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杨力解读黄帝内经法时养生
8768700000017

第17章 秋季养生,润肺防干燥

立秋——益肺生津,养收顺天地秋气

黄帝内经立秋养生经

每年公历的8月7-8日,当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立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农历书日,“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立秋表示暑去凉来,秋天开始之意。

立秋的气候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因此秋季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

同时,中医认为,立秋到秋分之间,属于“入地户”,气化由阳人阴,天气渐凉,热渐退,昼渐短、夜渐长,气温由热转凉,大地逐渐转为收藏。所以,从立秋起,要开始养阳。

在饮食调养上,益肺气滋肾阴、养肝血润肠燥是秋天饮食之要。因此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燕窝、芝麻、鳖肉、藕、菠菜、梨、银耳、甘蔗、乌鸡、猪肺等。要吃些温食,少辛增酸。因为初秋时节,仍然是湿热交蒸,以致脾胃内虚,抵抗力下降,这时若能吃些温食,特别是食用大米或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功能。而辛味人肺,肺气太盛可损伤肝的功能,故在秋天要“增酸”,以增强肝脏的功能。

立秋节气的气候变化

●禾谷成熟时天气渐凉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时值公历8月7日前后。中国民间有谚语“立秋之日凉风至”,即立秋是凉爽季节的开始,从这一天起,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此时暑天的闷热天气已经没有了,人身上也不再有黏热的感觉。

●“秋老虎”肆虐

立秋是凉爽季节的开始,但由于中国地域辽阔,纬度、海拔高度不同,实际上不可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凉爽的秋季。从其气候特点来看,立秋由于盛夏余热未消,秋阳肆虐,特别是在立秋前后,很多地区仍处于炎热之中,故素有“秋老虎”之称。这种炎热的气候,往往要延续到9月的中下旬,天气才能真正凉爽起来。

立秋节气的人体反应

●呼吸道抵抗力下降

气温下降及空气干燥会降低呼吸道黏膜的抵抗力,细小支气管的阻力增加,黏膜纤毛运动减少,使感冒、支气管炎、哮喘等发病数增多。

●情绪低落

秋应于肺,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容易产生悲秋的情绪。

●易出现干燥症

秋季气候干燥,燥邪伤津,津液受损,人易有肺燥、鼻干、毛发皮肤干枯、便秘等干燥症的表现。

立秋节气的养生原则

●避免伤肺气

秋天养生以养阴为主。农历秋季七、八、九月,阴气已升。秋风劲急,物色清明,肃杀将至。人们要早睡,并要鸡鸣即起,使情绪安逸宁静,以缓和秋季肃杀之气的影响。如果人体违逆了秋季收敛之气,就要伤害肺气。秋季伤害了肺气,到了冬季就要发生飧泄(完谷不化的泄泻)的病变,这是因为人在秋季养“收气”不足,到了冬季奉养“藏气”力量不够的缘故。

●注意养护肺脏

深呼叹可清肺,可常做腹式呼吸法:伸开双臂,尽量扩张胸部,然后用腹部带动来呼吸,这种呼吸方式可增加肺容量。或者用缩唇呼吸法,快速吸满一口气,呼气时像吹口哨一样慢慢“吹”出,目的是让空气在肺里停留的时间长一些,让肺部气体交换更充分。支气管炎病人可常做。

●内心应平和宁静

这一节气在精神调养上,要注意内心应平和宁静,保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

多吃生津润燥食物

●适当多吃酸味食物

在秋季养生中,《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可见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

●饮食不要过于生冷

此季天气由热转凉,人体为了适应这种变化,生理代谢也发生变化。饮食特别注意不要过于生冷,以免造成肠胃消化不良,发生各种消化道疾患。

●适当多吃生津润燥食物

秋时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故《金匮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说。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也有养生家主张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阴润燥。秋季时节可适当食用芝麻、枸杞子、百合、糯米、大米、蜂蜜、枇杷、乳制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应忌过燥的食物。

中医学认为,燥热之品易伤津耗气。秋季燥邪当令,肺为娇脏,与秋季燥气相通,容易感受秋燥之邪。许多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往往从秋季开始复发或逐渐加重。所以,秋令饮食养生应忌过燥的食物,比如一些煎炸类的食物,刺激性强、辛辣、燥热的食品也应少吃,如辣椒等。还要避免各种湿热之气积蓄,,凡是带有辛香气味的食韧,都有发散的功用,因此提倡吃一些辛香气味的食物,如芹菜等。

推荐立秋养生菜谱

●冬笋煲乌鸡

取西洋参10克,杀干净的乌鸡1只,冬笋150克,料酒、盐、葱、生姜、鲜汤各适量。将乌鸡洗净剁块,下料酒腌15分钟,用沸水烫去血沫;西洋参用温水泡软切片;葱、生姜洗净拍松;冬笋切花叶形。取压力锅,下人乌鸡块、冬笋片、料酒、盐、葱、生姜、西洋参、鲜汤,上火烧沸后10分钟取出,放入容器中,并倒入适量原汤,再蒸10分钟即可。此汤具有固精安神的功效。

●木瓜花生排骨汤

取鲜木瓜1/2个(约250克),鲜猪排骨250克,花生仁50克,姜1片,盐适量。将鲜木瓜洗净去皮除核,切成粗块备用;花生仁用清水洗净杂质;鲜猪排骨用清水洗净血污,砍成粗块,并用盐稍拌匀。将上述汤料同放进汤煲内,加适量清水,先用大火,后用小火煲煮,煮至花生仁熟透变软即可。此汤具有清暑解热、滋润皮肤、润肠通便的功效。

●桑葚葡萄粥

取桑葚、白糖各30克,葡萄干10克,薏米20克,大米50克。将桑葚、薏米洗净,薏米用凉水浸泡数小时。淘洗净大米,置沙锅中,加桑葚、薏米及浸泡水,加葡萄干,先用大火煮沸,再改用小火煨粥,粥成时加入白糖拌匀。每日1剂,早晚各1次。此粥具有滋阴补肾、健脾利湿、丰肌泽肤的功效。

多食用补气养阴的药膳

立秋注意滋阴润肺,保津为重,要多喝白开水,多食用补气养阴之品,如西洋参、麦冬、玉竹、百合、生地、沙参等。不宜过度食用阳热辛燥的药物,如鹿茸、肉桂、附子。

秋燥咳嗽有温燥与凉燥之分。温燥的主要症状为咳嗽少痰、咽干不适、鼻燥口干、手脚心热等,治疗宜辛凉甘润,常用中药为桑叶、杏仁、沙参、玉竹、麦冬、花粉、贝母、淡豆豉等。凉燥的主要症状有干咳痰少、咽干唇燥、鼻塞、无汗、怕冷、头痛、不发热或轻微发热等,治疗宜化痰润燥,常用中药则为紫苏、杏仁、半夏、陈皮。

●天冬萝卜汤

取白萝卜300克,火腿肠150克,天冬15克,葱花、盐、鸡精、胡椒粉、鸡汤各适量。夭冬切成小薄片,加约2杯水,以中火煎至1杯量时,用布滤过,留汁备用。

火腿切成长条形薄片,萝卜切丝,锅内放鸡汤500毫升,将火腿片先下锅煮,煮沸后,即将萝卜丝放入,并将煮好的天冬药汁加入,盖锅煮沸后,加盐调味,再略煮片刻即可,食前可加葱花、胡椒粉和鸡精调味。此汤具有咳嗽祛痰、消食轻身的功效。

●黄芪红茶

把黄芪15克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煮约15分钟;再放入红茶3克一起煮约5分钟,即可饮用。黄芪红茶具有调和脾胃、润肺生津、祛痰的功效,对脾胃虚弱,退肿排毒有很好的疗效。黄芪味甘性平,有补气生阳之功效,主治脾胃虚弱、自汗盗汗、充气不足、退肿排毒等;有效补气健胃,可改善身体虚弱症状,对中枢神经、心血管有利,还可降血压、利尿、抗病毒、抗衰老、抗肿瘤。

●润肺生津杏仁粥

将大米400克、糯米100克一起淘洗净,用凉水浸泡2小时。杏仁15克,用温水浸泡15分钟取出,搓掉皮尖洗净,与大米、糯米一起加凉水250毫升磨成稀糊备用。将锅内倒入凉水4000毫升,大火烧沸,将稀糊倒入锅中搅匀,水沸后,约煮5分钟即成杏仁粥,随即舀人保温桶。吃时将杏仁粥盛入碗内,放上适量白糖和糖桂花汁10毫升左右(糖桂花用温水调匀)即可。以上药物可制20碗。趁热食之,每次喝1—2碗。此粥具有润肺生津、消食化积的功效。

●清热润肺生津茶

将1个罗汉果切碎,用沸水冲泡,饮汁。罗汉果味甘、辛性温,有清肺润喉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咽痛咽痒,干燥不适及痰热咳嗽。

●沙参玉竹水鸭汤

取北沙参、玉竹各30克,杀干净的水鸭1只,盐适量。先将水鸭剖杀,去除毛及内脏,洗净血污,砍成粗件,用沸水焯去血水;北沙参与玉竹分洗净;将上述汤料同放进汤煲内,先用中火,后用小火焖煮1.5小时,加盐调味即可。此汤能养胃生津、补中益气、和胃消食。

◆润肺雪梨膏

雪梨性味清凉甘甜,入肺、胃经,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的作用。将雪梨500克去皮、核,加百合250克,拌匀,隔水炖至膏状,放凉后加入蜂蜜250克即可。每次取2~3韪,冲服。常服对慢性呼吸道疾病有显著疗效,常觉口干舌燥者亦宜。由于梨能生津清热、润肺化痰,所以历代医家常用于治疗秋燥、阴虚咳嗽和伤津劫液之症。但脾虚便溏及寒嗽者忌食。

