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老实话,真佩服有学问的人。有人在网上发条消息,想求证一首诗是不是某人写的,转眼之间,便有人回了英雄帖子,说这诗不是某人写的,是谁谁谁的作品。常见的名句大家都会知道,那是一首很冷僻的诗,是一个大家都不熟悉的古典诗人。有人说,遇到不懂的事,可以到网上去搜,其实不仅可以去搜索,还可以虚心去问,一问一个准。
某名校的校长接待客人的欢迎词中说“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校长的意思是说天气太热,人情也跟着高涨。有学问的人士立刻不干了,网上哗然成一片。用典可以,也不能随便乱用,七月流火,不是说到处在着火。火是一颗星,古人观天象,看着这颗叫火的星一天天下沉,便知道天要凉了。所谓流,是水往低处流的意思。
该校长以提倡国学著名,这也是容易遭到别人攻击的重要原因。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古人说过的话,今天的人很难闹明白。这个七月,不是阳历的七月,也不是农历或者阴历的七月,是古阴历,还得再晚一个月,差不多要到九月份。七月流火在时间上,大约与白露差不多。民间有种说法,“白露身不露”,天气已凉,身上的肉别再亮出来了。
一向对国学这词有些反感,总觉得太牛气。人不妨可以学点本国的古代文化,多多益善,知道总比不知道好,但是,真不知道,也没什么大不了。别以为什么事,我们知道,恰巧别人不知道,就可大笑而特笑。用错典故不应该,却是经常发生,是圣人也难免。千万不要因为自己有了一点半斤八两,就装神弄鬼。错了就错了,改了就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明白这道理,凡事都好办。
国学这词难免“托大”,凡事只要一本正经,便不可爱。如果国学与国画一样简单纯粹,我愿意举双手赞成。一幅国画有时甚至能用值多少银子来衡量,偏偏国学喜欢板着面孔,不是孔孟之道,就是八卦易经,动不动还要关系到国家民族危亡。为什么非要让孔子诛少正卯呢。作为一门学问,可以认真地研究,可以发扬光大,非要“悬于国门”,抬到吓唬人的地步,就大可不必。
按照我的傻想法,与其大张旗鼓提倡国学,研究不着边际的“儒家经典”,还不如认真学点“小学”课程,知道一些训诂知识。过去还有过国医国术国乐之类的称呼,后来知趣地都改了,国医改成了中医,国术称之中国武术,国乐是不是改成了中国民族音乐,我说不准,反正是改了。为什么要改,也说不准,但还是改了好,改掉些“托大”习气,听上去要舒服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