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生活中的心理学
8679000000017

第17章 高不成低不就,是为哪般

现代社会,工作好找,但是“好”工作却难找,这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在这种状况下,就出现了这么一大批人,“好”工作看不上他们,反过来,他们又看不上“不好”的工作,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

众所周知,现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据一家着名职业顾问机构调查显示:在2007年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中,有60%的学生是因为“高不成低不就”才与工作擦肩而过。而且,这类学生往往毕业于国家重点大学。

每年的六七月,是毕业生找工作和在职人士跳槽的好季节。但是也有很多一时找不到工作而留守在家里的人。同样,在这些“暂时没有工作”的人群中,有许多人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或者曾经在国内外知名企业中工作过。之所以一时没有找到工作,是因为在他们的意识中,再找的工作一定要比上一份好,但结果却事与愿违。

李帅在进入重点大学之前,是他所在省的高考状元。另外,上大学之后,他并没有因为自由而放纵自己的学习,他依旧很用功,因此很早就拿到了律师资格证。

大三的时候,他就希望自己毕业之后能够在一家着名的律师事务所做见习律师的工作,月薪起码应该在8000元左右。当然,他也意识到自己的要求可能有点高,但是考虑到自己学习成绩一直以来都是最优秀的,而且就读的大学又是国内数一数二的名牌大学。他又觉得自己的要求都在情理之中。

从大三下学期,李帅就试着出去找工作。他在心里想到:只要有律师事务所愿意和他签见习律师的合同,他愿意整个大四都在这家律师所当“廉价劳动力”。但是直到大学快要毕业了,他还没有找到工作。因为没有一家包括那些最普通的律师事务所在内,愿意让一个没有任何经验的人去做见习律师。

转了一大圈之内,李帅发现,虽然有很多律师事务所愿意和他签合同,但是月薪只有2000元,他实在是不能接受。因为大学的时候那些成绩没他好的同学也有不少都找到了这样的工作,甚至有的更好。结果,大学毕业之后,当很多同学都开始上班时,李帅还不得不为工作东奔西走。

现代社会,有很多像李帅一样的名牌大学毕业生,他们一味地认为自己就读的是国内一流的名牌院校,学习成绩优秀,甚至还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毕业之后一定要进名牌企业,担任公司的重要职位。他们之所以这样想,多数是因为虚荣心理和攀比心理在作怪。

作为天之骄子,他们从小到大在各方面都是佼佼者,不仅获得了很多的荣誉和称赞,也被寄予了很多期待和希望。因此,开始找工作的时候,他们就觉得自己应该找一份稳定、体面、高薪的工作。否则,不仅会觉得自己脸上没有面子,也会觉得对不起曾经对自己寄予很大希望的人。

事实是,这种虚荣和攀比的心理不仅不会带给他们什么好处,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发展。众所周知,现在的用人单位已经不把成绩和荣誉作为评判人才的唯一标准。可想而知,这些很多一心要找到好工作的“高材生”们最后还是不得不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

1975年11月15日,高中毕业的金志国开始了在青岛啤酒的工作,最初他是一个“洗瓶工”,每个月工资23元。日子从机器洗啤酒瓶时快乐的“叽里咕噜”声开始。这份工作很枯燥很苦很累,不管刮风下雨你都必须去操作,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手抓着冰冷的瓶子,或者是在寒冷的夜晚上夜班,那种痛苦的滋味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忍受得了的。

但是金志国不一样,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好高骛远,而是甘心从基层做起。正是这段经历,提高了他对环境的适应力和忍耐力,也锻炼了他吃苦耐劳的能力,为他以后成为总裁奠定了基础。终于,30年过去了,当年的“洗瓶工”如今已经是青岛啤酒的副董事长、总裁;也从当年的“小金”升级到“老金”。

很多人对金志国的成功充满了好奇,其实他成功的秘诀就在于“甘心从最低层做起”。这就给了当代大学生一个启示:你的职业生涯刚刚起步,职业竞争力还仅仅只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因为缺乏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就必须从企业的底层开始做起。

生活中的心理智慧

高不成低不就这样尴尬的境地,常常使徘徊在职场外的人焦躁心烦、失落孤独。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呢?心理专家给我们提供以下建议。

1.认清自己的优劣势

对于一些应届毕业生来说,不管是在求职还是在工作的过程中,都应该摆正自己的位子,看清自己的劣势所在,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位。如果急于去应聘高岗位,结果可能就会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现象的产生。

2.放弃攀比心理

适当地拿自己和别人去比较,这种攀比心理可能会成为你振作和前进的动力;但病态的攀比心理就会变成生活和工作中的一种负担,束缚着你的前进。所以,接受不能改变的,改变所能改变的,放平心态,找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