早起早睡,静心练功

●增加夜里的睡眠时间

此节气中增加夜里的睡眠时间很有道理,正好借此以补偿夏日的睡眠不足。秋季早睡,完全符合“养收之道”的养生原则。立秋时节,早晚温差大,要根据天气变化,注意穿脱衣服,夜间睡眠要盖好被子,防止感冒和着凉。

◆应早起,着衣不宜多

早睡可调养人体中的阳气,早起则可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立秋之初,暑热未尽,虽有凉风时至,早晚温差大,白天仍然炎热异常,但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因而着衣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

●选择清幽之地晨练

立秋后的早晨是锻炼身体的最佳时间,此时不冷不热,气温宜人。凌晨5点起床,选择清幽之处,或河畔江边,或林荫大道,进行锻炼,有益身体健康。

立秋后,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好时期。秋季养生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宜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尤其是老年人、体质虚弱者,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

●内心应平和宁静

立秋节气在精神调养上,要注意内心应平和宁静,保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按阳陵泉穴护胆经,刮痧去阴暑

子时睡眠养胆经(见本书第9页),晨醒后头脑清。中医认为,立秋节气对应的是人体的足少阳胆经。中医认为“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就是说胆脏健康往往决定了其他脏腑的健康,胆汁分泌正常,是脾胃功能运行正常的基本保障,有“肝之余气,泄于明胆,聚而成精”之说。人在子时前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胆汁有多清,脑就有多清”。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晰、气色红润,没有黑眼圈。

●敲胆经

敲胆经能刺激胆汁分泌、提升吸收能力。’每天在大腿外侧的四个穴位点,分别是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用力敲打,每敲打四下算一次,每天敲左右大腿各50次,也就是左右各200下。由于大腿肌肉和脂肪都很厚,因此必须用力,而且以每秒大约2下的节奏敲,才能有效刺激穴位。敲胆经主要在刺激胆经,可增进胆汁分泌,提升人体吸收能力。

●按摩阳陵泉利胆舒筋

阳陵泉(见本书第9页),足少阳胆经穴。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它有舒筋脉、清胆热、驱腿膝风邪、疏经络湿滞之功,是治疗下肢筋病要穴。多数人常有抽筋的毛病,指肌肉突然、不自主地强直收缩,造成僵硬疼痛,往往让人难以忍受。有抽筋发生时,可以用手指指腹或者握拳用指压阳陵泉穴,就可加速复原,减轻疼痛。

足少阳胆经循行过肩,上病下取,通过按摩刺激阳陵泉穴还能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解除经筋淤阻,缓解疼痛。具体方法是:先点按阳陵泉穴3~5分钟,然后做肩关节的前举、后伸、旋前、旋后、外展、内收、上举运动各10~15次。每天1次,每周5次。

●刮痧去阴暑

这个节气人体易患阴暑病症,民间刮痧法能有效治疗这一病症。可以在背后膀胱经以及肘窝、胭窝处刮痧。而有发热恶寒、腹泻腹痛、恶心呕吐、身重疼痛、神疲怠等症状的阴暑患者,除了在后背膀胱经刮痧外,还应按摩腹的神阙、关元等穴位。刮痧手法要轻,一般每个部位刮3~5分钟,最长不超过20分钟。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

立秋要防肺燥

立秋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此时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早晚温差比较大,气候干燥,空气湿度小。秋季对应的内脏为肺,肺主一身之气,司呼吸,开窍于鼻。而秋季的主气为燥,燥为阳邪,最易耗伤津液,燥邪每从口鼻侵于肺,耗伤肺阴,出现肺燥,可表现为口干、唇裂、鼻塞、咽痛阵发性干咳,甚至流鼻血或咯出带血的痰等一系列呼吸系统病证。

立秋防肺燥应多吃白色食物。肺和五色中的白色相对应,所以,平日容易感冒,或是肺与支气管常不舒服、易咳嗽的人,平时肠胃脆弱但又容易胖的人、肤色不佳的人,都要多吃一些白色的食物,像白萝卜、白菜、菜花、银耳、甘蔗、杏仁、山药、茯苓、白芝麻、百合、白芍等。

按摩操护肺。叩肺俞穴,每晚临睡前端坐椅上,两膝自然分开,双手放在大腿上,头正目闲,全身放松,意守丹田。吸气于胸中,两手握成空心拳,轻叩背部肺俞穴(位置在背后第3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数十下,同时用掌从两侧背部由下至上轻拍,持续约10分钟。此法可以舒畅胸中之气,有健肺养肺之功效。

如何调理处暑易得的便秘

燥气为秋季主气,中医学认为燥易伤肺。此外,肺与大肠还有密切联系,它们“互为表里,”而肺燥下移于大肠,肠燥则便秘。应服用养阴生津、清热润肺的顺安汤。顺安汤全方为9味药,一起煎成汤饮用能够起到养肺、养阴、养津、养收、润燥、护肝的功效。

顺安汤配方为五味子、天麻、荷叶各2克,薏米、百合、金银花、西洋参各3克,麦冬、石斛各5克。宜于每日卯时(5:00-7:00)、亥时(21:00-23:00)冲水服用。每日2次,每次1剂。

另外,生活中应注意调理,食物不要过于精细,更不能偏食,增加膳食中的膳食纤维含量,以刺激肠蠕动。每天清晨空腹饮1—2杯温水或蜂蜜水或果汁,以软化粪便。

处暑——调理作息,润燥慎防“秋老虎”

黄帝内经处暑养生经

每年公历的8月22-24日,太阳到达黄经1500时是二十四节气的处暑。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节令到了处暑,气温进入了显著变化阶段,温度逐日下降,已不再暑气逼人,民间谚语也说“立秋处暑天气凉”、“处暑热不来”。

处署时节,秋燥也逐渐明显,人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唇焦的燥证。因而,衣服不要加得太多,忌捂,但也不能过凉。所以,此时节要注意防燥,饮食起居均要调剂周到。要注意早睡早起,早睡可以避免秋天肃杀之气,早起有助于肺气的舒畅。

在精神调养上,时至处暑,自然逐渐出现一片肃杀的景象,此时人们容易产生悲伤的情绪,不利于人体健康。处暑时节要注重收敛神气,使神志安宁,切忌情绪大起大落,平常可听音乐、练习书法、钓鱼等,这些活动能安神定志。

在饮食调养方面,这个节气肝心少气,肺脏独旺,饮食上宜增咸减辛,助气补筋,以养脾胃。顺应肺脏的清肃之性,还可结合药膳进行调理。

处暑时节运动不宜太过,较小的运动量、避免大量出汗是这个节气运动的首选原则,以免伤阳气。也可多做广播体操、打太权拳、散步等。

处暑节气的气候变化

●暑气下降

节令到了处暑,气温进入显著变化阶段,已不再暑气逼人。处暑时平均气温一般较立秋降低1.5℃左右,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降水少,空气湿度低。

●下午仍炎热

“处”有躲藏、终止的意思,顾名思义,处暑即表明暑天的结束。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但晴天下午的炎热亦不亚于暑夏之季,这就是人们常讲的“秋老虎,毒如虎”

●全国天气变化差异大

北方气温下降明显,南方开始感受“秋老虎”。华南、西南、华西地区雷暴活动较多,尤其以华西地区秋雨偏多,但在9月份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开始进入少雨期。

:鬻麟黼黼黼黛

依照自然界规律,秋天阴气增、阳气减,对应人体的阳气也随着内收,导致人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早上不爱起,白天不爱动,这就是“秋乏”。同时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唇焦的燥证。

●早晚温差大,人体不适应

气温下降明显,昼夜温差加大,雨后艳阳当空,人们往往对夏秋之交的冷热变化很不适应,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呼吸道感染、肠胃炎、感冒等疾病,故有“多事之秋”之说。

●情绪稳定

秋天主收,这个季节的情绪会慢慢地收敛,表现出不亢奋、不郁结的特点。培养好的生活习惯,逐步调节自己的脾气、习气和个性,情绪就能稳定。养生专家都强调“身心要双修”,身体不好容易影响心理。中医养生很注重“气和”,气顺了,身心获得舒展放松,心自然而然就平静下来了。

处暑节气的养生原则

●调整作息

秋季养生之所以强调保证睡眠时间,是因为睡眠有很好的养生作用。处暑节气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起居作息也要相应地调整。进入秋季养生,首先调整的就是睡眠时间,早睡早起是众所周知的。

●秋季养生贵在和

立秋标志着秋季的开始。此后,气温开始下降,空气中的湿度也随之下降。由于人体的生理潘动与自然环境变化密切相关,秋季人体内阴阳也随之发生改变。秋季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因此,秋季养生在对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导引等方面进行调节时,应注重一个“和”字,即“调和阴阳”,并结合“秋收”的特点进行养生保健。

●防秋燥

处暑时节的养生重点是预防“秋燥”。由于秋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小,相对湿度下降,特别是空气的相对湿度低于30c70以下时,人们就会感觉到皮肤干涩粗糙、鼻腔干燥疼痛或口燥咽干、大便干结等,需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以避免发展为秋燥症。

寒凉解秋燥,多喝水

●多食寒凉食品

饮食养生的方法对“秋燥”有很好的预防效果,特别提出要多吃一些寒凉多汁的蔬菜水果和流食,如黄瓜、番茄、冬瓜、百合、白萝l、、胡萝卜、梨、苹果、葡萄、荸荠、甘蔗、柑橘、香蕉、柿子、菠萝、罗汉果、红枣和汤、粥等,这不但有利于维生素的补充,还能够增加水分的摄入。饮食上要尽可能少吃花椒、辣椒等辛热食物,更不宜吃烧烤食品,以免加重秋燥的症状。

●养阴润肺早滋补

秋季人体精气开始封藏,进食补品容易吸收藏纳,有助于增强身体素质。因此,秋季是最佳的进补季节。秋季应当注意润补,即养阴生津润肺,采取平补、润补相结合的方法,以达到养阴润肺的目的。在此期间可适当多吃鸭肉、乌鸡、鸡肉、牛肉、猪肺、红枣、莲子、蜂蜜、山药、桂圆、薏米等食物。

