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油源问题。1960年石油产量占美国总产量38%的得克萨斯州已被几家大石油公司垄断,哈默无法插手;沙特阿拉伯是美国埃克森石油公司的天下,哈默难以染指,等等。如何解决油源问题呢?1960年,当花费了1000万美元勘探毫无结果时,哈默再一次冒险地接受了一位青年地质学家的建议:旧金山以东一片被德士石油公司放弃的地区,可能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并建议哈默的西方石油公司把它租下来。哈默又千方百计从各方面筹集了一大笔钱,注入了这一冒险投资。当钻到860英尺深时,终于钻出了加利福尼亚的第二大天然气田。
哈默成功的事实告诉我们:风险和利润的大小是成正比的,巨大的风险往往能够带来巨大的效益。
与其不尝试而失败,不如尝试了再失败,不战而败如同运动员在竞赛时弃权,是一种极端怯懦的行为。作为一个成功的经营者,就必须具备坚强的毅力,以及“拼着失败要试试看”的勇气和胆略。
当然,冒风险并非铤而走险,敢冒风险的勇气和胆略是建立在对客观现实的科学分析基础上的,顺应客观规律,加上主观努力,力争从风险中获得效益是经商者必备的心理素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胆识结合。
害怕失败就必定必败
有的人心怀雄心壮志,但遇事不能果断地做出决定,这是因为他的心里老是想道:“如果这样做了,失败了该怎么办?”
从事独立经营的人即使一时失败了,也可以东山再起。而有些人却认为重大的失败可能是命中注定的,根据长期的处世经验,觉得不会再有出头的日子了。因此,失败以后就没有勇气去做积极的决断了。
看起来,这就是不能果敢决断的缘由。但如果调查一下,就会发现实际情况并不是如此。有些情况甚至还恰恰相反。就是说,实际上使那些怕失败而不能做出决断的人变成优柔寡断、软弱无能、做起事来前怕狼后怕虎的主要原因,正是他们信奉多年的、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养成的处世经验。
的确,以前在工薪阶层之间,流行过所谓的“三不主义”路线,即不积极、不缺席、不迟到的生活方式。这是最太平、不犯大过、保全终生工资待遇、一有时机便可爬到适当地位上去的“聪明”的处世方法。
当时,这样的处世路线在变化速度还不算太快的时代,可使一个人平安度过他的一生,但随着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变化的速度日趋加快,新的生活方式将取代旧的生活方式。
进入新时代后,作为经营者,不会再是只要不犯大错,照样可以顺利晋升的人了。今后,无才、无为便是错,你就得让位于能干之人。有才、无才将被甄别得一清二楚,各奔各的前程。
今后的时代经营者要想发展,必须树立不怕失败的信念,果断地做出决定,投身新的环境去发挥全部才能。当然,这种不怕失败,准备在万分紧迫的情况下发挥全部才能的态度,反而有可能防止大的失败,并大大提高自己的才干。
看过摔跤运动,一直会有一个印象:尽管比赛双方抱缠摔打,场面激烈,但绝少有人遭受到意外的致命伤。这是因为在平时练习时,经历了经常遭受轻伤的锻炼。同样,平时倾注全力认真做出决断的人,不但不会遭受意外的致命打击,反而能从微小的失败中吸取许多教训,养成刚毅大胆的气质。
谨慎小心,不盲目扩张
对于每一名公司经营者来说,能够荣登美国《幸福》杂志每年公布的全球500强排行榜,是他们所梦寐以求的最大心愿,因为这标志着自己事业的最大成功。但是,细心的人如果稍稍留点儿意,就会发现在排行榜中,每年都有10%左右的公司被淘汰出局,而被“新贵”
所取代。
另外,在当年中国最具活力的深圳特区,据说每年约有5000家新开的各类公司,同时也有上千家公司关门倒闭。深入分析研究,人们又可以发现,那些每年被淘汰出局的超强公司,如过眼云烟般在特区昙花一现的公司,有相当一部分是犯了“拔苗助长”、盲目扩张的商家大忌。
格兰特是美国一家着名的日用品零售公司。该公司的创始人威廉·格兰特19岁那年开始从商。他首先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一个小镇上开设一间鞋店,经过11年的精心经营,积累了一点小资本,于1906年拿出他的全部积蓄1000美元,在林恩市投资开办了他的第一家日用品零售店。由于美国当时的经济正在发展阶段,格兰特商店组织的商品适应了市场的需求,生意十分兴旺。接下来的第二年、第三年及以后各年相继在美国一些城市开设了格兰特连锁店,使其销售收入不断增加。
然而,好景不长。1968年,威廉·格兰特由于年事已高,把公司管理大权交给理查德·C·迈耶。迈耶登上董事长的宝座之后,很快就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没有认识到:任何一家商店从开业到成熟都要经过一个被消费者认识的过程;同时,任何一个公司随时随地都面临着竞争者。他没有深入调查研究,盲目增设连锁店,开始实施一项美国零售史上最雄心勃勃的扩张计划。到1974年,格兰特公司在各地的连锁店猛增至82500家,是10年前的1000倍。其扩张的速度远远超出了当时美国最大的西尔斯零售公司。平均六七个星期就新开一家商店,这种迅速扩张的做法使每一个管理人员都必须把自己的精力全部投入到新开的商店里去,他们根本无暇顾及那些老铺子,除非它们出现了问题。但是等到出了问题之后再想有效地解决它,几乎已是不可能了。
