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传统下的独白
8696800000071

第71章 李敖所藏中国美术精品图说 (2)

……光绪八年,起兵部尚书,调刑部。十年,入军机,兼署吏部,充上书房总师傅、协办大学士。十五年,授体仁阁大学士,转东阁。赐双眼花翎、紫缰。……之万人直凡十年,领枢密者为礼亲王世铎,治尚安静,故得无事。及日韩事棘,之万乃先罢退。又二年,以病致仕。卒,年八十七,赠太傅,谥文达”。这一小传,说明了此公一生无灾无难到公卿。在艺术上,他工书画,尤擅山水,画史说他用笔绵邈、骨秀神清,为士大夫画中逸品,晚年笔简墨澹,弥见苍寒。

左宗棠(1812—1885年),字季高。湖南湘阴人。他考上举人,却考不上进士,一连三次都考不上。他自比诸葛亮,“喜为壮语惊众”。一再落第以后,他绝意仕进,究心经世之学,伏处田里十余年。最后机会来了,参加打太平军,以功授浙江巡抚,收复浙江、福建失地。又任陕甘总督、钦差大臣平回乱。授两江总督。再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办福建军务,以保护福建、台湾。《清史稿》说他“为人多智略”,“廉不言贫,勤言不劳。待将士以诚信相感。善于治民,每克一地,招徕抚绥,众至如归。论者谓宗棠有霸才,而治民则以王道行之”。在艺术上,他擅书法,康有为《广艺舟双楫》、马宗霍《霋岳楼笔谈》都称道他。

杨岘(1819—1896年),字季仇、一字见山,号庸斋,晚号迟鸿孱叟、藐翁。

浙江归安人。他以藐翁自号,原因在他做江苏常州知府时,曾以藐视上官被劾下台,回来做答客问,自嘲说:“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非恶谥,故改号藐翁。”他是清朝咸丰时代举人,分别在曾国藩、李翰章幕中做过平太平军、平捻的工作。在艺术上,他的隶书苍劲古拙,变化《礼器碑》而出,特色十足。他有一个最有名的学生,就是吴昌硕。吴昌硕诗“寓庸斋内老门生”就是指此。七十八岁死去,杨守敬说他书法“晚年流于颓唐,款题行书尤为俗格”,好像愈写愈退步了。

赵之谦(1829—1884年),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叔,号悲庵,别号无闷、憨寮。浙江会稽人。他是清朝咸丰时代举人,先后在江西鄱阳、奉新做知县,七品官耳,但在艺术上,却书法、绘画、篆刻三样皆精。他的书法,“七分魏(碑)三分颜(鲁公)”,在清代碑学盛行的风气里,把“北魏书”写得光芒万丈。不过,康有为却骂他,说他“气体靡弱。今天下多言北碑,而尽为靡靡之音,则叔之罪也”。马宗霍也骂他是“书家之乡愿”,说他的字“一笑横陈,援之不能起,而亦自足动人”,但一“登大雅之堂,则无以自容矣”,岂其然乎?

翁同龢(1830—1904年),字叔平,号松禅,晚号瓶庵居士。江苏常熟人。

他二十六岁考上状元,两任帝王(同治皇帝、光绪皇帝)师,位极人臣。垂老被西太后软禁在家,但他人愈不自由,书法却愈自由。马宗霍说他“归田以后,纵意所适,不受羁缚,亦时采北碑之华,遂自成家”。徐珂说:“叔平相国书法不拘一格,为乾、嘉以后一人。”杨守敬说:“松禅学颜平原,老苍之至,无一稚笔,同治、光绪间,推为天下第一。”这些评论,都站得住。翁同龢书法的特色是他出身馆阁书家,却能脱颖而出,又在碑学盛行的风气中写活了帖学,有此双赢局面,只他一人而已。

杨守敬(1839—1915年),字惺吾,号邻苏、邻苏老人。湖北宜都人。

他在科举时代赶考,先后八次名落孙山,但《清史稿》说他“其学通博。……能书,摹钟鼎至精。工俪体,为箴铭之属,古奥耸拔,文如其人。以举人官黄冈教谕,加中书衔。尝游日本,搜古籍,多得唐、宋善本,辛苦积赀,藏书数十万卷,为鄂学灵光者垂二十年。卒,年七十有七。著有《水经注图》《水经注要删》《隋书地理志考证》《日本访书志》《晦明轩稿》《邻苏老人题跋》《望堂金石集》等”。因为他在日本四年,影响日本明治以来书法极大。不过日本人的毛笔字基本上就一塌糊涂,每个字都趴在纸上,此却非杨守敬之过也!

吴昌硕(1844—1927年),原名俊,后名俊卿,初字香补,后字昌硕,七十以后以字行。亦署仓硕、苍石。号老缶、缶庐、老苍、苦铁、大聋、石尊者、破荷亭长、五湖印匄。八十四岁死后,门人私谥为“贞逸先生”。浙江安吉人。曾从俞樾、杨岘学。他是清朝末代艺术大师,诗、书、画、印,四者皆精,书法上尤精“石鼓文”,但却自言“临气不临形”。例如“石鼓文”的字呈扁方,但他却“变横为纵”,其气魄可想。又在西湖创办“西泠印社”,并为社长。日本人佩服他,为铸铜像。他八十岁后,想出门玩,家人不许,他会坐在地上撒赖,为人天真单纯,一至于此。