推荐处暑养生菜谱

●芝麻菠菜

鲜菠菜500克,熟芝麻15克,盐、香油、鸡精各适量。菠菜去根洗净,在沸水锅中焯烫一下,过凉后捞出沥干水分,切成段;将菠菜段放入盘内,分别加入盐、鸡精、香油,搅拌均匀,再将芝麻撒在菠菜段上即可。此菜可补肝益肾、舒心润燥。

●青椒拌豆腐

取豆腐1块,青椒3个,香菜10克,香油、盐、鸡精各适量。豆腐用沸水烫透,捞出凉凉,切成1厘米见方小T;青椒用沸水焯一下,切碎;香菜切末。将豆腐丁、青椒末、香菜末及香油、盐、鸡精等搅拌均匀,盛人盘内即可。此菜可益气宽中、生津润燥、清热解毒,对胃口不开、食欲不振者尤其适合。

●肺炖百合

取鲜猪肺200克,百合50克,料酒、盐各适量。将猪肺洗净后切成块状备用。炖盅中加入切好的猪肺、百合、料酒、少许盐,置蒸锅里烧沸后改小火炖约1小时,早晚趁热吃。此汤具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的功效。

●薏米党参粥

取薏米30克,党参15克,大米100克。薏米洗净,去杂质;党参洗净,切片;大米淘洗干净。将大米、薏米、党参片一起放入锅内,加水1000毫升,置大火上烧沸,再用小火煮45分钟即可。每日1次,早餐时食用。此粥可健脾利湿、补气补血。

宜用滋阴润燥的药膳

处暑季节应常用滋阴药润燥药,如沙参、麦冬、生地、玄参等为主组方,代表方如养阴清肺汤、麦冬汤、增液汤等。

●滋阴润肺雪梨川贝汤

用去核的雪梨1个,将3克川贝粉和10克冰糖混合后,放入梨心中,隔水蒸熟后,食梨饮汤水。雪梨生食能够清火生津,熟食可以滋阴润肺。川贝在用之前,一定洗净后浸泡10分钟,再把浸泡的水倒掉,用新的清水来煮。如果用浸泡的水来煮,会有一股苦味。

●养阴清肺汤

取大生地12克,生甘草、薄荷各3克,贝母(去心)、丹皮、炒白芍各5克,麦冬、玄参各9克,以上各材料一起水煎服,有养阴清肺的功效。

●麦冬汤

取麦冬30克,半夏9克,人参6克,甘草4克,大米10克,红枣12颗,以上六味以水1200毫升煎煮,煮取600毫升,分3次温服。此汤具有滋养肺胃、降逆和中的功效。

方中重用麦冬滋养肺胃,清降虚火为君;人参益气生津为臣;半夏降逆化痰为佐;甘草、红枣、大米益胃气,生津液为使。诸药合用,使肺胃气阴得复,则虚火平,逆气降,痰涎清,咽喉利,咳喘自愈。

●黑芝麻茶

取黑芝麻8克、茶叶5克。制作时,先将黑芝麻放入锅中以小火炒黄,然后将芝麻压碎。再将茶叶冲泡成茶汁,然后加入芝麻粉中调匀即可饮用。此荼养血效果好,可以滋补肝脏与肾脏,改善皮肤粗糙的现象。

●人参旱莲草粥

用人参、旱莲草各10克,大米100克,白糖适量。先将旱莲草煎汤,去渣后人大米、白糖煮成粥;人参另炖,加入粥中服食。每日1剂,连服数日。对气阴两虚的女性有良好的补益作用。

●旱莲草红枣汤

取旱莲草30克,红枣20克。将旱莲草、红枣用两碗水煎至一碗,去渣饮汤。此汤具有滋阴补血、止血、补肝肾的功效,特别适用于女性血气不足引起的面色无光、血虚等。要注意的是,旱莲草性凉,故本方适用于平素体质偏热者,倘身体素质一贯虚寒者不宜用本疗法。

早睡早起,防秋冻,多跑步

●睡眠充足

夏天昼长夜短,很多人长期睡眠不足。处暑后天气变凉,应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尽量晚上10点前入睡,以提前进入睡眠状态,防止上班犯困。适当午睡有利于化解困顿情绪,特别是老年人要午休,因为老年人的气血阴阳俱亏,会出现昼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现象。

●正确防“秋冻”

中国自古以来流传“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谚语,符合秋天“薄衣御寒”的养生之道。但对“秋冻”要有正确的理解,不可机械套用。深秋季节,天气较冷,体质虚弱者及老年人夜间睡觉要关好门窗,入睡后腹部要多盖一些衣被,以防腹部受凉,诱发感冒、腹泻。

●多在室外跑步

跑步是一年四季都适合的健身方式,尤其在冷天。由于冷空气的刺激,身体的造血功能发生变化,对疾病的抵抗力增强。所以,冷天坚持跑步的人很少患贫血、感冒、气管炎和肺炎等疾病。冷天一般阳光较微弱,在室外跑步能弥补阳光的不足,阳光可促进身体对钙、磷的吸收,有助于骨骼健康。

降压找阳陵泉穴和风池穴

●阳陵泉降压的作用明显

曾有人在刺激阳陵泉(见本书第9页)前后进行血压测量,发现刺激5分钟后血压显著下降。所以高血压病人也可以常按此穴。研究发现,刺激阳陵泉还可调节脑部的血流量,对急性缺血性申风患者有一定疗效。

●妙用风池穴治疗多种疾病

风池穴(见本书第97页)位于头部,在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风池穴的用处很大,当工作压力过大而导致失眠时,睡前按压风池穴能减轻压力,起到催眠的作用;当用眼过度时,按压风池穴能缓解眼部疲劳,长期坚持还对纠正假性近视有极大的帮助。此外,像老年人经常发生的落枕、肩膀酸痛等,都可以按摩风池穴进行治疗。

●膝关节痛拔罐疗法

让患者保持仰卧位或端坐。选用中号玻璃火罐,在患侧委中穴、足三里穴、膝眼穴、阿是穴拔罐,留罐10分钟左右。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通胆经缓解关节痛

足少阳胆经循行过膝(见本书第9页),故按摩胆经可以治疗寒湿引起的膝关节疼痛。具体按摩方法如下:点揉膝关节周围压痛点。手法由轻到重进行按揉,有酸胀感最合适,每个压痛点大约按揉1分钟,3~4个压痛点按摩3~4分钟就可以了。

处暑解秋乏,午休和饮茶很管用

由于处暑节气气候由炎热变得凉爽宜人,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也就是说人的机体进入一个周期性的休整阶段,水盐代谢开始恢复平衡,人的心血管系统的负担也得到缓解,消化系统功能也日渐正常,人们的身体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疲惫感,即是“秋乏”此时人的起居应相应调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秋乏。

适当午睡有利于化解困顿情绪,特别是老年人要午休。中午12:00-13:00,是人体交感神经最疲劳的时间,‘此时应比平时增加1小时睡眠为好。

泡西洋参茶饮用。秋乏是阴液不足、阳热旺盛所致,那么解秋乏重在养阴润燥。

因为西洋参有明显的抗疲劳和提神作用,还有一定的滋补、补气作用。将西洋参切片,每次5—10克用开水冲泡,有健脾利湿的作用,能为人提提神、补补气。

食疗加按摩可防处暑的鼻出血

中医学认为,燥易饬肺。鼻出血多因肺有伏热二复感风热;或阴虚火旺,气逆于肝,导致热灼肺络,血随鼻出。在干燥的气候环境中,人体会产生诸多津亏液少的干燥症。鼻乃肺之窍,鼻干燥或鼻出血于处暑之后尤为常见。

有鼻出血时,可用空心菜250克洗净,和白糖捣烂,冲人沸水中饮用,有清热凉血的功效;也可以用鲜生地、白茅根适量水煎服,对鼻出血也有一定的效果。

也可点按迎香,以左右两手中指或食指点按迎香穴(在鼻翼旁的鼻唇沟凹陷处)12次。按摩此穴,既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供应,防治鼻病,还能防治面神经麻痹。

这一时节,应少食煎炸及肥腻物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多喝水,必要时可服用适量维生素C、维生素A片剂。此外,还需防止进补不当,以免内火上升引起鼻出血。

白露——养阴为先,早晚穿暖勿露身

黄帝内经白露养生经

时值公历9月7-9日,太阳黄经为16500进入白露节气后,冷空气转守为攻,暖空气逐渐退避三舍。冷空气分批南下,往往带来一定范围的降温。人们爱用“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的谚语来形容气温下降速度加快的情形。白露是天气转凉的象征。

古语说“白露节气勿露身,早晚要叮咛”,意在提醒人们此时白天虽然温和,但早晚已凉,打赤膊容易着凉。这时穿得过于裸露,冷空气会刺激皮肤,人体因着凉而免疫力下降,无力抵御寒邪,容易出现肺部及呼吸道疾病,如发烧、咳嗽、支气管炎、肺炎等。若风邪侵犯经络筋骨,严重者可能出现四肢麻痹。

调整饮食,谨防秋燥。白露是典型的秋日节气,是真正凉爽季节的开始,秋季主气为燥,这个时候容易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由于干燥导致的鼻腔出血。饮食上应多吃梨、枇杷、番茄、芝麻、蜂蜜等柔润食物,还应多喝水,以保持肺脏与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

白露时节,秋高气爽,人们外出游玩时要当心“秋季花粉热”。如果出现鼻痒、连续打喷嚏、流清涕、眼睛流泪、咽喉发痒、耳朵发痒筹类似感冒的症状时,就要想到是不是患了“秋季花粉热”。

白露节气的气候变化

●温差拉大,秋雨登场

进入白露节气后,冷空气分批南下,往往带来一定范围的降温。白露是全年昼夜温差最大的一个节气,一般昼夜温差在10N15℃。白天的温度虽然仍达30℃,可是夜晚会下降至20℃。白露前后,阴气逐渐加重,清晨的露水随之日益加厚,凝结成一层白白的水滴,所以称之为“白露”

