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皇权背后的女人
8670500000024

第24章 萧燕燕(1)

铁马红颜

她年纪轻轻便当上了太后。她文能治国,武可安邦,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英姿勃发的铁马红颜形象,并且永远传于后世。她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女政治家——辽国萧太后。

萧太后是一个传奇,是一个神话。在她以前辽国虽然已经经历几世君主,但数代君主的政绩都平平无奇,并没有大的建树。而她,一个女流之辈,却让辽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她是中国历史上最能征善战的后宫人物。当她指挥着千军万马纵横驰骋在沙场上时,那种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那种气定神闲、泰然自若的大家风范,也会让男儿汗颜。她的确称得上是响当当的女中豪杰。

二十七年!辽国一共存在于中国历史也仅仅才两百余年而已,而萧太后却在这段历史上活跃了二十七年之久。她把一生都献给了辽国的发展。正是她,将辽国推向了空前强盛的历史时代。她是一个充满光辉的人物,也是一个有着传奇色彩的女杰,同时她在中国历史上也留下了属于她的一段不可磨灭的篇章。

从草原“细娘”到金戈铁马

辽国原是契丹族,后来改称鲜卑,又称东胡。东晋建元二年(344年),鲜卑被分离出了一部分,分离出的部分便称契丹。他们起先一直过着游牧生活,以部落为一个集体,部落的首领叫做“大人”,八个部落的“大人”再选一个最高首领,称为可汗,一般是三年一选。

辽神册元年(916年),契丹的英雄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八个部落,又控制了邻近的几个民族,便宣布称帝,定都上京(位于今内蒙古巴林左旗附近)。十年后,耶律阿保机去世,经过了几次皇帝的变更,皇位终于到了耶律贤手里,即辽景宗。而他的皇后,正是本文的主人公萧绰。

萧绰的小名叫燕燕,所以许多人喜欢这样称她为萧燕燕;同时还有的史书上称之为叶叶或雅雅克。她出生于辽第四代国君穆宗应历三年(953年)五月。其父萧思温,乃是辽太宗耶律德光的驸马都尉,萧思温父亲忽没里是宰相敌鲁的本族弟弟。萧思温从小就喜欢研读各类书籍,学问非凡。后来在辽国任群牧都林牙,可能是因为他喜欢读书的缘故,于是更喜欢把自己打扮成儒雅之态,手里还常常持有一把梳子。他的这身装扮可谓是辽国人中的一道景观,因为契丹民族具有豪放粗犷的个性,忽然冒出一个如此细腻之人,倒极为罕见。萧思温到底会不会领兵打仗,是军士们都疑惑的一个问题。可是碍于他是当朝驸马,大家也不敢多言。不久之后,萧思温又做了南京留守,驻防幽州。后来当后周柴荣北伐之时,萧思温非常慌张,但知道自己重任在身,又不得不面对眼前的险境,便只好硬着头皮出击。巧的是,当他赶往前线后,柴荣病于军中,并在不久后病死。于是萧思温竟“大胜”而归。不久后他便被召回京城,参与国政。在辽穆宗时期,他一直参执国政,只是未有什么功绩。萧绰的母亲是辽太宗耶律德光的长女——燕国大长公主吕不古。由于出身显赫,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吕不古自幼便聪明伶俐,机敏过人。萧绰便是在这样的一对佳偶的结合下出世的。

由于父母都喜欢读书,萧绰便也继承了这个爱好,她自小便受精读史书的母亲的影响,接触中原文化,对封建经济与文化都有一定的了解。萧绰有两个姐姐,长相都很普通,做事也十分马虎草率,唯有萧绰不但天生丽质,同时在治学与劳动上都非常认真,显出了她突出的一面。例如,有一次,萧思温特意观察了一下几个女儿扫地的过程。他发现,其他女儿干得都比较随意,也没太细致地去扫,只扫了几下就草草了事,而只有萧绰整个扫地的过程显得非常认真,地面也被她打扫得非常干净。萧思温非常高兴,认为这个女儿将来一定会有出息,也时常夸奖她将来可以成大器,于是便在对她的培养上投入了更多的精力,这也为她将来的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应历十九年(969年)二月,辽穆宗耶律璟在怀州黑山打猎时,因射杀了一只狗熊,便饮酒庆祝,喝得大醉。于是,他在夜里便被近侍小哥、花哥及厨役辛古等刺杀。在萧思温的帮助下,耶律贤连夜赶到怀州,在耶律璟的灵柩前即位,即为辽景宗。耶律贤一登位,便封萧思温为魏王、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

