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谋事的学问
8679200000005

第5章 中卷·孙子意谋四十二道(2)

世上之事都是相辅相成的,好可以是坏,坏可以是好,凡事我们多转一个弯,就会换一种角度看问题。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必须说透。

《老子》说:“贵大患若身。”

《孟子》说:“生于忧患。”

《孙子兵法》说:“以患为利。”

三者说的都是一个意思,那就是:人最宝贵的是忧患,是困难造就了人。

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

——《孙子兵法·势篇》

孙子这种“斗众如斗寡”的办法学问很深。孙子指出具体做法是“形名”。“形名”的意思是分形之后,再冠以每个肢体不同的名,这样对于敌人来说,就陷入了辨识与进攻的泥潭。这种办法有作伪之意,往往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是患难中的急中生智。

13借敌之势破敌

孙子说:“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因敌而制胜”,意思就是因循敌势而获取成功,这其中带有配合敌人、与敌人“合作”的意思。当然,这种配合与合作是指借敌势而破敌,不是指投敌。

借敌之势来破敌。

《孙子兵法》在说了“水因地而制流”后,马上说“兵因敌而制胜”,将自然生长规律发展为博弈规律。

所谓“兵因敌而制胜”,就是利用敌势来破敌。

比如《三国演义》中曹操百万大军汹涌南下,诸葛亮巧借曹操之势引发赤壁之战,挑动孙权与曹操大战,刘备一方则于中取便,最终战胜了曹操,并顺势夺取了孙权的一大块地盘,成为最大赢家,这就是“因敌而制胜”,也就是“借敌破敌”。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

——《孙子兵法·势篇》

月亮借日光而明,上将借敌势而成。敌势越猛,造成的空间越大。

14水理论

《孙子兵法》说:“水因地而制流”,意思是水善于利用地形来控制自己的流动,不争高、不争流,所以能流得远、流得大。

我们舀一瓢水泼在户外的斜地上,就会发现水是有生命的,它像一条蛇,像一个幽灵,像一只聪明的小动物,知道避开不好走的地方,一路绕来绕去,分叉、分流,最终汇合成一股泉水流走。

我们如果轻放一块小石头在一群正在忙碌搬家的蚂蚁中间,就会发现蚂蚁们很聪明,极少从小石头上爬过去,而是都从左右两边绕行,非常懂得节约力气,其流速不减,看来是懂得“水因地而制流”的道理。

不但动物如此,一切植物也在模仿水的流动,懂得避开阻碍作曲线式发展。

孔子因此发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可以称作“风理论”。

古希腊智者泰勒斯则发现“万物皆水构成”。可以称作“水理论”。

这两种理论都揭示了万事万物善于避势,并且善于借势生长的深刻原理。

《老子》说:“上善若水”。又说“水善利万物”也是这个意思。

《孙子兵法》此处讲的“水因地而制流”则比以上三种理论更多了一层意思,即水不但能避势、借势,它还能“汇势”,将小水汇成大水,从而形成巨大洪流,产生巨大能量。

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孙子兵法·势篇》

江河不竭,不仅因为一路吸收外围组织,更因为它能自己找路、找出口。很多河向沙漠流去,只好干涸,真正的河当如长江,一路斩山劈石,又能曲折居下,所以能浩荡进发,至于东海。

15借敌之势重在卸力

“借敌破敌”必须寻找到卸力点与着力点,否则只会借来敌势引火上身,麻烦更大。

一般说来,“借敌破敌”的着力点在“手上”,指要紧握手中武器。《易经》云:“震惊百里,不丧鬯匕”,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借敌破敌”的卸力点在“肩上”,指先扛一段时间,再顺势卸下。如果不扛就谈不上卸了。刘备把曹操大军一路扛走,一直扛到东吴,一下子把曹操大军甩给了孙权,其劲道非小。先受力,再卸力。

