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我站在纽约1英里跑的终点上,亲眼目睹了参加比赛的13名运动员都达到了4分钟跑完这一路程的速度;换言之,即使是跑得最慢的选手也做到了这个在数十年前被人们认为是不可能的事。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训练技术并没有获得突破性的进展,人类的骨骼也没有在一夜之间获得了改善,但是,人们的态度却发生了改变。
想一想石匠吧,他在一块岩石上凿打了100次,可能不会在石块上留下多少痕迹;但在第101下时,那石块却分裂成两半了。这当然不仅仅是那最后一凿的缘故,而是先前他的每一次凿打都在发挥着作用。倘若你定下了一个目标,你就应该能够完成它。谁能够断言你干得不比你的对手更顽强、更漂亮、更出色而且更有才华呢?就是有人说你不行,那也没有关系。关键在于,而且这是最关键的,你必须相信你自己能行。
在罗杰之前,人们只相信专家,而罗杰却相信自己……他为此而改变了所有人的态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改变了整个世界。如果你也能相信你自己,那么你就能达到你想达到的任何目标。因此,不要退缩,在任何时候都不要。
自信是人们事业成功的阶梯和不断前进的动力。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事情,只有想不到的事情,只有相信自己,才能激发进取的勇气,才能感受生活的快乐,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
格言的力量
要意志坚强,要勤勉,要探索,要发现,并且永远不屈服。
——赫胥黎
曼克斯·卡勒兰德是佐治亚州一个汽车推销商的儿子,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孩子。他活泼、健康,热衷于篮球、网球、垒球、游泳,是中学里一个众所周知的杰出学生。后来曼克斯应征入伍。在一次军事行动中他所在部队被派遣驻守一个山头。激战中,突然一颗手榴弹飞入他们的阵地,眼看即将爆炸,他果断地扑向手榴弹,试图将它扔到远处。可是手榴弹爆炸了,他被重重地炸倒在地上,当他向后看时,发现自己的右腿右手全部炸掉了,左腿炸得血肉模糊,也必须截掉了。他痛苦得想哭,却哭不出来,因为弹片穿过了他的喉咙。人们都以为曼克斯再也不能生还,但他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是格言的力量。在生命垂危的时候,他反复朗读贤人先哲的这句格言:“如果你懂得苦难磨炼出坚忍,坚忍孕育出骨气,骨气萌发不懈的希望,那么苦难会最终给你带来幸福。”曼克斯一次又一次背诵着这段话,心中始终保持着不灭的希望。然而,对于一个三截肢(双腿、右臂)的年轻人来说,这个打击是太大了!在深深的绝望中,他回忆起又一句先哲格言:“当你被命运击倒在最底层之后,再能高高跃起就是成功。”
回国后,他从事政治活动。他先在佐治亚州议会中工作了两届。然后,他竞选副州长失败了。这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但他用这样一句格言鼓励自己:“经验不等于经历,经验是一个人经过经历所获得的感受。”这指导他更自觉地生活下去。紧接着,他学会了驾驶一辆特制的汽车并跑遍全国,引领了一场支持复员退伍军人的活动。1977年,卡特总统任命他担任全国复员军人委员会负责人,那时他34岁,是这个机构中担任此职务最年轻的一个人。卡特下台后,曼克斯回到家乡佐治亚州。1982年,他被选为州议会部长,1986年再次当任。