●阴雨天气多,各地强度不一

华南地区秋雨多出现于白露至霜降前,以岷江中下游地区最多,华南中部相对较少,民间有“滥了白露,天天走溜路”的农谚。虽然不能把白露这天是否有雨水来当做天气预报,但是白露节前后确实常有一段连续的阴雨天气;而且华南地区的降雨多具有强度小、雨日多、常连绵的特点。

白露节气的人体反应

●易干燥

气候的燥热使人的皮肤变得紧绷绷的,甚至起皮脱屑,毛发枯而无光泽,头皮屑增多,口唇干燥或开裂,鼻咽燥得冒火,大便干结。

●容易发胖

人们在秋季时,往往吃得很丰富,因为既要补充夏季的消耗,又要为即将到来的冬天做准备,如此饮食有可能造成热量摄人过多,从而转化成脂肪堆积在体内。

白露节气的养生原则

●注意呼吸道疾病

白露节气已是真正的凉爽季节的开始,很多人在调养身体时一味地强调海鲜、肉类等营养品的进补,而忽略了季节性的易发病,进而影响学习和工作。在白露节气中要避免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气管病的发生。特别是对于那些因体质过敏而引发的上述疾病,在饮食调节上更要慎重。凡是因过敏引发的支气管哮喘病人,平时应少吃或不吃海鲜、生冷炙烩腌菜、辛辣酸咸甘肥的食物,如带鱼、螃蟹、虾类、韭菜、胡椒等。

●进补的大好时机

秋季人体的精气开始收藏,有利于补品的吸收藏纳,有助于改善脏腑功能、增强体质,正是进补的大好时机,可选用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具有这种作用的食品有桂圆、莲子、红枣、山药、银耳、枸杞子、黑芝麻、核桃仁等。

●防感冒

白露后早晚天气较凉,呼吸道疾病多因受凉而复发。要保持居室内外空气流通,以保掎室内空气洁净新鲜,在开窗通风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暖。另外,不要到空气污染严重的地方去,有晨雾的天气尽量不外出,更不能在晨雾中锻炼。夜晚在屋内放一盆水,对缓解秋燥有良效。还可用葱白、生姜、豆蔻、香菜防治感冒。

勿太咸,补维生素,养阴润燥

●避免吃得太咸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高盐饮食能增加支气管的反应性,哮喘病人不宜吃得过咸。在秋季养生中特别是节气的变更时,不但要体现饮食的全面调理,有针对性地加强某些营养食物用来预防疾病,还应发挥某些食物的特异性作用,使之直接用于某些疾病的预防。

●补充维生素

白露是典型的秋季气候,具备了秋季最明显的干燥特点,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秋燥”。燥邪伤人,容易耗人津液。预防秋燥的方法很多,可适当地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品,也可选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人参、沙参、西洋参、百合、杏仁、川贝等。

◆多吃养阴润燥的食物

秋天雨少天干,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多喝白开水、菜汤、豆浆、牛奶等,还要多吃青菜、香菇、白菜、萝卜、葡萄、柿子、梨、芝麻、蜂蜜等润肺生津、养阴润燥的食物,少食辛辣,以免引起咽干鼻燥等秋燥病症。

推荐白露养生菜谱

●天冬炖猪肝

取天冬25克,生地50克,陈皮1片,猪肝、猪瘦肉各150克,鲜菊花10朵,酱油、植物油、盐各适量。将猪肝、猪瘦肉用酱油、植物油、盐腌渍15分钟。天冬、生地、陈皮用水浸泡后,水煎30分钟。将腌渍好的猪肝、猪瘦肉同菊花放入刚煎好的药材水里,煮熟,最后加入盐调味即可。适用于肝血不足、肝气郁结引起的视物不清、心烦失眠、口干口苦。

●白萝卜煲羊腩

取羊腩500克,白萝卜400克,姜3片,盐适量。将白萝卜和姜洗净,白萝卜切成块状备用。羊腩用清水洗净,切成块状备用。瓦煲内加入适量清水,放入羊腩、白萝卜、姜,先用大火煲至水沸,改用中大继续煲2小时左右,加入少许盐调味,即可食用。补中益气,健脾消食,也可预防皮肤干燥、皲裂、冻疮等。

●白果鸡丁

取白果100克,无骨嫩鸡肉250克,蛋清2个,高汤、白糖、料酒、淀粉、鸡精、香油、盐、植物油、葱各适量。白果去壳,在油锅内煸炒至六成熟,捞出剥去薄衣待用。鸡肉切成1厘米见方的小丁,放在碗内加入蛋清、盐、淀粉搅拌均匀。炒锅烧热放油(量要多些),待油烧至六成熟时,将鸡丁下锅用勺滑散,放入白果继续翻炒,至熟后连油一同倒入漏勺内沥去油;再在锅内倒入少量油,将葱段煸炒,随即烹入料酒、高汤、盐、鸡精、白糖,把加工过的白果鸡丁倒人锅内翻炒,用水淀粉勾薄芡,出锅前淋入香油,搅拌均匀起锅装盘即成。此菜具有补气养血、平喘止带的功效。

宜用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药膳

预防白露的秋燥可选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百合、杏仁、川贝、葛根、桑葚、石斛等,对缓解秋燥多有良效。

●芝麻桂圆膏

取黑芝麻40克,桂圆肉100克,黑桑葚50克,玉竹30克,用水浸泡l小时后,煎煮30分钟,共煎煮3次,药液混合后浓缩成膏,再加入蜂蜜适量,稍煮即可,每次用沸水冲服l~2汤匙。可养阴去燥,也可治疗皮肤干燥综合征。

●宣肺化痰茶

枇杷叶洗干净后切碎备用。每次取枇杷叶、杏仁各5克,桔梗、川贝、薄荷各3克,共置保温瓶中,用沸水适量冲泡,盖闷15分钟,频频代茶饮。亦可加入白糖少许。本方中枇杷叶、杏仁镇咳,桔梗、川贝化痰,薄荷辛散,能疏散风邪,配合杏仁有散风寒、宣肺气之功效。

●葛根五味子饮

用葛根100克,五味子50克,水煎2次,过滤留汁,将药汁与炒黑芝麻50克、蜂蜜15毫升隔水蒸2小时,冷却装瓶,每次1汤匙,每日3次,,温水冲服。此饮具有养心补肾、凉血生津、养发护发的功效。适用于血热、津枯、便秘的动脉硬化患者。

●蒸百合

鲜蒸百合润肺止咳。新鲜百合40克,蜂蜜15克,拌匀,蒸透,每次取数片嚼食,每日数次。适用于燥热咳嗽、咽喉干痛等。服用期间宜辅食枇杷、香薰、甘蔗、柿饼等润肺止咳之品,忌食辛辣之品。

●石斛茶

鲜石斛15克,开水冲泡10~15分钟,代茶饮。适用于虚热久咳,或肺气虚咳嗽不止,嗓音嘶哑等。

●百合枣仁汤

生熟酸枣仁各15克,水煎,过滤留汁用药汁煮新鲜百合50克,每日1剂,分为早晚2次服用。百合枣仁汤具有养阴补气的功效。

多做运动,穿长衣长裤

●睡前应关窗

进入秋季后,不要因为贪凉在夜间开窗而睡,因为此时正是冷空气开始活动的时节,如果入睡前开窗可能会导致寒湿之邪入侵。

◆经常去室外做运动

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是开展各种健身运动的好时期,但要注意“秋老虎”的威胁,不宜进行过激过量的运动,宜以游泳、散步、打太极拳、瑜伽、打羽毛球或乒乓球等为主。

●开始穿长衣长裤

进入白露时节,炎热的天气已经过去,开始寒冷起来,一般不会再有酷暑天气了a民谚说“白露白茫茫,寒露添衣裳”。这时不宜再赤膊短裤,宜穿长衣长裤了,故有“身不露”之说。

●常做呼吸操

做操时取平卧或站立位,两手放在上腹部,做腹式深呼吸;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下陷;呼气时间比吸气时间长l—2倍,吸气用鼻,呼气用口;呼气时口唇紧缩做吹口哨的样子。同时可用两手按压上腹部,加强呼气的力量,排出肺中残留的废气。呼吸操可以加强支气管功能,保持呼吸道通畅,增强抗病力,防止感染。每次20~30分钟,每天l—2次。

按摩足三里穴养护胃经

●消化紊乱就按摩足阳明胃经

中医认为,白露时节对应的是人体的足阳明胃经(见本书第35页)。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可以将食物、水转化成人体所必需的“气”和“血”,而气血正是人体发挥功能的基础。

胃经属于胃,络于脾,所以它和胃的关系最为密切,同时也和脾有关。如果老年人有消化紊乱问魉,消化不良则腹胀,消化过度则易饥饿,都是胃经出现问题,这时候需要按摩胃经。每天上午7:00-9:00时,气血流注胃经,胃经旺,这个时间段进行敲打或者按揉胃经是最好的。

◆常灸足三里活过九十九

足三里(见本书第35页)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强壮身心的大穴。作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足三里常被用于艾灸和按摩,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灸足三里的方法如下:将艾绒捏成麦粒或黄豆大小的圆锥体艾炷,底面朝下置于穴位上,从顶尖点着,当艾炷将要燃尽,皮肤感到灼热的时候,迅速将其掐灭,同时左手按揉穴位周围。每次3~5壮,每日1次,以l周或10余日为1个疗程。

●按压足三里减轻腹痛

《四总穴歌》中说“肚腹三里留”。意思是说,凡是肚子、腹部的病痛,都可以通过按摩足三里来治疗。在按压时要注意按压的方向。胃部疼痛时,按住足三里穴往上方使劲;腹部正中有不适时,就是脐周出现疼痛,只要往内按足三里就行了;如果疼痛在小腹部位,主要是针对一些妇科病,在按住足三里穴时往下方使力。

