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生活中的博弈
8654500000039

第39章 看春秋战国 悟人生博弈(2)

从未输过比赛的国王疑惑不解,他不知道田忌从哪里弄了这么好的马。于是田忌告诉国王,他的获胜并不是因为有好马,而是用了策略。

随后,他将孙膑的策略讲了出来,齐王这才明白,还命人把孙膑召入王宫。孙膑对齐王说,在双方条件相当时,对策得当可以战胜对方;在双方条件相差悬殊时,对策得当也可以减少损失。后来,国王任命孙膑为齐国的军师,指挥全国的军队。从此,孙膑协助田忌,为齐军作战献计献策,齐军在与别国军队的战争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田忌赛马是一个经典的博弈故事,就像下棋一样,简简单单的一个统筹与搭配换来的是完全不同的结果。

从信息的角度来说,田忌赛马的故事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投机故事。首先,齐王规定了一个制度:三局两胜。但他并没有严格规定什么马和什么马比赛。孙膑意识到了这个规定的漏洞,于是利用对田忌的赛马和对齐王赛马的了解程度,钻了制度的空子。其次,齐王并不知道自己的规则已经被悄悄地篡改了,他所掌握的是不完全的信息,所以,他无法预期田忌要采取何种方式获胜。再次,田忌也只能胜出这一场比赛,因为如果有后续的比赛,齐王一定将颁布重量、速度、体力等规章来决定赛马的参赛资格。

可见,信息的掌握与战术的合理调整可以让你在博弈中出奇制胜。

吴王夫差亲自率领军队去攻打越国。越国有两个很精明的大夫,一个叫文仲,一个叫范蠡。范蠡对越王勾践说:“吴国此次决心报仇,来势非常凶猛。我们不如坚守城门,不去跟他们作战。”

勾践没有听从提议,他发大军去跟吴国军队作战。结果越军大败。

越王勾践带了五千残兵败将逃到会稽,被吴军围困。

勾践意识到自己的鲁莽。他跟范蠡说:“真后悔没有听你的话,落得这步田地。我们现在该怎么办?”

范蠡说:“按我说,咱们应该去向吴军求和。”

于是勾践派文仲去向吴王求和。文仲向夫差当面说明了勾践愿意投降。吴王夫差表示同意,但是伍子胥却坚决反对。

文仲回去后,打听到吴国的伯贪财好色,就征集了一批美女和珍宝,私下派人送给伯,请伯在吴王夫差面前讲好话。

经过伯在吴王夫差面前一番良言,吴王夫差当终于不顾伍子胥的反对,接受了越国的求和,但是勾践必须亲自到吴国去一趟。

文仲回去把此事告诉了勾践。勾践把重要的事情托付给文仲,自己便带着夫人和范蠡奔赴吴国。

勾践到了吴国后,吴王夫差安排他们夫妇俩住在阖闾的大坟旁边一间无人住的石屋子里,让勾践给他喂马。范蠡跟着像奴仆一样侍奉吴王夫差。夫差每次坐车出门,勾践都要给他拉马。如此度过了两年,夫差以为勾践已经归顺了他,就放勾践回越国。

勾践回到越国后,立志为国报仇,为己雪耻。他为防止眼前的安逸消磨掉自己的志气,就在饭桌的上方挂了一只苦胆,每当吃饭的时候,就先舔一舔苦胆,还自问:“你忘了曾经的耻辱吗?”他还不铺席子,用柴草当作褥子。这就是后来人人传诵的“卧薪尝胆”。

终于,在勾践的艰苦努力下,越国养精蓄锐渐渐地强大起来,最终大败吴国,吴国夫差自刎身亡。越王勾践一举成为当时的霸主。

越王勾践在自己的复仇道路上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取得成功。从勾践的博弈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以下几个观点。

