发育有害无益。据一调查资料表明,某儿童医院100张门诊处方中,开有维生素C的占73%,而且用量最大超过正常量的3倍。经常生病的儿童,最易因此而摄入维生素C过多,反而出现腹痛和腹泻,更为有害的是,为肾结石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蛋白质、脂肪、糖类和维生素都是儿童生长发育的必需物质,但摄入过多所引起的营养过剩症不容忽视。作为家长,在这方面应引起高度重视,一旦发现儿童出现营养过剩的症状,应及时调整其饮食结构和停服某些维生素药物,并积极地给予对症治疗,使儿童健康发育成长。

33.忌多吃巧克力

巧克力味道香甜,很受孩子们喜爱,往往吃起来没够。不用说孩子年纪小,自我控制力差,连有的大人都贪吃巧克力。有的家长以为巧克力营养丰富,就让孩子多吃。那么,巧克力到底有什么营养呢?

巧克力的主要成分是糖和脂肪,因此能提供较高的热能,具有独特的营养作用。在体力活动强度较大、消耗热能较多的情况下,吃一些巧克力可以及时补充热能,维持体力。但是,巧克力的营养结构也有不足之处,它的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非常少,而这些又是孩子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因此,实际上孩子并不宜多吃巧克力,尤其是食用不当,反而会影响孩子健康。

虽然巧克力的热能高,但它所含营养成分的比例,不符合孩子生长发育的需要。孩子生长发育所需的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等,在巧克力中含量均较低。巧克力中所含脂肪较多,在胃中停留的时间较长,不易被孩子消化吸收。吃巧克力后容易产生饱腹感,如果孩子饭前吃了巧克力,到该吃饭的时候,就会没有食欲,即使再好的饭菜也吃不下。可是过了吃饭时间后他又会感到饥饿,这样就打乱了正常的生活规律和良好的进餐习惯。孩子的生长发育需要各种营养素平衡的膳食,如肉类、蛋类、蔬菜、水果、粮食等,这是巧克力无法代替的。食物中的纤维素能刺激胃肠的正常蠕动,而巧克力不含纤维素。巧克力吃多了容易在胃肠内反酸产气而引起腹痛。所以,应该选择适当的时间,有节制地给孩子食用巧克力。例如,每天只给孩子吃一次巧克力,每次只一块,时间可安排在两餐之间,不要影响吃正餐。或者在孩子大运动量活动之后,给孩子吃一块巧克力,有助于孩子恢复体力。

巧克力中含有使神经系统兴奋的物质,会使儿童不易入睡和哭闹不安。多吃巧克力还会发生蛀牙,并使肠道气体增多而导致腹痛。因此,3岁以下小儿不宜吃巧克力,稍大一点的孩子吃巧克力要适量。另外,牛奶与巧克力不宜同食,有的家长为给孩子增加营养,常常在牛奶中放些易溶化的巧克力或吃奶后再给孩子巧克力吃,这是不科学的,因为牛奶中的钙与巧克力中的草酸结合以后,可形成草酸钙,草酸钙不溶于水,如果长期食用,容易使孩子的头发干燥而没有光泽,还经常腹泻,并出现缺钙和发育缓慢的现象。

特别是大人要给孩子做出榜样,尽量当着孩子的面不要表现出自己对巧克力的嗜好,如果孩子看到父母一块又一块地拿着巧克力吃个没完,那么孩子就不可能再愿意对自己有所节制了。

34.婴儿不宜喝豆奶

豆奶作为婴幼儿喂养最佳替代品,多年来一直无人质疑。但是,美国专门从事转基因农产品与人体健康研究的人士指出:吃豆奶长大的孩子,成年后引发甲状腺和生殖系统疾病的风险系数较大。成年人经常食用大豆有利无弊,能使体内的胆固醇降低,保持体内激素的平衡,防止或减少乳腺癌或前列腺癌的发生。但是,婴儿食用大豆却不会有如此益处,这是因为婴儿对大豆中高含量抗病植物雌激素的反应与成年人相比完全不同。成年人所摄入的一半植物雌激素可在血液中与雌激素受体结合,从而有助于防止乳腺癌的发生,而婴儿摄入体内的植物雌激素只有5%能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其他未能吸收的植物雌激素在体内积聚,这样就有可能对每天大量饮用豆奶的婴幼儿将来的性发育造成危害。

研究资料表明,喝豆奶婴儿患乳腺癌的风险概率是喝牛奶或母乳喂养的婴儿的2~3倍。

35.小儿肺炎的饮食禁忌

(1)忌高蛋白饮食:瘦肉、鱼类和鸡蛋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1克蛋白质在体内吸收18毫升水分,蛋白质代谢的最终产物是尿素。小孩进食蛋白质多,排出尿素相对也会增高,因此对高热失水的患儿应忌食高蛋白饮食,疾病后期可适当补充,以提高体质。

(2)忌食多糖之物:糖分是一种热能补充物质,功能单纯,基本上不含其他营养素。若小儿肺炎患者多吃糖后,体内白细胞的杀菌作用会受到抑制,摄入越多,抑制就会越明显,从而加重患儿病情。

(3)忌辛辣食物:辛辣之品刺激大,而且容易化热伤津,故肺炎患儿在膳食中不宜加入辣油、胡椒及辛辣调味品。

(4)忌油腻厚味:肺炎患儿消化功能多低下,若食油腻厚味,更影响消化功能,必要的营养得不到及时补充,以致抗病力降低。因此,不宜吃鱼肝油、松花蛋黄、蟹黄、凤尾鱼、鲫鱼子,以及动物内脏等厚味食品。若喝牛奶应将上层油膜除去,乳母也应少吃油腻,以免加重患儿病情。

(5)忌生冷食物:若过食西瓜、冰淇淋、冰冻果汁、冰糕、冰棒、冷饮、香蕉、生梨等生冷食物,容易影响体内阳气,而阳气受损则无力抗邪,病情也难痊愈,故应忌食,特别对有消化道症状的患儿更应禁忌。

(6)忌喝茶:肺炎患儿多有发热,应忌喝茶水。因茶叶中茶碱有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可使大脑保持兴奋状态,还可使脉搏加快,血压升高。发热时,机体处于正邪相争的兴奋阶段,脉搏较快,饮茶后会刺激心肌,加重消耗,如此非但不能退热,相反还会使体温升高,诱发其他疾病。另外,茶中的鞣酸具有收敛作用,中医学认为不利于肌表的邪气外散,对发热的小儿也是不适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