多吃滋阴润燥之物可治白露多发的糖尿病

糖尿病(消渴病),是以口渴引饮,多食而消瘦,小便数量多,或小便混浊,或有甜味为特征。消渴之名,始于《黄帝内经》。首先有“二阳结谓之消”,并提出“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以及“胃热则消谷,谷消故善饥”的道理,同时认为其发病因素与体质的肥胖和过食肥甘有关。

中医认为,本病由于阳明热盛蕴结化燥,消耗肺胃的津液,或肾燥精虚所致。就是说消渴病多与燥热有关,主要病因是阴虚燥热。白露时节气候以燥为主,易发消渴症,所以尤需注意。在治疗上,上消以清热润肺、生津止渴;中消以清胃养阴;下消以滋阴补肾为基本原则。

燥热伤津者少吃肥甘辛燥之品,多吃养阴生津、清热润燥之物,如可用葛根、麦冬、枸杞子各5克,菊花3克泡水饮。也可用天花粉、麦冬、地黄、黄连煎水饮。气阴两虚、乏力、脉弱汗多的可股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肾阴虚腰酸头昏、尿多、脉沉无力的可服六味地黄丸。

白露时节要预防皮肤干燥

白露节气是典型的秋季气候,燥是秋季的时令主气,燥易伤肺。肺又外合皮毛,秋季出现的皮肤干涩、皲裂,甚至毛发不荣,都和秋燥有关。预防皮肤干燥,首先要从饮食上下工夫,多喝水质好的温开水。要少吃辛辣食品、牛肉、羊肉、葱、蒜等刺激性食物。

洗浴时,不要用碱性强的肥皂,否则皮肤容易干燥脱屑。用方糖润肤是老一代人的“秘方”,把一块方糖溶在一盆热水里,然后擦身,护肤效果非常好。很重要的一点是,洗浴后一定别忘了擦护肤品。

采用燕麦洗澡法也可以很好地滋润肌肤。用半杯燕麦片、1/4杯牛奶、2汤匙蜂蜜混合在一起,调成千糊状,然后将这些材料放入小棉袋子中,放在淋浴的喷头下,流水就会均匀地将燕麦、牛奶、蜂蜜的营养精华稀释,冲到皮肤上。如果有条件,可以把燕麦袋放在浴缸中,浸泡20分钟,使其营养成分更加充分地被肌肤吸收。

秋分——地门闭合,补益肺气最重要

黄帝内经秋分养生经

秋分在每年公历的9月22-24日。秋分这天,太阳黄经为1800,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秋分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春秋繁录》中记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按农历来讲,立秋是秋季的开始,霜降为秋季终止,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

秋分节气的到来,意味着真正的秋季已经来临。这一天昼夜时间相等,人们在养生中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的原则,按照《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阴阳不可出现偏颇。

秋分过后,养生保健特别要注意防止寒凉之气伤身,及时添衣保暖,特别是注意胃部的保暖,夜晚睡觉盖好被子。

饮食养生宜多吃“辛酸”果蔬。秋分的“燥”不同于白露的“燥”秋分的燥是凉燥,而白露的燥是温燥,因此,在饮食方面还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润、温润为主的食物,比如芝麻、核桃、糯米等。秋分养生虽然以多吃“辛酸”果蔬为主,但也不可吃得太饱太多,以免造成肠胃积滞。需要注意酌是,秋分后寒凉气候日渐浓郁,如果本身脾胃不好、经常腹泻的人,多吃水果反而容易诱发或加重疾病。

运动锻炼后应多吃些滋阴、润肺、补液生津的食物,比如梨、芝麻、蜂蜜、银耳等。若出汗较多,还可适量补充些盐水,补充时以“少量、多次缓饮”为准则。

秋分节气的气候变化

●降温开始

秋分时节,气温逐日下降,,昼夜温差幅度高于10℃以上,逐渐步入深秋季节。北方由于降温比较早,可偶见霜降。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一转眼,寒意已将夏日的酷热驱散,秋天已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了。

●降水次数增加

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也一次次下降。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一场秋雨一场寒”,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会很大。

秋分节气的人体反应

●凉气入体,易秋燥

秋分之后,阵阵秋风袭来,使气温逐渐下降,寒凉渐重,所以多出现凉燥。人们普遍感到早晚凉气袭人。

●胃肠道常感觉不适

秋分以后,气候渐凉,是胃病的多发季节。中医认为,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不注意防护,饮食和生活不规律,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

秋分节气的养生原则

●精神调养

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避肃杀之气,收敛神气,才能适应秋天的干燥之气。因此需要讲究心理卫生,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稳定,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还可适当增加户外活动,比如爬山等,以舒缓心情。

●预防秋燥

从秋分节气开始,人们的秋燥症状一般属于凉燥。秋分以前有暑热的余气,故多见于温燥;秋分之后,秋风渐紧,寒凉渐重,所以多出现凉燥。因此,在预防秋燥的同时,还要视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预防胃肠疾病复发

天气逐渐变凉,人体胃部容易受寒邪引起胃部疾病,或使原来的胃病加重。所以患有慢性胃炎的人,此时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

适时增添衣服,夜晚睡觉盖好被褥,以防腹部着凉而引发胃痛或加重旧疾。胃病患者的秋季饮食应以温、软、淡、素、鲜为宜,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使胃中经常有食物和胃酸迸行中和,从而防止过多胃酸侵蚀胃黏膜和溃疡面而加重病情。

●进补切不可乱补

首先,注意不要无病进补。无病进补,既增加开支,又损健康。其次,忌慕名进补,如过量滥用滋补品反而可能会导致过度兴奋、烦躁激动、血压升高。

食粥润肠,滋润生津

●早晨食粥润肠道

初秋时节,仍然是湿热交蒸,以致脾胃内虚,抵抗力下降,这时若能吃些温食,特别是食用大米或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功能,前人对此颇多赞誉。对于胃弱的中老年人,早餐宜食粥,如芝麻粥、大米百合粥、核桃仁粥等,有利于益胃、生津、润肠通便。

◆滋润生津防秋燥

秋燥常会使人的皮肤和口角干裂,皱纹增多,口干咽燥,还可见毛发脱落增多,大便易干结。这时除应注意保持室内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外,还要适当多吃水果和补充水分。中医养生学认为,秋宜甘润,润肺防燥。晨饮淡盐水,晚饮蜂蜜水,既是补充人体水分、防止便秘的良方,也是养生、抗衰老的重要法则。秋季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水果及其他食物,如甘蔗、梨、芝麻、银耳、鳖肉、鸡肉、莲藕、菠菜、竹笋、板栗、白菜、燕窝、猪肺、豆浆、橄榄等,可润肺生津、养阴润燥。对于确有阴伤之象,表现为口燥咽干、干咳痰少的人,可适当服用沙参、麦冬、百合、杏仁、川贝等中药,这对于缓解秋燥有良效。

●多吃百合和菊花

秋季易伤肺,易致皮肤干裂、咳嗽少痰等病症,而百合味甘微苦,性平,润肺止咳,清心安神,可缓解以上症状。不过百合性偏凉,胃肠功能差者应该少吃。菊花有清肝明目、降压去火、强体延年的功效。

●注意忌口

由于此时是胃肠病的高发期,因此不宜多吃过冷、过烫、过硬、过辣、过黏的贪物,更忌暴饮暴食,戒烟禁酒。

推荐秋分养生菜谱

●香酥山药

取鲜山药500克,白糖125克,豆粉100克,植物油750毫升(实耗150毫升),醋、鸡精、水淀粉、香油各适量。山药洗净,上锅蒸熟,取出后去皮,切3厘米长的段,再一剖两片,用刀拍扁,裹上豆粉。锅烧热倒人植物油,等油烧至七成热时,投入山药,炸至发黄时捞出备用。另烧热锅,放入炸好的山药,加白糖和水适量,小火烧五六分钟后,即转大火,加醋、鸡精、水淀粉勾芡,淋上香油起锅装盘即可。此菜可健脾胃、补肺肾,对于脾虚食少、肺虚咳嗽、气喘者更为适合。

●板栗烧子鸡

取处理干净的子鸡1只,板栗200克,香油250克(约耗75克),植物油、鸡汤、鸡精、白糖、水淀粉、酱油、盐、蒜片各适量。将鸡劈成两半,把胸翅部位切成六块,其他部位切成方块,鸡腿砍成两节,鸡颈切成几段。用刀将板栗的壳面砍成一字形,放入沸水锅中,在旺火上煮5分钟,取出脱壳,剥去内皮。炒锅置旺火上,下香油,烧至七成热,放入鸡块炸5分钟后,用漏勺捞出,倒出锅中余油,加鸡汤、板栗、酱油、盐、白糖,用大火烧10分钟,至肉块松爽、板栗粉糯时,再加植物油、鸡精、蒜片,用水淀粉调稀勾芡,起锅盛盘即成。此菜具有补肾去寒、润肺除燥的功效。

●香菇白菜

取大白菜200克,香菇50克,虾仁20克,姜、盐、植物油、鸡精、香菜各适量。将大白菜切片,香菇泡软切成小片,姜洗净切末。锅内放油,姜末爆香,放入香菇、大白菜拌炒,再放入虾仁,加一碗水将白菜煮软,加盐、鸡精调味,出锅时拌上香菜即可。此菜可预防感冒、改善口臭、降低血压、解热清肠。

宜用益气健脾、润肺生津的药膳

秋分药膳调理当以滋润益肺为主,但由于肺脏属金,恶热喜凉,所选药膳以平性和凉性的为多。秋分后寒凉气候日渐浓郁,脾胃不好的人容易加重疾病,其调理还要兼顾益气健脾。

●冰糖木瓜银耳

用开水浸泡银耳30克,泡发后去掉未发开和淡茸色的部分,洗干净备用。再将冰糖置开水中烧沸,待糖水变清后,将银耳和糖水置炖盅内,炖至银耳胶原溶出,再加入切成块的100克木瓜炖20分钟即可。银耳有润肺生津、滋阴养胃的作用。

