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风水巫术的功能
20世纪初,以爱德华·泰勒和詹姆士·弗雷泽为代表的人类学家,向自己提出了一个任务:对欧洲之外的种种文明加以研究。他们发现,在这些文明之中有些突出的风俗就是大家同意被称为巫术的那类活动。作为科学的忠实信徒,他们发问:巫术的目的究竟何在?
然而风靡一时的实证哲学,决定了人类学家在这个问题上不可能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因为这种哲学无视人的情感因素,把人类经验中的一切事物都还原为理智活动,尤其是还原为和自然科学有关的理智活动。这种不无偏颇的哲学体系,使人类学家不适当地把“野蛮人”的“巫术”活动与“文明人”运用科学知识以便控制自然的活动相比较,并得出结论说,巫术师和科学家都属于同一种类,他们都力图凭借实际的应用知识去控制自然。区别仅在于科学家确实掌握了科学知识,所以他控制自然的意图可以成功,而巫术师则什么科学知识都没有,因此他的意图注定要失败。总之,巫术归根结底是一种错误,它是一种错误的自然科学,而巫术活动则是基于这种错误之上的伪科学活动。
对于以上这种把巫术当做伪科学的理论,英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兼考古学家罗宾·乔治·科林伍德(1889—1943)在1938年出版的《艺术原理》一著中,曾进行了有力诘难,他指出:“泰勒——弗雷泽理论赖以建立的依据是巫术与应用科学的种种相似之处,可是这种相似之处是非常微小的,而他们的不相似却是巨大的。巫术师本人并不是一个科学家。”因此,“如果我们接受那种看法,称他是一位不好的科学家,我们就不过是找了一个滥用的术语去表达区别巫术师和科学家的那些特征,而没有去认真分析这些特征。”在他看来,“要对巫术加以理论说明,唯一有用的方式是从艺术方面去接近它。”这是因为:“巫术与艺术之间的相似是既强烈而又切近的,巫术活动总是包括像舞蹈、歌唱、绘画或造型艺术等活动,并且它们不是作为边缘因素而是作为中心因素。”
在做了如此一番批判后,科林伍德提出了一套全新的巫术理论。他认为巫术实质上是达到某种预定功能的手段;这种功能总是而且仅是激发情感;而巫术之所以能完成激发情感的功能,是因为巫术是一种再现体系,它所创造的某种情态(在没有战斗时,战士们却挥舞长矛;在没有播种时,农民们却扛起了犁头等),再现了情感所指向的那些实际生活中的情态;由巫术所激发的情感是根据它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而给予重视的那些情感,激发这些情感为的是它可以释放那种作用,并且由具有发动和集中效果的巫术活动把这种情感提供给需要它的实际生活;总之,巫术活动像一台发电机,它供给开动实际生活的机构以情感电流。
如果没有先人之见,那么,应当承认,罗宾·乔治·科林伍德关于巫术的这些议论,还是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的,并且也是比较科学的。它打破了科学拜物教者的那种无形中把人假定为“理性动物”,进而以是否合乎理性合乎科学为衡量人世间万事万物的唯一标准的习惯做法,首先把情感因素引入巫术理论中,从而为研究一切巫术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论和观察点。以此为指导来研究风水活动中的巫术现象,我们就会对这一领域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在《乡土中国》一书里,费孝通先生不无深情地写道:“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的是‘土地’。‘土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他回忆说:“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奶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我在《一曲难忘》的电影里看到了东欧农业国家的波兰也有着类似的风俗,使我更领略了‘土’在我们这种文化里所占和所应当占的地位了。”
的确,土地是可爱的、富有的:她有着博大的胸怀,能够生育滋养万种生灵;的确,土地是伟大的、神秘的:她有着无穷的力量,可以支持承载一切重物。对于土地,自古以农为本的华夏民族有着崇高的敬意和浓烈的感情。这种敬意和感情不仅是一切风水现象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心理根源,更是各种风水巫术所要表达的最终的主要的功能指向。换句话说,风水巫术的功能无非是人类为了祈求神灵保佑,摆脱冥冥之中的大自然的所谓惩罚,而做出的一种“求情”姿态罢了。这种求情姿态犹如请客送礼一样,其本身虽然没有什么实在意义,然而于维系情感、平衡情感却必不可少。通过这种人地之间的“感情投资”,风水先生将那些“风水造化”没有达标,“宅兆既凶,又岁月难待”的人家,也带人了良好的精神状态中,使其虽处凶期,也能动土兴工;虽居凶地,也能泰然处之。从而有条件地实现了对天文、地理的超越。在这个意义上,风水巫术也可以说是一种“关系学”——“天人关系学”!
