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搞懂金融的第一本书
8734200000020

第20章 中国有多少钱? (1)

汇率·缘起

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尤其是2003年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动辄发生贸易摩擦以来,汇率问题不仅成了我国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诸多媒体的热点,也成了街头巷尾寻常百姓的话题。

一应专家学者慷慨激昂、粉墨登场,广大民众被撩拨得热血沸腾、义愤填膺。

要讨论汇率,不妨先说一个老掉牙的故事。

假定有2个海岛,A岛上的人们以种植农作物为生,他们一直吃白米饭和煮麦子,吃得都快吐了,从来不知道吃肉可以增强体质;B岛上的人们以放牧牛羊为生,他们一直吃肉,吃得腻歪腻歪的,根本不知道粗粮更有利于健康。后来有一天,两个海岛通航了,人们开始接触,他们都相互感叹,“哇,你们吃的东西原来都这么好吃啊”!于是他们开始交换,2袋麦子1头羊,10袋稻谷1头牛……

粮食换牛羊的贸易发生之后,A海岛的人增强了体质,B海岛的人更加健康,世界真正变得“你好我也好”——显然,基于平等自愿的交换使得原来孤立的两个海岛上的人们享受的福利都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加,是个大大的好事。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国际贸易)本质上与A和B两个海岛之间交换粮食和牛羊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也都能促进两个国家国民福利的增加,这就是为什么各国领导人都把捍卫“贸易自由”作为口号挂在嘴边的原因。

不过,两个海岛之间牛羊换粮食的交易与今天的国际贸易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毕竟,这两个海岛都处于原始的以物易物时代,现在都进入21世纪了,国家和国家之间当然要用更加高级的交换媒介来进行交换——这个交换媒介就是各个国家的钱,或者说纸币。

这里要注意一点,大家愿意接受纸片来交换商品,是因为确信自己得到对方的纸片能够购买到相应的东西,纸片本身的价值虽然很难评估,但各个国家的纸片终归代表着某个国家政府的信用,由此也代表着在市场上一定的购买力。

也就是说,大家眼睛里盯着的貌似是用来交换的各国纸片,实际上,各自心里头琢磨的是这张纸片所代表的产品和物资的价值——要不然的话,2009年的津巴布韦可就赚大发了,这个国家2009年发行了面值为10万亿元的大钞,要是和美元1︰1的比例兑换的话,一张纸就可以把美国的商品给买光!

由于各国政府的信用不同,各国钞票在各自国内市场上能够购买到的商品也大不相同,由此就产生了一美元能换几元人民币的问题,这个比值就是汇率。

既然交换的本质是为了以物易物,互相促进,“你好我也好”,可有这么一种极端情况,比方说甲国什么资源产品都有,而且物美价廉,而乙国资源产品匮乏,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出现的情况就是——乙国只能眼盯着甲国的资源和产品流哈喇子,甲国的钞票要远远比乙国的值钱,因为乙国迫切需要甲国的产品资源,它情愿用更多的产品来换取甲国的钞票以购买甲国的资源,否则甲国就不会与你交换。

有人说了,汇率不是由政府决定的吗?政府可以强行将汇率规定得很高,不遵守这个规定的人,就给他安上一个“外汇投机分子”的罪名抓进监狱……

的确,历史上很多专制政府都是这么做的,到现在也有政府这样做。但问题在于,财大才能气粗,如果政府没有“财大”(社会产品和物资很丰富)而只是“气粗”(滥施刑罚),外国人得到你的货币根本无法实现购买物资的目的,这样一来你的货币对外国人来说就毫无用处,没有人愿意用自己的货币和你进行兑换(除非你拿实际的物资),政府强行规定汇率,只会严重扭曲国际贸易,甚至造成一个国家市场经济的彻底崩溃。