卸力之时要猛也要缓,最好让对方觉察不到。刘备借自己被曹操打败之势,把曹操大军甩给了孙权,这样曹操与孙权都没有觉察到刘备的用意,刘备以自然状态成功卸力。

有经验的家长在哄婴儿睡觉时都懂得“一哼二抱三走动”,婴儿在歌声中慢慢就会睡着,在大人臂弯里感觉像在小船中,非常舒服。等婴儿睡熟了,才能放在床上,过渡一下才不会惊醒婴儿。如果一开始就把婴儿放在床上,婴儿很难睡着。这条育儿之道可以说明“卸力”的道理,要点就是“先抱后放”,过渡一下。

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孙子兵法·势篇》

孙子讲的“战势”,指战争的形势。再乱的局面也分进退,再险的场合也有明暗生机。孙子兵法最讲究奇正之道,一句话:执正道以变奇道,就攻势无穷。

16好事都在暗中进行

李白有句诗:“采珠勿惊龙,大道可暗归。”说的是凡事要暗中进行。

夫龙者,纵横四海,吐纳风云,变则为乾坤,动则为世界,其神化之术大矣。如果我们在龙醒着时要采走它嘴里的宝珠,那只会自己找死。所以,要采珠就必须等龙睡熟才能轻轻上前。龙也要睡觉,并且龙睡觉像所有的动物一样爱张着嘴,这时去采珠其实不难,关键要等龙睡熟。一条睡熟的龙不过是条冬眠的蛇,并不可怕。龙一旦睡熟它就不神奇了,它身上的法术就会暂时自行消失。这条“采珠勿惊龙”的道理可以说明“卸力”的另一方面:

卸力时要多等一等,一直等到对方不在状态时才能下手。

“采珠勿惊龙,大道可暗归。”这手法玩阴的就是窃国大盗袁世凯一骗清帝逊位,二骗孙中山共建民国,可称高手。

《庄子》云:“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袁世凯窃国于非常之时,玩弄新旧势力于股掌,虽然命不长,只当了八十几天皇帝,但其手法客观上讲是高明的。说穿了也就是“借势借力”。

清末王室败,袁世凯以北洋之师“捍卫”王室,当然能受重用。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趁机请清帝逊位,理由是“保我大清不败”。逊位了当然不会再败,清王室没有兵权,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只好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紧接着,袁世凯以逼退了清帝为功,要与孙中山分天下。孙中山考虑到应避免更大波动,答应与袁世凯共建民国,并让袁世凯当总统。袁世凯又成功了,过了段时间原形毕露,要当皇帝,结果被天下共讨之,身败名裂。人们这才知道这家伙的本来面目,同时为他的城府之深、手腕之高明感到震惊。

这招:“借力卸力”,或云“借势造势”,正是《孙子兵法》里讲的“兵因敌而制胜”的关键所在,有为君子,应细细揣摩之。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孙子兵法·势篇》

孙子此处讲“循环”,不是与对方来回拉锯,没完没了,而是指暗中进行多次进攻,环环紧扣,势如连环。就像玩九连环,自己能解,别人不能解。但再笨的人玩久了也无师自通,因此要抢在对方没明白时就下手。

17不一样的做法才有不一样的效果

孙子说:“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不趋”指不去,“不意”指没想到。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去别人还没去的地方,从别人想不到的角度进攻。世上之事没有意外与侥幸,有的只是或明或暗的规律。所谓“意外”其实都是规律使然,能知其规律就能应对意外,并为对手制造意外。

出乎意料才有震撼效果。

群众的眼光是浑浊的,因为他们看的东西太多了,只有极浓极艳或极空极淡的事物才能在闹纷纷的环境中跳出来,从而吸引群众的眼球。

同时,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因为他们见多识广,知道什么是好货。只有内外兼修的产品才是成熟消费者的选择对象。

要想吸引眼球就要在新奇上下功夫,就要出人意料,就必须与众不同。比如大街边上有一长排柏树,悠然插一株柳树进去,当然醒目。

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

——《孙子兵法·势篇》

鸷鸟,猛禽。疾,快。毁折,毁坏。节,有节奏。孙子这话是说猛禽之所以能一冲下来就有极大的破坏力,是因为它在飞、腾、冲、割四大步骤中,都有节奏。节奏产生力量,大节奏产生暴发力。节奏致变奏,不一样的做法效果大异。

