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时代产生特殊的英雄才俊之士。大凡改朝换代之际、社会动荡、巨变陡生之时,也正是真正的能人志士大显身手、展示才华的良机。时势造英雄也好,英雄造时势也罢,总之,历史因为有了他们而更加精彩。
★渭水垂钓,一战成名作为人才,姜子牙没有像别人一样去主动投靠周文王,而是借垂钓渭水,远离政治中心的姿态和一首抨击时弊、抒发忧民报国之志的渔歌,吸引周文王的注意力。最终,让周文王来礼聘自己。
当时的姜子牙知道自己并不具备出众的优势:一是已年近80;二是没有名气。在这两个前提下去投奔未必会得到重用。多年的人生经历使他选择了用垂钓之“行”,亮出自己未逢明君则避世江湖脱俗出世的政治态度;用渔歌之“言”,表明自己对执政者肉林酒池、积血鹿台的愤懑和对四周呻吟的同情。这种“自荐”方式也含有深层次的双向选择的用意,如果不是心怀灭商大志的明君,自然不为其行其言所动。当周文王听到渔人、樵夫等唱姜子牙所教歌谣而认识姜子牙,求才若渴的周文王自然不会放过眼前的人才。姜子牙于是成功地钓到周文王这条“大鱼”。
姜子牙作为殷商的一个小官吏时,看到周文王被迫食子伯夷考肉而无怨言,知其心怀灭商大志。纣王放走周文王后,姜子牙就想去投奔周文王。于是便弃官西行,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来到周都附近的渭水之滨。此时的姜子牙已年近80岁,虽有心投靠,但不愿屈尊,就在此隐居。整日坐在河岸边垂钓,盼着钓到一条“大鱼”。
一天,文王带着散宜生、南宫适等人来到渭水之滨游玩,君臣游兴正浓时,一伙渔民作歌而来。听那歌词,饱含着商朝将要灭亡、乾坤必定更替和隐者避世逍遥之意,文王大为惊奇,命南宫适叫来这伙渔民,问道:“请问,这歌是你们编的?”一个渔民答道:“我们是打渔的村夫,不识字,哪会编歌呢?这是一个叫姜子牙的老翁在溪边垂竿钓鱼时唱的一首歌,他每天都唱歌,还教我们唱,我们听久了,也便学会了,其实并不解歌中之意。”文王听了,当即前往溪边,寻找姜子牙。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番曲折,姜子牙终于等到了赏识自己的明君,从此走上了成功的平坦大道。
姜子牙在得到周文王的重用后,急欲施展才华,以报知遇之恩。来到周都的第二天,他即趁早朝之机,向文王上了一道长长的奏折,其中写道:“纣王耗费巨资,修宫建殿,酒池肉林,无所不为;但对一个四方宾服、八方朝贡的大国来说,这些耗费终究有限,国库尚未空虚;今纣王宫中,奸佞得势,朝纲废弛,但隐退之忠良,去国之贤臣,终究屈指可数,而感念汤王遗德、拯救商国基业的冒死进谏者,还屡屡不断;今四海荒芜,朝贡日缺,天下诸侯,皆有叛离之意,然臣服殷商年久,难免有畏惧之心;主公仁慈,万民幸甚,国运亨通,如日初升,然避处西歧,国力终究有限。此时东进,前有崇国之隔,后有戎人之患,若再遇商国大军,胜败难卜。以臣之见,主公宜继续普施恩德,惜臣爱民,顺天应时,敬武重文,教民演兵习武,耕耘充实仓廪;届时朝拜纣王,祭祀商国先祖,消除其疑虑;借白旄,黄钺之威,进军西戎(今陕西凤翔以西),攻灭密须(今甘肃灵台西),以建立稳固基地;往商国派遣工匠,助兴土木;贡献美女,再充宫室,助纣王淫乐,促忠良离心;往东方暗派使臣,鼓动夷人反叛,怂恿商军东进,形成后方空虚。此时再进军朝歌,将一举成功。”文王看完奏折,激动不已。当众宣读了一遍,文武大臣交口称赞,都认为姜子牙才智不凡,分析合情合理,办法切实可行。于是,文王当场封他为师,并兼三军最高统帅之职,同时命大家按照姜子牙计划,积攒粮草,整修武备,出使离间,伺机进军朝歌。一时间,周国上下,热火朝天。
与之相比,殷商更加暮气沉沉,暴政更加严重。除比干等极少数大臣外,都不敢进谏纣王,劝其改掉恶习,施行仁政,振兴国家。然而,纣王不听,继续宠幸妲己,干尽伤天害理之事。于是,民怨载道,贤臣寒心。不久,东夷反商,派兵杀进商国,商纣王命太师闻仲率20万军东征,对周一时无暇西顾。公元前1028年12月,周武王誓师伐纣,这是一场讨伐暴政的正义战争。公元前1027年初,西周大军到达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纣王闻报,这才如梦初醒,惊恐万状,由于商朝大军远在东边未回,匆忙间,只好命令把奴隶、囚徒武装起来,一夜之间,竟拼凑了一支75万人的队伍。这支临时拼凑的军队由奴隶、囚徒打头阵,向牧野而来。两军相遇,斗志高昂的周军跃跃欲试,正准备厮杀,突然,商军中的奴隶、囚徒阵前倒戈,杀向后面,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前徒倒戈”。姜子牙趁机发动总攻,空旷的原野上,车轮滚滚,尘土飞扬,战马嘶叫,刀枪撞击,经过一场浴血大搏斗,周军全歼了商军。对姜子牙在牧野之战中的功绩,《诗经·大雅》这样颂扬道:
