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知道要在朝中立住脚,仅仅得到皇上的宠信还是不够的,必须要有自己的人。“结党营私”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生活中,一向是一个大忌讳,然而又是在官场拼搏的大法宝,因此,和珅在打击反对派的同时,也十分注意在朝中拉拢权贵、安插亲信。
在和珅的关系网中,排在第一位的当然是他的亲弟弟和琳,因为他俩“少共诗书长共居”,因此对和琳,和珅当然是无比信赖,而且和琳也很有能力,他跟和珅一样,都是咸安宫官学出身,念书时,学业上的表现也极为优秀。和珅刚起家时,孤立无援,所以对和琳更加依赖。那时和珅刚刚在朝中冒出头来,年纪轻轻,又没有什么资历,满朝文武都不把他放在眼里,不时有人弹劾他或借机试探他,在这样的情况下,和珅深感自己必须有人支持才行,很想找人来帮助,这时他第一个想到的人选当然是自己的亲弟弟和琳。
和琳,字希斋,官学生出身。进入仕途后,先是以满洲文生员补为吏部笔帖式,后又调为工部笔帖式,并累迁郎中、巡漕御史等职。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五月,在和珅的活动下,乾隆派和琳随阿桂前往浙江查询该省所属仓库库存,并处理窦光鼐弹劾盛住上年进京时携带大量贵重财物有贪污之嫌的案件。盛住是乾隆的小舅子,当时担任杭州织造一职,后来因为这个案子而被罢官,调至北京审查。在和珅的帮助下,乾隆亲自任命和琳接任杭州织造。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乾隆认为窦光鼐所奏不实,就让盛住官复原职,并于当年三月将和琳升任为湖广道御史,并兼管巡视山东漕运与造漕船诸事。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在和珅一手策划和指使下,和琳对湖北按察使李天培私交湖北粮船分带木料一事进行弹劾,乾隆对此非常重视,派大学士阿桂处理此案。经过多方审讯后,李天培的儿子李洵招供了,原来是他家的家人顾兴从湖北乘漕船给两广总督福康安带来木植八百件,给长芦盐政穆腾额带来木植四百件。李天培过去曾是福康安的下属,这批木料是福康安写信让他代购的,李天培为了节省运费而自行托漕船将这批木料捎运北上。此案最后的结果是,李天培被处以“褫职遣戍”。由于和琳在此案中表现突出,乾隆对其十分赏识,“嘉和琳伉直,下部议叙,由是遂见擢用”。此后,和琳平步青云,步步高升,死后还被晋封为一等宣勇公爵。
在李天培案中,和珅小施手段,就使和琳官运亨通,同时也给自己的政敌福康安一个不小的打击,可谓一举两得。不过后来和琳与福康安共事时,互相之间的关系却十分好,两人甚至还以兄弟相称,可能是和珅一打一拉的手段吧。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正月,和琳被任命为吏科给事中。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二月,又升任为内阁学士。同年十一月,其又兼署工部左侍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正月,其被授正蓝旗汉军副都统一职。同年二月,廓尔喀兵进犯西藏,和琳与福康安一起被派往西藏,当时其主要负责处理“藏库督前藏以东台站乌拉等事”。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乾隆颁发谕旨,“表彰其处理西藏事务已有端绪,仍宣趁此斟酌尽善,永远可遵”。在此期间,乾隆又先后任命和琳为镶白旗汉军都统、工部尚书,并授予其云骑尉世职。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七月,又被任命为四川总督。乾隆六十年(1795年)二月,石柳邓、吴半生、石三保领导的苗民起义于贵州、湖南两省爆发,清廷当即派福康安率军前往镇压。