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外科学
8746800000023

第23章 乳房疾病(2)

(2)成脓:脓肿成熟时,应在波动感及压痛最明显处及时切开排脓。切口应按乳络方向作放射状切口,切口位置应选择脓肿稍低的部位,使引流通畅而不致形成袋脓,避免手术损伤乳络形成乳漏。若脓肿小而浅,可用针管穿刺抽脓或用火针放脓。

(3)溃后:切开或火针刺烙排脓后,用八二丹或九一丹药线引流,外敷金黄膏。脓尽改用生肌散、生肌玉红膏促进愈合收口。若有袋脓现象,可在脓腔下方用垫棉法加压,此法无效时应扩创引流。

3.其他疗法 患侧乳房肿胀疼痛明显时,需停止哺乳,可用吸乳器吸出乳汁,必要时应考虑回乳。

五、预防与护理

(1)妊娠5个月后,经常用温开水或肥皂水洗净乳头。乳头内陷者可经常提拉矫正。

(2)保持乳头清洁,不使婴儿含乳而睡,注意乳儿口腔清洁;养成定时哺乳的习惯,每次哺乳时乳汁要吸尽。如果乳汁过多,可用吸乳器,使乳汁尽量排空,防止乳汁郁滞。

(3)哺乳期如果有乳头擦伤,皲裂,或身体其他部位化脓性感染,应及时治疗。

(4)乳母要保持心情舒畅。忌食辛辣之物,不过食肥甘厚味之品。

【附】乳发

乳发是发生在乳房部肌肤之间,容易腐烂坏死的严重化脓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乳房部皮肤焮红漫肿,疼痛剧烈,毛孔深陷,皮肉迅速溃烂坏死,病情重者可发生热毒内攻的危象。本病病变范围较乳痈大,多发生于哺乳期妇女。相当于西医的乳房蜂窝织炎或乳房坏疽。

一、病因病机

热毒外侵,以及肝、胃二经湿热与外邪相互搏结,蕴聚于乳房而易发此病。乳痈火毒炽盛者也可并发本病。

二、诊断

初起发病迅速,乳房部皮肤焮红漫肿极甚,疼痛剧烈,毛孔深陷,肿势迅即扩大,恶寒发热,苔黄,脉数等。发病2~3天后局部皮肤腐烂,继而发黑溃腐坏死,周围红肿旋即变成暗红,或中软不溃,疼痛加剧,壮热不退,口渴,便秘,舌苔黄腻,脉象弦数。若正虚邪盛,火毒内攻,可有高热,神昏谵语,烦躁不安等症状。

三、治疗

1.内治

(1)热毒蕴结:初起乳房皮肤漫肿,疼痛较甚,毛孔深陷,发热头痛,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热解毒,方用黄连解毒汤加减。

(2)火毒炽盛:发病2~3天后皮肤湿烂,发黑溃腐,疼痛更甚;壮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泻火解毒,方用龙胆泻肝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若火毒内攻者,治宜凉血清热,清心开窍,以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神识昏迷者,用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

(3)正虚邪恋:经治疗后热退,肿痛渐消,疮面肉色不鲜;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濡细。治宜益气和营托毒,方用托里消毒散加减。

2.外治 参照乳痈的处理方法。

第三节 粉刺性乳痈

粉刺性乳痈是一种以乳腺导管扩张、浆细胞浸润为病变基础的慢性非细菌性感染的乳腺化脓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多在非哺乳期或非妊娠期发病,常有乳头凹陷或溢液,初起肿块多位于乳晕部,化脓溃破后脓中夹有脂质样物质,易反复发作,形成瘘管,经久难愈。相当于西医的浆细胞性乳腺炎。

一、病因病机

素有乳头凹陷畸形,加之情志抑郁不畅,肝郁气滞,营气不从,经络阻滞,气血瘀滞,聚结成块,蒸酿腐肉而成脓肿,溃后成瘘;若气郁化火,迫血妄行,可致乳头溢血。

二、诊断

多见于青春期后任何年龄段女性,且均在非哺乳期、非妊娠期发病,大多数病人有先天性乳头全部凹陷或呈线状部分凹陷。单侧乳房发病,少数病人亦有双侧乳房先后发病,呈慢性经过,病情表现多样,病程长达数月或数年。

