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上的这些事儿
8763400000027

第27章 创造奇功的大将军卫青

西汉武帝时期,卫青征讨匈奴的一系列战斗所取得的辉煌战果,显示出了他杰出的军事天才和吃苦耐劳、勇敢无畏的品质;应该说,在开始时汉军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之所以能取得这一系列胜利,与卫青的个人品质和本领以及他的正确决策是密不可分的。卫青的鞍马劳顿,为汉室江山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由于卫青的胜利,汉朝重新控制了河南、河西等地,并在河南地设立朔方郡,使首都长安有了一定的保障。尤其是经过漠北一战,匈奴实力大伤,从此之后,“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使汉朝解除了被匈奴持续了近一个世纪的威胁状况。

在汉朝初年,不但朝廷统治者深深地受到匈奴贵族的凌辱,而且北部边陲的人民也受到惨重的损失。汉朝虽然一直在商量筹划抗击匈奴的策略,但是形势还不能一下子扭转过来。

汉武帝当政的时候,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西汉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出现了一个“天下殷富,财力有余,士马强盛”的繁荣局面。同姓诸侯王的势力基本上被打垮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的统一也得到了空前的加强。西汉王朝已经积聚了雄厚的经济、政治、军事实力,改变被动防御的局面,积极反击匈奴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

汉武帝是个有作为的封建帝王。他认为只有实行武力反击,才能安定天下,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即位初年,在表面上虽然继续同匈奴和亲,照样纳送财物,开关互市,内里却加紧准备进行反击。

正当西汉积极备战的时候,匈奴不断攻掠代郡(治所在今河北蔚县东北)、雁门一带,杀掠人民,抢劫财物。

公元前133年(武帝元光二年)夏,西汉派出多兵种的三十万大军,由护国将军韩安国为总指挥,分两路设伏,诱歼匈奴。李广、公孙贺率主力隐蔽在马邑(在今山西朔县)附近的山谷中,只等单于兵到,立即发起突然袭击;王恢、李息另率三万人马,急出代郡,插入匈奴后方,断其退路。匈奴军臣单于带领十万人马,直奔马邑。在距马邑百里左右的地方,他识破了汉朝的计谋,立即掉头撤兵。李广、公孙贺行动迟缓,失去战机;王恢、李息闻知单于兵多势众,也没按原计划截击。“马邑之计”失败以后,西汉同匈奴公开决裂,和亲政策从此告终,双方进入了长期的交战状态。

汉武帝从马邑事件中看到,原有的一些将领老成持重有余,主动进取不足,很难适应战争的需要。他认为,“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要想取得胜利,必须提拔后起之秀。他一面处死了畏缩不前的王恢,一面开始物色能够担当重任的合适人才。他首先便想到了卫青。在校猎场上,车前马后,卫青的才干,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卫青不但是个智勇兼备、堪托重任的将才,而且又是皇亲国戚,忠诚可靠。

公元前129年(武帝元光六年),汉武帝拜卫青为车骑将军。同年,西汉兵分四路,分头北上。李广由雁门发兵,公孙敖从代郡开拔,公孙贺从云中(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出师。第一次领兵出征的卫青,也独当一面,从上谷(在今河北怀来县)出师。四路将领各领一万人马。四将之中,只有卫青是个初出茅庐的新手,其他三人都是久经战阵的老将。这次战争的结果,却出乎人们的意料:李广被俘后死里逃生,公孙敖损失了三分之二人马,公孙贺也是无功而回。唯有首次出征的年轻将领卫青,率部卒万人,打出长城,深入匈奴,直驱龙城(匈奴单于祭天和聚会首领的地方),斩杀七百多人,一军独胜,奏凯还朝。

卫青旗开得胜,使汉武帝极为高兴,立即封他为关内侯,嘉奖这位年轻有为的将领。

这次战争以后,匈奴的实力并未削弱。这年冬天,匈奴骑兵又猛攻上谷、渔阳(在今北京密云县西南)一带。第二年,正当秋高马肥时,匈奴骑兵再度大举南下。先是攻破辽西(治所在今辽宁义县西),杀死了辽西太守。紧接着又从辽西打到渔阳,驻守渔阳的汉将韩安国,被杀得大败。匈奴骑兵乘胜西进,势如破竹,锐不可挡,很快便突进了雁门。西汉整个北部边郡形势紧张,京师长安震恐,各地告急文书雪片般飞奏朝廷。

