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一场心理博弈,毛泽东主席曾说:“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如何才能在这场人生对弈中取得胜利,那就需要我们善用心理策略和技巧,凭借自己的智慧,通过对其心理的控制和影响,让对方心甘情愿地顺服于自己,取得这场心理较量的胜利。
陈阿土是台湾的农民,从来没有出过远门。攒了半辈子的钱,终于参加一个旅游团出了国。国外的一切都是非常新鲜的,关键是,陈阿土参加的是豪华团,一个人住一个标准间。这让他新奇不已。早晨,服务生来敲门送早餐时大声说道:“Goodmorning,sir!”?
陈阿土愣住了。这是什么意思呢?在自己的家乡,一般陌生人见面都会问:“您贵姓?”于是陈阿土大声叫道:“我叫陈阿土!”?
如是这般,连着三天,都是那个服务生来敲门,每天都大声说:“Goodmorning,sir!”而陈阿土亦大声回道:“我叫陈阿土!”
几次之后,陈阿土非常生气。这个服务生也太笨了,天天问自己叫什么,告诉他又记不住,很烦的。终于,他忍不住去问导游,“Goodmorning,sir!”是什么意思,导游告诉了他是意思是说:“早上好,先生!”天啊!原来是自己搞错了,陈阿土觉得这次自己的糗可出大了,真是丢脸死了。
于是,回到房间之后,陈阿土反复练习“Goodmorning,sir!”这句话,以便能够在第二天早上体面地应对服务生。
又一天的早晨,服务生照常来敲门,门一开陈阿土就大声叫道:“Goodmorning,sir!”与此同时,服务生说的是:“我叫陈阿土!”
在陈阿土与服务生的较量中,有一种强大的力量迫使服务生改变了自己的问安方式,而这种力量就是意志力。虽然陈阿土最初的理解是错误的,但是他的坚持和坚定,使得服务生开始动摇,误以为自己错了,最终屈服于对方。这就是意志的力量,一种强大的心理力量。
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不是你被他影响,就是他被你影响,这种影响究竟会倒向哪一方,就要看谁的影响力更大一些。而能够形成强大影响力的源泉之一,就是人的意志。意志力弱的人,往往会屈服于意志力强的人,而意志力强的人则能够散发出一种威慑的力量,让对方拜服。
意志力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品质。
戴维·罗伊斯曾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意志力通常是指我们全部的精神生活,而正是这种精神生活在引导着我们行为的方方面面。”
意志力对于每个人都很重要,面对艰难的决定,离不开意志力;克服障碍和困难,也离不开意志力。意志力不仅仅能够影响到我们自身,是我们所依靠的一种内心的力量,还可以散发出强大的能量,这种能量足以去影响甚至左右别人。当人们善于运用这一有益的力量时,就会产生决心,并约束人的心理功能或身体器官对决心服从,从而在行动上展现出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意志力是引导人们行动的力量,当一个人能够在某一事件或一连串事件中表现出极大的决心与力量时,就会被认为拥有很强的意志力,意志力越强,其表现出来的决心以及行动的力度和持久性也就越大越强。
我们可以把意志力视为一种能量,根据能量的大小,人的意志力也有薄弱和强大之分。而由于意志力的强弱之别,人们所表现出来的独立性、果断性、坚定性、自制力等也都会有强弱之分。这样,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以强制弱的现象,意志力强的人其影响力也就会越大。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交往,谁的意志力越大,谁就会在交往中占据优势。只有拥有强大的意志力,才会有信念,有韧劲,有很强的威慑力,让别人屈服于自己。而没有强大的意志力,就容易失去主见,随波逐流,难以做出决断,不能坚持到底,这样不但不能够影响别人,还容易让自己陷入被动的地位。
不是教你诈
人与人之间的较量,更是意志力与意志力的较量。不是你影响他,就是他影响你,而我们要想成功,一定要培养自己的影响力,只有影响力大的人才可以成为最强者。
心理学家托马斯·莫里亚蒂曾经在纽约市的海滩上做过这么一个实验,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人的偷窃行为,观察旁观者会不会舍弃个人安全去阻止身边的偷窃者,以遏制犯罪行为的发生。
在实验中,实验人员会在海滩上随便找个人作为实验对象。开始的时候,实验人员会躺在距离实验对象大约5英尺的浴巾上,并且很惬意地听着收音机里传出来的音乐,享受着凉爽的海风。但几分钟之后,他会从浴巾上爬起来,向前面的大海走去。这时,第二位实验人员会假扮成一个小偷,他悄悄地来到第一个实验人员刚才待过的地方,拿起收音机迅速地离开现场。
