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生活中的心理学
8679000000064

第64章 抱怨只会让事情越来越糟

一位心理学家这样说:如果你还有时间抱怨,那么你就有时间把工作做得更好;如果你觉得抱怨已经无济于事,你就应该去寻找克服困难、改变环境的方法,如果你认为抱怨是一种坏习惯,你就应该化抱怨为抱负,变怨气为志气。

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几乎都存有“牢骚族”或“抱怨族”,他们每天轮流把“枪口”指向生活的方方面面,埋怨这个,批评那个,周围的人几乎无一幸免。在他们的眼里,任何事情都足以引起他们的抱怨,都足以让他们生气或者发怒。

偶尔抱怨,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如果你天天抱怨,而且抱怨的还都是一些很小的事情,无疑会给人留下一种“无能”的印象。在众人的眼里,一个能干之人是很少会抱怨的,如果你因为爱“抱怨”而被别人称为“无能”,岂不是一件很冤枉的事情!况且,抱怨常常会使情绪恶化,以致看什么都不顺眼,最后会使自己陷入一种自己制造出来的消极情景之中。

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陈晨和公司的其他销售员一样,拿着很低的底薪和不稳定的提成,即使如此,他们每天都还得很辛苦地工作着。当领到第一个月的工资时,他向自己的父亲抱怨说:“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抠门的老板,辛辛苦苦地为他干了一个月,他就给这么点薪水。”

一向慈祥的父亲并没有问他具体领到了多少薪水,而是问他说:“你算过没有,这个月你为公司创造了多少财富?你拿到的薪水是不是与你给公司创造的财富相称呢?”

听了父亲的问话之后,陈晨再也没有抱怨过,既不抱怨别人,也不抱怨自己。以后的日子里,更多的时候他只是在抱怨自己这个月的业绩太少,有愧于老板发的工资。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会更加努力地工作。两年之后,他被提升为公司销售部的经理,工资待遇自然提升了很多。但是他经常考虑的问题依旧是:“我为公司创造了多少价值,对得起我拿的工资吗?”

有位伟人曾经说过:“有所作为是生活中的最高境界。而抱怨则是无所作为,是逃避责任,是放弃义务,是自甘沉沦。”生活中,无论我们遇到什么样的事情,无论我们遭遇到什么样的境况,都已经是改变不了的事实,如果一味地喋喋不休,依旧是于事无补,而且还可能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糕。

但如果你能够抛却抱怨,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心态,让积极代替消极,让主动代替推诿,让承担责任代替事不关己。如此,让抱怨无处藏身,久而久之,你遭遇的境况会在你的努力改变下得到改善,而你,也将很难再找到抱怨的理由。心态改变了,外界的环境和事物也会随之改变,责任担多了,抱怨也就会变少了。

郑亮和王林就职于同一家公司,但因为公司经营不善,宣告破产,他们两个人同时失业了。这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他们之前怎么也不会想到还要再去寻找新的工作,况且,他们又没有其他别的技能。

在碰了几次壁之后,郑亮变得沮丧、颓废,他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再寻找到新的工作,不知道未来的路应该怎样走。于是,他开始怨天尤人,整日诅咒上帝的不公。

王林失业之后为了生计也不得不再去寻找新的工作。因为年龄偏大,且又没有一技之长,他始终找不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反而开始寻找别的出路。在朋友的帮助之下,他干脆做起了小生意。这是他第一次当老板,也是第一次涉足这个行业,做自己以前不想做、现在又不得不做的事情。因此,一切都得从头做起。

在创业的过程中,王林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磨难,但是他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也从不去抱怨任何人。10年之后,他已经是一家大型超市的负责人。

有一次他开车去办事,刚把车停下来,就过来一个年老体弱、衣衫褴褛的乞丐向他乞讨。王林掏尽口袋里的一些零钱,在递给乞丐的那一刻,他们两个都惊讶地发现,原来他们之前曾经是同事。那个施舍者是王林,而那个乞丐却是郑亮。

不幸和灾难说不定就会在某个时刻降临,此时,你是以消极抱怨的心态待之,还是用积极的心态去化解灾难?如果你总是抱有一种消极的心态,怨天尤人,最后可能会抱怨一辈子;反之,当你积极地去面对苦难时,你肯定会从中得到更大的益处,获取另一番收获。

生活中的心理智慧

海伦·凯勒曾经说过:“抱怨只会使心灵阴暗。”一个心态良好的人,人生词典里绝不会有“抱怨”二字,他们知道,不管自己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只有抱有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才能比别人做得更好,才能脱颖而出。所以,从现在开始,告别抱怨吧!

1.抱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是你的事情你终究不能逃脱,不管心情如何,工作都是迟早应该做的。因此,有抱怨的工夫,还不如动动脑筋想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呢!一味抱怨,只能让心情越来越糟糕,对于解决问题是没有任何益处的。

2.抱怨的人没人缘

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和喜欢抱怨的人相处。在别人看来,喜欢抱怨只能说明你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才会把一切不顺利归于种种客观因素。这样的人,只会给朋友带来负担,长此以往,别人会离你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