此时的萧绰随着年龄的增长,不但才学更加卓越,长相也是颇为出众,在草原上显得非常突出,被草原人称为“细娘”——契丹人对绝色美女的称赞。她的名气很快便传到了景宗耶律贤的耳中,他本就是个没有大志的国君,平日里只会沉湎酒色,听说如此女子他岂能放过?于是他便在封过萧思温后,立萧绰为贵妃,不久后又立为皇后。萧绰年仅十七岁便受此位,也为她施展才华提供了很好的机缘。而景宗本就是个平庸之君,加上他年幼时亲眼见到耶律察割叛乱杀死他的父母,他自己当时被御厨尚食官刘解里用毛毡裹住藏到柴草堆里才侥幸逃得一命,但他却从此受了惊吓,于是年长后也体弱多病,偏偏又不懂得爱惜自己的身体,而是随意放纵,他的身体便越来越虚弱。于是,萧绰便在主持好后宫的事务之后,帮他出主意,写批答,管理朝政。景宗得萧绰相助,发现她不但美丽,而且聪明有才学,心里非常高兴,便时常请她帮助管理朝中之事。后来他的病越来越重,已经不能坚持上朝,便彻底把朝政大权给了萧绰理,这便给了萧绰一个发挥自己才干的绝佳良机。

因其美貌而得入宫机缘,因景宗才疏而获执政之机。历史便这样赐予了这位奇女子以机遇,才使得她的才华拥有了充分施展的空间。好兆头!

辽国前几代君主机政时期便长期存在着激烈的矛盾与斗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矛盾也越来越明显,朝中随时都会有斗争出现。同时,辽国周围的环境也是不容乐观的。西夏、高丽、女真都在敌视辽国,而南面的大宋,更是一个让人不可小觑的强大敌人。面对这种形势,萧后感觉自己的任务更加艰巨。

不久之后,萧思温因权力过大而被刺杀。萧后心下悲痛,却仍然坚持专心管理朝政。她首先安排一代名臣耶律贤适继任父亲的职位,同时重用了许多有着非凡才干的汉族及契丹族官员,其中包括耶律斜轸、耶律贤适、耶律休哥、乌珍、女里、韩匡嗣等大臣,分别给他们要职显位,同时将朝廷旧制进行了一定的改革,让内政能够更加稳固。于是,在面对辽国不断出现的各类斗争时,她便拥有了主动权,并且不断地取得了胜利。同时,她在治国上大力借鉴汉族的优秀制度与生产方案,在军事、农业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加强,不断改善与周围国家的关系,以图将来再伺机进取。她的所有作为与想法,都获得了全体朝臣的认可,这也表现出了她非凡的领导才能与卓越的执政能力。而那时,她的年龄还不足二十岁。

在法治方面,萧后对待所有人都是一视同仁的。辽世宗的遗妃卓琳和普格,因在家中密施厌魅巫法,萧后不顾朝臣的拦阻,立即处死,决不容情!后来她发现将军萧神睹参与谋反,便也立即斩首。萧后铁面无私的大名立即传遍了整个国家,于是所有人都不敢再轻易触犯法律,使得国家上下更显稳定。另一面,她坚持让朝臣自由上书,向她提供好的提议。只要提议有理,她便立即采纳。这样一来,国家在稳定的前提下逐渐改变了原来的面貌,同时逐渐进入了发展时代。