牧野洋洋(牧野战场多宽广),檀撤煌煌(檀木兵车多堂皇),维师尙父(我们的统帅师尚父),时维鹰扬(真像苍鹰在飞翔)。
牧野之战一结束,来不及打扫战场,姜子牙立即乘胜催军疾进70里,冲进朝歌,纣王自杀,商朝遂告灭亡。不久,武王建都于镐(今陕西长安沣河以东),西周王朝正式建立。
战争,说到底是一场政治斗争。战争的胜负并不完全取决于军事实力、指挥艺术的高下,很大程度上比拼的倒是人心背向,道义得失。武王伐纣,讨伐的对象是残暴不仁的商纣王,这就决定了战争的性质是正义的,会得到许多反对商纣暴政的其他力量追随和拥护。其次,采取了普施恩法,充实仓廪,攻灭密须等牢固根基的正确措施,转化了敌我双方的强弱对比。最后,又捕捉到了闻仲大军东征,朝歌内部空虚的大好战机。前徒倒戈,应该是商王朝大厦将倾的必然结果。
姜子牙作为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的地位,随着周王朝的建立而流芳千古。
★因地制宜而施政的典范
姜子牙治齐,可以说是从齐地的客观条件出发,灵活处理政策与施政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典范。
西周王朝建立后,齐地是新开拓的疆土,当地的部族不服周朝统治,东方族的势力也乘机向西扩张,必须有一个得力忠心的人去统治。鉴于姜子牙在灭商战争中战功卓越又正是齐地人,因此,武王在大封功臣时将齐地首封于他。受封后,姜子牙深感责任重大,率领一支人马昼夜兼程赶到营丘,打退了前来争国的莱人,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局势稳定后,他不顾年迈,涉水爬山,各处察看,了解情况。他发现,这里虽然经济比较落后,生活比较艰苦,但也有优势:东临大海,有渔盐之利,土地广阔,适合种植桑麻;能人多,民风纯朴。姜子牙根据齐地的这些客观条件,从齐地实际出发,制定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因素、发挥当地居民积极性的务实政策。这些务实政策主要包括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他在政治上采取了十字方针:“因其俗,简其礼”,“尊贤上功”。齐地本来是东夷人的家园,东夷人的势力非常强。在对待东夷人问题上,姜子牙以“因”、“简”、“尊”、“上”处理,灵活得当,而且颇有成效。具体来说,姜子牙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治理:其一,对民众实行“平易近民”的软控制。《史记·货殖列传》中说:“临淄亦海岱之间一都会也。其俗宽缓阔达,而是智,好议论,地重,难动摇,怯于众斗,以勇于持刺,故多劫人者,大国之风也。”面对这种舒缓达观、自由开明的社会风尚,姜子牙没有强制推行周礼,而是“因其俗”,尊重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让他们自由选择。其二,保留当地“书社”,简称“社”。“社”本是以地区为单位,以家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农村公社组织。它既是农业生产单位,又是开展祭祖、祭天和盟誓等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姜子牙以为有可取之处,“简其礼”,保留了这种地方政权组织形式。其三,尊重人才,唯才是举,以功为尚,不重名分,吸引了不少人才。
经济上,姜子牙因地制宜,实行了“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劝女工“极技巧”、“宜桑麻”等经济政策,农工商并重,全面发展经济。由于政策对头,措施得当,推行有力,齐国的经济见效很快。不久,齐国就走上了正轨,社会安定,出现了“人民多归齐”的局面。
姜子牙以其雄才大略,取得了开国立政的成功,受封就国后仅仅五个月就回镐京向周公报告施政情况。周公感到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快,姜子牙说:“我简化了君臣之间的礼节,顺从当地的风俗,办事讲求效率,所以当地百姓很快就接受了。”周公的儿子伯禽到毗邻齐国的鲁国就封,过了三年才回来报告施政情况,周公问他为什么这样迟,伯禽说:“我到那里忙着变更风俗,建立礼制,现在才有个头绪。”周公听了,叹道:“唉!鲁国的后代怕是要臣事于齐国了。政事繁杂就不容易实行,民众必定疏远。政事简易而接近民众,民众必然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