第一,在博弈中,如果自己处于不利的局势,不妨稍作退让,从而保存自己的实力。我们曾经在“懦夫博弈”中提到过,如果双方针锋相对,都希望自己成为最后的赢家,并为此不顾自身性命的安危去做誓死抵抗。那么,你最终可能会换来英雄、勇士的称号,但可能你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所以,暂时的忍让可以让你谋取更长远的利益。

第二,勾践平庸、低微的外表下面隐藏的是一颗不平凡的心和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志气。在吴王手下喂马期间,勾践一直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把“忠实”、“胸无大志”的一面展现给吴王。因此,吴王放松了警惕,并做出放勾践回国的决定。实际上,勾践是一名善用策略欺骗的智者,他用欺诈的外表与行动蒙蔽了对手的眼睛,为自己赢得了成功的机会。

第三,吴王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当他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中时,恰恰忽略了对信息的甄别与掌握。他只看到了勾践的表面现象,而没有真正了解到勾践的内心打算。也就是说,吴王获得的是不完全信息,甚至可以说他获得的是错误的信息。正是这种错误信息,造成了他的疏于防范,最后被勾践打败,付出了沉重代价。

可见,在博弈中,适时地忍让可以为你保存实力,巧妙的欺骗可以让你赢得机会,正确地掌握信息可以让你高枕无忧。

公元前453年,晋国的几个权臣发生内部之争,智伯联合韩康子、魏桓子发起对赵襄子的进攻。

交战中,智伯决水淹没了晋阳。当时,智伯前去看水势,魏桓子和韩康子与他同车前往。智伯说:“我现在才知道水也可以灭掉一支强大的军队!”

魏桓子以肘碰了碰韩康子,韩康子又踩了踩魏桓子的脚,两人都想到,汾水可以淹掉魏的都邑安邑,洚水可以淹掉韩的都邑平阳。

回来后,智伯的族人智过对智伯说:“韩、魏一定会反叛于我们!”

智伯说:“您怎么会知道?”

智过回答说:“我是从今天攻赵而知:我们联合韩、魏一起攻赵,而赵灭亡,必祸及韩、魏。现在约定打败赵国后要三分其地,但现在赵降服已经指日可待,他二人看着水流却心事重重,没有表现出一点儿高兴的神色,这不是反叛又是什么呢?”

第二天,智伯就把智过说的那些话讲给了魏桓子、韩康子二人。他二人说:“这是有人设计谋,为赵氏说情,让您怀疑我们两家而放松对赵的攻打。请您想想,我们两家怎能放弃垂年即月得到的赵氏之田的利益,而去做那些自讨苦吃的事情吗?”

魏桓子和韩康子两人退出来后,智过进去见智伯说:“大王为何把我说的话告诉他们两人呢?”

智伯说:“您是怎么知道的?”

智过回答说:“我遇到他们时,看到他们脸色严肃而急速走开,这是因为他们知道我看出了他们的心思。”

战争到最后关头,赵襄子已经弱不禁风,于是派宰相张孟谈以朝见智伯为名而私自求见韩、魏二人,劝说二人联合攻智伯。

韩、魏二人答应此事,张孟谈又去朝拜智伯,出来时正被智过遇见。智过就进去见智伯说:“魏、韩两家又有变化。”智伯问:“何出此言?”智过说:“我刚才在辕门外遇到张孟谈,他显得很骛持并且脸上写满得意。”

智伯说:“不会吧?我已与魏桓子和韩康子立下约定,攻打下赵后就三分其地,他们绝对不会欺骗我,你不要乱讲。”

智过出来后总是担忧,就去拜见了魏、韩二人,回来对智伯说:“我看魏、韩二人色动意变,一定会反叛大王。不如现在除掉他们!”

智伯说:“我们兵驻晋阳已3年了,马上就要攻下赵而分享好处,怎么能有其他的想法呢?你不要再说了。”

智过说道:“如果不杀他们二人,就快去拉拢他们。”

智伯问:“依你看我该怎么拉拢呢?”