●冻血止血五样饮

取鲜藕500克,鲜梨1个,生荸荠、生甘蔗各200克,鲜生地100克,一起榨汁,即可服用。此饮具有凉血止血的功效,可用于牙出血、咯血、淤血、吐血等。

●益气健脾饮

人参、白术、茯苓(去皮)各9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此饮具有益气健脾的功效,适用于面色苍白、语音低微、气短乏力、食欲不振等。

宽松着装,适宜出游和锻炼

◆着装宜宽松舒适

一般来说,秋季气候干燥,容易引起人们的烦躁,在面料上应选择滑爽的衣料,衣裤不宜太紧,以宽松舒适为好。青年人在秋季衣着不宜穿多,过多的衣着会使身热汗出,汗液过多,阴津伤耗,阳气外泄,不利于养生。

●头朝西睡

《干金要方》中说,“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意思是说:春夏属阳,头宜朝东卧;秋冬属阴,头宜朝西卧,以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因此,在秋分时节,睡眠时应头朝西卧。

●注意精神调摄

这一时节,要保持“心无其心,百病不生”的境界,养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神志安宁、乐观开朗、宽容豁达、淡泊宁静的性格,收神敛气,保持内心宁静,可减少秋季肃杀之气对身心的影响,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适宜出游、锻炼

秋高气爽,正是外出旅游的大好时节。到户外去运动既可游,山玩水,使心情舒畅,又能增加活动量。但运动时,要注意防感冒,如不可穿着单衣去户外活动,在锻炼时不宜一下子脱得太多,锻炼后还切忌穿汗湿的衣服在冷风中逗留等。还需注意,此时因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因此运动也要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

按摩胃经的承泣穴和四白穴

●按摩胃经辅助治疗中风后遗症

患有中风后遗症患者难免偏瘫的肢体肌肉出现萎缩现象,护理过程中应注意按揉足阳明胃经(见本书第35页)。中医认为,人体的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按摩阳明经则气血通畅,正气得以扶助,杌体功能逐渐恢复。按摩时,可顺着胃经推,至肌肉放松、精神紧张缓解,起到通经活络、消肿活血、消痛散结的作用。这就是中医常说的“治痿独取阳明”。按摩方法:让家人帮忙按摩。患者躺在床上,家人按摩时站在患者的一侧,双手从肩推至足跟,至肌肉放松为止。轻揉肩至足尖4~6次,轻拿或滚推背部,重捏下肢4~5次,捏揉足跟肌腱1分钟,推涌泉穴30秒,此体位操作10~15分钟为宜。

●按摩胃经穴位可防治视疲劳

很多老年人视物时间久了就会有眼干涩、异物感、眼皮沉重感、视物模糊、畏光流泪、眼胀痛及眼部充血等症状,这就是视疲劳。如果平时按摩胃经上的承泣、四白两穴(见本书第35页),就可以防止视疲劳。

1.按摩承泣穴时,用双手中指指腹分别置于承泣穴上。在按下时吸气,呼气时还原,重复5~7次。

2.按摩四白穴时,先将双手拇指指腹分别置于四白穴上,按下时吸气,呼气时还原,以稍有酸胀感为佳,重复5~7次;然后用双手中指指端有节奏地敲打四白穴,重复16次;再以指腹揉四白穴,顺时针、逆时针各8次。

●急性腰扭伤按承泣穴

操作方法:让患者保持坐位,由他人用大拇指或中指用力点按一侧承泣穴,按压3~5分钟,接着再点按另一侧承泣穴,按压3~5分钟。在点按时或点按后,患者应前后左右转动腰部,直至疼痛减轻。

如果是四肢扭伤,要马上就地休息,并用手掌快速搓擦胃经上的足部诸穴位,持续搓擦2~3分钟即可。扭伤较轻者搓擦1次即可,重者则需搓擦2~3次。

秋分肺结核加重,食疗以润肺为主

秋分开始,阴阳持平,寒热均等,昼夜平分,人体的阴阳也随自然界之阴阳变化,呈现阴阳平衡的状态。又因秋分之后,阴气渐长,阳气渐收,如果是阴虚的人,尤其是肺阴虚的人,阴虚不能与阳平衡,这样阴虚的情况就会明显,表现为咳嗽、咽干、面部发红、低热、乏力、手心足心热,甚至咯血,许多肺结核病人在秋分病情加重的原因就在于此。

秋季应注意食疗以润肺为主。莲子、芡实、鱼鳔、蜂蜜等有滋阴润肺作用,冰糖银耳汤、雪梨膏、百合莲子汤、山药莲子汤、芡实山药羹等也有养阴润肺的作用。

适当用些润燥的中药,如沙参、玉竹、怀山药、百合、生地、芦根等,也可以促进呼吸道及胃肠道的腺体分泌,有效避免秋燥。必要时,这些药物(生地除外)也可以和鱼或鸭一起煲汤食用。老午人或者身体较虚弱的病人,也可以用一些西洋参炖服,达到益气养阴的作用。

秋分时节要预防枯草过敏

秋分时节,秋高气爽,在这个节气中,鼻咽部疾病、哮喘病和支气管疾病都比较容易高发。这时也正是人们出行旅游的季节,但许多游客会在旅行中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如干咳、肤痒甚至发热。其实,有时这种症状不是感冒,而是枯草热。枯草热的症状依据个人情况而有差别,一些人会出现流鼻涕或鼻孔堵塞,有些人则表现为眼睛瘙痒、打喷嚏。

发生枯草过敏的原因一个是个人为敏感体质,另一个是多次接触外界的致敏原。治疗枯草过敏主要是减少暴露于花粉环境中的机会,最简单的方法是在枯草热暴发季节待在家里,特别是干燥、有微风的天气。经常洗澡,清洗衣物,冲洗鼻子也有助于减少过敏反应。如果无法避免接触花粉,还可以服用抗组胺药帮助减轻症状,并防止身体进一步的过敏反应。此时应注意饮食,不要吃虾、蟹、生冷辛辣和肥甘的食物。

寒露——天凉露重,防寒清咽避燥邪

黄帝内经寒露养生经

寒露是每年公历的10月8-9日,太阳移至黄经195.这个时期的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

中国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人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此节气中鸿雁列队大举南迁;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的蜊,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第三候的“菊有黄华”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淅退,阴气渐生,人体的生理活动也开始调整以适应自然界的变化,确保体内的生理(阴阳)平衡,防止邪气入侵。邪气常从人体的七窍和四肢部位入侵。

寒露以后,随着气温的不断下降,感冒是此时最易发生的疾病。因此,要适时更衣,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其中最应警惕的便是心脑血管疾病,因为随着气温降低,可使体表血管弹性降低,外周阻力增加,使血压升高,进而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对有这类疾病的老人,应注意防寒,并进行适当的御寒锻炼,合理调节饮食,保持良好的心境,切忌发怒、急躁和精神抑郁。

在饮食上,此节气养生以润肺生津、健脾益胃为宜,应多食用芝麻、糯米、大米、蜂蜜、乳制品等柔润食物,同时多食鸡肉、鸭肉、牛肉、猪肝、鱼、虾、红枣、山药等以增强体质。此时燥邪之气易侵犯人体而耗伤肺之阴精,如果调养不当,人体会出现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等一系列的秋燥症状。

寒露节气的气候变化

●寒气逐渐增长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白露节气标志着炎热向凉爽的过渡,暑气尚未完全消尽,早晨可见露珠晶莹闪光;寒露的到来则预示着气候由热转寒,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索,这是热与冷交替的季节。

●气温降得怏

一场较强的冷空气带来的秋风、秋雨过后,温度下降8~10℃已较常见。另外,寒露时,中国平均气温分布的地域差别明显。海南气温可在25℃以上,而青海省部分高原地区平均温度甚至在。℃以下了。

寒露节气的人体反应

●易感冒

人体阳气慢慢收敛,阴精开始潜藏于内,由于气温下降较快,感冒也成为此时的流行病。

●汗液蒸发快,阴气盛

从中医角度上说,寒露节气时,自然界中的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退。这一时期人们的汗液蒸发较快,阴气渐生,因而常出现皮肤干燥、皱纹增多、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甚至出现毛发脱落和大便秘结等症状。

寒露节气的养生原则

●润燥防病

从寒露时节起,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是燥邪当令,而燥邪最容易伤肺伤胃。加之这时气候干燥,容易引起身体器官的燥邪上火,所以养生的重点是养阴防燥、润肺益胃。此时的气候实际上是夏秋暑热与秋凉干燥的交替,最容易患上季节交换的感冒发热,这些季节性的常见病要充分防范,加以警惕。

●寒露养生贵在和

此后,气温开始下降,空气中的湿度也随之下降。由于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变化密切相关,秋季人体内阴阳也随之发生改变。秋季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因此,秋季养生在对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导引等方面进行调节时,应注重一个“和”字,即“调和阴阳”,并要结合“秋收”的特点进行养生保健。

●保持乐观情绪

精神调养也不容忽视,由于气候渐冷,日照减少,风起叶落,时常在一些人心中引超凄凉之感,出现情绪不稳、容易伤感的忧郁心情。因此,此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因势利导,宣泄积郁之情,培养乐观豁达之心。

多吃甘淡滋润的食物

●润肺生津

秋季由于干燥,会耗散精气津液,在饮食上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银耳、萝卜、番茄、莲藕、牛奶、百合、香菇、冬瓜、泥鳅、沙参等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物。同时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注意补充水分,多吃雪梨、香蕉、哈密瓜、苹果、提子等水果。

●饮食清淡

保持饮食清淡,合理营养。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类的食物,包括辣椒、生姜、花椒、葱、桂皮及酒等。从中医上讲,这些食物容易加重秋燥对人体的危害。

●忌吃肥甘,慢进补

随着气温的降低,人们很自然地想到要进补了,但是这时脾胃功能尚未完全适应气候的变化,盲目进食肥甘厚味等滋腻补品,易使脾胃运化失常,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秋季在饮食调补时,要甘淡滋润,以防过食肥甘,生火、生痰、生燥,更伤阴。