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缺少制造技术,轿车、电脑、飞机及各种机械装备皆不能造,所以我们迫切需要美元在美国乃至世界市场购买先进的设备与技术;另一方面外国人拿到了大把人民币却发现在中国市场上没有什么他们需要的东西,于是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就非常不值钱,不管官方将人民币汇率规定多高,人民币兑美元的实际汇率肯定很低。

即使是实际汇率,这个比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还是以中国和美国为例,2000年以来,中国制造业逐渐崛起,变成了所谓的“世界工厂”,电视、冰箱、空调、电脑以及大多数机械装备都能够制造了,美元换到人民币,就可以买到这些相应的商品,而中国得到美元呢,也可以到国际市场上购买石油、矿产……

这时候,汇率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比方说,美元兑人民币1︰5的时候,中国国内生产一样产品,在国际市场能卖到1美元,而其全部生产成本为4元人民币,企业有20%的利润可赚,自然就会去生产。同样的产品、同样的国际价格,同样的企业,同样的生产成本,如果汇率变为1︰8,100%的利润,那企业可赚大发了,会加班加点的多生产这种产品;相反,如果汇率变为1︰3,企业每生产一件产品结果要亏掉1元钱,企业就无法支撑下去了,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提高国际上的售价,要么只能破产倒闭……

究竟多少元人民币的中国产品才能换回一美元的世界产品,这可是一个大难题。

老实说,的确是挺难的——因为纸币这玩意儿,本质上都是纸,价值谁也说不准,你能说人民币100元这张纸就一定比美元的100元那张纸的价值低,或者高吗?

不过,说难不难!要真是自由市场,根据不同国家人们生产产品的效率和数量,两个国家的人们很快就会自己搞定这个事儿!

为啥呢?

根本上来说,不同国家的人们愿意选择贸易和交换,是因为他们都想要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准,所以对于对方纸币与本国纸币价格究竟该怎样换算,大家各自有一个自己能接受的程度。

以中美两国而言,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其实是由中国对美国各类资源产品和美国对中国各类资源产品的供需决定的因为美元是世界通用货币,所以也可以说美元体系的商品价格是世界市场价格。

,换句话说,人民币汇率就是人民币在世界市场上的价格。

汇率变迁

在金属铸币时代,一般来说没有什么所谓的汇率问题,如果非要说有,那就是一个国家的金币(银币、铜币)与另外一个国家的金币(银币、铜币)的兑换比率,但这个兑换比率基本上是确定的,那就是铸币中的贵金属的含量。

人类后来习惯了使用纸币,但在金本位时代,依然不会出现汇率问题——既然每个国家的每一张纸币都代表着确定数量的黄金,那么政府所规定的纸币黄金含量比值就是两个国家纸币的汇率,肯定也是确定的。

所谓的汇率问题,只是在金本位被废除之后才出现的——比方说1914年~1922年和1933年~1944年的欧洲,都是在参战国先后废除了金本位之后才产生了汇率问题。

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核心——美元,是盯住黄金的,所以某种程度上说1944年~1971年全世界都是一种变体的金本位,虽然人们不能够真正兑换黄金,但各国货币都严格规定了各自的含金量,因此汇率也基本固定,即便有小范围的汇率波动,也不是什么问题。

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后,主要国际货币的汇率相继浮动,从此进入浮动汇率制度时代。所谓“浮动汇率”,是相对于1973年之前的固定汇率的说法,因为从那个时候起,主要西方国家的货币都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而自由涨跌,货币当局不进行干涉的汇率。

可不嘛,由于各国的纸币都脱离了黄金的束缚,不再代表固定数量的黄金,在各国政府“我的地盘我做主,根据需要印钞票”的理念指导之下,每一种纸币与另外一种纸币的价值比率自然就会经常处于变动之中。

正是由于进入了浮动汇率时代,从此以后,人们动不动就会听到美元升值、美元贬值之类的把戏了。

无论是在金本位制、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还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在固定汇率条件下,国家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是完全一致的。1946年~1971年,日元和马克长期维持和美元的固定汇率,德国和日本的经济奇迹并没有表现在汇率升值贬值上,相反,它表现为德国和日本人民真实收入的大幅度上升。

