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上的这些事儿
8763400000002

第2章 说不完的秦始皇

翻出浩浩洋洋的二十四史,朝代的更迭、帝王的登位,为我们梳理出一条清晰可见的历史脉络。金銮殿上那个面南背北的宝座,千百年来引多少英雄竞折腰。这里是决策天下的焦点,是打开天下兴亡之谜的钥匙,是为所欲为的理由,也是藏污纳垢的发源地。要说一说历史上的这些事儿,就得首先说一说历史上帝王们的这些事儿。

★不能不说的第一次大一统

从公元前771年到公元前221年,诸雄列国混战的500多年的春秋战国时代到秦王嬴政这里戛然而止。从历史的角度如何评价这一次大一统的意义都不过分,因为从此开始,“合”成为了中国历史的主旋律。

我们说嬴政是一位伟大的帝王,不仅因为他留给我们的若干个第一,还在他统一六国的过程。

秦国到嬴政继承王位时,无论在经济力量、军事力量还是地理形势上,都具备了统一东方六国的条件。而且为了加快统一步伐,嬴政发扬先王雄风,礼贤下士,搜罗人才,重用尉缭和李斯,任用王翦、王贲父子和蒙武、蒙恬父子为将,重新布置了对付六国的战略和策略,开始了消灭六国的统一战争。

六国中韩最弱,又地处中原,是秦首当其冲消灭的对象,公元前234年,韩王将南阳地献给秦国。然而韩国的委曲求全并未能换来秦王的怜悯。公元前231年,秦攻韩,韩派韩非出使秦国,韩非入秦后遇害。公元前230年,秦王派内吏腾攻韩,俘虏韩王安,占领了韩国的全部土地。

公元前247年,秦攻取赵国晋阳。之后,连续攻赵,夺取多座城池。赵派将军李牧在肥(今河北石家庄东南)迎战,秦军败退。公元前232年,秦王再次发兵攻赵,李牧率领军队将其击退。公元前229年,秦大举攻赵,王翦率上党兵,攻下井陉,并包围邯郸,赵派大将军李牧、将军司马尚抵御。秦用离间计,赵王诛杀李牧。秦军攻克邯郸,俘获赵王迁,赵国亡。

公元前244年,秦军攻魏。攻占燕、虚、长平、雍丘等20余城。公元前231年,魏妥协,献地于秦。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攻魏,引河水灌魏都大梁,大梁城坏,魏王投降,魏国灭亡。

秦灭韩、赵、魏后,秦王命王贲率军队攻楚,攻占10余城后,秦王又派李信、蒙恬率兵20万攻楚。秦军先胜后败。楚人追秦军三日三夜,大破李信军,杀死七个都尉,秦军败退。

秦王又派老将王翦为将,出兵60万攻楚。楚人得知秦兵到来,用国中强兵抵御,王翦坚持不肯战,无论楚兵怎样挑衅,都不出兵,命令兵卒休息,每天美食款待。楚见秦军不迎战,向东撤退。王翦趁机率军追击,大破楚军,追至蕲南,杀楚将军项燕,楚兵败退。秦乘胜追击,掳获楚王负当,公元前223年楚国灭亡。

公元前227年,秦攻燕。燕太子丹的师傅鞠武主张联合诸侯共同抗秦。太子丹认为这是远水救不了近火,派荆轲去刺杀秦王,想以此挽救自己的灭亡,荆轲没有成功,反而激怒了秦国,加速对燕进攻。公元前226年,秦军攻入燕都蓟(今北京市),燕杀太子丹谢罪。燕王喜迁都辽东。

公元前222年,秦派王贲为将,率兵攻燕辽东,俘获燕王喜,灭燕国。

公元前221年,秦王命王贲率军从燕南下攻齐,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就攻进了齐都城临淄,齐王建投降,齐国灭国。

至此,诸侯割据称雄的时代结束,嬴政只用了10年时间,一举消灭了东方六国,完成了统一,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成为天下之主。

秦统一六国战争的胜利,是由于秦国在战争中战略战术运用得当。秦王政在位时期,国力富强,有足够的人力物力供应战争,在战略上处于进攻态势,势如破竹,摧枯拉朽,相继灭掉诸国。在战术上,秦执行了由近及远、先弱后强的方针,首先灭掉了毗邻的弱国韩、赵,然后中央突破,攻燕灭魏,解除了北方的后顾之忧,最后消灭两翼的强敌齐楚。秦国运用策略正确,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机动,赵有机可乘则先攻赵,韩可攻则灭韩。灭楚战役是在检讨了攻楚失策后,根据楚国实力集中优势兵力攻楚而取胜的。攻打齐国则避实就虚,出奇制胜。秦政发动这场战争的目的非常明确,意志非常坚定,所以他不为六国割地献城而满足,也不因战场上受挫而退缩。有了这种战略与战术的完美结合才有了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个全新的皇权模式的创立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如何治理这个偌大的国家,成为摆在他面前的头等大事。由于全国大一统古所未有,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参考。在确立了皇权至高无上后,秦始皇根据治理统一国家的需要,否决了实行周朝分封制的建议,而是采取李斯以郡县治天下的主张。这套行政制度起到了层层控制、权力向上集中的作用,从朝廷到地方,从郡县到乡里,构成了一张庞大的统治网,最后集中到朝廷,再通过朝廷集中于皇帝手中,真正实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政治局面。这对促进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都起到了重大作用。秦始皇通过宝塔式结构的官僚机构,来治理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完成了皇帝集中国家一切大权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专制独裁的政治制度。它直接孕育了中国两千年传统文化中皇权的正统观念,影响深远。