●适当多食甘淡滋润的食物

这类食物既可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可防治咽干口燥等症。水果有梨、柿子、香蕉等;蔬菜有胡萝卜、冬瓜、藕、银耳、豆类、菌类、海带、紫菜等。中老年人和慢性患者应多吃些红枣、莲子、山药、鱼等。早餐应吃温食,最好喝热药粥,因为大米、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作用,如甘蔗粥、玉竹粥、沙参粥等。

推荐寒露养生菜谱

●香菇冬瓜球

取香菇50克,冬瓜300克,植物油、盐、。姜丝、鸡精、香油、鸡汤、水淀粉各适量。香菇泡发,洗净;冬瓜去皮洗净,用钢球勺挖成圆球备用。将锅内放入适量植物油烧热,下姜丝煸炒出香味,入香菇继续煸炒数分钟后,倒入适量鸡汤煮沸;将冬瓜球下锅烧至熟时,一用水淀粉勾芡,翻炒几下放入鸡精、盐.淋上香油,出锅即可。此菜具有补益肠胃、生津除烦的功效。

●甘蔗粥

取甘蔗汁800毫升,高梁米200克,清水适量。高梁米淘洗干净。将甘蔗汁与高梁米一起放入锅中,再加入适量的清水,煮成薄粥即可。此粥可补脾消食、清热生津。

◆干贝竹笋

取竹笋750克,干贝100克,料酒15毫升,盐1.5克,植物油25毫升,清汤500毫升,玉米粉10克,鸡油2毫升。将干贝洗净放大碗中,清水浸泡1小时,上屉蒸3小时后备用;将竹笋洗干净,一破两开,放入沸水锅中焯一遍捞出。锅中注入植物油,下入竹笋煸炒一下,随即注入清汤,加入盐、料酒各少许,再放入发好的干贝,用微火煮5分钟左右,捞出,控净水。将干贝(不要弄散)平码在圆盘四周,将竹笋整齐地码在中央。锅中注入清汤,上火烧开,对入少许蒸干贝的原汤,加入剩余的盐,撇去浮沫,玉米粉调稀勾成芡汁,淋上鸡油,浇在菜上即成。此菜可清热化痰、益气和胃。

宜用防寒润肺的药膳

寒露节气中的秋燥易引发肺炎、哮喘及中风等疾病,宜用润肺去燥和治疗中风的药膳。在平衡饮食五味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适当多食甘淡滋润的食物,既可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百合、莲子、山药等药材都很适合用来做寒露时节的养生药膳。

●银耳梨饮

将梨200克去皮核切片,加水适量,与水发银耳10克同煮至汤稠,再加入冰糖煮化即可。此饮具有养阴清热、润肺止咳的功效。

●无花果白菜干猪肉汤

取无花果干品4颗,白菜干100克,鲜猪肉200克。无花果、白菜干分别洗净。鲜猪肉洗净,切块,放入沸水中焯去血水。再把以上材料放入锅中加清水一起煲汤,能养阴清肺,润燥化痰。

●菊花粥

菊花30克,大米100克,先将菊花煎汤,再与大米同煮成粥。因其具有散风热、清肝火、明目等功效,对秋季风热型感冒、心烦咽燥、目赤肿痛等有较好的辅助治疗功效,同时对心血管疾病也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顺节气分时调养,室内通好风

●分时调养

秋季凉爽之时,人们的起居时间应做相应的调整。每到天气变冷,患脑血栓的病人就会增加,这与天气变冷、人们的睡眠时间增多有关,因为人在睡眠时,血流速度减慢,易形成血栓。《黄帝内经·素问·囚气调神大论》明确指出,“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达。为避免血栓的形成,应顺应节气,分时调养,确保健康。

●室内通风

寒露以后,随着气温的不断下降,感冒是最易流行的疾病。在气温下降和空气干燥时,感冒病毒的致病力增强。此时很多疾病的发生会危及老年人的生命,其中最应警惕的是心脑血管疾病。另外,中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复发、哮喘病复发、肺炎等疾病也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生命安全。因此,要采取综合措施,积极预防感冒。还要科学调理饮食,注意药物防治,改善居室环境,避免烟尘污染,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在多事之秋的寒露节气中,老年人一定要合理地安排好日常的起居生活。

养护膀胱经,找委中穴

◆寒露节气对应人体的膀胱经

膀胱经从内眼角的睛明穴一直走至足小趾的至阴穴(见本书第61页),可以说是“从头到脚”,是人体当中穴位最多的一条经络,每个穴位都是人体当中的一味“大药”。所以,膀胱经可以说是药物资源最丰富的经络。不论是眼部的疾病,还是腿部的问题,抑或是脊柱的问题,都可以找膀胱经上的“大药”来解决。

●腰背疼痛就找委中穴

用双手拇指端按压两侧委中穴(见本书第61页),一压一松为1次,力度以稍感酸痛为宜,一般可连续按压20次左右,同时与腿部的屈伸相配合。按压时,如果能涂抹上一点刮痧油或药酒,效果会更好。可治疗腰痛,有效地解除腿部的酸麻疼痛。

寒露后易患肩周炎,拔罐治疗效果好

中医学认为,肩周炎多因血气不足,正气下降;或因外伤劳损,气血淤滞,复感风寒湿邪,导致肩部气血凝涩,筋失濡养,经脉拘急而发病。而寒露后,寒邪侵入,易犯此病。可用单纯拔罐法治疗肩周炎。治疗时让患者保持坐位。用单纯火罐法吸拔肩部肩髑穴、肩井穴(见本书第9页)、天宗穴(见本书第55页),留罐10~15分钟。或者让患者保持坐位或仰卧位。在其足底部斜方肌反尉区进行足罐拔罐,厦复20次左右;然后,在涌泉穴(见本书第67页)进行足罐拔罐,留罐15~20分钟。也可先按揉压痛点,再用闪火法吸拔痛处及肩部周围,留罐10~1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食疗加刮痧可治寒露时易发作的老年性支气管炎

寒露季节,患有支气管炎的人首先应注意补充营养,可多食用鸡蛋、鸡肉、瘦肉、动物肝、豆制品等一些含蛋白质比较高的食物。

也可用刮痧疗法进行治疗。刮拭时,先刮主穴:大椎、大杼、膏肓俞、神堂(见本书第61页),用泻法刮至出现密集紫红色的疙瘩为止。再刮配穴:风池(见本书第97页)、身柱、曲池(见本书第29页)、天突、定喘、列缺(见本书第23页),配穴可分次交叉配用。如果发热配合刮合谷穴;如果胸闷需要刮内关穴(见本书第73页);如果痰多,配合刮丰隆、足三里(见本书第35页)。一般1次即可见效,3次即愈。

霜降——寒邪来犯,避寒要防寒包火

黄帝内经霜降养生经

每年公历10月23-24日为霜降。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可见,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露水凝结成霜。此时,中国黄河流域已出现白霜,树叶枯黄,开始落叶了。

霜降时节也是粮食开始人仓入窖收藏的时期。此外,霜降在民间还有许多讲究以驱凶迎祥,求得生活顺利、庄稼丰收。例如山东烟台等地,有霜降西郊迎霜的做法;而广东高明一带,霜降前有“送芋鬼”的习俗。

霜降时节是秋冬气候的转折点,也是阳气由收到藏的过渡,养生时应注意做好“外御寒、内清热”,这是关键。因为,霜降时节的气候特点是外寒内热,气温渐冷,人体内的血液见寒易凝。这段时间人的手脚易凉,后背易冷,是气血遇寒循环不畅所致,但心里有燥热的感觉,这是“秋行夏令”的结果。因此,在霜降时节要注意添减衣物。面对这种气候,阴天时要适当地增加外衣,有阳光的天气适当减外衣,不要被寒气所伤,也不要热伤风。

霜降时节还应注意清郁热。现代社会中,因为生活节奏快与工作压力大,导致许多人的阳气不能与自然阳气同步变化,因而秋冬交接阳气不能收藏,受到自然界燥气压迫形成体内郁火。阳气太过形成郁火,属于体内邪气。由于邪气太盛进入脏腑,所似百病开始横生。霜降节气还应特别注意预防胃肠疾病,这时因为在霜降时节脾脏功能处于旺盛时期,人体的脾胃功能过于旺盛,容易导致胃病的发生,如胃炎和十二指肠溃疡等。

饮食进补要以“润燥、固表、益气”为主。如可生食白萝卜,白萝卜人肺,肺应秋季,白萝卜可以加强肺的“肃降”功能。

霜降节气的气候变化

霜降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的阳历10月23-24日,当太阳到达黄经210时开始。“霜”,反映出空气中水分越来越少,是气候干燥的表现。秋晚地面上散热很多,温度骤然下降到。℃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植物上直接凝结形成细微的冰针,有的呈六角形的霜花,色白且结构疏松。《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秋季向冬季过渡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一般来说,白天太阳越好,温度越高,夜里结的霜就越多,所以霜降前后早晚温差更大。霜只能在晴天形成,人们所说的“浓霜猛太阳”就是这个道理。霜降之后,树叶开始枯黄、掉落,一些动物也开始逐渐进入冬眠期。

霜降节气的人体反应

●手脚凉,内心燥热

这个时节天气渐冷,很多人手脚易凉,后背易冷,但心里有燥热的感觉,这是气血遇寒循环不畅所致。

●脾胃功能旺盛

人体新陈代谢增强,耗热量增多,胃液及各种消化液分泌增多,食欲改善,食量增加,脾胃功能过于旺盛,容易导致胃病的发生。

●胃肠疾病复发

深秋及冬天外出,气温较低,难免吸入一些冷空气,引起胃肠黏膜血管收缩,致使胃肠黏膜缺血缺氧,营养供应减少,破坏了胃肠黏膜的防御屏障,对溃疡的修复不利,还可导致新溃疡的出现。.