智过说:“魏桓子的谋臣叫赵菱,韩康子的谋臣叫段规。这两个人都能改变他们君主的想法。大王可以答应他们,打败赵后就封二人一人一座万户的城池。这样,魏、韩二人就不会再变心,而大王就得到了您想要的好处了。”

智伯却固执地说:“打败赵后要三分其地,现在又要额外多分给他们两人各万户城池,那我得到的岂不是就更少了,不可以这样!”

智过见自己的意见不被大王听取,就逃走了,并改姓辅氏。

张孟谈听说了,就去拜见赵襄子说:“我在智伯的辕门外遇见了智过,看来他已经对我有了怀疑。他进去见智伯,出来就改了自己的姓,所以我提议:今天通报,不然必有后患。”

赵襄子点头表示同意,派张孟谈去通报魏、韩二人,晚上杀散守堤官兵,也来放水淹智伯的军队。智伯的军队见水冲过来,都慌着去救水,阵脚大乱。这时,魏、韩两支军队从两侧夹击,赵襄子率军队正面进攻,大败智伯军队,智伯被活捉。

手下有远见卓识的贤能之士,愚鲁的智伯却不知道善用,最后人头落地,土地被赵、魏、韩三分了。智氏满门抄斩,唯有智过一族得以活命。

“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凡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缜密而不处也。”也就是说,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要学会保密,否则将会因此遭到伤害。在博弈中,如果你把自己的内心暴露给对手,那么对手就会借机对你实施适宜的策略,以达到击败你的目的。

如果你性情刚直,抱着必死信念来战斗,那么对方就会用计来诱杀你;如果你暴露出内心的胆怯,时时想着逃生,那么对方就会采取恐吓与追击的策略来抓捕你;如果你表现出来的是内心的烦躁与不安,那么对方就会采用激将法让你的战斗力瘫痪……总之,只要你把自己的内心暴露给敌人,他们总会用相应的策略来对付你。

这就需要学会用欺骗策略来掩饰自己的心理,让敌人捉摸不透自己的真实想法。那样,敌人获得的就会是不完全信息或者是错误的信息,如果敌人仍然想借此来伤害我们,那他们的成功率就会很低了。

此外,这一故事还体现了博弈论中的“智猪博弈”。智伯联合韩康子、魏桓子发起对赵襄子的战争。实际上是智伯充当了“大猪”,而韩康子与魏桓子充当了“小猪”,后者出力不多却也分得了不少利益。而智伯决水淹晋阳的计谋也被韩、魏二人吸收,成为以后战争中的一条上策,这就相当于大猪辛苦地创造条件,而小猪只需躺着看就能学到不少知识一样。

在搭便车的过程中,韩、魏二人不断地掌握“大猪”的有效信息,并积极地发展自己,使自己尽快成长为“大猪”。并在博弈中积极联合另一头“小猪”——赵襄子,使“小猪”的联合力量大大增强。当他们感觉时机已经成熟的时候,便采取决水的策略,一举瓜分了智伯的城池,这就是小猪联合挫败大猪的现象。

无论是战场上,还是生活中,你都应该学会处变不惊,不把自己的内心世界随随便便地表露出来,同时你也要尽力去观察对方的内心世界,尽可能多地掌握别人的信息。如果智伯能明智地获取韩、魏二人的正确信息,那么他也不会遭到如此的下场。

春秋初期,诸侯并立,兼并无已。位处中原地带的晋国,在这场激烈的战中不断兼并小国,迅速崛起。晋献公执政期间,又企图吞并南面的两个小国——虢国和虞国。

然而,晋国要顺利实现目标也并非容易。虢、虞两国虽然地域狭小,人也稀少,国力更是弱小,但却是同姓相邻,结有同盟。晋国攻打其中任何一国,都意味着要同时和两国的军力相抗衡。于是如何拆散虢、虞两国的同盟关系,便成为晋国吞并两国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最后,晋国大夫荀息想出了一个一石二鸟的好办法:即用重金贿赂收买虞公,以此拆散虢、虞之间的同盟,向虞国借道攻打虢国,等到虞国中计、虢国灭亡后再攻打虞国。晋献公听了荀息的计后,认为非常高明,但是还存在一些顾虑,一是舍不得自己的金银财宝,二是担心虞国的贤臣宫之奇会揭穿晋国的用心。面对晋献公的疑虑,荀息一一予以放心的解释,指出送重金给虞国,等于是将重金暂时存放在虞国,过后还将收回;至于宫之奇,虽有些精明,但他的意见虞公不一定会听取,没什么可担心的。一番话打消了献公的顾虑,他决定按照荀息的计谋开始行动。

