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第5节名人效应
在意大利的一个小镇上,一栋看起来不起眼的二层楼住宅,下面有个毫不起眼的阳台,一扇毫不起眼的木门,旁边一个毫不起眼的钟亭,却常常挤满了慕名而来的游客。每个人都要在阳台上摄影留念,年轻的恋人们还不忘在门上写下海誓山盟,因为这是莎士比亚笔下经典爱情故事女主角朱丽叶的家。
这则故事包含着一种特殊的社会效应,一种能使原本的默默无闻变成众所周知,使不起眼变成全球闻名的神奇效应——名人效应。
所谓名人效应,是指名人对大众的社会意识、社会行为的影响程度、范围和效果。名人的类型与所带来的名人效应有着莫大的关联。譬如,让一位歌星去办学,可能起初会有不少人慕名而去,但时间一长,名人效应就会慢慢淡去。但是如果由一位在教育界非常有名气的学者来办学,那些来学校读书的人求的是孩子的成长,效果自然会比一位歌星办学好得多,而且带来的名人效应也会长久存在。名人所具有的名人效应是一项无形资产,这是因为名人效应具备无形资产的大部分特征。
名人是人们心目中的偶像,有着一呼百应的作用。
一个出版商有一批滞销书久久不能脱手,便给总统送去一本,并三番五次去征求意见。忙于政务的总统不愿与他多纠缠,便回了一句:“这本书不错。”出版商便大做广告:“现有总统喜爱的书出售。”于是这些书被一抢而空。不久,这个出版商又有书卖不出去,又送了一本给总统。总统上了一回当,想奚落他,就说:“这本书糟透了。”出版商闻之,又做广告:“现有总统讨厌的书出售。”仍有不少人出于好奇心而争相购买,书很快又卖完了。第三次,出版商将书送给总统,总统接受了前两次教训,便不做任何答复。出版商仍大做广告:“现有总统难以下结论的书,欲购从速!”居然又被一抢而空。总统哭笑不得,商人大发其财。
商人利用总统的声望,大肆宣扬其书是经过总统评论的。购书者出于好奇,想知道为什么总统会觉得那本书不错、讨厌和难以下结论,所以争相购买,其中也存在名人效应。由于总统属于众所周知的人物,又被世人尊敬,所以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被人关注。商人就利用了这一点,发了横财。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有两位大学生打赌,他们寄出了一封不写收信地址,只写“居里夫人收”的信,看它能否寄到居里夫人手里。结果,这封信真的寄到了居里夫人手里。试想,如果换了一个普通人,信还可能寄得到吗?
人们对名人的追随有时比对权威的盲信更加缺乏理性。因为权威毕竟是在某个领域里有很高造诣的人,而人们对名人的追随往往和他的专业能力并无关系,而仅仅是因为把名人神化了。
南唐李后主十分欣赏女人的小脚,他宠爱的妃子为了拥有小脚,用绫子缠足,结果这种风气蔓延到全国,乃至给后世的无数中国女性带来了极其深重的灾难。
歌德失恋后写出了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轰动一时。小说是一部悲剧,其主人公维特最终因失恋自杀,写得非常逼真感人。没想到,小说发表后不久,社会上青年人自杀的比率骤然升高。这都是受到小说中主人公的感染,在心情悲观的时候模仿主人公而导致的。当然只有像“维特”这样的“名人”才会引起这种强烈的模仿效应,如果是一个普通人自杀了,肯定无法引起这种大面积的模仿,以至于当局不得不一度将此书列为禁书。
上述事例中对名人的追随和模仿是非常盲目和不理性的,而且可以看出对名人的追捧古已有之。
很多时候,人们还会利用名人效应为自己服务。在我国明朝年间,江西吉州有个名叫欧阳伯乐的秀才到省城赴考时,在行李担上插了一面旗,上写“庐陵魁选欧阳伯乐”,以标榜自己是宋朝大文学家欧阳修的后代。众考生见此便赋诗一首加以嘲讽:“有客遥来自吉州,姓名挑在担竿头。虽知你是欧阳后,毕竟从来不识修(羞)。”
现在许多企事业单位以及商场、酒店、学校、娱乐场所,大都愿意请党和国家领导人或名人雅士题写名称;很多书籍也喜欢请名人题签;有的药品、保健品的宣传资料上,常常见到政界高级知名官员的题词和接见董事长、总裁的照片,就是因为人们更容易买名人的账。还有许多人初次见面,总爱向对方夸耀自己认识某某大人物,一提到那些官居要职的人,即便攀不上亲戚,也一定要说成是自己的熟人,或曰“朋友”,或“朋友的朋友”。这些人无非是想假借名人之名为自己带来好处。
名人效应对社会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助力。但物极必反,由于名人所带来的效应是一种无形的资产,那么如何适当利用这无形的资产来获取利益就非常重要了。倘若过度依赖名人效应所带来的利益,那么得到的必然会是反效果。
如何正确对待名人所带来的社会效应呢?想要正确地处理名人效应,那么首先要了解这个名人在什么方面更能体现出名人效应,用在不恰当的地方只会有适得其反的效果。其次要准确地知道这个名人效应所能带来的利益和社会效应究竟是多少,如果心里没底,一味追求名人效应带来的金钱利益,那么这个名人也只会如昙花一现。
总之,名人效应在推进社会发展中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正确利用才能发挥出名人效应的优势,才不会陷入名人效应的泥潭而不可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