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搞懂金融的第一本书
8734200000010

第10章 加息咋就这么难 (1)

钱为什么有利息?

“春种一粒粟,夏收万颗籽”,这是农作物,属于植物;猪生猪崽、羊产羊羔、马下马驹,这是牲畜,属于动物。

毫无疑问,生物有繁衍生殖的功能,这都是自然界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如果现在有一个人期望“大石头生小石头”,你说大家会不会觉得他脑子有问题?

可金钱这玩意儿也一样啊!无论是贝壳、金属还是纸币,它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不管是埋在土里还是放到什么动物的肚子里,别说放上一年,哪怕“等你一万年”,它也是不可能会给你下崽子的。

所以就要问了,谁规定了金钱一定要有“利息”?

这个问题要从财富和金钱的概念说起。

对于早期的人类来说,在种庄稼的时候,他们看到点下几颗种子,来年收获一堆谷穗;在豢养动物的时候,他们看到,牲畜养个一年半载,总会生出来幼仔。

粮食和牲畜,这正是古人们的财富——至于钱,无论是贝壳还是金属铸币,只不过是用来交换这些财富的媒介,或者说,是粮食、牲畜的一个代表。

既然无论是粮食还是牲畜,都会孳生更多的财富,那么作为财富代表的金钱,人们在借出的时候,也自然而然地想到要得到利息。

比方说,苏美尔人用mas表示牲畜的“幼崽”,这个词同时也表示“利息”。

在今天,西方语言中极为常用的“capital(资本)”这个单词,它的本意就是“牲畜总头数”或者“财富”;“pecuniary(与金钱有关的)”这个单词,则是来源于拉丁语的pecus,也是表示“一群牲畜”的意思。

也就是说,钱,因为是财富的代表,所以要有利息。

说一句所有人很难相信的话:利息这东西,产生的时代比正式的钱还要早!

在针对公元前3000年的苏美尔文明考古发掘中,人们在他们泥版记录的文献中,发现了那个时候的苏美尔人就要求按照数量来借贷粮食、按照重量来借贷贵金属,并且需要为这些借贷支付利息。到了大约公元前1800年左右,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中规定,谷物借贷的最高年利率为本金的1/3,而银子贷款按照重量计算每年利息最高为本金的1/5,债主的土地、妻妾、子女和奴隶都可以用来抵押。

古代苏美尔人的泥版文献及刻在石碑上的汉谟拉比法典

中国的“货贝”(充当货币的贝壳)产生于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00年的商代时期;而世界上最早的金属铸币,产生于公元前700年~公元前550年左右的吕底亚(Lydia)王国。

这样推算一下,利息的产生年代是不是怎么着都比钱要早?

注意,这里要区分一下利息(interest)和利率(interest rate)——利息是增殖的总量,利率则是增殖的百分比,比方说100元钱,存款1年,利息3元,利率则是3%。

自从代表着财富索取权的标准金钱产生之后,“金钱”和“利率”就成了一对孪生兄弟,各个民族在制定自己经济方面的法规之时,金钱的借贷利率都是其中极为关键的一个方面。

在历史长达3000年的金属铸币时代,钱这玩意儿和社会诸多商品并没有太大区别,少了贵,多了贱——当货币充裕的时候,其借贷利率相对较低,反之则较高。

例如,古希腊的城邦国家有一段时间经常和波斯发生战争,贵金属匮乏,社会上用钱很紧张,搞得雅典人甚至把神像身上贴的那层黄金白银都给剥下来。有些高利贷者按照每月48%的利率贷出资金,即使不考虑复利,其折合年利率也高达576%。而当雅典人彻底击败了波斯帝国之后,神庙里借贷金银的年利率就迅速降到了10%……

在古罗马社会早期,通过战争掠夺了大量贵金属财富,国家金银币充足,于是在法律中就将年贷款利率规定为本金的1/12(8.33%),实际中的贷款利率甚至低到只有4%——曾经有这么一个故事:凯撒大帝(Caesar)的朋友布鲁特斯(Brutus)试图收取殖民地萨拉米斯城(Salamis)48%的年贷款利率,同时代的西塞罗(Cicero)就提醒这个想钱想疯了的家伙,说我们的法定利率上限才是12%。

利率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决定因素,那就是中国的那句老话——借钱,要看借给谁了!