在这危难之际,卫青再次受命出征,迎战匈奴。与此同时,汉武帝还指令李息从代郡出兵,攻扰匈奴后路,同卫青一路遥相策应。卫青仔细分析了军情。他认为,匈奴虽奔袭千里,斩将夺城,但是士卒疲惫,汉军则是蓄精养锐,士气高昂。因此,利在速战。他得到出战的命令以后,马上率领三万精骑,挥师北上,风驰电掣般赶到前线。卫青一马当先,冲杀在前。校尉士卒见主将亲冒矢石,也勇气倍增,无不人人争先,拼死冲杀,两军展开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激战。匈奴被汉军打得七零八落,丢下数千具尸体,狼狈逃窜。

卫青两次出击的成功,显示出他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使他在朝廷中的地位日益显贵,超过了当时一些年高望重的宿将。这些胜利也增强了汉朝抗击匈奴的信心和决心。不久,汉武帝便有计划地先后发起了河南、河西、漠北三大战役。

河南战役是西汉有史以来发起的第一次战略性进攻。卫青统辖两个校尉,率领四万铁骑,采取了“迂回侧击”的突击战术,越过云中以后,立即折向西北,绕道匈奴后方,迅速拿下了河南通往北地的隘口高阙(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一举切断了驻守河南的匈奴白羊王、楼烦王同单于王庭(约在今呼和浩特市一带)的联系,使他们陷于孤立无援的困境。紧接着,卫青率领自己的骑兵,人不下鞍,马不停蹄地沿着黄河飞兵南下,行军数千里,一路挫敌,到达陇西(在今甘肃临洮),对匈奴的白羊王、楼烦王形成了包围的态势。白羊王、楼烦王见全线崩溃,自身又陷于被围困的境地,为避免全军覆灭,急忙率部西渡黄河,从鸡鹿塞仓惶逃走。

卫青率一支劲旅,孤军深入,转战数千里,一战肃清了河南地的匈奴势力,取得了重大胜利。这一仗,匈奴被杀二千三百多人,被俘数千人,损失牛羊一百多万头,卫青凯旋而归。为了表彰卫青的战功,汉武帝晋封卫青为长平侯,食邑三千八百户。随同出征的校尉苏建被封为平陵侯,张次公为岸头侯。

匈奴并不甘心失掉肥沃富饶的河南地。公元前126年(武帝元朔三年)夏,匈奴数万骑兵攻入代郡,代郡太守以身殉职。秋天,匈奴骑兵又攻进雁门。第二年,匈奴骑兵分为三路,大举南下。一路攻代郡,一路侵定襄,一路犯上郡。各路都是三万人马。在此期间,匈奴右贤王也多次攻进河南地,袭击朔方城。总计匈奴在这两年内动员的兵力在二十万左右,杀掠人民一万多,其侵扰地区的广大及次数的频繁,均是前所未有的。

为了确保朔方郡的安全,公元前124年(武帝元朔五年)春,卫青奉命节制四员将领,统帅十万人马,第四次出征。卫青亲率三万兵马,由高阙出兵,公孙贺、苏建、李沮、李蔡四将军率部从朔方城一齐北上,对右贤王实行两路围剿。此外,李息、张次公也率兵从东北方的右北平(在今辽宁凌源西南)出塞,牵制单于主力对右贤王的增援,同卫青等人的主力部队遥相策应。

当时,右贤王的驻地设在离朔方城、高阙很远的地方。右贤王虽然得报汉军出塞,认为大漠荒凉,路途遥远,汉军不可能深入。夜间,他照常稳坐在毡帐中,一边欣赏歌舞,一边饮酒消遣,喝得酩酊大醉。

卫青摸准了右贤王傲慢轻敌、麻痹大意的弱点,采取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奇袭战术。他带领部队,人衔枚,马摘铃,一口气急行军六七百里,深夜包围了右贤王。汉兵犹如从天而降,右贤王从睡梦中掠醒,眼前火光烛天,四周杀声震野,匈奴兵将毫无戒备,措手不及。战斗进展极为神速,包围圈越缩越小。右贤王只好抛下将校士卒,在数百名亲兵的簇拥下,向北落荒而逃。卫青当即命令轻骑部队飞马追击。

这次袭击,俘虏匈奴裨王十多人,活捉士兵一万五千多,夺得牲畜数十万头。汉武帝得报卫青大获全胜,立即派出使者,带着印绶,赶到边塞,拜卫青为大将军。

河南战役是汉匈战争的一个转折点。此前,匈奴占优势,处于主动地位。此后,匈奴由优势转为劣势,从主动变成被动。相反,西汉则由当初的诱歼、迎战、出击,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深入穷追。

