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搞懂金融的第一本书
8734200000004

第4章 钱是如何进化的? (4)

无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那些自诩文明的欧洲强国都一股脑儿陷在战争泥潭里互相死掐的时候,大西洋对岸的美国则借机大发战争财。

实际上,美国的先贤们自建国以来,就一直在执行“闷声发大财”的战略,尽量不插手欧洲事务,埋头发展生产力,到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时,美国的经济总量就已经排名世界老大了,其余最大的三个工业国英国、德国、法国都得靠边站。

既然排名世界第一,那美国的美元地位自然就日益突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火并没有烧到美国本土,所以美国可以大量生产粮食、棉花、石油、枪炮、船舰……趁着欧洲国家打得不亦乐乎,美国使劲倒卖各类物资,只要黄金不要纸币,大发了一笔战争财。到战争结束之时,美国的黄金储备已经增加了一倍,经济总量更是超过了英、德、法三国的总和。

由于战争期间放弃了金本位,英国英镑、法国法郎和德国马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可谓是信誉尽失,但美国根据当时的《金本位法》规定,美元始终保持着和黄金的可兑换能力。毫不意外的结果就是,英镑、法郎和马克货币,对国内是不断的通货膨胀,对美元是一次又一次的贬值。就这样,在这场较量中,美元逐渐成了公认的世界强势货币。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各国勉强建立起金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但很快就不得不再度放弃,由此导致国际汇率起伏不定,只有黄金始终是国际硬通货,而为了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无论是战争中还是战争后,欧洲各国不得不再次到经济蓬勃发展的美国批量购买各种物资,而无论是民用物资还是武器军火,欧洲各国都得用他们积攒的黄金来买。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美国的中央银行黄金储备已经超过了2万吨,占全世界黄金储备的75%!

记住,黄金是当时国际间唯一认可的货币,而美国占有了全世界黄金储备的75%,可谓是天下之大,谁与争锋?

不仅仅是货币财富上美国如此强大,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初期,人口和土地均占了全世界6%的美国,却占有西方世界2/3的GDP份额,1/3的外贸出口份额,冶炼钢的61%、汽车的84%——经济上完全可以雄霸天下!

挟着巨大的国力、财力,再加上美元纸币长期以来的良好信誉,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时,在美国主导之下全世界建立起一个被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的一套全球货币、贸易和经济新秩序。

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1个美元的含金量为美国《黄金储备法案》中规定的0.888671克黄金,其他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以随时按35美元一盎司的价格向美国财政部兑换黄金!

由此,美元替代英镑成为全世界有史以来使用最广泛的一种世界纸币。

记住,只有外国政府或者中央银行才能找到美国来把纸币兑换成黄金,个人是不允许的!

这也是美元与早期的英镑纸币不同的地方。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可以这样认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地方,只要你持有1个美元纸币,它的价值就是1/35盎司黄金,而其他国家的纸币,如马克、日元、法郎、英镑等,全部都与美元保持基本固定的兑换比率,也都代表着各自不同的含金量。

比方说,1个马克,代表着0.222168克黄金;1个日元,代表着2.46852毫克黄金……就连原苏联的1个卢布,在1971年之前也被官方规定了代表0.222168克的黄金。

不过,所有的纸币中,只有美元可以直接兑换黄金,只有政府和中央银行才能去兑换!

硬通到如此地步,难怪人家美元由此获得了“美金”这一光荣称号。

就这样,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处于“等同于”黄金的地位,代替黄金成为各国最主要的国际储备;就这样,美元这种绿纸片,变成了黄金的替代物。

某种程度上说,甚至比黄金更好,因为美元纸币可没有黄金那么笨重和难以携带……

在一套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之下,人们不用担心自己辛勤创造的财富是否会因为通货膨胀而变成废纸,而每个国家纸币固定的含金量也形成了固定汇率,这消除了各国的汇率风险,所以人们可以普遍专注于创造真实的物质财富。