可以想象:一般情况下,旁观者是不会冒险去阻止小偷的犯罪行为的。实验最终也证明了这一观点。托马斯发现,在20次的实验中,20人中仅有4人挺身而出,阻止小偷的犯罪行为,其他人都视而不见。
而后,实验者又进行了20次实验,与上一次不同的是,这次实验略有改变,改变发生在实验人员离开时。这次当实验人员离开的时候,他会对身边的实验对象说:“您好,我想去游会儿泳,麻烦您帮忙照看一下我的这些物品好吗?”当然,每一个实验对象都答应了。
这次实验的结果是20人中有19人挺身而出,成为阻止犯罪的孤胆英雄。他们中的很多人都追赶着小偷,迫使其停下来并做出合理的解释。而有的人则干脆问也不问,紧追上去,一把抢过他手里的收音机,并扬言叫警察来处理。
两个相似的实验,为什么会产生如此之大的差别呢?这可能会让很多人感到疑惑。其实,实验的结果就体现了承诺的力量。当实验者没有对物主做出承诺时,面对偷窃行为就不会有太大的责任感,即使不管,也不会受到道义上的谴责;而当实验者对物主做出承诺,答应物主的请求时,就会肩负起一种责任,要求自己说到做到,不能被对方觉得自己言而无信,于是就会为了保持言行一致,而做出一些努力。
一般情况下,人们会主动使行为与承诺保持一致,因为这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良好的品行。一个人如果言行不一,那么就会失信于人,在以后的为人处世中恐怕会很难立足。而且在人们看来,言行一致是和超凡的智力和坚强的个性联系在一起的,代表着坚定和诚实。因此,不论从哪个方面来讲,人们都非常看重保持言行一致。这无形中就产生了一种有效的心理影响力,即用人们的承诺影响其行为。一般情况下,人们一旦对别人做出承诺,就一定会尽力做到,在这种力量的作用下,不会轻易反悔自己做出的决定,即使有什么别的想法,也会极力克制,努力使承诺与行为保持一致。
这种心理效应,可以作为一种影响力武器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先巧妙地让人对你做出一定承诺,只要对方做出承诺,就会受到一种无形力量的牵制,不会轻易改变。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承诺的力量来促使人们做出某种行为。例如,某公司为了刺激销售员取得更大的成绩,在每一个阶段开始之前,都会要求销售员定下自己的销售目标,并要求他们把销售目标写在一张纸上。这个目标一旦写下来,就等于销售员对公司做出了一个承诺。于是,为了保持自己的言行一致,销售员必然会加倍努力,在规定时间之内兑现自己的承诺。最终,有效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了销售业绩。
不是教你诈
俗话说:“言必信,行必果。”这是我们为人处世的一种行为准则,它有很大的约束力,如果我们能够巧妙地使人们对自己做出承诺,那么就会比较容易达到自己最初的目的。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心理学家选了10个人,分别与他们面对面进行谈话,而在谈话期间,心理学家会尽力地讲一些比较有趣的话题来吸引实验者,同时,他还安排人在他们进行谈话的时候,给实验者打电话,看看实验者会有什么样的反应。结果发现,10个实验者虽然并不知道是什么人从什么地方打来的电话,但是都会中断与心理学家的谈话而选择去接电话,即使打来的电话并不重要,且交谈的内容也没有与心理学家交谈的内容精彩和有趣,但是再有电话打来,他们还是会接。即使不接,也不会像之前那样专注地与心理学家进行交谈了,明显变得坐立不安,因为他们心理总是惦记着那个电话是谁打来的。
相比而言,打来的电话似乎比与心理学家的谈话更具吸引力,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每一个实验者都会想,如果自己不接电话的话,就有可能不知道打来电话的人是谁,并因此错过了打电话者所带来的信息,而且一旦错过了,就可能永远也没有补救的机会了。因此,电话一响,实验者就会中断谈话而去接电话。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可能失去某种东西的想法会对人们采取什么样的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还有一点,那就是害怕失去某种东西的想法比希望得到同等价值东西的想法对人们产生的激励作用更大。如你想让对方接受你的某种建议或者要求,告诉他如果不接受就会造成什么样的损失,要比告诉他们接受以后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好处更容易说服对方。例如,某医院为了鼓励人们定期去医院做身体健康检查,在免费发放的宣传册上是这样写的:“如果你每个月都没有花时间到医院做身体检查,那么你可能就会失去一重健康保障。”而这样写,明显比写“如果你每个月都花些时间到医院做身体检查,那么你就可能会得到一重健康的保障”更能够说服人们,其效果是有明显不同的。这就是短缺心理给人们造成的巨大影响。