乳头溢液是本病早期的一种表现。表现为间歇性、自发性,并可持续较长时间。溢液性状多为浆液性,也可为乳汁样、脓血性或血性。数量或多或少。输乳孔多有粉刺样物或油脂样物分泌,并带有臭味。乳房肿块,起病突然,发病迅速。患者感觉乳房局部疼痛不适,有刺痛或钝痛,并发现肿块。肿块多位于乳晕区,或向某一象限伸展。肿块大小不等,直径多小于3cm,个别可达10cm以上。肿块形状不规则,质地硬韧,表面可呈结节样,边界欠清,常与皮肤粘连,但可推移。继则肿块局部可出现红肿热痛,红肿范围可迅速扩大,若炎症得不到控制,则可形成脓肿;有的乳房皮肤水肿,呈橘皮样变;有的可伴患侧腋下淋巴结肿大、压痛。一般无全身症状。也有些患者乳房肿块持续数年,始终无明显的红肿表现。脓肿自溃或切开后,常反复流脓并夹有粉渣样物,常形成与乳头相通的漏管,经久不愈。

乳腺X线钼靶摄片在乳晕下区有均匀致密肿块阴影,边缘不清,形态不规则,偶尔见片状钙化灶。乳头溢液涂片,可见到大量的白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等炎症改变。乳腺肿块可用细针穿刺抽吸做细胞学检查,浆细胞较多见,还有其他炎性细胞。

三、鉴别诊断

1.乳腺癌 粉刺性乳痈在急性炎症期应与炎性乳腺癌鉴别,炎性乳腺癌多见于妇女妊娠期及哺乳期,乳房迅速增大,发热,皮肤呈红色或紫红色,弥漫性肿大,无明显肿块,同侧腋窝淋巴结明显肿大,质硬固定。病变发展迅速,预后不良。

2.乳晕部痈疖 粉刺性乳痈在急性期局部有红肿热痛等,常被误诊为乳晕部痈疖,根据素有乳头凹陷、反复发作的炎症病史以及脓液中夹有粉渣样物等特点,可相鉴别。

3.导管内乳头状瘤 导管内乳头状瘤有乳头溢液,呈血性及淡黄色液体,有时乳晕部触到绿豆大圆形肿块。但无乳头凹陷畸形,无粉渣样物排出,不会化脓。

4.乳房部漏管 多为急性乳腺炎、乳房蜂窝织炎或乳房结核溃后形成,病变在乳房部,漏管与乳孔多不相通,无乳头凹陷畸形。

四、治疗

1.内治

(1)肝经郁热证 乳头凹陷,乳晕部结块红肿疼痛;伴发热,头痛,便干,尿黄;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治宜疏肝清热,活血消肿,方用柴胡清肝散加减。

(2)正虚邪滞证 脓肿自溃或切开后久不收口,脓水淋漓,形成乳漏,时愈时发,局部有肿块;舌质淡红或红,舌苔薄黄,脉弦。治宜扶正托毒,方用托里消毒散加减。

2.外治

(1)肿块初起时用金黄膏外敷。

(2)成脓后切开引流,术后创口用八二丹药捻引流,红油膏或金黄膏盖贴。

(3)形成漏管者,待急性炎症消退后,可根据情况选用切开法、挂线法及垫棉绷缚法等。

3.其他疗法

(1)手术:可作乳腺区段切除术。少数年龄较大、肿块较大或皮肤粘连严重或形成多个窦道者,可行皮下乳腺切除术或乳房单纯切除术。

(2)西药治疗:感染严重时可根据脓培养选用有效抗生素。

五、预防与护理

(1)经常保持乳头清洁,清除分泌物。

(2)保持心情舒畅。忌食辛辣炙煿之物。

(3)发病后积极治疗,形成漏管后宜及时手术治疗,以防止病情加重。

第四节 乳癖

乳癖是乳腺组织的良性增生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单侧或双侧乳房疼痛并出现肿块,乳痛和肿块与月经周期及情志变化密切相关。肿块大小不等,形态不一,边界不清,质地坚实,活动度好。本病好发于中青年妇女。相当于西医的乳腺增生病。

一、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情志不遂,久郁伤肝,肝气郁结,肝气郁久化热,热灼津液为痰,气滞痰凝血瘀所致;或因冲任失调,使气血瘀滞,或阳虚痰湿内结,经脉阻塞而致。

二、诊断

发病年龄多在25~45岁,乳房肿块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大多发生在乳房的外上象限。肿块的质地坚实,表面光滑,活动度好,与皮肤无粘连。肿块的大小不一,小如樱桃,大如梅李、鸡卵。肿块多伴胀痛感,且疼痛随月经周期和情绪波动而变化,不破溃,可能数年无变化,有癌变可能。

肿块的形态常可分为有以下几种类型。

1.片块型 肿块呈厚薄不等的片块状、圆盘状或长圆形,数目不一,质地中等或有韧性,边界清,活动度良好。

2.结节型 肿块呈扁平或串珠状结节,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质地中等或偏硬,活动度好。也可见肿块呈米粒或砂粒样结节。