★居功不傲,谦恭无虞

卫青出身十分卑贱,母亲为奴仆,同时自己又是私生子,没有任何地位和名分,因此在他整个少年时期,都处于被欺凌与被侮辱的境况之中。这种经历对他的人生肯定有深远的影响。此时之“卑”,是被迫,也是自觉,这使得他既能忍辱负重,又能刚毅奋发。他因此而养成的有胆有识、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无疑对他后来的建功立业起到了重大作用。及至立下不朽功勋,位高权重之时,自身的成长经历和人生经验,以及历史上的前车之鉴,又使他把功名权势当成了与己有关又无关的身外之物。

卫青能够在二十几年的时间内,由一个奴仆当上了大司马大将军,固然同他的国舅身份有关,但更主要的还是凭借了他个人的人品、才干和功业。

而在功成名就、位高权重之后,卫青既没有擅权乱政、胡作非为,也没有被谗被毁、身家难保,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他的个人品质和为官做人智慧有关。其实早在他的征战之中,卫青就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韬晦之谋。

卫青不但自身当敌勇敢,身先士卒,冲锋在前,而且号令严明,赏罚公平,治军有方。在公元前124年,卫青出高阙击匈奴有功,汉武帝格外施恩,封其三子为侯。卫青坚辞不受,并说:“我待罪军中,全靠皇上神灵,战争取得了胜利,这都是诸将校的功劳。”由于卫青的奏请,随同他出征的十一名将校,才得以封侯赐爵。这里面既有他的姐夫公孙贺、挚友公孙敖,也有李蔡(李广的叔伯兄弟)、李沮、李息、李朔、赵不虞、韩说、豆如意、权孙戎奴等一般僚属。

田仁是卫青的一个侍从,很有胆识,多次跟随卫青从征,立有军功。对于这样一个奴仆,卫青也是有功必赏。他上报朝廷,汉武帝便任命田仁为郎中。

卫青不但不掩他人之功,而且为将清廉不贪。有时候,皇太后赏赐给他的金钱,他也量才均分给部下将吏。

卫青虽然功高一世,位极人臣,却始终忠于朝廷,恪守军人的本分。史称他“以和柔自媚于上”。当然,卫青的自处卑顺,不敢专权,一切以皇帝的意志为转移,是有其历史原因的。比如在汉初,一些裂土受封的侯王,功高震主的将领,大多数招贤养士,培植个人势力,结果都没有好下场。这些人都是卫青的前车之鉴。因此,当苏建劝他效法古时名将,结交宾客,招徕士人,以扩大自己的声望和势力时,卫青马上说:“亲待士大夫,选举贤人,罢黜不肖,这些都是皇上的权柄,做臣下的只要奉法遵职就行了,为什么要参与养士呢!”

卫青之所以如此行事,还因为他也有过教训。当年,主父偃初到长安时,曾投在卫青的门下。卫青多次向汉武帝荐举主父偃,皇上根本不予理睬。后来,还是主父偃毛遂自荐,早上投书,傍晚即被召见。主父偃建议汉武帝把豪强富户迁到茂陵,以便朝廷集中控制时,卫青为关东大侠郭解讲情,说郭解家贫,不应在迁徙之列。汉武帝却不软不硬地反驳说:“郭解这个贫民,居然有力量让大将军为他求情,这说明他家并不贫。”郭解终究还是被迁到了茂陵。这使得卫青不能不对自己的政治之途倍加谨慎。

卫青不但在政治上忠于朝廷,就是在一些生活私事上,也完全听命于汉武帝,尽量顺应皇帝的心意。

卫青被拜为大将军以后,平阳公主的丈夫曹寿得了恶疾,回到自己的封国。平阳公主只好独居。她同身边的人商量:长安中的列侯,谁可以做她的丈夫。左右的人都说大将军卫青最合适。公主笑着说:“他当年是我的骑奴,常常侍候我出出进进的,你们为什么偏偏说他合适呢?”众人赶忙解释说:“公主,话可不能这么说。现在大将军的姐姐是皇后,他的三个儿子又都封了侯,富贵甲于天下,您不能再小看他了。”于是,公主同意了,并通过卫皇后示意皇上,汉武帝亲自发话,卫青便由当年的骑奴变成了主人的丈夫。

公元前123年,卫青出兵归来,汉武帝赏赐给他千金。出得宫门,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拦住他的车驾,说是有事禀告。卫青便停下车来,这个人走到车旁,对卫青说:“现在王夫人正得皇上宠爱,但她的母家很贫穷。如果您能拿出赏赐的一半,送给王夫人的母家,皇上一定会高兴的。”卫青欣然同意了,派人把五百金送到王夫人母家。汉武帝得知后,极为欢心。

卫青虽然声势赫赫,权倾朝野,为人却谦恭退让,礼贤下士。史书上记功,“青仁,喜士退让”。这使得他在仕途上终身无虞,死后得以陪葬在茂陵之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