当时和琳正好有事要返回北京,途经邛州时,得知起义军已从松桃进入秀山,他立刻便赶往秀山,与清军张志林、马瑜等部合作,击败了起义军的进攻。为此,乾隆奖励他双眼花翎,并命他“参赞军事”。后来他又与福康安合作,连拔起义军虾蟆碉、乌龙岩、满华寨等70余寨。同年八月,他被晋封为一等宣勇伯。九月,他指挥清军攻下被起义军占领的岩碧山,乾隆“赏上服貂褂”给他。接着,他又因降伏起义军领导人吴半生而被清廷赐予太子太保。嘉庆元年(1796年)四月,他指挥清军连克结石冈、廖家冲、连峰坳等重要关隘,因此被“赏用紫缰”。五月,福康安于军中去世,乾隆便命和琳督办军务。同年六月,他又因俘获起义军领袖石三保,攻克乾州而被赏戴三眼翎。八月,和琳指挥清军围攻平陇时,因受瘴气而病故,他死后,清廷晋赠他为一等宣勇公,乾隆还特地亲临其家灵堂悼念,并下令让他的儿子继承他的爵位。
令人奇怪的是,和珅的第二大亲信竟是他的政敌福康安的亲弟弟福长安。福长安,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乾隆帝孝贤皇后的亲侄,其父为傅恒。福家兄弟数人在仕途上都很显达,福长安的几个哥哥福灵安、福隆安和福康安等在朝中都曾贵显一时,并且有的还被乾隆择为额驸。
有这样良好的家世背景,在乾隆面前,福长安自是十分得宠。最开始时,福长安与和珅一样,担任的是蓝翎侍卫一职,但没多久,由于家人的活动和乾隆的宠爱,他就被升任为正红旗副都统,同时兼任武备院卿,兼管内务府事。尽管福长安担任的几个职位不是要害部门的官职,就是肥缺,但他仍不感到满足,一心想得到乾隆更多的宠爱,在仕途上表现得比他的几个哥哥都强。并且他自幼一帆风顺,从未受过挫折,因此就更加争强好胜,一心想得到更大的发展。而因为皇后的关系,乾隆也很重用他。但正当福长安自觉前途无量、封王袭爵指日可待时,和珅出现了,尽管乾隆也很宠信福长安,但却明显更宠和珅。对此,福长安当然很不服气。
在与福长安共事中,和珅也感觉到了福长安对自己的排斥之情,但他知道如果能拉拢到像福长安这样的官宦子弟为自己所用的话,会对自己很有利,而且通过对福长安的观察,他认为福长安也很懂得如何讨好乾隆,有做自己的知己和党羽的资格,很想拉拢他,但问题是福长安自恃身份,未必会将自己放在眼里,该怎么办呢?
要对付像福长安这样的人,用钱是行不通的,首要的应是让福长安对自己心服口服。想通这一点后,和珅便常常故意在福长安面前透露乾隆对自己的特殊关爱,如把自己全家抬入正黄旗等——总之,让福长安知道:乾隆宠幸的是他和珅,虽然自己的家世很平常,没有什么背景,但最重要的是乾隆的宠爱,此外再无其他。
但福长安还是想跟和珅争宠,和珅见此,便改变做法,借乾隆之手好好地教训了福长安一顿。当时,乾隆同时分别任命和珅和福长安为军机大臣和军机处学习行走,如此一来,和珅成了福长安的顶头上司,官大一级压死人,如此福长安不得不在和珅面前低头。在让福长安了解自己比他强之后,和珅便转而采取怀柔政策,他找福长安推心置腹地交谈了一番,说他们俩是同一条船上的人,所以应该同舟共济,通力合作,并且此后和珅不断地给福长安一些小恩小惠,并不时建议乾隆提拔福长安,好让福长安知道,只有跟着自己,他才会前途无量,否则就绝不会有出人头地之时。
这样,在和珅的恩威并施、双管齐下之下,福长安对和珅死心塌地,两人在乾隆面前打转,竭尽全力讨乾隆的欢心,在军机处中,则更是联合一起,一致对付以阿桂为首的其他军机大臣。后来,和珅又奏请乾隆,将自己担任的户部尚书一职让给福长安,户部尚书是个肥缺,如此一来,福长安对和珅就更加地感激涕零了。
和珅的死党还有苏陵阿,他是塔拉氏,满洲正白旗人。乾隆六年(1741年),中翻译举人,被任命为内阁中书。后累迁江西广饶九南道台、吏部员外郎。由于他与和琳是儿女亲家,对和珅又百般巴结讨好,因此颇得和珅的关照,被破格提拔为兵部、工部和户部侍郎。不久就又被擢升为户部尚书、两江总督。嘉庆二年(1797年),和珅不顾他已年迈体衰,瞒着乾隆和嘉庆,推举其为东阁大学士,并兼署刑部尚书等职。此人昏庸无能,又爱财如命,当时人们对他的评价很差。担任两江总督时,他公开营私舞弊,贪污受贿。“每接见属员,曰:‘皇上厚恩,命余觅棺材本来也’”。他还不辨真假,放纵海盗,官员杨天相主张严惩海盗,他很不满,便对其进行诬陷,最后竟“诬良为盗”,“遂置杨天相于重辟”。尽管很多人都对这一判决感到不满,但由于和珅的曲意庇护,杨天相最后还是含冤而死。史载,杨天相死时,人们愤愤不平,“六营合祭,哭声震天,几至激变”。由此可见苏陵阿的昏庸程度。入阁后,苏陵阿愈发“龙钟目旺,至不能辨认戚友,举动赖人扶掖。瑶华主人弘睁尝笑曰:‘此活傀儡戏也’”。但由于苏陵阿对和珅言听计从,百依百顺,故和珅对其仍是百般爱护和提拔,因为他要通过苏陵阿向世人表明,只要顺从自己,即可得到重用。