此时的萧后,俨然是一个真正的执政者。其能力、魄力与执政思想在历代辽国君主里都是非常突出的。而这一切对于她,还只不过是一个开始。

保宁八年(976年),景宗为了把更多的权力交给萧后,便“谕史馆学士,书皇后言亦称‘朕’暨‘予’,著为定式”。这样一来,她便正式进入了政治舞台,成为了辽国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而景宗自己则几乎完全放弃了朝政,过上了自由快乐的日子。

这时,宋朝的皇帝宋太宗赵光义已经灭掉了辽国旁边的北汉,接下来又把矛头指向了辽国。在连克几城后,宋太宗便欲乘胜收复幽州。可宋太宗却忽略了一件事,他虽然打赢了数仗,现在的辽国却并非他想象中那么弱,更不是他一举便可以攻得下来的。再加上将士们由于一直在打仗,身体也非常疲惫,这样也为他们的失败埋下了种子。

辽国幽州是军事重镇,又是辽国的南面门户,当时由韩匡嗣之子韩德让把守。面对宋朝的突然进攻,萧后当然知道形势的严重性,便立即派耶律休哥率五院部精锐前往救援,同时命耶律斜轸在昌平得胜口设伏。引宋军主力出来后,辽军又派一支精锐军队袭击宋军背后,结果将宋军打得大败,宋太宗也受了伤,宋军死伤无数,遭遇惨败。辽军一直追击宋太宗到涿州方才罢手。

萧后并未因一时之胜而掉以轻心,她不断操练军队,还专门挑选了一支精锐之师,严加训练,后来她屡次带领这支军队出战,皆以胜利告终。

第二年,萧后为了避免宋朝再来进攻,决定给他们一次报复性的打击,同时也作为去年被攻之仇的一次反击。萧后再次任命耶律休哥为大将,她与景宗也随军前往,突然袭击瓦桥关。宋军守将张师在突围中战死,而援军来后,耶律休哥率精锐之师与之交战,一鼓作气便杀得宋军大败。耶律休哥一直追杀到莫州,方才作罢。此战又一次把萧后的领军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两仗,已经初步显露出了萧后的领军能力。同时,这也为她后来在战场上不断演绎的金戈铁马生涯拉开了序幕。作为国家的掌权者,领军作战成就一代女杰,这在历史上都是异常罕见的。

也需要爱情雨露的太后

乾亨四年(98 2年)九月,景宗身体再也支持不住了,终于病故,时年三十五岁。景宗临终前指定梁王耶律隆绪继位,皇后则总督军国大事。

于是,十二岁的耶律隆绪便正式登基,即圣宗皇帝。萧后成为皇太后,被尊为“承天皇太后”,统摄国政。她从这时起便开始对辽国进行了全方位的封建化改革,让辽国进入了空前的强盛时代。

虽然萧太后已经执政多年,但当时毕竟有景宗在世,如今只剩下她跟一个年龄尚幼的小皇帝,也不由得有些担忧。她现在面临的有两大问题:一个是朝中有叛乱之心的旧势力趁景宗刚刚去世而随时可能进行反扑,另一个便是宋朝或许会趁景宗新亡再度对辽国用兵。这两个问题无论出现哪一个,都是非常棘手之事。于是,她提拔耶律斜轸为北院枢密使,耶律休哥为南京(即今之北京)留守,同时提拔了有才能的汉臣,除了老臣室眆仍居北府宰相要职之位,又提拔了邢抱朴、韩德让等。萧太后让耶律斜轸与韩德让掌管兵权,于是他们二人也成了萧太后的左右手。同时,萧太后对景宗时的一些忠心的老臣也分别安排了位置,这样,朝廷便形成了完全以萧太后为中心的一个政治集团。而对于手中握有兵权却又不服管理的王公贵族,萧太后则给予了坚决的打击,彻底剥夺了他们的兵权,让隐患还未露出它的苗头便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先行下手清除隐患,加上政治集团组织得好,才没出现两派相斗造成混乱的局面,更没出现大规模的屠杀。萧太后处理此类事件的手腕,的确很高明!