在1945年~1971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之下,西方国家普遍实现了经济高增长和低通胀,各种改善人类生活质量的创造和技术发明也遍地开花,全世界进入了资本主义第二个黄金发展期。再联想到18世纪到19世纪全球资本主义经济的另外一个黄金发展期,恰恰也是在金本位之下而产生的,有了黄金作为价值稳定的世界货币的基石(先是英镑,后是美元),人类文明取得了难以想象的进步。

正因如此,欧洲大陆的老牌大国刚刚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缓过劲来之后,就开始不遗余力地用外汇盈余向美国财政部兑换黄金。

例如,从1945年~1970年,德国的官方黄金储备从0吨增加到了3537吨,法国从588吨增加到3139吨,意大利从228吨增加到2565吨,荷兰从280吨增加到1588吨,瑞士从1306吨增加到了2427吨……

从1945年起,由于美元成了世界货币,美国人总是出手阔绰,风头之劲一时世界无二,有钱得不得了,相继发动马歇尔计划、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还动不动“援助”其他国家,还要充当“世界警察”,再加上为了和前苏联搞冷战在全球建立军事基地,美国就此陷入了持续不断的贸易逆差中……

一直这么大手大脚乱花钱,当然不可能有那么多黄金,有没有问题?

当然没有问题!无非就是多耗费一点纸张和油墨,印刷成美元就是了!

就这样,美国“请客”,全世界“买单”的世界经济运行模式一直持续至今。

世界从此不同

按照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设想,美国为世界提供美元纸币,世界为美国提供真实的商品和服务,这个模式要得以持续下去,美国必须一直保持贸易逆差,如果美国不再“出口美元”,就会发生美元不足,影响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情况。

然而,美元纸币的“供应”如果超出他自己的黄金储备太多,世界人民自然就会发现不对劲,“美国不可能有那么多黄金嘛”!如果再有一些政府或者中央银行去找美国财政部兑换黄金的话,美国就会出大麻烦。

此问题最早由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Robert Triffin)在1960年提出,所以被称为“特里芬困境(Triffin Dilemma)”或“特里芬难题(Triffin Paradox)”。

很不幸地,事实很快就验证了特里芬先生的预言。

实际上,由于美国对欧洲存在长期的支付赤字,到1959年底,美国的官方外债就已经与美国的黄金储备总价值几乎相等了,两者均为200亿美元左右——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如果美国以外的国家都过来要求美国履行黄金兑换义务的话,一度占有全世界75%黄金储备的美国,其所有黄金储备将在瞬间消失殆尽。

只是这个时候其他国家还不足以强大到那么做——那不是故意跟世界老大过不去嘛?

于是,就这样,“美国请客,全世界买单”的模式也还继续着。

到了1971年8月份,美国仅短期外债总额就已经达到了600亿美元,而当时美国所有黄金储备如果按照35美元/盎司的价格计算,价值只有97亿美元!

针对美国已经没有能力向其债权人支付黄金这一事实,当时法国经济学家雅克·吕夫曾任法国总统戴高乐的经济顾问。

就评论:“这就像让一名秃子去梳理他的头发一般,纯粹是无稽之谈。”

美国政府终于撑不住了,最后时刻到来,一位美联储官员讲述了这样一段故事(A Century Of War)。

“1971年8月10日,一群银行家、经济学家和货币专家在新泽西州的海边举行了一次非正式讨论,探讨货币危机问题。大约下午3点,保罗·沃尔克(Pual A.Volcker)的车来了。他当时是财政部次长,负责货币问题。

“这时,保罗转过来问我,如果我来决策应该怎样做,我告诉他因为不愿升息,又不愿黄金涨价,那就只有关闭黄金兑换窗口,以35美元一盎司出售黄金已经毫无意义了。”

1971年8月15日,华盛顿阳光明媚。

然而,正是在这么美好的一天的晚上,帅得一塌糊涂的美国总统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发表演讲,他猛烈抨击“国际投机分子”制造了金融市场混乱,为了保卫美元,美国政府必须“暂时”关闭财政部的美元兑换黄金窗口。

“暂时”是多久——答案是“永远”!

如果我们追问一下,谁是尼克松所指的“投机分子”呢?