然而,浮动汇率时代可就大不一样了——某个国家不断地增印钞票,在整体汇率还没有剧烈变化之前,物价还没有全面上涨之前,你还以为他经济发展得很好呢!比方说,从1990年~1995年,由于采用了“盯住美元”的策略,阿根廷、墨西哥、巴西等主要拉美国家都取得了GDP的快速增长,结果到了1996年之后,由于债台高筑,经济危机全面爆发,人民生活水平马上一落千丈,辛辛苦苦好几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布雷顿森林体系之下,世界上大宗商品价格及国际贸易结算当仁不让地均以美元计价,即便现在变成了浮动汇率制度,但由于历史沿革下来,大宗商品价格及国际贸易依然以美元结算——也就是说,美元依然是整个世界货币体系的核心。

为了体现这种“核心”,“美元指数”这个概念就被创造出来了,其含义是通过计算美元与选定的一揽子货币的综合变化率,来衡量美元相对于其他货币的强弱。

美元指数最初设定为100.00,并以此作为基准点,如105.5点的报价是指从1973年3月份以来其价值相对于其他货币上升了5.5%。

当前美元指数的构成中,各货币的加权平均计算权重如下:欧元57.6%、日元13.6%、英镑11.9%、加拿大元9.1%、瑞典克朗4.2%、瑞士法郎3.6%。

鉴于国际货币体系陷入一片混乱中,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的会议上达成了国际货币制度的新协定,确认了浮动汇率制,并且认为成员国可以自行选择汇率制度,同时明确提出黄金非货币化,按照市价自由交易,并取消各成员国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之间用黄金清算的义务——这就是著名的牙买加协议(Jamica Agreement)。

由于失去了黄金这个定海神针,所谓的牙买加体系,说白了,无非就是各国政府印刷的纸片互换游戏而已——谁印刷得少,纸币就升值,谁印刷得多,纸币就贬值。

为了避免哪个国家恶意操纵汇率或破坏国际货币体系,由美国控制的IMF于1977年4月29日通过了一项旨在避免成员国操纵汇率的决议,这就是美国动辄指责中国所谓的“汇率操纵国”名称的由来。

浮动汇率制度有很多种,从大的分类上说有所谓的自由浮动制度(汇价自由浮动,政府完全不干预,也称为“清洁浮动汇率制”)和管理浮动(国家政府出面买入或卖出外汇,干预外汇市场,也被称为“肮脏浮动汇率制”)。

1978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正式实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这其中又分为单独浮动、钉住浮动、联合浮动、弹性浮动等多种。

比方说,咱们中国当前正在实施的汇率制度,就叫做“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有弹性的浮动汇率制度”。

改革开放之前,人民币与美元兑换比率固定在2.46,鉴于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欧美货币大贬值,因此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政府将美元和人民币汇率调整为1.5——不过,整体而言,改革开放之前的几十年间,中国大陆对外贸易额很小,人民币汇率意义不是很大。

从1981年~1984年,中国实施双重汇率制度,即除官方汇率外另行规定一种适用进出口贸易结算和外贸单位经济效益核算的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格,该价格根据当时的出口换汇成本确定为2.8,而官方兑美元汇率则逐渐由最初的1.5调整到1984年的2.3。

1985年1月,中国宣布取消双重汇率制改为固定单一汇率制度,美元兑人民币汇率设定为2.3,由于改革开放之初人民币钞票发行量增加过快,从而导致人民币币值高估,所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逐渐调低到1990年底的5.2。

在人民币汇率下调的同时,为了鼓励出口,国家提高了出口企业的外汇留成比例,按照市场供求状况浮动的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应运而生。

这样一来,调剂市场汇率与官方汇率实际上又形成了新的双重汇率,到1993年底,人民币对美元官方汇率与调剂汇率分别达到了5.7和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