18进攻强敌的薄弱环节

《孙子兵法》讲“出其所不趋”,隐含一个很深的智慧。在古代战争中,往往是蛮干,死伤极大,胜负难分。这种蛮干的方式渐渐为高明的将领抛弃,他们领悟到大部分时候都可以智取,肉搏只是打仗的一个环节,绝不是全部。

《孙子兵法》总结前人经验,提出要“出其所不趋”,意思是进攻敌人的薄弱环节,这种在现在看来是常识的智慧其实是非常的智慧,因为它避免了以下三个危险:

一、避免开始就遭遇强敌,损兵折将。

二、避免与对方同归于尽。

三、避免把时间拖得太久,战场摆得太开。

仅此一条“出其所不趋”就能让人避开以上三大危险,可见这个道理不是一般的管用。

用凑热闹的方式打仗简直弱智,只有学会从冷僻处进攻的人才是真正的玩家。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

——《孙子兵法·势篇》

“斗乱”,指与乱敌相接。“不可乱”,指不可自乱阵脚,要稳住、钉住。具体做法之一就是在战场上学会休息,热闹处不妨歇手,看看再战。

19抢好地盘才能以逸待劳

孙子说:“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敌者弱。”

“佚”就是逸,前一句意思就是以逸待劳,后一句意思就是被敌方占了主动,疲于奔命。做事一定要占主动,抢占“战地”,才能以逸待劳。

抢先下手可以吃到独食,即使吃不到独食也能吃到头食。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最有口福。同样地,抢先占领海滩的人当然也能捉到最多螃蟹。

海滩上螃蟹多多,第一个抢占海滩的人就可以捉到更多螃蟹。

《孙子兵法》揭示的“劳逸之道”的第一条原理就是占先机,占地利。很多事情开始时要不怕麻烦,动作要快,这样才能赶在人前,一劳永逸。如果被人占了先,往往就只能吃剩食,所得很少。

所谓“战地”就是市场,竞争与博弈是无所不在的。

善战者,求之于势。

——《孙子兵法·势篇》

孙子最强调“势”,“势”分“得势”与“造势”,得势者即得天时,造势者不能造天时,但可以造地利,一样的可以引向人和的有利局面。

20乱走棋气死高手

棋道讲究中规中矩,章法严谨;更讲究出奇制胜,从非常角度布子走棋。

《孙子兵法》揭示博弈时要乱一点,胜算才多一点。说通俗点就是“乱走棋”。这种走法会让高手也输得很惨,当然,所谓“乱”指别出心裁,要让对方乱,自家应该一丝不乱,这样才能如谢安所讲:“镇之以静,群情自安。”

《天龙八部》上高人逍遥子布下了一个“珍珑棋局”,要天下英雄破,结果谁也破不了,一个小和尚虚竹走上前乱走一通,反而破了。此事妙就妙在一个“乱”字,乱才能破,乱就能破,乱必能破!

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敌者劳。

——《孙子兵法·虚实篇》

孙子讲只要占有空间优势,就可以布控全局。这时你要再乱都有理。乱是什么,乱就是行在规律之外,当然是很厉害的。

21切菜有道

比如切菜,心一乱就不能切好。同样的一块土豆,在大厨师手中能切出又细又薄的土豆丝,而在粗心的人手中就只能切出又粗又厚的土豆条。

大厨师为什么能切出又细又匀的土豆丝来?因为他刀功好,更主要的是他心不乱,不慌不忙反而快捷,刀刀轻,刀刀准,刀刀有节奏,所以能切出满意的效果来。

只有心不乱才能切好土豆丝。要想把土豆丝切得又细又薄,而不是又粗又厚,就必须心不乱,并长期磨练刀法。连切土豆都要心不乱,何况其他。

《孙子兵法》揭示的“治乱之道”的第二条原理就是:将整个乱局看成一个整体,就像一块土豆,然后先切片(划成大块),再切丝(深入细部)。刀刀轻,刀刀准,刀刀有节奏,就可把乱局治理得井井有条。