在这种情况下,格兰特公司的销售额并没有随着连锁分店的增多而扩大。相反,每家分店的平均销售额却急剧下降。新店的增多必然导致经营费用的增加,而公司销售额的下降又必然使经营成本增加,就这样,格兰特公司开始由盈变亏,连年入不敷出,所以不得不向多家银行举债,致使公司债台高筑,信誉急剧下降。在资不抵债的情况下,格兰特公司只好于1975年10月2日按联邦破产法提出破产申请,成为美国有史以来宣告破产的第二大公司和零售业中最大的破产公司。格兰特,这家庞大的零售公司,由于自己“拔苗助长”地疯狂扩张,终于无可奈何地倒闭了。
通常情况下,公司在遇到闲难、挫折时,往往能够认清现实,对自己的优势、劣势都能有清醒的认识。但是,公司在发展顺利时,则往往无法客观、全面地把握现实,这时公司决策常常比较冒进,决策目标超过公司自身能力,执行时,给公司带来很大拖累;或者由于决策目标过于盲目,很多风险没有预测、估计到,在执行过程中就会使公司陷入很大困难,甚至于破产。
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经营目标的选择不能违背其发展规律。如果一味地求快、求高,恨不能一口吃个大胖子,甚至像那位愚蠢的农夫一样“拔苗助长”,没有不失败的。
先保住基业再求壮大
1997年企业界的一件大事,就是阿信的儿子和田一夫开创的“八百伴”商业王国宣布寿终正寝,由零到亿万,结果又由亿万变回零,一时的企业神话,惨淡收场。
有人总结和田一夫的失败在于发展太快速,没有了其母亲稳打稳扎的平实精神,结果,发展就成为噩梦的先声,企业发展得愈大,愈难承受风浪,看是好看,家家八百伴百货公司面积都那样大;听是好听,可以告诉人家共有多少家分店,结果却是泡沫经济,顿成泡影。
在商业史上,由于发展过速引起崩溃的事例并不罕见,每一位创业人都要把这些教训汲取,为什么原来很受欢迎的企业,却受不起风浪,或是表面风光,背后却负债累累,为什么原来作风稳健的生意,后果却夸浮无限?这都是贪心之过。
现代商业有一个错误的价值观,迷惑了多少创业人的心态,他们在刚开始时,就崇拜那些商业王国的巨子,如李嘉诚等人,立志的时候,便想要建立像他们一样的庞大生意。但是,生意是不是愈大愈好却是一个疑问。使名字变成街知巷闻、成功信誉的象征,如佛山盲公饼、中山杏仁饼、贵州茅台酒、健力宝、长虹电视机、容声冰箱、美的电器等,建立起商誉,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必须经过数百十年的经营,得来不易,如果能够稳守,再循序发展,就容易经受得起风浪。
切记不要贪心,否则将会前功尽弃。还没有开始第一家的生意,就不要幻想开分店,就是一家店的生意有钱赚,也不表示有条件开设分店。
过去有很多着名的商店都明确表示: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现代的商业人却不固守这一套,商誉还没建立,就处处开分店,却忘了每开一家分店,成本几乎增加一倍,结果,火头愈烧愈多,却无法有效应付周转,市场也容纳不下,或因选址错误,以致整盘生意也给败了。
只此一家,别无分号。如果把生意做好,稳实一点,有利可图,就可以继续经营下去,不要急于搞其他扩展,时机成熟、资金充足时,再考虑开另一家,而开设一家新分店时,也应和开设第一家那样审慎。事实上,有些生意并不一定要开分店,如果具有特色,也有商誉,就是只有一家,别无分号,生意也不会损失,因为别人可能老远也跑来光顾。
相反,质量差,就是分店到处皆是,也会开一家关一家,开得愈多,输得愈惨。创业做生意不要心急,慢慢来,年轻时创业,还有数十年时间大展宏图,当你还没有多少钱时,做生意赚钱谋生计及改善生活当然重要,但当你的生意上了轨道以后,开始赚大钱了,事业便成为个人自我实践的过程,成功比扩大规模更重要。
决策有风险,却不是赌博
飞龙集团总裁姜伟认为:有些企业家谈不上理性,都是赌。他们的发迹大多是抓一两个好产品,或瞅住一个市场空当,然后押宝于市场促销,一举成功。这种偶然的成功似乎成为企业家的一种思维定式,在决策时具有极强的赌博性。
姜伟的话,我们这里暂且不做对与错的评判,但至少可以这样认为,办公司绝不是赌博。小公司老板的某些赌博行为,主要是源于他们与生俱来的投机欲望和短期行为。原始积累的光荣与梦想,往往使公司老板们有意无意地形成强烈的生长欲,无论在自己起家的行业,还是别的行业,认为都应该获得最大的增长。殊不知,从你创办公司的第一天开始,经营的风险就伴随于左右,成功与失败同时在向你招手。
史玉柱在1992年决定盖巨人大厦时,曾打算盖18层,但这个正确念头一闪而过,出来的方案已是38层,后来改到了54层、70层。这样一来,工期由两年延长到六年,预算由2亿上升为12亿。与其说巨人大厦拖垮了“巨人”,不如说是决策者的赌博葬送了“巨人”。
决策是有风险的,是因为市场有风险。公司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要对每一项投资进行严密的经济、技术可行性分析,进行市场调查与预测,严格控制投资风险,在生存之中求发展。是先做大,还是先做好,“小天鹅”给了我们很好的经验。
“小天鹅”当初研究新的发展战略时,周围环境正充满着一个极大的诱惑:国际、国内公司纷纷在购并、重组中多元化扩张,那份荣耀给人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方圆500公里范围内,11家外资公司的竞争对手虎视眈眈,锋头直逼又带来强烈的危机感。“小天鹅”向哪儿飞呢?