2.“动土”仪式
土地孕育着人类。
今天,我们虽然有很多通过从土壤中获取更多食物的办法,为地球上人口的增长创造了前提,而在原则上我们取得食物的办法仍以祖先的实践为基础:都依靠来自植物界和动物界的产品。即使在此“信息时代”,我们也不曾仅靠工厂就生产出有商业价值的、可以作为基本食物代替品的人工粮食,且不说这些工厂本身还需要占用一定面积的土地。今天和古代唯一不同的是,现代人妄自尊大,对于大地之母缺乏感情,只管饱吸其乳,不知体恤回报,滥垦、滥伐、滥采、滥建,结果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导致水土流失,环境恶化;而古代人则崇拜、敬仰和体贴大地之母,每有重大的“动土”行动,都要祈祷祭祀,以首先征得“她老人家”的同意、批准和保护(虽然只发生于意念世界)。他们这种谦卑的虚枉举动,到头来却赢得了大自然的尊重。这对于自类意识膨胀,一再声言不怕天、不怕地、要驾驭自然、改造自然的当代人来说,不啻是一记当头闷棒。
在过去南方诸省流传极广,几与官书做法则例处于对立地位而势力弥漫殆尤过之的《明鲁班营造正式》中的《请设三界地主鲁班仙师文》,就是一篇有关建屋架造的祈祷文告。该文告的唱喏者由匠人兼司。其中所列示的土地神即“三界地主”计有:“三界四府高真”、“十方贤圣”、“诸天星斗”、“十二宫神”、“五方地主明师”、“住宅香火”和“福德灵聪”。至于“鲁班真师”和“公输子先贤”则为匠家神,并且实为一人。鲁班本姓公输氏,名般,春秋时鲁国人,因般与班同音,故称鲁班。曾创造攻城时的云梯和磨粉的皑,又相传曾发明木作工具,故被旧时建筑工匠和木匠尊为“祖师”。这些架屋上梁祈祷文告的详细内容如下:
日吉时良,天地开张,金炉之上,五分明香。虔诚拜请今年今月今日今时值符使者,伏望光临,有事冒恳:兹据有某乡某里奉大道弟子某人(某官),据术人选到今年某月某日某时,吉方大利建造。不敢自专,仰仗值符使者贲持香信,速去速来,必当恩幸。拜请三界四府高真、十方圣贤、诸天星斗、十二宫神、五方地主明师、住宅香火、福德灵聪、鲁班真仙公输子先贤,弟子带东、前后行师父(有名称名),伏望诸圣跨鹤骑鸾,暂别宫殿之内,修车立马,来临场屋之中。既沐降临,酒当三尊。三奠杯觞,永灭灾殃,百禄是荷,万寿无疆。自此门庭常吉泰,从兹男女永安康……
三奠完毕,接着再向以上诸神拜献“财仪牲酒”,祈请他们保佑宅主人居之后家门浩浩,事业昌昌:
千斯仓而万斯箱,一日富而二日寿;公私两利,火盗双消;四时不遇水雷迪,八节常蒙地天泰;凶藏煞没,各无干犯之方,神喜人欢,大布休祥之兆;凡在四时,克臻万善……
经过了这两道程序后,最后还要举行送神仪式:
来时当献下车酒,去后当酬上马盅。诸圣各归宫阙。喏:天开地辟,日吉时良,皇帝子孙,起造高堂。凶神退。位,恶煞潜藏,此间建立,永远吉昌。伏愿荣迁之后,龙归宝穴,风徙梧巢,茂印儿孙,增崇产业。
全套仪式完成后,主家和工匠便可心安理得地开工营造了。
《请设三界地主鲁班仙师文》中的仪式主要适用于各阳宅,至于阴宅,则另有一套祭土仪式。例如收录在明代所修《道藏》中的《儒门崇理折衷堪舆完孝录》第八卷《安葬仪节》就载有“祠后土”这一仪节:“主人率执事者于所得地掘穴,四隅外其壤;掘中,南其壤。各立一标,当南门立两标。”这里,“四隅外其壤”是指在东西南北各挖一个坑穴,将土堆到穴外。“掘中,南其壤”,则是指在中心挖一坑穴,并将土堆到穴位的南边。坑穴挖好后,在东、西、北、中四个坑中分别插立一个标志,南边则插立两个标志,以确定方位。然后便开始祭祀土地之神——“后土”。司仪由三人组成,二人为执事,一人为祝告。祝告人由丧家远亲或宾客充任,并应当改穿吉服,头戴素冠。