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孙子兵法·虚实篇》

高手布阵,能使敌随我走。这样一来,下面的事就好说了。关键在于刀轻刀准,敌人好比土豆,你要轻轻把它捏在手中,下刀不乱,才能切为细丝。

22让常规见鬼去吧

孙子说:“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

“必受敌”指在进发过程中必定会碰上敌人,“无败”指遇敌而胜之。“奇正”指运用常法与变法。正为常法,奇为变法。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奇”字。我们在正常情况下用奇法可以出新意,在异常情况下出奇制胜更是必要。

打出问题的核心,打破常规,痛下杀手。

《孙子兵法》揭示的“奇正之道”第一个原理就是如上所述:打破常规,出牌更新奇,这样就会让对方感觉自己高深莫测,从而让对方产生巨大压力,自己下臭棋。我们对常规的打破就是扬弃,而非简单求变。

打破常规——

《孙子兵法》揭示的“奇正之道”第一原理为打破常规。常规就是常识,但局限于常规必无大成。阮籍名言:“礼岂为我辈设也!”这种藐视常规的气势是非常可贵的。人类进步都是建立在“破”与“立”之上的。

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孙子兵法·虚实篇》

孙子这句名言讲做事要出其不意,才能有意料中的效果。一方面,你自己要把自己的意图坚持到底、贯彻到底;另一方面,你要把自己的意图强加于人,就要把自己的意图变成他的意图,使他“意外”地接受了一个根本不可能的事实。关键在于,你法外立法,事外行事,人外做人。这三点好好领悟。

23用核心控制整体

《孙子兵法》讲的“治众如治寡”,也是《老子》讲的“治大国如烹小鲜”之意。

整体是个体的核心与神经中枢,如果中枢涣散,将不攻自破。

当天下大乱时,大多数人一崩溃,就会形成乱流与暗流,即将冲垮一切,并引发集体自裁。

高明如大禹者,知道用“疏导”的方法治水,用一条大流引出无数小流,这样就会有序发展,不会乱流一地。

汉字“众”也体现了这个意思。

《孙子兵法》讲的“治众”也是一个自己治理自己的过程,如古人所言“内圣外王”。“外王”就是治众,“内圣”就是自己治理自己,自己修炼自己。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

——《孙子兵法·虚实篇》

“冲虚”指找准对方虚弱处进攻,“速而不可及”,指在撤退时拿出冲锋的劲全速避害。一为巧,一为笨,都是经验中的经验。此时主帅要强力发挥核心作为,说一不二,否则不能成事。

24有攻有守

孙子说:“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一味进攻必无大的成就,只有同时懂得攻守两道才有胜算,并必须学会寓攻于守,化守为攻,才不会被动。

防守的秘诀就是以退为进。

蛋糕做得越大越容易被仿造。

事业越成功越容易被拉下台。

此时,就应该寓攻于守,并化守为攻,这样可保无虞。当然,首先要暂时冷一冷,不忙于进取,先防守好再说。

进攻与防守互动——

《孙子兵法》讲的“攻守之道”的第一层意思很简单,那就是做事要有攻有守,决不能一味进攻。

一味进攻容易折断,有攻有守才能不断前进。

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孙子兵法·军争篇》

“不动如山”好理解,静嘛。“动如雷震”也好理解,进攻嘛。“难知如阴”什么意思?“阴”指阴云,夏天的云阴阳不定,可能瞬间化为乌有、晴天朗日,也可能转眼雷雨大作。“阴”是兵法精华,它可以暗藏杀机,又可以随时幻化。因此在攻守之间当有“阴”的存在。

25知己知彼还不够

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信息情报是决定生死的要害。对于己方信息要深藏不露,对对方信息要知道得越多越好。只有了解双方深浅与真伪才能有胜算。所谓“知己知彼还知天”,就是“全知”。

深入敌巢,才能获取情报。

任何时候贸然进攻都是危险的,既不知己,又不知彼,何以为战?

A.知己。

B.知彼。

C.知道双方所处环境。

所以把“知己知彼”说全应是“知己知彼还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