3.混合型 肿块呈结节、条索、片块、砂粒样等多种形态混合存在者。

4.弥漫型 肿块呈颗粒状分布超过乳房三个象限以上者。

乳房肿块可于经前期增大变硬,经后稍见缩小变软。个别患者还可伴有乳头溢液,呈白色或黄绿色,或浆液性。

三、鉴别诊断

乳岩 常无意中发现肿块,不痛,逐渐长大,肿块质地坚硬,表面高低不平,边缘不整齐,常与皮肤粘连,活动度差,患侧腋窝淋巴结可肿大,后期可出现溃破呈菜花样。组织病理学查可作出明确诊断。

四、治疗

1.内治

(1)肝郁痰凝证:乳房肿块随情绪消长;伴有胸闷胁胀,烦躁易怒,失眠多梦,心烦口苦;苔薄黄,脉弦滑。治宜疏肝解郁,化痰散结,方用逍遥蒌贝散加减。

(2)冲任失调证:多见于中年妇女,乳房肿块月经前加重,经后缓减;伴有腰酸乏力,神疲倦怠,月经失调,量少色淡,或闭经;舌淡,苔白,脉沉细。治宜调理冲任,方用二仙汤合四物汤加减。

2.外治

(1)中药局部外敷于乳房肿块外,如用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敷贴。

(2)必要时考虑手术疗法,局部切除以达到根治目的。

五、预防与护理

(1)应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

(2)适当控制脂肪类食物的摄入。

(3)要重视定期检查。

第五节 乳核

乳房部出现形状大小不一的硬结肿块,称为乳核。其临床特点是乳房肿块,常单发,形如丸卵,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推之活动。也称为“乳癖”、“乳中结核”等。相当于西医的乳腺纤维腺瘤。

一、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情志内伤,肝气郁结;或忧思伤脾,运化失司,痰湿内生,气滞痰凝;或冲任失调,气滞血瘀痰凝,积聚于乳络而成。

二、诊断

多发于20~25岁女性。肿块常单个发生,以乳房外上象限多见。呈圆形、椭圆形或结节状,边界清楚,质地坚实,表面光滑,活动度良好,与皮肤无粘连。肿块一般无疼痛感,少数有轻微胀痛,但与月经无关。一般生长缓慢,妊娠期可迅速增大,应排除恶变可能。

三、鉴别诊断

1.乳岩 多发于40~60岁女性,乳房肿块质地坚硬,高低不平,边界不清,活动度差,常与皮肤粘连,皮肤可呈橘皮样改变,患侧淋巴结可肿大,必要时行活组织检查进行鉴别。

2.乳癖 多发于25~45岁女性,多为双侧乳房发生多个大小不等的片块状、条索状或颗粒状肿物,边界不清楚,多伴有胀痛,且疼痛随月经期和情绪波动而变化。

四、治疗

1.内治

(1)肝气郁结证:肿块较小,发展缓慢,皮色不变,按之不痛,推之可移;伴情志抑郁,胸胁胀痛,善叹息;舌苔薄白,脉弦。治宜疏肝解郁,化痰散结,方用逍遥散加减。

(2)血瘀痰凝证:肿块较大,坚硬,重坠不适;伴胸胁牵痛,心烦易怒,或月经失调、痛经等;舌质暗红,苔薄腻,脉弦滑或弦细。治宜疏肝活血,化痰散结,方用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肿块较大者加山慈姑、昆布、海藻等通络散结;月经失调者兼调摄冲任,可合用二仙汤。

2.外治 宜温阳活血,化痰散结,用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外敷。

3.其他疗法 单个乳腺纤维腺瘤以手术切除为宜,本病虽然恶变的概率比较小,但仍不排除其可能性,因此对于绝经后或妊娠前发现肿块者,或服药治疗期间肿块继续增大者,宜行手术治疗,且术后需作病理检查。

五、预防与护理

(1)调摄情志,避免郁怒。

(2)定期检查,发现肿块及时诊治。

【小结】

本章内容包括乳痈、粉刺性乳痈、乳核、乳癖等疾病。乳痈是乳房部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疾病。治疗时初起以疏泄消散为主,不可过用寒凉之剂,成脓宜托里透脓、清热解毒,溃后宜益气和营。外治,在初起阶段,应热敷按摩,成脓即切开引流,溃后提脓祛腐。乳癖是以乳房疼痛和乳房肿块为特征,可按肝郁痰凝和冲任失调施治。乳核是发生在乳房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相当于西医的乳腺纤维腺瘤,本病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宜。

【复习思考题】

1.试述乳房肿块的检查方法。

2.乳痈的病因病机是什么?怎样预防乳痈的发生?

3.粉刺性乳痈的发病特点是什么?在临床上需要与哪些疾病相鉴别?

4.乳癖的临床特点是什么?相当于西医的什么疾病?

5.乳核的临床特点是什么?

(李国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