这个意思就是说,要根据对方的信誉高低,来决定自己是否借出金钱,借出金钱的时候,又要求多高的资金回报。从这个意义上说,信用,也决定了你借钱的利率。

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欧洲进入了长达上千年的中世纪时期(Middle Ages),因为王国林立,打来斗去,各个国家的经济稳定性有很大差异,这就导致了货币贷款利率存在很大不同。

比方说在14世纪,英国由于封建农奴制的盛行,经济一片死气沉沉,个人贷款常常需要支付52%~120%的年利率;同样的14世纪,威尼斯共和国由于资本主义得到了充分发展,还款记录良好,于是他们发行利率为5%的债券,销售时的价格甚至超出原有面值;同样在14世纪,当时的奥地利国家领导人长期不注重自己的信誉,长得比郭富城还帅而被称为“英俊公爵”的奥地利腓特烈三世(Friedrich III),却不得不为借款支付80%的利息!

所以,帅哥们要记住了,长得帅,并不能降低自己借钱的成本!

到了17世纪,荷兰第一个建立现代资本主义制度,政府信誉极其良好,所以荷兰政府能够以3.75%的利率为其国债融资。同一时期,尽管西班牙是开采和攫取“新世界”金银最主要的主儿,按道理应该最有偿还能力,但由于王室奢侈无度的挥霍和战争造成多次国家债务违约,信用状况很糟糕,于是西班牙王室的短期贷款利率高达40%。

可见,不管个人还是政府,都要有信用,这才可以降低资金借贷成本!

总体来看,整个中世纪期间,欧洲最普遍的借款利率一般介于8%~10%之间,部分国家或极端时期的利率也有可能降低到5%以下,或者高于20%以上。

相比之下,一直处于小农经济的古代中国,借贷的利率可谓是“高处不胜寒”。

先秦时代的著作《管子》提到,在现今的齐鲁大地,民间借贷往往是“倍贷”,也就是说,年利率是100%,此外还有“中伯伍也”、“中伯二十也”,其借贷年利率分别是50%和20%;到了秦汉时代,编写《史记》的司马迁认为,做生意中的各行各业都有20%的利润,所以借贷利率也应该设置在每年20%左右。

司马大史学家的观点实在是太过于仁慈。

实际上,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小农经济时代,政府也一向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借贷并不是一种普遍现象,只有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几近饿死的贫苦百姓才不得不选择借贷,此时的放贷方具有完全的议价权。因此,从秦汉到宋朝以前,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中国的借贷年利率一直维持在50%~100%的高位。

到了宋朝之后,随着纸币这种“廉价货币”的出现,中国的利率有所下降,但也长期保持在35%~60%之间。

由此而知,中国历史上,借贷资金的成本一直如此高昂,从事商业贸易真的是风险非常大的一种行为,大家的选择自然便是躲开这一块儿。

市场经济为什么能够从欧洲孕育,却没有在经济更发达的中国产生,你不能不说与高昂的借贷利率一点关系都没有。

近代利率史话

从“地理大发现时代”开始,贵金属的大量开采和涌入,带动了以后几百年世界范围内利率的降低,欧洲国家发行国债的利率甚至降到了5%~8%的水平。

转了几个圈儿之后,美洲出产的白银绝大部分都运到了中国,这导致中国在经历了五百年的纸币轮回之后(纸币以前是铜钱),从明朝后期开始,货币制度再度从纸币转向了实物(白银)。随着白银的大量涌入,中国借贷的利率也下降到了25%~40%之间,但相比西方国家,依然是高得离谱。

持续几千年的高利率,中国老百姓骨子里都对借钱心存恐惧,反感借贷,黄世仁和白毛女的故事也绝非虚构——借来的是一点点钱,但还回去的却都是血和肉!