很快,荀息携带着众多良马、美玉等珍贵物品出使虞国。到了虞国后,立即晋见虞公,献上宝物,并向虞公提出借道攻虢的要求。虞公既贪心收下了良马、美玉,又不敢轻易得罪晋国,于是便答应晋国军队通过虞国土地去攻打虢国,并表示愿意出兵帮助晋国作战。宫之奇认为此事绝对不可,在一旁加以劝阻,但虞公根本不听,只是一意孤行,甘愿中晋人的圈套。公元前658年夏,晋大夫里克、荀息率领晋国军队经过虞国的土地去攻打虢国,虞公按约派出军队协助晋军,然后与晋军一起行动。晋军在虞军的积极配合下,一切顺利,很快攻占了虢国的下阳(今山西平陆境),一举控制了虢、虞之间的战略要地,并因此而摸清了虢、虞两国的虚实,为下一步行动奠定了基础。

时隔3年,晋献公再次向虞国提出了借道伐虢的要求。这时虞国大夫宫之奇摸清了晋国的险恶用心,指出“虢国一旦灭亡,虞国必然跟着灭亡”。警告虞公“晋不可启,寇不可玩”。力图虢、虞两国“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利害关系劝阻虞国帮助晋。可是虞公唯利是图,根本不听从宫之奇的建议,反而认为晋是自己的同姓国,绝对不会害己,于是又答应了晋国借道的要求。宫之奇见虞国灭亡已成必然,为避祸端,便率领族人逃离了虞国。

这次晋献公亲自率军通过虞国攻打虢国,阵势远远大于前一次,可见其志在必得。晋军进展迅速,很快进军到虢都上阳(今河南陕县境)城下,将上阳城团团围困。虢国孤立无助,不久便为晋军所灭,虢公丑仓皇逃奔京师(今洛阳)。晋军随即凯旋撤军,途径虞地驻扎时,即乘其不备发动突然袭击,活捉虞公,轻而易举地灭亡了虞国,最终达到了吞并两国的目的。

着名兵书《三十六计》还曾将它立为一计,以概括军事斗争中这样一条重要规律:战争指导者有意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利用敌人贪利、畏怯等弱点,借攻击第三者为由,顺势渗透自己的势力,控制对方。一旦时机成熟,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攻击,一举消灭或制服对手,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

合作与共赢是趋利避害的重要手段,虞、虢两国本是友好的结盟,如果晋国想吞并两国的话,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结盟使两小国的实力大大增强,即使晋国能够吞并虞、虢两国,也会付出巨大的代价。于是,晋国就采取了破坏虞、虢两国联盟的策略。

在吞并虞、虢两国的同时,晋国不断地在安抚中悄悄吞噬两国的领土,而虞公却毫无戒备。如果大家还记得分蛋糕博弈中,狐狸帮小熊分奶酪的故事,你就会恍然大悟,聪明的晋国正是利用狐狸分奶酪的策略不仅蒙蔽了对方的眼睛,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把对方的利益几乎榨干了。

在当时残酷的战争中,没有道德也没有仁慈,对手会采取一切手段来对付你。

如果你在这场博弈中疏忽大意,或者是放弃合作,将自己置身于“囚徒困境”中,那么你的前途是渺茫的,你很可能会因为自己的一个小小的失误而导致整场战争的失败。

正所谓:生活亦博弈,如若一着不慎,就会满盘皆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