今天,曼克斯已成为亚特兰大城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人们可以经常在篮球场上看到他摇着轮椅打篮球。他经常邀请年轻人与他做投篮比赛。他曾经用左手(只有左手)一连投进了18个空心篮(不碰篮板和篮圈的进球)。人生不会给无腿独臂的人丝毫同情和厚爱。他引用一句格言说:“然而你必须知道,人们是以你自己看待自己的方式来看待你的。你对自己自怜,人家则会报以怜悯;你充满自信,人们会待以敬畏;你自暴自弃,多数人就会嗤之以鼻。”一个四肢只剩一条手臂的人能成为一名政府部长,能被总统赏识担任一个全国机构的要职,是这句格言给了他力量。同时,他的成功也成了这句格言的有力佐证。
人们总会借助格言的力量以坚定自己的信念和获取前进的动力。名言警句之所以不朽,不仅因为它们是先贤们的智慧结晶,更因为它们历经世人实践的证明。
优雅的标准
美丽的鸟不一定都由美丽的羽毛装扮而成。
——伊索
玛丽14岁的儿子约翰和她几乎同时一眼就看上了那件衣服。它挂在马萨诸塞州的北安普顿的一家旧衣店里的一个衣架上,跟那些劣质军用雨衣和一大堆各种各样糟透了的呢绒大衣塞在一起——简直就是鲜花插在牛粪上。
别的衣服都无精打采,唯有这件显得格外精神抖擞。
这件双排扣的大衣上有一层又厚又黑并且软软的呢绒,新新的,就好像在亨利老爹的轮船衣箱里的樟脑球里保存了很多年似的。
这件大衣有个黑色的天鹅绒衣领,做工精巧,挂着个第五大街的标签,还有个叫人难以相信的标价:28美元。
他们对视了一下,没有说什么,可约翰的眼睛都亮了。
当时,十几岁的男孩子中正时兴这种深色的呢绒轻便大衣,一件新的要值好几百美元呢。但眼前这件比新的还要好,因为它带有往日的那种古典式的优雅的韵味。
约翰把胳膊套进很深的缎子衬里的衣袖,然后扣上纽扣。他在镜子前转过来转过去地审视自己,表情严肃认真,但很快就转为笑容。那大衣穿在他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
约翰第二天就穿着那件大衣上学校去了,回来的时候眉开眼笑的。“同学觉得你的大衣怎么样?”玛丽问。“他们都说棒极了。”他说着,小心翼翼地把大衣叠放在一把椅子的椅背上,然后把它抚平。玛丽便开始叫他“波特公爵”和“了不起的盖茨比”来。
随后的几周里,约翰的身上发生了一种变化:同意取代了反对,安静理智的讨论取代了争吵;他变得更明智审慎,更富于男子汉气概了,更体贴人了,更会讨人喜欢了。“真好吃,妈妈,”每天教他如何做到言谈举止得体,现在,他总是毫无怨言地把烧炉子用的柴禾搬进家来。
有一天,玛丽建议他在晚饭前开始做作业。约翰,这个拖拖拉拉的老手,竟然说:“您说得对,我看我是得这样。”玛丽对他的一个老师提起这件事,并且说自己搞不清其中的原因时,这位老师笑着说:“准是因为那件大衣!”
还有一个老师告诉约翰,说她给他一个高分不仅是因为他的成绩好,而且还因为她喜欢他的那件大衣。
一天,在图书馆里,他们碰到了一位老朋友,他好多年都没看到过玛丽的孩子们了。“这就是约翰吗?”他看着约翰的个头,端详着他大衣的样式,并且伸出手来,这是绅士与绅士之间的握手。约翰和玛丽都明白我们决不应当以貌取人,以衣着取人。 但按照优雅的标准来穿着,来让世人看思想、谈吐、举止,内外一致绝不是没有道理的。
有时候,看着约翰出门上学,玛丽心中就会一阵刺痛地回忆起她八年级时的感觉——那是一个从不同角度接触生活,就像试衣服那么容易的时代。整个世界,整个将来都展现在面前,就像一幅所有的大门都打开的广阔的全境画。要是玛丽此时此刻就在那儿的话,她也会描绘自己穿着她漂亮而迷人的衣服走进那些大门。
好衣服能叩开一切大门。但我们把穿着打扮当作生活的第一要素的话,那么我们的价值连衣服都不如。
自我磨练
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
——法布尔
美国著名的科学家、民主主义革命者乔·富兰克林年轻时到一家杂志社实习,遇到了一位以严格要求和博学多才而闻名的编辑。那位编辑叫弗恩。能在弗恩的指导下工作,对年轻的富兰克林来说,是很让他庆幸的一件事情。他很早以前就听说过这位编辑的大名,一直以一种敬畏和崇拜的心情仰望着他,心想,在如此博学敬业的编辑的指导下,他肯定会进步很快,学到很多有益的知识,为以后成就一番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一想到这一点,他就激情澎湃。
