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析远征形势
曹操平定河北后,首要问题便是征讨乌桓了。
东汉时期,在今辽河流域、河北和山西的北部直至内蒙地区,散居着乌桓人。乌桓亦作乌丸,是我国北方一个以游牧射猎为生的少数民族。其中居住在辽西、辽东、右北平三郡的乌桓人势力最强,被称为三郡乌桓。东汉末年,乌桓的势力逐渐强大起来,尤以辽西单于蹋顿最为强悍。中原混战,乌桓的奴隶主贵族经常乘机向汉族人民进行侵扰。袁绍占据幽州时,曾用东汉朝廷的名义封三郡乌桓的首领为单于,并把本家的女儿嫁给他们当妻子,妄图勾结乌桓的奴隶主贵族来巩固他在中原地区的割据势力。所以,当袁绍集团的残余势力丧失了割据地盘以后,就在袁尚、袁熙的率领下逃向三郡乌桓去了。袁绍集团的残余势力与乌桓奴隶主贵族势力的结合,无疑对曹操巩固大体上已经完成的北方统一局面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为了清除袁氏残余势力,统一北方,曹操准备远征乌桓。
远征乌桓却并非轻而易取。当时,刘备正依附荆州的刘表,一直在劝说刘表讨伐曹操。如果刘表在曹军远征乌桓时,趁机起兵进攻后防空虚的许昌,那后果将非常严重。曹操对此也相当慎重,召集手下文臣武将广泛讨论。诸将均不赞同,他们认为:“袁氏兄弟,只不过是亡命之人,根本不足为虑。夷狄贪而无亲,乌桓又岂能为袁尚所用?如果大军远征,深入乌桓地区,刘备必然劝说荆州的刘表趁机袭击许都。一旦发生变故,到那时后悔可就来不及了。”
当曹操提出讨伐乌桓时,他的大部分将领都不同意,认为袁尚、袁熙败逃,大势已去,乌桓的奴隶主贵族绝不会听从他们而动用兵力。若远征乌桓,在荆州的刘备必然怂恿刘表乘机袭击许昌,后果将不堪设想。就在众人反对之下,郭嘉又提出不同于他人的见解,他指出:“曹公您虽然威震天下,胡人却自恃地处偏远,一定不设防。趁乌桓自恃远离中原,在军事上没有准备,突然对其进行征伐,有把握取得胜利。袁绍集团虽然大势已去,但袁尚、袁熙人还在,卷土重来的贼心不死,如果不乘胜追击,予以彻底歼灭,他们必然要和乌桓奴隶主贵族乘机侵扰幽、冀、并、青等州。而幽、冀、并、青四州的百姓仅仅是因为惧怕您的兵威而依附您,您还没有向他们施以恩德,放弃而南征刘表,袁尚利用乌桓的资助,招集那些能为主子而死的忠臣,胡人一动,百姓和少数民族一起响应,从而使蹋顿萌生野心,实现他们非分的企图和计划,恐怕青州、冀州就不归我们所有了。”至于荆州的刘表,郭嘉鄙夷地指出:“刘表不过是个坐在那谈天的说客罢了,他自知自己的才能不如刘备,也难以控制住刘备。他疑忌刘备,绝不会重用刘备来袭击许昌。如不重用刘备,刘备也绝对不肯真心实意为他出力。他们之间这种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决定了他们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因此,即使您全力远征,国内空虚,也用不着忧虑,因为刘表也不会有什么大的举动。”郭嘉主张彻底消灭袁绍集团残余势力的战略方针,无疑是正确的。曹操听罢茅塞顿开,完全同意郭嘉的分析,郭嘉算是看清楚了刘表的为人和刘备的野心,断定刘表不仅不会出兵,而且还会牵制住刘备,而事实果然如他所料。而郭嘉关于荆州刘表不会对曹军构成威胁的预断,更使曹操集团文武大员们放下心来。建安十二年(207年)二月,曹军开始北征。
(二)制定远征策略
五月,大军到达易县(今河北雄县西北),郭嘉又提出了远征乌桓的具体策略和战术。
在进军途中,他觉察曹军行动迟缓,郭嘉便马上对曹操说:“兵贵神速。如今从千里之外袭击敌人,辎重繁多,难以急速顺利地前进,如果被他们知道了,一定会有所防备;不如留下辎重车辆,轻兵出发加倍赶路,乘其不备进行袭击,打敌人个措手不及。”曹操采纳了郭嘉的这个意见,秘密地带兵从卢龙塞出发,直指单于庭。曹军轻装前进,选择乌桓放松戒备的小道,悄然越过卢龙塞(今河北青峰口),跨过白檀(今河北宽城),经平冈(个湖北平泉),穿鲜卑庭,直逼柳城(今辽宁朝阳南)。经过五百多里艰险的山谷地带,直捣三郡乌桓奴隶主贵族的老巢柳城。当曹军到达白狼堆时,因为距离蹋顿的大本营柳城仅仅有二百多里路了,乌桓才得知曹军前来的消息,袁尚、袁熙和乌桓单于蹋顿以及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乌延等,匆忙带领数万骑兵前来迎战。曹操登上了白狼山,双方兵马奋力拼杀。曹军虽装备轻简,人数不多,但准备很充分。乌桓骑兵看似来势凶猛,士气旺盛,却终归是仓促应战,军心难免不稳。曹操令张辽为先锋,纵兵大击。敌军各部协调混乱,溃不成军,结果被打得落花流水。曹军大胜,蹋顿单于被斩,乌桓及汉卒降者二十多万人。