我们常常会说这样一句话:“拥有的时候不懂得珍惜,失去后才发现它的珍贵。”不管是对自己喜欢的东西,还是对自己来说重要的人物,这样的感觉恐怕很多人都会有。而且还有一种状况,可能一件原本对自己没有什么吸引力的东西,当有一天你将要失去它,或者你已经意识到自己很可能得不到它时,这件东西就会在突然间变得的很有诱惑力。是什么魔力让人们做出如此巨大的转变呢?因为短缺,当我们能够获得某种东西的机会越来越少时,其价值就会越发地凸显出来,变得贵重。这种“机会越少,价值就高”的短缺原理,往往会对我们的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全面的、深刻的。
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喜欢收藏一些古董等东西,而那些古董之所以价值连城,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它们稀少、罕见,不容易获得。如果类似的古董到处都是,那么它们也就不值钱了。因此,通常来说,当一样东西开始变得越来越稀少时,它就会变得更有价值。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物以稀为贵”的现象。甚至一些原本不完美的、一文不值的东西,会因为稀少,甚至唯一,而变成重金难求的珍品。例如,印刷模糊的邮票、打磨失败的美玉、两次冲压的硬币、有残缺的瓷器等,因为稀少,因为有瑕疵反而比那些没有瑕疵的物品更有价值,更受到人们的青睐。这说明,短缺因素对物品的价值会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而利用这一原理,我们则能够达到给人施加压力,使之顺从的目的。
不是教你诈
因为短缺而使获得的机会减少,这样的状况往往能够十分有效地激起人们强烈的占有欲望。而对于获得数量和时间的限制越彻底,其产生的效果越明显。利用这样的心理刺激,我们往往可以影响人们的某些言行。
有一个年轻人想学习开车,他从驾车培训公司请了一名教练,约定一起练习两个小时。在去训练场的路上,年轻人买了两瓶冰水,一瓶留给自己,一瓶准备给教练。
见到教练,两个人相互认识之后,年轻人对教练说:“今天的天气很热,您一路上还要不停地和我说话,指导我驾驶,一定会口干舌燥的,我就顺带给你带了瓶冰水。”说完就把水递给了教练。教练显然有些吃惊,却并没有说什么。
练车的时候,在年轻人的要求下,教练带着他练习了倒车、转弯等内容,而实际上这些培训内容并不该出现在这天的练习之中。因为年轻人缴纳的是60元/小时培训费,其培训内容只包括简单的上路练习。而如果要学习倒车和转弯等内容,需要缴纳的培训费用是80元/小时。按理说,面对年轻人的要求,教练本应该拒绝的,可是他不但没有拒绝,还把原来的两个小时的训练时间延长到3个小时。而这些,教练都没有额外向年轻人多收一分钱。
这是为什么呢?是什么原因让教练这样做呢?
原因其实只在于一瓶冰水。年轻人的一瓶冰水使教练感觉自己得到了关心和重视,内心产生感动,在互惠原则的作用下,教练也给了年轻人巨大的回报。年轻人给教练买了一瓶冰水,却获得了需要花240元才能得到的培训。
俗话说:“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朋友这次请你吃了饭,下次你就会找机会再请对方一次,否则心里总会觉得不安;别人在你生日的时候送了你礼物,你也会找机会回送对方一份;甚至两个不相识的人,人家对你点头微笑,你也会微笑以对。在人们的意识中,大家都认为:接受了别人的恩惠、馈赠、邀请等就有责任回报对方,就像欠债还钱一样,是“理所应当”的。
因此,在互惠互利原则的影响下,从别人那里得到好处的人,就肩负起了偿还对方恩惠的责任,不偿还,就会产生负债感,莫名地就被一种力量左右。当别人对你满脸堆笑的时候,不管你是否心情愉快,恐怕也难以绷着个脸、怒目以对。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对方的笑脸不管是表示友好,还是对你示弱,或者是承认错误,都会给你带来一种压力,使你无法再严肃地面对对方。即使你严肃对待了,恐怕你也难免会为自己的这种言行表示后悔和愧疚。这其实就是因为在人们心中,有一种互惠的力量在“作祟”。因为对方给了你笑脸,而你也应该以笑脸回报。
如果不这么做,内心就会感到不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说:“有来无往非礼也。”当别人给予了我们某些好处,或者做出了某些退让,我们就应该以另一种好处来报答他人,或者也做出一些退让,这样才会皆大欢喜,倍感心安。在这样的心理压力作用下,很少人能够无动于衷,甚至以怨报德。这就是互惠原则的巨大影响。
如果我们把这样的影响力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当中,也会产生不可思议的效果。想要获得什么样的回报,往往不在于别人想要给你什么,而是你曾经给了别人什么。当你实实在在地为别人做了一些事情,给他带去了一些好处,别人就会想法设法地来报答你为其所做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