鸦片战争以后,罪恶的资本主义国家又一次影响了我们中国。

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了中国之后,看到中国的利率如此之高,赶紧把他们的钱拿过来贷给中国人民,只要10%~15%的利率,一下子就把中国原来的高利贷行业给打垮了,中国沿海地区的借贷利率很快降低到了10%~15%左右。

大家还记得鸦片战争是因为什么事儿爆发的吗?

因为英国鬼子贩卖鸦片,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民族英雄林则徐给满清皇帝的奏折中为国为民更为了他的满清皇帝痛心地指出:“若泄泄视之,是使数年后,中原几无御敌兵,且无充饷之银”——意思是说,现在不禁止鸦片的话,任由白银外流,将来有一天,中国连征兵的银子都没有了。

可实际上,中英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战败,走私鸦片的事儿没人管了,尽管中国割地赔款赔给洋人们近10亿两白银,但因为看到中国借贷利息高,洋人们还是不断把白银往中国运,导致中国境内的白银实际上相比鸦片战争之前反而是大大增加了——根据资料记载,相比1840年,满清朝廷的财政收入中,到其灭亡前夕,白银的量更是增长7倍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满清朝廷岁入白银4125万两,到了清朝灭亡前夕的宣统三年(1911年),朝廷的岁入白银是30191万两。

我们的民族大英雄,对经济和货币的判断真可谓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进入19世纪以来,众多的西方国家开始实施“金本位制”,金本位制国家的货币本质上说都是黄金,货币的一致性大大促进了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也使得欧洲各国的经济发展日趋均衡,各国利率也趋向于一致,普遍都在5%左右。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严重冲击了原有的世界利率格局。

大战爆发之后,原有的货币“金本位制”解体,不兑现纸币的普遍出现,为利率升降和变化打开了另外一扇荒唐之门。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无论是英国、法国还是德国,都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而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德国通货膨胀也是发生在这一阶段。当时在德国,危机最严重的时候,工人们的工资一天要分早晚两次支付,到了傍晚,一个面包的价格等于早上一幢房屋的价值。在这种恶性通货膨胀之下,素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人创造了世界纪录——1922年,柏林交易所记载的活期贷款利率超过10000%。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在美国的领导下,世界经济领域建立了以美元为核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所有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其货币都与美元挂钩,实施固定汇率,而美元则与黄金挂钩。美元当仁不让地成为最有价值和最有信誉的货币,美元的利率也成为其他各个国家确定货币利率的标准。

由于美国有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储备,美国政府信用状况当然是最好的,自然也能够享受到最低的借贷利率。从1945年到1971年,美国政府发行的国债利率在3%~5%之间,而优质公司发行的债券也可以以4.5%的利率实现融资。

其他国家的政府和公司自然就没有美国这么优越的融资条件了,但鉴于西方国家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利率也并不十分离谱,诸如英镑、马克等发行国债和优质公司债券融资的利率大都在4%~8%之间。

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垮台,意味着全世界第一次同时滑入到不兑现纸币时代,每一个国家纸币的发行数量完全取决于这个国家政府对自身的约束程度,由此导致了全世界的纸币利率可谓千差万别。世界到了一个光怪陆离的由政府强行规定超低利率和匪夷所思的超高利率交替出现的时代。

从1970年代到1980年代,由于全世界都陷入了滞胀,借贷利率普遍暴增,尽管中央银行规定的利率只有6%左右,但西方国家的实际借贷利率却普遍达到了10%以上,连政府的国债和住房抵押贷款,其利率也升高到8%左右。

到了1980年~1981年,美元的官方拆借利息达到了惊人的20%,基本利率更高达21.5%,国债利率冲上17.3%,另一个重要的国际货币英镑也与此类似。自进入现代社会以来,除非某些国家出现恶性通货膨胀或政府多次违约,这是极其罕见的官方高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