秦统一是划时代的大事。面对一切从头开始的新事业,秦王再次展示了自己的雄才大略和高超的政治家的才干。秦统一后,秦王嬴政在原来政权机构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的统治机构和封建的专制主义制度。他所创立的各种典章制度,在这之后的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都被各代王朝沿袭发展下来。

开创皇帝及三公九卿制。全国大统一古所未有,秦王自认为“德高三皇,功高五帝”,因而取两者之尊称“皇帝”。他是中国第一个皇帝,嬴政称“始皇帝”,并安排好“后世以计数”,称为“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皇帝自称“朕”,其命令定为“制”,下达的文书称“诏”,皇印称“玺”。从此,他头戴“外黑内红”的天冠,身着玄衣绛裳,独掌了全国的军政财文一切大权。皇帝之下设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佐助皇帝处理政务。丞相有左右两相,为百官之首,总揽政务;太尉管军;御史大夫掌图籍秘书,监察中宫。三公之下设廷尉、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典客、少客、宗正、治粟内史等九位上卿,分管各行政事务,他们与三公组成中央政府。三公九卿之官,全归皇帝任免调动,不世袭。

地方实行郡县制。秦统一后,就如何巩固对六国地区的统治,在朝廷内曾展开一场争论。秦始皇最后同意了李斯的意见。李斯说:“天下人都苦于战斗不休,就是因为有了侯王。如今天下初定,再来建立许多封国,就是种下战争的根苗。”于是,秦始皇下令在全国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后来又增至40多郡。郡下设县,县下设里、亭。郡设郡守,县设县令,乡有三老,里有里正,亭长管治安。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严密的统治体系。郡县长官定期向中央述职,中央则通过“上计”考核地方官。峄山(今山东邹县)第一刻石辞云:“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颁布封建法典《秦律》。它是一部较完整的国家大法,从人到畜,从生产到生活,从思想到行动都有规定,要求臣民无条件地遵守,违者依法惩处。此外,从秦始皇始,通过祭天拜物达到皇权神化的目的。封禅的举行,也象征着国家兴旺,政权稳定,它为后世君主所仿效。

这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无疑是地主阶级对广大农民专政的工具。但是,它却对巩固和维护国家的统一,起到了有力的作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彪炳史册的“三同政策。”

为了巩固新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在全国推行了“三同政策”,即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

战国时,文字的形体非常紊乱,各国文字不统一,不但字体不同,同一个字所采用的声符、形符也都有很大差异。秦统一六国后,“文字异形”给政令的推行和文化的交流造成了严重障碍。因此,秦始皇下令以秦文小篆在全国统一推行。各级政权机关上下行文,官员来往,都以小篆文字为标准。秦始皇还指示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太史令胡母敬分别编纂《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等3部启蒙教材,教材用小篆书写,作为标准文字范本。后来经过初步简化的小篆也还嫌难于书写而不太适应需要,在实践中又产生了更为简化的字体即所谓“秦隶”。这种书体在民间流行甚早。据说在秦统一后,有一个因犯罪被监禁的官吏程邈总结了群众的创造,向秦始皇奏上“隶书”这一新字体,得到秦始皇的赞许,被作为秦书八体之一。

随后,秦始皇又下令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秦下令废除秦以外六国的刀、布、钱等货币,统一以秦币。秦朝以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规定珠、玉、龟、贝、银、锡等物只作器饰珍藏,不能充作货币。金、铜货币成为通行全国的法定铸币。

秦始皇又用商鞅时制定的度量衡标准,来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颁布了统一度量衡的诏书。秦始皇还用法律规定了度量衡器误差的允许限度。他规定六尺为步,二百四十步为亩。

在交通方面,秦始皇为了控制广阔的国土,特别是六国旧境,并便于政令军情的传送和商旅车货的往来,下令在全国各地修筑驰道。筑道工程以秦的都城咸阳为中心向各地辐射,东至燕齐(今京津地区及山东),南达吴、楚(今江苏与两湖地区),北抵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西通陇西(今甘肃临洮),形成较为完整的交通网络,驰道宽50步,路基均用铁锤夯实。每隔3丈植松树一株,作为标志,驰道两旁辅以小径,为百姓行走之途。驰道修成之后,极大地方便了整个国家的陆路交通。