要想交结党羽,就必须给对方以实际利益,仅只是示之以恩是远远不够的。和珅深知那些围在自己身边的人求的是什么,知道若自己不能给他们以实际利益,时间久了,这些人肯定会弃自己而去,因此,在恩以待人、救人于危难之际的同时,和珅遍洒甘露,广施实惠,从而让那些党羽看到希望,死心塌地地守在自己身边。
吴省兰、吴省钦兄弟是和珅在咸安宫官学时的老师,他们青年时就游学京城,凭着自己过人的才华闻名京师,并被选入官学任教。尽管能在官学中任教也是一种殊荣,但两兄弟却仍希望能由科举正途出身,为自己谋得一官半职,而不甘心以教师一职终老一生。出于这一目的,当吴氏兄弟得知自己昔日的学生和珅已经升任大学士,担任主考官,负责主管京畿的科举考试时,他们便毕恭毕敬地前去拜访和珅,并且一见面就向和珅行大礼,同时称呼和珅为老师。对吴氏兄弟的目的,和珅心知肚明,不久,当乡试之期将至时,他便想方设法从乾隆身边的太监口中猜出考题,并密报给他的那些包括吴氏兄弟在内的“门生”。吴氏兄弟本就博学多才,现在又预先得知了考题,中举当然就是轻而易举之事了。如此,他们便顺利地踏上了仕途。
有感于和珅对自己的大恩大德,此后,这对兄弟对和珅可谓是忠心耿耿,而和珅在他的众多门生中对吴氏兄弟也是最为满意,这是因为他们不仅对自己十分恭顺,而且还满腹学问,朝野之间,这兄弟俩的学问是有口皆碑,办起事来,也很有手段,不用和珅多操心,因此,和珅也有心提拔他们。和珅掌管科举多年,深知科举是一桩肥差,非常便于敛财,便帮吴省钦活动,使其成为直隶府的学政,专门主管乡试。对一个主考官所能起的影响力,吴省钦又何尝不明白,上任后,他就亲自考察应试的生员,而那些生员又怎敢两手空空地前去谒见这位学政大人呢,便都纷纷为其带去丰厚的礼物,而吴省钦则忙着衡量比较礼物的厚薄,至于生员学问如何,他哪里还会去管呢?
在直隶府学政位上,吴省钦贪得无厌,公开舞弊,差不多是明码标价地收受贿赂。他把生员们送来的钱财记录在册,按数量取名次,在他那里,一万两白银即可让一个全无半点学识的生员取得乡试第一名的成绩,至于那些十年寒窗苦读,但家境贫寒的,则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些有钱人榜上有名,自己虽才学满腹却只能名落孙山以致空有抱负,报国无门。这些生员对吴省钦满腔愤恨,但又无从发泄,向朝廷状告他,他又有和珅的庇护,不告他,大家又咽不下这口气。后来,有个胆大的考生写了一副讥讽吴省钦的对联,贴在考场门口,上联是:“少目焉能识文案”,下联是:“欠金安可望功名”,横批:“口大欺天”。这副对联中暗藏有吴省钦的名字,在上联中“省”字被拆为“少目”二字,下联中“欠金”二字合在一起就是“钦”字,而横批中的“口”和“天”合起来就是“吴”字。联中上联骂吴省钦没有眼睛,根本不识学问,下联则说只认钱财不认人,家境贫寒的生员自然就不用指望能金榜题名了。这副对联将众考生的不满表达得淋漓尽致,但由于有和珅在背后给他撑腰,因此,尽管民愤巨大,吴省钦还是照样担任他的学政的职位,照样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在科举考试中舞弊,收取巨额的贿赂。而和珅对他是如此之“好”,给予其如此巨大的恩惠,既为他谋得官职,又给了他赚钱的机会,你说吴省钦怎能不对和珅感恩戴德,为之肝脑涂地呢?当然,在施人恩惠时,和珅动用的绝不是自己的银两,他不过是借用乾隆的名号,慷国库之慨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