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心理学的诡计: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博弈
8680200000035

第35章 练达人生的心理智慧——帮你战胜生活中的一切挑战(3)

学会做“老二”,其实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好高骛远很可能导致走不远。学会做“老二”,是在资金有限,实力、技术及人才资源不足的阶段中一个现实的选择,是生存的需要。在与强大的对手竞争时,要避免硬碰硬,可以坚持错位竞争,寻找市场空白。例如,可口可乐始终坚持自己是适合男女老少饮用的全家型产品,而百事可乐则定位为青少年时尚饮料。

对于个人来说,当“老二”也是一种明智的做法。虽然“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是规律,每个人都希望得到最高位,想成为“老大”,但是应先想想自己有没有与之相符的实力,如果暂时还没有,就要及时调整目标。合理、客观地制定目标,并按部就班地实施,终有一天会变成“老大”。此外,即使实力具备了,也可以暂时先当“老二”,夹着尾巴做人,这样才可能会避免一些麻烦,有句童谣不是说“老大屁股大,裤子穿不下”吗?

总的来说,不论对企业还是个人,当“老二”都有以下的好处:当“老二”可以冷眼旁观老大的做法,无论成功、失败都可以为自己提供参考的素材,扬长补短,免走弯路;当“老二”可以养精蓄锐,韬光养晦,培养自己的实力,等待有朝一日厚积薄发;当“老二”可以最大限度地保全自己,勉力去做事,避免成为被枪打的“出头鸟”??

不动声色,甘当“老二”,会让别的竞争者放松警惕,等于给自己涂上了一层“保护色”,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保全。

不是教你诈

“老大屁股大,裤子穿不下。”这句童谣形象地说明,“老大”的麻烦多,在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不妨先甘于做“老二”,待万事俱备之时,便顺顺当当地成了真正的老大。

《红楼梦》第三十一回中有这么一段话:林黛玉天性喜散不喜聚,她想的也有个道理,她说:“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冷清?既清冷则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故此人以为喜之时,她反以为悲。那宝玉的情性只愿常聚,生怕一时散了添悲,那花只愿常开,生怕一时谢了没趣;只到筵散花谢,虽有万种悲伤,也就无可奈何了。

其实,贾宝玉的“喜聚不喜散”和林黛玉的“喜散不喜聚”是一回事,他们都留恋聚时的欢喜,伤感于散后的冷清。只是为了避免散后的冷清,林黛玉才觉得“不如倒是不聚的好”。

虽然贾宝玉和林黛玉是小说中的人物,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聚时欢喜散时伤感的情绪,也是相当普遍的。心理学家发现:人的情感像大海的波涛一样变化,起伏、涨落都遵循一定的规律。在社会生活中,人的感情在受外界刺激的影响下,因其强度的多样性和情感的正反性而呈现出多梯度性和两极性的特点。

在情绪心理学中,这种由特定背景的心理活动而引发的像钟那样向两极摆动的心理现象,被称为“心理摆效应”。而且感情的等级越高,呈现的“心理斜坡”就越大,因此也就很容易转化为相反的情绪状态。例如,此刻你感到兴奋无比,那相反的心理状态就会在另一时刻出现,正所谓“乐极生悲”。再者,情绪往“正”向摆动强烈时,心理摆朝着“负”向的挥动力往往也很大。这种心理状态巨大的变换,多发生在那些环境和角色反差较大的人身上。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难免会大悲大喜,但是长期的剧烈的“心理摆效应”会对身心造成不良影响。所以我们应该学会缓解甚至消除其负面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心灵的淡然,才不会出现这样强烈的心理反差。

在导致“心理摆效应”的因素中,思想存在偏差,自我认知不足是关键。生活,就像一首歌的歌词所写的:

生活是一团麻,那也是麻绳拧成的花。生活是一根线,也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呀。??生活像七彩缎,那也是一幅难描的画。生活是一片霞,却又常把那寒风苦雨洒呀。??生活是一首歌,吟唱着人生悲喜交加的苦乐年华。

生活是麻,但也会拧出花。可见,没有什么真的糟糕的事情,换个角度,一团麻会是一朵花,“山穷水尽”之后是“柳暗花明”。所有的潮起潮落、聚散离合、酸甜苦辣,其实都是很自然的,何必使自己备受折磨呢?