小天鹅集团总经理朱德坤意识到,“小天鹅”的对手是国际大公司,以现有的规模和实力搞多元化,未必会成功。他最后拍板认定:
在最熟悉的领域,做最熟悉的产品,开拓最熟悉的市场,先做好,再做大。分管技术的副总经理柴新建谈起实施这个战略的得益,颇有感触:“搞技术的人,最怕东张西望,摸不到边,认准‘洗’字钻下去,我们就搞出了不少名堂!”专搞一门,让小天鹅在洗涤领域越搞越精,形成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并与国际先进水平不相上下。
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一些公司的老板们一年四季高叫资金紧张,只知贷款,不管利息的高低,忽视金融风险。在资金融通上若有赌博和投机心理,其结果不但本金难以归还,连利息也无法归还。例如,陕西南郑一水泥制品厂筹借高利贷款32万元,利息高达23%,当时曾有人建议厂老板审慎考虑公司的承受能力,但这家县办小厂的决策者却置若罔闻,一年下来,公司经营状况不佳,为还债卖了公司,还差8.7万元。
还是浙江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求说得好:“防范风险也是我们企业家的事。”公司不能光是研究发展,单纯追求扩张,还要经常进行危机分析,积极防范公司经营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危机策略与应急措施,确保公司立于不败之地。
慎重考虑后再做决定
很多公司的老板处理生意上的事常常是干净利落,从不拖泥带水,但有时也为是否上这个项目而犹豫不决,甚至考虑几年的时间。
这正是俗话常说的人都具有双重性,一定没错。
我们对于来自无论何方的请求,在没有经过认真思考是否办得到就贸然应诺,是轻率而不负责任的。一旦答应就不能犹豫而应全力以赴去履行自己的诺言,这既是尊重对方,也是尊重自己。
但并非做任何事做任何决定,都能保证我们没有一点失误而绝对正确,常常在情况不明之中做出错误的决策。容易使人产生错误而被误导的情形主要有以下几种:
1.真理并非掌握在多数人手中
靠团体的意见来决策并不能保证完全正确。在讨论中,坐在会议室的人都讲同样的话并不是件好事。这里面必然有其他因素作怪。老板讲话或同事发言时,因为迫于老板的威严或不愿与同事争执而伤和气,不少人总是予以附和,讲出雷同或不痛不痒的意见。这往往会使会议主持者和决策人难以了解真实情况,靠此做决定自然会脱离实际。
正确的做法是,认真听取大家意见后,经过论证和思考,等人都走后,自己再做决定。
2.别为美妙的语言迷惑
有两个投资合作项目,一个成功的机会是80%,另一个有20%失败的可能,你选哪一个上呢?实际上这两个项目成功与失败的机遇对等,只不过前者只提成功,后者强调了失败。常理中,多数人总会选中前者,原因很简单,成功的字眼顺耳,使人兴奋。精明的销售员会用自己的口才去向顾客描述产品的优质,齐备的功能,以讲“好”来推销;聪明的顾客将不会为这表面现象和技巧所诱惑,会以他多方的观察做出自己买与不买的决定。
3.不过分迷信经验
许多商人总爱用老办法来处理新问题。实际上过去的辉煌已变为历史,不一定就适合当前已经变化了的世界,何况从来就没有常胜的将军。如果你仍用以前的框框来指导目前的生意,期望从中找到共同之处,只会使你失去许多认识新事物、把握其特殊性的机会。因此,正确的原则是:过去的经验是成功的总结,但并不一定就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