袁尚、袁熙兄弟和辽东单于乌丸战败后,率数千骑兵投奔辽东公孙康去了。曹操的部将都要求当即发兵攻击。曹操却说:“何须劳动兵马?我要让公孙康将袁氏兄弟的首级送来。”果然,不久,公孙康送来了袁尚、袁熙的首级。
原来,袁尚他们到达辽东后,打算夺取公孙康的兵马。袁尚为人有勇力,对袁熙说:“今天到后,公孙康定来相见,我们兄弟当场杀掉他,占据辽东,还可以东山再起。”哪知,公孙康也在算计他们:“现在不杀袁熙、袁尚,如何向国家交代?”于是,他事先在马房埋伏下精勇士卒,然后派人去请二袁。袁尚兄弟一到,伏兵一起出动,当场将二人擒获绑缚,放在寒冷的地上。到了这个时候,袁尚耐不住冻,向公孙康要席子。袁熙长叹说:“头颅可以带着行走万里,哪里还用得着席子?”二袁被斩首,他们的头颅被送给了曹操。这时,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郭嘉在远征乌桓的战争中,始终力排众议,纵论天下大势,见解深刻而独到,分析透彻,令人折服,促使曹操作出远征的决定。出征之后,他又及时提出“兵贵神速”“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的战略方案,使得这次远征很快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曹操经过官渡之战后,实力增强,袁尚、袁熙兄弟向北逃入乌桓,依附于辽东太守公孙康。公孙康自认为辽东远离中原,天高皇帝远,已形成了割据一方的势力,令他利令智昏。但他仍有自己的想法:一旦中原混战结束,袁氏掉转矛头,向北指向辽东,就有可能被吞并。因此,公孙康对袁氏充满戒备。当二袁投奔他时,从心里不愿接受。可又怕曹操急攻辽东,自己势单力薄,无力对抗。出于自身考虑,才把二袁暂留了下来。曹操攻打乌桓,一路势如破竹,进逼辽东,乘胜攻破公孙康、活捉袁氏兄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然而,曹操竟将矛头掉转,班师回防。这里,曹操采取了“缓攻则相图”的谋略。他是这样分析的,如果乘胜攻打二袁,本来就畏惧曹操北上的公孙康与二袁的目标就会一致,就有可能联合起来,对付曹军,于己不利。而采取缓攻,公孙康与二袁之间的矛盾就会显露出来,他们之间相斗,反而对曹军有利。此举,无形中又给公孙康吃了一颗定心丸,他马上意识到应该除掉二袁以讨好曹操,作为对曹操撤退的回报。正像曹操预料的那样,没过几天,二袁的首级就送到了曹军营中。曹操既达到了“缓攻相图”的目的,又避免了“急攻并力”所带来的不利。曹操缓攻除二袁的故事,说明了在各种矛盾错综交叉的复杂关系中,要战胜其中的一个对手,就要善于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还要采取一定的手段,以强大的实力作后盾,以势压敌。否则,其对手就合成为困兽,而攻会结成联盟,形成合力,一致反抗。此计由军事斗争运用推及外交领域,颇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成为一个高明而又灵活的外交谋略。
曹操此次作战,历时近一个月,行程四百余公里,其中包括无数的山河险阻,难行之地,解除了“三郡乌桓”对中国北部的威胁,扫清了袁氏的残余势力,彻底统一了河北。并且收编乌桓精骑,增强了自己的军事实力。总之,在此战中,曹操根据郭嘉的计策彻底平定了北方,基本上统一了整个黄河流域以北地区。郭嘉自始至终出奇制胜谋立大功,为曹操在北方的崛起发挥了其作为智囊团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