此外,生活是缎、霞、歌,这是诗意的表达,更多时候,生活是苍白的、平淡的,不会处于激情、浪漫、刺激和甜美的理想境界,所以,不要排斥平凡的生活,平平淡淡才是真。

我们要学会体验不同生活状态的乐趣。既能在激荡人心的活动中体验激情,热烈奔放,又能在日常生活中享受平实,悠然自得。只有这样,才能在生活场景中发生较大转换时,避免心理上产生巨大的失落感和消极的情绪。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理智对情绪的调控作用。在快乐兴奋的生活时空中,应该保持适度的冷静和清醒。例如,在相聚时,“人以为喜之时,她反以为悲”,莫非林黛玉连悲喜都不分了?其实,林黛玉知道有聚必有散,为了避免散后的冷清、伤感,她故意在聚时保持冷静和清醒。林黛玉多愁善感,但在这一点上,她倒是用理智对情绪进行了调控。在情绪处于低谷时,要尽量避免不停地回顾自己情绪高潮时的“激动画面”,更不可做对比,把注意力转入到一些能平和心境或提振精神的事情和活动中去。

俗话说,平平淡淡才是真,人生需要心理的淡定,没有这种能力,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到无尽的烦恼之中。

不是教你诈

提高自己心理自理的能力。人的心理也与扫地一样,不经常打扫就是布满灰尘,而心理如果不及时自理则可能无法保持内心的平静,被无尽的烦恼所困扰。保持淡然的心态,才能从容地面对生活。

爱因斯坦小时候十分贪玩,他的母亲常常为此忧心,再三的告诫对他来说如同耳边风。在他16岁那年秋天的一天上午,父亲把正要去河边钓鱼的他拦住,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昨天我和你杰克大叔去清扫南边的一个大烟囱,必须踩着里面的钢筋踏梯才能到烟囱上去。他在前,我在后。我们抓着扶手一阶阶地终于爬上去了。下来时,他依旧走在前,我还是在后。钻出烟囱后,我们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你杰克大叔的后背、脸上全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连一点烟灰也没有。

我看见你杰克大叔的模样,心想我的脸一定也脏得像个小丑,于是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而他看我钻出烟囱时很干净,就以为他也和我一样干净,只草草地洗了洗手就上街了。结果,街上的人都大笑你杰克大叔。

爱因斯坦听罢,忍不住也大笑起来。父亲笑完后,郑重地说:“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

心理学家们发现,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能十分准确地揭示自己的特点,他们把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巴纳姆是一位广受欢迎的着名魔术师,他说自己的节目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有一个实验:你认为下面这段话适合你吗?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结果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这段话把自己刻画得细致入微。其实,这是一顶套在谁头上都合适的帽子。

可见,人要正确认识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巴纳姆效应”是导致我们出现自我认知偏差的原因。所以我们要学会避免这种效应的影响,从而能够正确认识自己。

心理学家认为,人有“缺陷”或自认为有缺陷,往往会把它掩盖起来。但是逃避是无助于解决问题的,学会勇敢地面对自我,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

要认识自己,则需要有明智和审慎的判断力,这样才可能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但很少有人天生具备这种能力,但我们可以通过收集信息来支持判断。从这个角度来说,信息越全面越客观,判断的准确性越大。

我们还可以通过与人比较来认识自己。这种比较不同于攀比,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条件相当的人做比较,对自己有个准确的定位。

很多人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往往会陷入这样的误区,需要听到恭维,而不乐意接受别人的批评。因此,拒绝选择性知觉,抵制恭维,是十分必要的。“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不要被别人偶尔说对的事情打动,就忽略了对自己的错误评价,更不要只选择自己爱听的话。

不是教你诈

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别人的优点、缺点,但是却无法正确地认知自我,这是因为我们总是拿别人做自己的镜子。而要正确地认识自己,一定要把自己放在镜子前,仔细地观察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