要知道,根据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规定,不是谁都可以找美国财政部兑换黄金的,只有各国政府或者中央银行才有资格去兑换。看来,法国政府、德国政府、意大利政府、荷兰政府、瑞士政府大概都是尼克松眼中的投机分子吧?

尼克松这一宣布,意味着美国背弃了1945年对全世界所做出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承诺,意味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彻底垮台,意味着美国政府对全世界的赖账。

怎么比喻好呢?

这就像有个人欠你100万元,给你打了一个白条,但等你真正去找他的时候,他却忽然不认账了,开始耍无赖——黄金是钱,而美元就是白条。

不过,人家美国这个债主,身强力壮、武器先进、富饶强盛、财大势雄,赖了你的账你也只能吃个“哑巴亏”——你还能咋地?

实际上,其他国家吃点儿“哑巴亏”并不是这个事件的关键,倘若把“美国赖账”这件事情拉到人类的整个历史长河中来看,尼克松总统这个决定更加非同一般的意义就是——

全世界几千年来认同的“钱”这个概念,就从这一天发生了质的改变!

要知道,从二次大战以后,美元实质上就一直充当着世界货币,可是从1971年8月15日开始,整个人类第一次同时沦落到不兑现的法币时代!

1971年8月15日,从这一天起,金银不是钱,纸片当钱花——钱的概念被彻底颠覆!

如果你是一个关心“钱”的人,务必要真正理解1971年8月15日这个日子,唯有如此,你看待财富的眼光,才会和那些只知道两眼盯着纸币的人大为不同!

美国决定关闭黄金兑换窗口,纸币从此与一切实物商品斩断了关系!

许多人都知道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垮台是一个非常大的金融事件,但这个金融事件和以往金融事件的本质区别,以及它对于未来世界究竟有多大影响,更多的人并不真正理解。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曾经用这两句话来评价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垮台。

“从远古直到1971年,每种主要货币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一种商品相联系。偶尔与固定联系相脱离的事情也出现过,但那通常都只是在危机时期。

“(现在)世界上每一个主要货币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实行不兑现纸币本位制,这种货币体系的最终结果如何,还是一个未知数。”

是的,最终结果如何,谁也不知道——但至少,我们已经看到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

也正是在绿纸片变黄金的过程中,全世界的“钱”也一步步地“进化”(或者你可以称之为“退化”),由最早的粮食、牲畜、布帛、贝壳,变化到铜钱、黄金、白银,再变为金本位制,再变为布雷顿森林体系,最后终于演变成了目前的这种彻底的法币体系。

从美国宣布美元脱钩黄金那一刹那起,我们的这个世界与以前的世界就已经截然不同!

以前,人们必须依赖于诚实的劳动才能获得金钱,而金钱本身也是人类真实财富的结晶,当整个世界的纸币与黄金白银脱钩之后,由于只要“信用”就行,通过创造出来诸如“花未来的钱”、“花明天的钱”这种概念,债务可以无限制地增加,钞票也开始无限制地印刷……

连世界货币的核心——美元都不绑定黄金了,其他哪个国家政府还会傻到把自己的纸币绑定黄金或者白银?更何况,脱离了黄金白银的束缚,任何一个国家的纸币数量,都由自己政府和中央银行决定,终于到了他们可以大展身手的时候。政府不断告诉民众,通过所谓的“宏观调控”,他们可以成功实现熨平经济波动、创造经济永久增长的梦想……

天文学概念中有一种引力极强的天体,它就像宇宙中的无底洞,任何物质一旦掉进去,就再不能逃出,甚至就连光也不能逃脱,这就是“黑洞”。

尼克松总统那短短的一句声明,也意味着整个世界从那时起就开始掉入“法币”的黑洞、债务的黑洞,再无任何一个国家和个人可以逃脱这个黑洞的折磨,只有在黑洞里坠入18层地狱(全球性的恶性通货膨胀)之后,再一次重建世界货币体系,我们才能获得新生。

时至今日,无论是希腊还是意大利,葡萄牙还是西班牙,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日本还是英国,大家都在这个黑洞中忍受着债务的煎熬和炙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