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便开始致力于现代礼仪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在此过程中,我曾先后出版过十几部有关礼仪的专著与教材。现在呈送给广大读者朋友们的这部《礼仪金说》,不仅是我的一本礼仪新作,而且也是与我的其他礼仪著作、教材颇有不同之处的一部著作。为此,我需要做以下几点说明。
第一,它为什么要叫做《礼仪金说》?
其实,我更愿意称本书为《礼仪今说》。为什么呢?“今”者,现代也。“说”者,谈话也。如果本书名为《礼仪今说》,岂不名正言顺地表明:它是一部有关现代礼仪的谈话体著作吗?然而本书责编再三恳请我:本书还是应当名为《礼仪金说》。她的理由有二:一是便于强调本书的“含金量”,二是可以强调我的知识产权。到头来,在其再三要求下,我只好恭敬不如从命。
第二,它为什么要选择谈话体?
近年来,我曾多次应邀在媒体上进行过有关现代礼仪普及与推广的讲座、报告。诸如,1997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涉外礼仪系列讲座”,2002年山东教育电视台的“商务礼仪”,2003年中央电视台的“金正昆谈现代礼仪”,2005年中国教育电视台的“社交礼仪”、“政务礼仪”、“服务礼仪”、“国际礼仪”等等。在此期间,我还近百次地为全国各地的广大市民、公务员、公司职员以及大学生进行过专题礼仪讲座,为2006年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进行过专场礼仪报告。
客观地讲,我的这些抛砖之举,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我的相关的讲座、报告,被许多人录音、录像,还有人私下在网上将其进行推销。有些我的有关礼仪的讲座、报告的记录稿,也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过传播。有朋友建议:与其如此,甚至以讹传讹,不如由我自己出来统一一下。我问朋友:讲座或报告的文字记录稿正式印出来不俗吗?会有人看吗?答曰:谈话体著作古已有之。俗则俗矣,但因其平易近人,易于阅读,亦受百姓欢迎,依旧可以载道,何乐而不为?于是听之任之。
第三,它为什么要在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在出版前,曾有多家出版社有心于此。最终我选择将其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一是因为该社在业内口碑甚佳;二是因为它属于教育系统,与我这名教师的具体身份相称;三是因为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我本人的“陕西情节”:1959年11月我出生于陕西,此后我又在那里的八百里秦川上生活过多年。我爱陕西!第一次在陕西出书,真的令我有一种“回家”的温馨感觉。
不必讳言的是,谈话体著作虽有其长,亦有其短。加之本书由我数次礼仪讲座、报告的现场实况录音整理与润色而成,故此难免逻辑上不够缜密,语言上不够典雅,案例上小有重复,口语化倾向过于浓重。……凡此种种,令本书的漏洞与不足随处可见,实在难称其为“金说”,敬请广大读者见谅。
我的学生,凤凰卫视记者何润锋与思考者(北京)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的王笑东先生对本书的成书推动良多。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领导,尤其是本书的特约编辑史新平女士为本书的精益求精不遗余力。在此深表我对他们的谢意!
最后,再次感谢广大听众与读者对我的厚爱,并由衷地欢迎大家对我多多指教。
作者
2006年2月28日于北京
重印后记
2006年5月,我的谈话体礼仪著作《礼仪金说》正式问世。
它的出版,在社会上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共有30多家主流媒体对它的出版进行过专门的报道,有的报刊还对其进行了连载。外交部王嵎生大使、江承宗大使、邢耿大使等前辈不仅亲临本书的首发式,而且还多次对它给予过肯定。荀子曾说:“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能够以自己的微薄努力服务于社会,并获得认可,令我倍感荣幸。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本书的瑕疵不少,有待进一步完善。值本书重印之际,我本着对社会负责、对读者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认真对其进行了修订。在体例、风格维持不变的同时,既调整了它的目录、改正了它的错误之处,又在内容上有所增删。希望通过此次修订,本书可以有所长进。
谢谢各位读者。
作者
2006年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