祭祀时,在中央标志的左方面南设一供案,上摆干果酒盏,并在其左、右前方各置水盆、浴巾,以供祝告和执事盥洗。一切准备就绪后,仪节正式开始,首先司仪就位,“告者立北向,执事二人在其后”。进而,告者与执事互拜,平身。接着,二人“盥洗,诣香案前”,并由告者跪着上香,而“执事一人执酒注,西向跪,一人执酒盏,东向跪。告者取注斟酒于盏,毕,返注取盏。”然后倾倒于地。接着,再倒酒于盏,献在神位前。进而回头俯伏在左边那个执事面前听其诵读祝文。祝文是:“OO(指王朝年号——引者注)几年岁次(干支)几月(干支)、朔越几日(干支),某官某姓敢昭告于本山土地之神:今为(父则云某官某姓名,母则云某封某氏)营建宅兆于本山(某土名),某山某向,神其保佑,俾无后艰,谨以清酌脯醢祗荐于神,尚飨。”读毕,将祝文与纸钱一同焚烧。最后执事与祝告鞠躬互拜,并平身而起。至此,祭礼遂告结束。撤去祭仪台案等物后,即可破土挖穴。
以上“祠后土”的仪节原出自宋儒司马光的《书仪》,而《书仪》则是以唐开元礼为蓝本。由此可见“祠后土”其渊源之流长了(图80)。
“祠后土”并非阴宅动土时的唯一仪节。在民间,很可能还有许多其他形式的祭土仪节与之并传于世。例如广西毛南族的风水先生在墓穴破土前所念唱的汉文《占开地谟》就很有特色:
即日吉良,天地开张,焚香去请,拜白禾先生、山河地理先生、杨救贫先生、九天玄女、七十二灵神众位先生,列位圣贤,千叫万应,万叫万灵,开山动土,安葬亡人,早升天界……
一开龙头,子孙代代出公侯;二开龙身,子孙代代出公卿;三开龙尾,子孙富贵满家堂。一动土,钱粮有;二动土,子孙有;三动土,金银有;四动土,富贵有;五动土,福禄有。贵人到山,禄马到山,让安葬亡人早升天界。
十分明显,毛南族风水先生所祭祀的土地神不止一个,而是多个。并且有趣的是,和匠家把鲁班列入祭祀对象一样,风水先生也把他们的祖师——唐代著名堪舆家、“救贫先生”杨筠松摆到了土地之神中一并祭祀。这到底是想让杨筠松保佑葬家及亡灵呢?还是请他保佑风水先生自己?只有天晓得。
3.“石敢当”之类
人类文明发端于对石头的运用。
在原始社会里,石头的功用真是非同一般。它既可以打制石刀、石斧、石锄、石铲、石碾,也可以修造石屋、石墓、石城,还可以研磨成粉,配制各种药剂。由于石头在原始先民们的生产、生活中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为此,考古学家便将这一时期命名为“石器时代”。
石头的功用真是非同一般!
作为一个有科学头脑的现代人,每当我们在历史博物馆里漫游阅览时,看到石头在人类文明史上曾写下了那么光华四射的一页,尚且会感慨万千,为之而折服,更无论古人会对它崇拜得五体投地了。
石头崇拜是一种自然拜物教,它已具备宗教信仰的基本要素。在世界和我国各地,石头崇拜反映的风俗均有所不同。例如彝族的石头崇拜主要表现在生育风俗中,每年二月祭龙以后,由两个已婚无子的男性,各抱一块象征一公一母两个石神的椭圆形石头,绕树转圈;其他男青年便朝这两个人身上泼水。以此祈求石神保佑他们生儿育女。又如羌族的石头崇拜则是表现在信仰风俗中,据传说,羌族的祖先曾有过一次大流亡,其中一支,因为得到神灵所附的白石的启示而获胜,使羌族得以安居,故此,白石被视作神的象征。而至于汉民族的石头崇拜,则主要反映在建筑民俗中,这就是风水巫术之一的“灵石镇宅法”。
灵石镇宅民俗在我国由来已久。北周瘐信《小园赋》里就说:“镇宅神以蕴石,厌山精而照镜。”意思是要镇定宅神,使其常护左右,就必须于造屋时埋石为祭。又据《通俗编·居处》引《墨庄漫录》,谓得唐代大历五年“石敢当”刻石,可见此俗古已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