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算无遗策——郭嘉
8769800000005

第5章 明察秋毫预断孙亡

(一)孙策立国江东

三国时期,吴国雄踞江东,立国时间最长。吴国的基业,就是由少年才俊孙策开创的。

孙策,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东汉熹平四年(175年)出生在当地一豪门大族。孙策的父亲孙坚,字文台,早年做过县令。黄巾大起义爆发后,孙坚率“乡里少年”和招募的丁壮一千多人,跟着右中郎将朱俊镇压起义军。由于作战有功,被提升为别部司马。后来,他又随车骑将军张温到凉州,进攻割据势力迈章、韩遂,回京后,拜为议郎。汉灵帝中平四年(187年),孙坚被朝廷委任为长沙太守。他先后镇压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的农民起义,被封为乌桓侯。关东诸侯讨伐董卓时,孙坚也起兵北上,沿途征伐不断,实力渐增。他到鲁阳(今河南鲁山)会见袁术,袁术表奏他为破虏将军、豫州刺史。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袁术与刘表争夺荆州时,孙坚作为先锋,打败刘表的大将黄祖,而在进围襄阳时,却被黄祖的手下暗箭射死。

孙坚死时,孙策正在寿春(今安徽寿县),年龄只有十七八岁。他年少才俊,喜结交各方豪杰,胸怀复仇之志。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十二月,他前往江都(今江苏扬州),求教于江淮名士张纮,询问当时世务。他问张纮:“现在东汉王朝的皇权政治统治日益走向衰微,天下群雄纷争不断……先君孙坚与袁术共同攻打董卓,还没有取得成功,就为黄祖杀害了。孙策虽然年纪还小,但已经心怀大志了,自己打算先投奔袁术以索回先父旧兵,再投奔舅父丹阳太守吴景,此后招募流民,夺取吴、会稽二郡作为资本,向西攻击刘表,报仇雪耻,将来作为朝廷的外藩,你以为怎么样呢?”张纮向他讲述对时局的意见:“现在你效法袁绍的做法,具有勇猛威武的名分,如果投兵丹阳,再进军击败吴郡太守许贡,会稽太守王朗,则荆州、襄阳可以攻破,也就可以报杀父之仇了。占据长江,彰显自己的威严和品德,诛除乱臣贼子以匡辅汉室,功业可以与桓帝、文帝相媲美,怎么能只作为朝廷的外藩呢?只是现在世事纷乱,困难重重,如果功成事立,天下英豪将会聚集在孙氏政权的周围啊。”

孙策接受了张纮的意见,定下图取江东之计。兴平三年(195年),孙坚旧部朱治见袁术政德不立,亦劝孙策取江东,创立基业。那时候,孙策的舅舅吴景进击樊能、张英,一年多也未攻克。孙策乘机向袁术献策:“家有旧恩在东,愿帮助舅舅吴景征讨横江;攻下横江,在本土招募,可以得到三万兵士,作为辅佐支撑,使你能够安定天下。”袁术对此非常感兴趣,任命他为折冲校尉,率兵渡江。孙策统率其父旧部程普、黄盖、韩当、朱治、吕范等以及士兵千人东进。在寿春的宾客蒋钦、周泰、陈武等带领几百人也随孙策渡江,后周瑜也率兵迎接并动以资粮。到历阳(今江苏和县)时,已包罗部众五六千人。

孙策渡江后,在仅四年的时间里,驰骋疆场,东征西讨,先后削平江东割据势力,占有丹阳、吴郡、会稽、豫章、庐江、庐陵六郡,独霸江东,创建基业。其开国时间之迅速,大大超过曹操和刘备。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孙策之所以成功,首先在于其战略决策英明,“乱世务边”的决策充分显示了其远见卓识和勇决果断的过人之处;其次,孙策善于笼络人心,“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再次是军纪严明,所至鸡犬菜茹,一无所犯,故民心向之。当然,孙策用兵,“猛锐神速,所向皆破,莫敢当其锋”,亦即他所具有的大将素质、卓越的指挥才能,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他自渡江以来,攻必克,战必胜,人闻孙郎来,莫不望风而靡。难怪袁术曾欣羡地感慨说:“我如果能有孙郎这样的儿子,纵然死去,也没有什么可怨恨的了。”