统和十七年(999年),耶律斜轸病故,韩德让兼任北院枢密使。此时的他,已经总揽军政大权,而且同时也享受着许多特殊的权力,比如他可以入朝不拜。后来萧太后对他赐姓耶律,赐名德昌,再后来改封晋王,又赐名隆运。他的权力此时已经仅次于萧太后与圣宗了。他作为一个汉臣,却享受了如此多的特有权力,甚至连契丹有大功之臣也不及之,虽说在封建体制下汉臣的地位已经日渐上升,却仍然不得不称之为一件奇事。

其实这件事是有它的历史原因的。萧绰年龄尚小时,其父萧思温就曾想把仅有十五岁的萧绰嫁给大她十三岁的韩德让。这韩德让也并非等闲之辈。韩氏一门在辽代世代执掌军政大权。韩德让的曾祖、祖父自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开国时就一直跟随在皇帝的身边,并得到重用。韩家原是汉族,但韩德让的祖父韩知古少年时被掳到北方,从此韩家人在契丹族人里安了家,却没想到后来韩家人得到了君主的重用。后来,韩知古被耶律阿保机任命为彰武军节度使,总管汉族方面的事务,并协助耶律阿保机协合汉制、国制,奠定立国规制。韩知古的规划井井有条,竟深得人心。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时,他便也成为开国功臣之一。从此后,韩家人颇具权势,同时也深得耶律阿保机器重,耶律阿保机待韩德让之父韩匡嗣便似亲子一般。

后来,辽穆宗继位后,任命韩匡嗣为西南面招讨使。萧思温曾任南京留守,对韩家了解颇深。而他最看重的,便是韩匡嗣的儿子韩德让,这孩子从小便通晓汉文典籍,文韬武略样样精通,并且韩家人又如此受朝廷的重用,萧思温便有意将女儿萧绰许配给他。听说此事后,萧绰心中非常高兴。如此优秀的男子,哪个女子心中不会喜欢?只可惜,浪漫的憧憬在不久后却被无情的现实所击碎。

就在他们快要成亲时,事情发生了大逆转,景宗看上了萧绰,召她进宫,萧思温便只好解除了萧绰与韩德让的婚约,由此也为二人留下了遗憾。可是如今萧太后年仅二十九岁,正当女人的风华之龄,她即使在政治上才能再卓越,让其独守空房也算是一种不幸了。而旧时曾有过婚约的韩德让不但风度翩翩、气质阳刚,而且才能突出、儒雅潇洒。萧太后对他颇为倾心,便在许多事情上给予了他特权。

自从景宗去世后,韩德让不但在政务上辅助萧太后,而且两人无论是出行还是住宿皆行同夫妻,对外也不避讳。萧太后对凡是得罪韩德让之人全部严惩,而圣宗也像对父亲一样尊重韩德让。为了让自己独自占有他,萧太后还鸩杀了韩德让的妻子李氏。每日圣宗之弟隆庆、隆祐都要向韩德让问候起居,两人乘车到距韩德让卧帐二里远的地方就必须下车徒步而行。见到韩德让后,他们还要行父礼以拜之。他们都是出于对韩德让的自然而然的尊重。

所幸的是,朝中群臣似乎也比较认可这种关系,并没有像其他朝代出现类似的事情后便会加以反对与抵制,仿佛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是大家可以接受的。更重要的是,韩德让的确有着非凡的才能,他在治理政务的过程中发挥了突出的才干,在辽国走向繁荣的过程中,他也是功不可没的。他虽然拥有了许多特权,却并没有利用这些特权为所欲为,而是用来忠心报国、励精图治,希望辽国走向强盛。

即便萧太后形成了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政治集团,但是朝中仍然有少数反对派,她也并没有完全解除朝廷中的危机。而韩德让却知人善用,主动推荐并重用曾顶撞过他的大臣,他认为敢于顶撞自己之人其胆魄与能力皆备,便重用了许多这样的良臣,同时还协助萧太后与一些重臣建立关系,形成了良好的政治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