可是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富兰克林每次交稿时,这位编辑总是一句话:“如果你对某一个字的写法没把握就查字典。”并且规定富兰克林每天得写一篇文章放在编辑桌上的盒子里。哪天没有,他就敲着桌子说:“文章呢?”这样,在日积月累的岁月中,富兰克林的文章一天一个样,按照弗恩的严格要求磨练自己,后来终于在写作上取得很大成就,参与了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
后来,弗恩去世了,富兰克林很是悲痛,为失去这样一位伟大的恩师而感到惋惜,在整理弗恩的遗稿时,他看到了这样一段话:“我不是你心目中的那个人。我并不懂写作,每个单词都得查字典,一篇稿子要看上几十遍。我给自己创造了一个权威的形象。你让我教你,我尽量去做,其实多数时候是你的自我磨练。你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靠的完全是你自己。” “自我磨练?”富兰克林简直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指导自己写作的权威竟然近似于写作盲!自己的写作才能竟然就是自己在一天一篇的积累中打磨出来的!老编辑只不过是对他持之以恒地严格要求而已!富兰克林再读他的其他遗稿时,才相信他的话句句是实——那些手稿幼稚得令一个作家心碎!
我们有很多条获取知识与经验的途径,但却不一定能知晓人生的意义;我们有很多满腹学识的教师,却很少能真正领悟到他们的思想。我们每天都在学习,却不知道怎样学习。
脉搏每分钟52次
想升高,有两样东西,那就是必须作鹰,或者作爬行动物。
——巴尔扎克
每天早上,洛克菲勒9点一刻准时来公司上班。他衣着考究,墨玛瑙的衬衣袖口链扣上刻着一个漂亮的字母“R”。洛克菲勒尽管出身于生活节俭的农村家庭,对衣着却非常讲究,他非常看重皮鞋是否擦得干净,竟然为每个办公套间免费配备了一套擦鞋用具。洛克菲勒是个高个子,苍白的脸上蓄着精心修剪的金黄色连鬓胡子,每天早上都有一位理发师准时来给他修面,他每次赴约都非常准时,他说:“谁都没有权利无谓地占用别人的时间。”
每天早上,洛克菲勒都以他特有的沉稳轻声地与同事打招呼,询问他们的身体情况,然后消失在他简朴的办公室里。就连标准石油公司的员工们也觉得他行动诡秘。一位秘书说:“他不爱见人。我从来没亲眼见到他走进或离开办公楼。”另一位下属也说:“你总是看不见他,但总能感觉到他的存在。”洛克菲勒很少会见陌生人,喜欢别人用书面形式与他联系。他一向提防行业间谍活动,不愿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这使得他身边的助手觉得他难以理解。他善于保守秘密,把自己的脸磨练得像戴着一副毫无表情的面具一样,下属给他送来电报时,竟然无法从他的脸色上看出消息是好还是坏。
洛克菲勒认为沉默代表着力量:只有内心虚弱的人才会随口乱讲,对着记者喋喋不休,而谨慎的商人则守口如瓶。“成功来自多听少说”和“只说不做的人就像是长满荒草的花园”是洛克菲勒最喜欢的两则箴言。洛克菲勒在谈判中将他那中西部人典型的沉默寡言发挥得恰到好处,令对手们不知所措,只好对他的意图乱猜一气。洛克菲勒生气时更是沉默得让人觉得恐惧。有一次,一位气急败坏的承包商闯进洛克菲勒的办公室,对着他暴跳如雷、大喊大叫,他却无动于衷地低头伏在办公桌上继续他的工作,直到那个承包商精疲力竭时才抬起头来。这时,他靠在转椅里左右转着,看着对方冷冷地问道:“我没听清你刚才说了些什么。你能再说一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