孙策渡江开拓江东的第二年,拓地日广,实力强盛,羽翼渐丰,于是想脱离袁术而独立。他听到袁术在寿春欲称帝,遂与之绝交。建安二年(197年)正月,袁术称帝后,孙策遂采取北结曹操以抗击袁术的政策,与曹操结好,曹操封他为骑都尉,袭乌植侯,领会稽太守。后曹操闻知孙策平定江南,深感忧虑,但因无力分兵与之争锋,便只好眼看着孙策“转战千里,尽有江东”而无可奈何。

(二)预测孙策必死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对峙,后方空虚。孙策选择这个时机,确定了一个突然偷袭许昌以迎取汉献帝的作战计划。他部署好军队,临江待发。孙策转战千里,占据了全部江东地区,他听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于是想要渡过长江向北袭击许昌。闻讯后,曹操集团的谋士将领们都感到非常害怕。因为孙策骁勇善战,又有著名谋士周瑜辅佐,所以这对曹操来说无疑是个极大的威胁。然而郭嘉却有不同看法,认为孙策不会对曹军构成很大威胁,料定孙策此举难以成功。众人对此大惑不解。郭嘉解释并进而推测说:“孙策刚刚吞并了江东,所诛杀的都是些英雄豪杰,这些人手下都有一些敢死忠诚之士,他们一定会替他们的主人报仇。但是孙策这个人轻佻而不善于预先防备,虽然他的部队有一百万人之多,却和他一个人来到中原没什么两样。如果有刺客伏击,那他就不过是一人之敌罢了。在我看来,孙策必定要死在一个平常的人手中。”

众人听了郭嘉的预言,仍然心有疑虑。信的是他的分析很有道理,疑的是孙策是否真的会死在一个平常的人手中。但不久,这个似乎令人难以置信的预测,却变成了历史的真实,因为后来孙策来到长江边上,还没有来得及渡江,就被许贡的门客杀掉了。此事过后,大家都非常佩服郭嘉料事如神的才能。郭嘉及时地镇定了将士们的情绪,稳定了军心,鼓舞了战士们的士气。

原来,许贡担任吴郡太守时,曾上表汉帝,建议将孙策“召还京邑”“若放于外必作世患”。孙策闻之大怒,遂率军南取钱塘(今浙江杭州附近),先使许贡无法与会稽王朗构成联盟,以相抗拒;然后再移兵北上,一举攻占吴郡,并绞杀了许贡。许贡死后,有三个门客,常想寻找机会,为他们的主人报仇,但一直没有如愿。孙策平时极爱打猎,常轻装简从,外出射猎。手下多次劝谏他不要随意外出,孙策虽然认为这些意见很有道理,却又总是改不掉自己的习惯。关于孙策外出射猎的活动,《三国演义》描写道:

“一日,孙策引军会猎于丹徒之西山,赶超一大鹿,策纵马上山逐之。正赶之间,只见树林之内有三个人持枪带弓而立。策勒马问曰:‘汝等何人?’答曰:‘乃韩当军士也。在此射鹿方举。’策辔欲行,一人拈枪望策左腿便刺。策大惊,急取佩剑从马上砍去,剑刃忽坠,止存剑把在手。一人早拈弓搭箭射来,正中孙策面颊。策就拔面上箭,取弓回射放箭之人,应弦而倒。那一人举枪向孙策乱搠,大叫曰:‘我等是许贡家客,特来为主人报仇!’策别无器械,只以弓拒之,且拒且走。二人死战不退。策身被数枪,马亦带伤。正危急之时,程普引数人至。孙策大叫:‘杀贼!’程普引众齐上,将许贡家客砍为肉泥。看孙策时,血流满面,被伤至重,乃以刀割袍,裹其伤处,救回吴会养病。”

当夜,孙策因伤重而卒,年仅26岁,由其弟孙权袭领部众。“然自非上智,无以知其死在何年也。今正以袭许年死,此盖事之偶合。”孙策之死被郭嘉言中,但他死在即将攻伐许都之时,也许出于偶然。所以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说:“嘉料孙策轻佻,必死于匹夫之手,诚为明于见事。”

郭嘉可以预测孙策“必死于匹夫之手”,这就表明他对于各个政治军事集团有着深刻的了解,对其意图能明察秋毫,对其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也了如指掌。作为一个杰出的谋略家,郭嘉虽然身在曹营忙于军务,但对孙策统治下的江东各种势力的此消彼长和多种矛盾的发展趋势却是成竹在胸。尤为难得的是,他能够极为准确地分析、判断所掌握的材料,从而做出异乎寻常的精确预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