陈宝琛(1848—1935年),字伯潜、一作伯泉,号弢庵、一号橘隐,晚号听水。福建闽县(福州)人。是清朝进士兼帝王(宣统皇帝)师。他年轻时好弹劾大员,疏言朝政得失,与张佩纶、宝廷、邓承修并称“清流四谏”,恶之者则目为“四大金刚”。历官内阁学士、礼部侍郎、江西学政、山西巡抚、授侍读,以至太保太傅。他的诗书取法宋人,诗有《沧趣楼集》;书法走黄庭坚的路子,但却瘦硬规矩,好像他画的松树一样。他还喜欢收藏古印,辑有《澄秋馆印存》。

清朝亡国后,因为是帝王师,更是遗老之尤。他写《落花诗》,说“委蜕大难求净土,伤心最是近高楼”,可见其伤心人的怀抱。宣统皇帝搞汉奸政权,他不肯附逆,八十八岁老死林泉。

张祖翼(1849—1917年),字逖先,号磊庵。安徽桐城人。做过江苏知府。他从小就喜欢书法,除行书、楷书外,好篆、隶、金石之学,篆书宗“石鼓文”、隶书法汉隶,偶写兰竹,也刻印,印师邓石如。叶昌炽《缘督庐日记》记有“光绪十六年五月二十七日,张逖先游泰西,得美国斐原士所藏埃及残石,乃古时石椁,仅有残石二片,文字奇古,尚在希腊以前四千年。得拓本回,甚宝之”。可见此公除国拓外,还留意洋拓,并非中国本位。他原在清朝末年赴日考察新政,归入端方幕。端方被杀,民国成立,他移居上海,与吴昌硕、高邕之、汪渊若合称“上海四书家”。

陈三立(1853—1937年),字伯严、一字衍君,号蜕园、散原,世称“散原先生”。江西义宁(修水)人。他三十三岁中进士,四十三岁时,因父亲陈宝箴任湖南巡抚,他就地推动新政。戊戌政变后,与父亲同被革职。1900年父亲死后,他不再过问政治,自号“神州袖手人”。筑散原精舍于金陵,以诗文成一代宗匠。1937年冬天,恨日本侵略,以近八十五岁高龄,绝食死于北京。他的儿子陈衡恪(师曾)是画家、陈寅恪是史家;女婿俞大维是比国民党还国民党的政治家。陈三立有《散原精舍文集》留世。另有“清末四公子”之说,指他与丁叔康、吴葆初、谭复生(嗣同)四个人。

康有为(1856—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更甡,晚号天游化人,世称“南海先生”。广东南海人。他是戊戌变法的主角,失败后流亡国外十六年。民国成立后,他从先知沦为反动派,但他独行其是。

《清史稿》说:“有为天资瑰异,古今学术无所不通,坚于自信,每有创论,常开风气之先……述作甚多,其著者有《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春秋董氏学》《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大同书》《物质救国论》《电通》及《康子内外篇》《长兴学舍》《万木草堂》《天游庐讲学记》,各国游记,暨文诗集。”另有《广艺舟双楫》论书法。他本人书法气魄雄大,以魏碑体楷书笔法写行书草书,奇宕过人。

魏戫(1859—1927年),初名龙常,字纫芝、又字铁珊,亦作铁山,号匏公。浙江山阴人。他是清朝光绪年间举人。工书法,尤擅魏碑,与清道人(李梅庵)都是此道高手。他为人多才艺,除能以《龙藏寺碑》字体作蝇头小楷小如绿豆外,又擅诗词声律,且对星卜杂技、武功之类,样样全来。对胡琴、琵琶、筝、笛等乐器,昆、徽、弋、黄等戏曲,样样精通。他喜与伶人游,伶人靠他奖掖成名者不少,梅兰芳、程砚秋、余叔岩、俞振飞等,都事以师礼。六十八岁写自己墓碑之文:“其国无清,其人无名,其生庚申,其死丙丁;其籍山阴,其葬天津,后世子孙,曷视此茔。”写后八个月,与朋友笑谈后死去。

郑孝胥(1860—1938年),字太夷,号苏戡、苏龛、苏盦,别署太夷、又称海藏、海藏楼主人。福建闽县(福州)人。他五十岁前在清朝做官。1912年民国成立后,在上海卖字。1923年得同乡陈宝琛之荐,入宫见宣统皇帝,自此追随不懈。搞复辟,满洲国时任国务总理、满洲帝国时任总理大臣,因对日本态度不尽屈从,最后被迫辞职,七十九岁死去。著有《海藏楼诗》《骖乘日记》《孔教新编》。他的书法,以行书最有名,笔力坚挺,有清刚之气。沙孟海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中说他“既有精悍之色,又有松秀之趣,活像他的诗”。此论是也。

沈恩孚(1864—1944年),字信卿、心磬,号渐盦。江苏吴县人。他是1894年清朝光绪甲午举人,出道之日,正是中国忧患之时。他的途径是教育救国。先在宝山县学堂执教,日俄战争那年,东渡日本考察教育,归国任龙门师范学堂监督。民国成立后,历任民政、教育性职务,发起中华职业教育社,董理同济大学,创办鸿英图书馆,身兼东吴大学教授,且被选为上海市议会议长。八十岁时死去。著有《戊戌读书记》《字谊新诠》《易学史》《渐盦诗存》等。在蒋介石不肯抗日时,他跟马相伯、章太炎联名发表《三老宣言》,督促蒋介石抗日,此公胆识,由此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