霜降节气的养生原则

●以平补为主

秋季是易犯咳嗽的季节,也是慢性支气管炎容易复发或加重的时期。霜降之时乃深秋之季,在五行中属金,五时(春、夏、长夏、秋、冬)中为秋,在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中属肺。

根据中医养生学的观点,在四季五补(春要升补、夏要清补、长夏要淡补、秋要平补、冬要温补)的相互关系上,则应以平朴为原则,在饮食进补中当以食物的性味、归经加以区别。

●逸结合,冷暧得当

在寒冷的深秋时节,要特别注意自我保养,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消极低落;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改善胃肠血液供应;注意防寒保暖,特别应注意腹部保暖;坚持定时定量进餐,食物冷暖适宜,切忌暴食和醉酒,同时要避免服用对胃肠黏膜刺激性大的食物和药物。

少吃过热、辛酸和辛燥食物

谚语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认为“秋补”比“冬补”更要紧。《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可见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季宜收不宜散。

●勿食过热食物

霜降节气,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按中医理论,此节气脾脏功能处于旺盛时期,由于脾胃功能过于旺盛,容易导致胃病的发生。寒冷的季节里,大多数人喜欢热食,如吃火锅、喝热粥等,特别是有人常以烧酒御寒,这无疑是火上浇油,增加对胃黏膜的刺激,可促使溃疡面扩大加深,使病情加重,如溃疡损伤血管就会引起消化道出血。因此,此节气应避免吃过热的食物。

●少辛增酸强肝功

少吃辛味,肺气太盛易损伤肝的功能,故在秋天要“增酸”(肝五味主酸),以增强肝脏的功能。要少吃葱、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之品,而要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可选择苹果、石榴、葡萄、芒果、杨桃、柚子、柠檬、山楂等。

●忌食辛燥伤肺阴

秋季最好忌食辛辣、烧烤、油炸食品。使用少量的蒜、葱、生姜、大料、茴香等辛辣的调味品来调味,或以性温的食物来煲汤,应注意选配银耳、百合、荸荠之类滋阴润燥的食物同煲,就不会加重秋燥的症状。

以霜降开始,气候逐渐寒冷,秋补可以适当多吃些猪肉、羊肉和兔肉。秋季偏燥,易犯咳嗽,也是慢性支气管炎容易复发或加重的时期,应多吃些有润肺作用的水果和蔬菜,如梨、苹果、萝卜等。

推荐霜降养生菜谱

●五味白肉

取猪肉(后臀肉)500克,熟芝麻面、花椒面、葱末、姜末、蒜泥、辣椒油、酱油、白糖、醋各适量。将猪肉洗净,下沸水锅煮至熟,捞出沥干,待凉后切成薄片备用。将辣椒油、酱油、白糖、醋、熟芝麻面、花椒面、葱末、姜末、蒜泥搅拌均匀制成调味汁,食用时浇在肉片上即可。此菜具有滋阴润燥、补气补虚的功效。

◆素炒三丝

取干冬菇75克,青椒2个,胡萝【、l根,植物油、白糖、料酒、鸡精、盐、水淀粉、鲜汤、香油各适量。将冬菇水发洗净,挤干水分,切成细丝;胡萝卜、青椒洗净切丝。锅内放油烧热,将三丝入锅煸炒后,放料酒、白糖煸炒,然后加鲜汤、盐,待汤烧沸后加鸡精,用水淀粉勾芡,淋上香油,盛入盘内即可。此菜可健脾、化滞、润燥。

●五彩蜜果

取苹果1个,梨1个,菠萝1/2个,杨梅10颗,荸荠10个,柠檬1个,白糖适量。苹果、梨、菠萝洗净去皮,分别用圆珠勺挖成圆球,荸荠洗净去皮,杨梅洗净待用。将白糖加入50毫升清水中,置于锅内烧热溶解,冷却后加入柠檬汁,把五种水果摆成喜欢的图案,食用时将糖汁倒入水果之上即可。这五彩蜜果可生津止渴、和胃消食。

●鹅肉鱼鳔汤

取鹅肉500克,鱼鳔50克,枸杞子20克,姜、葱、火腿、盐、胡椒各适量。鹅肉洗净切块;鱼鳔洗净;姜洗净切片、葱洗净切段。将鹅肉切块与鱼鳔、枸杞子放入沙锅内加生姜、葱、胡椒、盐、火腿煮至鹅肉熟烂即可食用。此汤具有补气养阴、温肾益智的功效。

●鲜葡萄蜂蜜饮

取鲜葡萄汁500毫升,蜂蜜1000毫升。将葡萄汁以小火煎熬浓缩至黏稠如膏时,加入蜂蜜,加热至沸,停火待冷,装瓶备用。每次15毫升,以沸水化开代茶饮用。葡萄性味甘酸,能滋肝肾阴液,配合蜂蜜,具有补益气血、润燥作用。此饮适用于热病烦渴,或食欲不振等症。

药补以甘润温养为主

中医从为,霜降前后外邪是寒邪与燥邪的混合体,燥邪仍会损伤津液。因此,一方面要养阴生津,减少燥邪对肺的伤害;另一方面要适度平补,以抵御寒邪。总体来说,也就是要甘润温养。

●阿胶白皮粥

取阿胶、桑白皮各15克,糯米100克,红糖8克。将桑白皮洗净,入沙锅煎汁,取汁2次。糯米洗净入锅加清水煮10分钟后,倒入药汁、阿胶,粥熟后加入红糖调食。此粥具有清肺润燥、滋阴补血、润肤美颜的功效。

●蛤蚧瘦肉煲

取蛤蚧干2个,瘦肉100克,川贝10克,姜片、盐各适量。将蛤蚧干洗净,温水浸约5小时;瘦肉用沸水焯去血水后捞出切块;川贝温水浸约30分钟。蛤蚧放入沸水锅中煲约20分钟,再放入瘦肉块、川贝和姜片适量煲约1小时至熟,放盐调味。蛤蚧瘦肉煲具有止咳平喘的功效。

●金芪花茶

取黄芪5克,金银花、茉莉花茶各3克,用200毫升沸水冲泡5~10分钟即可,冲饮至茶味变淡为止。金芪花茶有清热泻火的功效。

●连翘玉茶

取连翘10克,玉竹3克,绿茶5克,用200毫升沸水冲泡10分钟即可,冲饮至味淡。此茶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节、抗菌的功效。

注意保暖,锻炼强身

●注意保暖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生,与气候变化关系密切。由于霜降天气变得一天比一天寒冷,老年人容易患上“老寒腿”的毛病。“老寒腿”也就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因此,老人到了秋末应该特别当心,注意膝关节的保健,尤其应做好膝关节的保暖防寒工作。

●合理的体育锻炼

打太极拳、慢跑、做各种体操等对身体关节十分有益。活动量以身体舒服、微有汗出为度,贵在持之以恒。有些老年人经常以半蹲姿势,做膝关节前后左右摇晃动作。这种锻炼方式是不可取的。因半蹲时髌面压力最大,摇晃则更会加重磨损,致使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发生。

●常做呼吸导引功

仰卧在床上,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尖自然外分,全身放松,自然呼吸十二息,即改为口吸,吸要深长直吞入腹,再慢慢自鼻呼出,一吸一呼为一次,共做36次。此功法可散寒止痛,改善腹寒、腹痛。

刮拭膀胱经,天柱穴是关键

●刮拭膀胱经

可治疗肩胯肌肉僵硬、酸痛。长时间保持相同姿势的人,如编辑、司机等,使肩颈长期处于紧张、收缩状态,如果这时再受寒、受凉,将会严重影响局部气血畅通,使紧张的肌肉发生痉挛、酸胀,并加剧疼痛感。

刮痧可疏通经络,活血化淤,缓解肩膀肌肉僵硬和酸痛感。刮拭方法:先用刮痧板的长边刮拭颈部的督脉处,从中府穴(见本书第23页)向下刮至大椎穴(见本书第179页)。然后用双角刮法刮拭颈部的膀胱经处,要从天柱穴刮至大杼穴(见本书第61页)。

●按摩天柱穴

天柱穴能治疗肩膀肌肉僵硬、酸痛。天柱穴是膀胱经上的重要穴位。按摩时,让患者取俯卧位,肌肉放松。在后头骨正下方凹陷处找到天柱穴,然后用手指按压天柱穴,按压时,患者一面缓缓吐气一面揉6秒,反复10次,就可治疗肩膀僵硬、酸痛。也可以用热敷,或在淋浴时用暖水喷射酸痛的部位,也有一定的舒解作用。

霜降时节哮喘易加重,食疗刮痧治疗效果更佳

哮喘(寒哮)多因身体素虚或因肺有伏痰所致,外感风寒、精神刺激、抑郁等因素皆可触动肺内伏痰而诱发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以寒冬季节及气候急剧变化时发病或诱发者较多。

发病时,可以吃一些益肾补肺、平气止喘的食物,如老母鸡、乌鸡、甲鱼、猪肺等。平时应多食用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猪肝、蛋黄、鱼肝油、南瓜、杏仁等,因为这些食物都有润肺、保护气管的功效。

也可用刮痧方法治疗。如果是发作期刮拭大椎、定喘、大杼、风门、肺俞、中府、天突、膻中、尺泽、太渊。要重刮,力度由轻到重,直至出痧为止。每次选3~4个穴位,交替使用,每日1次。

积极治疗霜降时容易复发的老寒腿

老寒腿即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又叫退行性关节炎、增生性关节炎、肥大性关节炎、老年性关节炎。因为平时膝关节负重最大,活动最多,膝关节的骨性关节炎发病率最高,且易复发。膝关节遇到寒冷,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变差,往往使疼痛加重。中医认为,寒则血凝,经络不畅。故在天气寒冷时应注意保暖,必要时戴上护膝,防止膝关节受凉。

在治疗方面,膝关节一旦出现疼痛,就要积极治疗,采取热敷、理疗按摩等简易疗法便可控制症状。如疼痛仍止不住,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消炎痛、炎痛喜康、双氯芬酸、布洛芬、芬必得等,同时外用一些止痛的喷剂及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