行同伦是指促进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状态,整齐人伦关系的措施,贯穿于他五次出巡过程中。秦始皇在位12年,出巡郡县凡5次,目的在“以示强威,服海内”,并显示统一四海的功德。并在这一过程中,宣扬、整齐人伦关系。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实行“三同政策”,有效地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秦始皇统一文字,“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这是一统国家的必要措施,而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这两项改革都是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从此,布有标尺,物有定量,钱使一种,大大便利了经济的发展,长久分裂的各地,从此处于一个相同的经济文化环境中,加强了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是巩固国家统一的长远方针。秦始皇从社会经济文化的根本入手,推行统一的标准,从法治到道德使各地长久地处于中央统治下,实现了真正的统一,这种同文同种、国家统一的价值取向从此成为中华民族国家与民族观念的主流。

★摧残文化的滥殇

以政治手段摧残文化、迫害文化人应该不是中国历史独有的现象,但中国古代的帝王们做的绝对是最到位的。在我们为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充满憧憬之时,也不能不对自始皇帝开始的对文化、思想极端封锁而痛心疾首。试想,汉朝时从墙洞里掏出的一本《春秋》在两千年的时间里被视为经典,而被秦始皇焚掉的类似的经典又有多少呢?

秦朝一统天下后不久,博士淳于越公开攻击秦朝的郡县制度,主张恢复周朝的分封制。丞相李斯反驳了他的意见,并认为书生们谈诗论经,以古非今会危害秦朝的统治。因此,他向秦始皇建议:史官所收藏的图书,凡属不是秦国的历史,全都拿来烧了,不是政府任命的博士官所收藏的《诗经》、《尚书》,而是私家收藏的这一类书籍,一律焚烧掉,杜绝混乱思想的根源。

秦始皇觉得,如果听任那些有旧思想的人到处宣扬旧制度,的确会妨碍他的统治。于是他接受李斯的建议,下令焚书。焚书的具体办法是:除了那些讲医药、占卜、种树一类的书以外,凡不是秦国史官所记的历史书,不是官家收藏而是民间所藏的《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书籍,在命令下达30天之内,都要缴到地方官那里去焚毁。

以后还有偷偷谈论古书内容的,处死刑;借古时候的道理攻击当前政治的,全家都要处死。官吏知道不告发的,判处同样的罪。命令到达后30天不烧毁书籍的,在脸上刺字后罚去做四年修筑长城的苦役。凡有愿意学习法令的人,只许跟官吏去学,不许偷偷地照着旧时代的古书去学。

焚书的命令发布以后,各郡各县的官吏不敢怠慢,都立即严格地遵照命令去执行。他们派出许多士兵和办事的差役,到老百姓那里挨家挨户收缴书籍。在很短的时间内,到处出现了焚书的熊熊烈火,焚烧那些刻写在竹木简上的古代书籍,使得中国的文化事业遭受了一次浩劫。秦国以外的历史书和记载着诸子百家学术思想的书籍,凡是收缴上来的,差不多全都烧光了。秦朝以前的许多历史事实和学术思想情况从此失传。这是秦始皇摧残中国文化的一大暴行。

秦始皇下令焚书,使得许多读书人都非常反感,不仅那些有旧思想的人反对秦始皇的暴行,连一些在朝廷里亨受着高官厚禄的博士,也都在暗地里议论,说秦始皇这样压制舆论,摧残文化,做得太过分了。

焚书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12年,有两个替秦始皇求不死药的方士侯生和卢生,偷偷地议论说:“秦始皇这个人,十分残暴,自信心太强。他在灭亡六国统一中原以后,自以为是从古以来最了不起的一个君主了。他专靠残酷的刑罚来统治天下,大臣们谁也不敢对他说真话,他对谁也不信任,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得由他自己亲自来决定。像他这样贪图权势的人,我们还是不要为他求仙药的好。”他们两个人商量好以后,就偷偷地带着从秦始皇那里领来的钱财,逃走了。

秦始皇听说读书人在背后说他的坏话,侯生、卢生还居然逃走了,十分生气,决定要狠狠地惩治他们。

于是秦始皇下了一道命令,叫御史大夫去查办那些在背后诽谤他的读书人。被抓去审问的人,受不了残酷的刑罚,为了给自己开脱,就一个一个的攀连其他的人,攀来攀去,一下子查出来有460多个方士和儒生犯有嫌疑。秦始皇一怒之下,也不详细审问,查证核实,就叫人在咸阳城外挖个大坑,把他们全都给活埋了。

秦始皇焚书坑儒,目的是统一思想,压制那些反对中央集权制的思想和言论。这是他的一统天下的思想,从全国“三同”走向极端的反动,不仅愚昧,而且十分残酷野蛮。焚书,毁灭了秦以前长期积累起来的文化财富,使秦朝以前的许多历史事实和学术思想情况从此失传,使中国文化受到了严重摧残。坑儒,杀害了许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毁灭文化就是违背科学违背人性,从此以后,秦朝宫廷里有学问的人大大减少,而那些专会阿谀奉承、欺上瞒下的奸臣如赵高之流,逐步成了秦始皇身边的重要人物,秦朝开始走向衰败。秦始皇的目的是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然而,“坑灭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历史不会听从暴君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