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婚姻的勇气
86349800000008

第8章 接受我们的不同

树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同样,这世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不同的原生家庭、成长环境,成年后的生活经历等诸多因素都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我们每个人,又是通过各种体会、经历,建构起自己独有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不可回避的固有记忆(童年)是每个个体生活和成长的奠基石,它不但影响这个人的情感态度,也显现出他/她需要克服的诸多障碍,同时,还决定了他/她的生活兴趣和生命发展的方向。

同样一句话,带给我和你的感受很可能是截然不同的,我们有着不同的认知地图。

原生家庭养育者的教养方式、所处的家庭环境、被灌输的家庭价值观、父母的个性、父母之间不同时期的关系都决定了你现在面对的这个另一半独一无二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他/她对婚姻关系、合作和协商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她父母处理冲突和分歧的方式。

例如,一个在儿时受到母亲极度宠爱和纵容的独生“妈宝男”,就会十分需要伴侣像妈妈那样为他全情投入。步入婚姻生活后,他甚至会将两个女人进行无意识地比较,这也许会妨碍他的情感。因为他在恋爱关系中,未必能做到“两性相处时所需要的互相迁就”。同样,非常依恋父亲的女孩可能会期望她的丈夫具备父亲般的品质,为她提供像爸爸一样的理解、耐心、指引和保护。她可能不会意识到,在和她同龄的男孩中,未必有很多人具备像她父亲一样的品质——成熟稳重、理解度高、极度耐心和具有保护力。男人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去成长,父亲也是一路这样成长起来的。

童年被养育的方式在成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不谙世事的童年,没有人会明白,父母的消极情感态度和不当的教养方式,具有非常长远的影响和杀伤力。当时未成年的我们,在遭到父母的拒绝、批评、责骂时,自惭形秽,将原因归咎于自己身上,认为一切都是自己做得不对,内心充满自卑、懊恼、悔恨和羞愧。这像一个地雷,深深地埋在了内心的土壤里。

时隔多年,当类似的情感氛围重新涌现时,我们很容易把伴侣的观点或评论视为对自己的批评、责骂,甚至冷漠无情的拒绝。于是,我们无法心平气和地与对方交流。有时候甚至会产生错觉或误解,伴侣但凡稍有微词,自己就会反应过激。实际上,造成这种情形大部分的原因,是我们昔日的经历带来的那些感受又刺痛了自己。通常来讲,和伴侣在一起,你感受到的安全感,很多时候反而会激发出你内心深处的恐惧。

原生家庭里父母的相处模式同时有决定性作用。他们是否同时存在于你成长的环境中,又或者有一方离开家庭,只有另外一方单独抚养你?有没有哪一方是长期缺席,或者只是出现很短一段时间?父母之间是否经常发生强烈的争执甚至家暴?又或许你的父母一直都是互相尊重、互相合作的?

如果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父母非常相爱,父亲能耐心地聆听母亲倾诉她的失意与沮丧,也能始终如一地关心与理解母亲,如此耳濡目染,对我们有巨大的教化作用。同样地,如果母亲对父亲的态度是尊重的,没有太多的责备和抱怨,我们同样会从中学会理解与共荣。

这些影响,会决定你“认为”婚姻的样子和相处模式:婚姻是可以信任的,或者婚姻是充满暴风雨的。

很多人在陷入情网之后,特别确定生命中的这个另一半,是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也有许多人,在婚前无数次提出疑问——“到底应该找一个和自己相似的伴侣,还是相异的?”

相处的关键并不在于相似或迥异,只要我们接纳和挚爱这个人,他/她的缺点就无关紧要;而当我们拒绝接纳一个人时,他的缺点就成为让我们产生敌意的好理由。

男女之生理构造的差异,同样影响到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与交流沟通之不同,也造成了相处时可能会出现的龃龉和矛盾。

张先生和张太太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张先生出生在工程师家庭,从小父母对他要求严格。在他的成长环境里,他没怎么见过父母去积极地表达爱,或者行为上的亲昵。父母总是告诉他,人是需要努力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能太肆意地去表达自己,需要隐忍。男人要顶天立地,而且控制感情是一个人成功路上最基本的事情。张先生后来也学了理工科,成了一名工程师。

而张太太出生在一个美声老师的家庭,父母热情奔放,很在乎感官带来的生活体验。在她的印象中,父母一直很相爱,很快乐也很重视表达,他们经常聊天,也会很直接地告诉对方自己的诉求。张太太十分感性,喜欢看文艺类的电影,有着天马行空般的梦想,也经常因为小事泪流满面。

在这个家庭中,张先生受到最多的抱怨就是自己太冷漠太冷酷,他不能理解,为什么太太会有那么多情绪?而张太太也经常被先生贴上“没有脑子,过度敏感”的标签,她也不能理解,为什么丈夫的世界那么冷冰冰?

在他们的分歧里,目标并不是改变两个人的处事风格和性格、解决二人的迥异。因为教养方式的不同和男女性别的差异,这个冲突会一直存在。他们的目标,应该是如何减少这个问题带给彼此的困扰和伤害。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的作者约翰·格雷(John Gray)有个很有趣的视频,叫“My wife is not happy”(我老婆就是不高兴)。大概内容讲的是,男人回家之后,会很有意识地找一个低坐标点的位置坐下,然后,仿佛背后有个开关一样,他们会关上这个开关,看电视就是看电视,玩游戏就是玩游戏,所有的繁杂事情可以在那个当下被抛诸脑后。这时候,男人的大脑血流速度会较缓慢,呈放松状态。而女人却不是这样的,她们看到男人百无聊赖地窝在沙发里,一句话不说,也不主动嘘寒问暖,就会气不打一处来。这时候坐在沙发上的女人,即便看上去是一同看电视的样子,但她们的脑部血流速度却是非常快的,内心戏很多,情绪波动也大。

当丈夫对妻子视若无睹时,他并非存心要忽略和冷落对方,也许他正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处理白天的工作压力。但妻子盼望的是“亲密无间、无话不说”的沟通。女人在很多时候,并不在乎解决问题的策略,而是需要先吐露出心中的真实感受以引起他人的理解与共鸣。

在这一点上,我们需要意识到男女之间的差异,才能从根本上有效减少矛盾与冲突的概率,更进一步地了解彼此,从而令双方的情感关系日渐加深。维系一段美好的感情,无须付出过多的精力,也不需要一直保持面对千难万险、举步维艰的心态,需要的是我们用心适当地调整精力的投入方向和方式,让我们的伴侣充分欣赏到我们的努力,彼此感激对方的付出。

现今中国大多数40—50岁的男人属于“70后”或者“60后”,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很少或者几乎没有看到过父亲对母亲的体贴与关爱,相反地,他们感受到的大多是母亲在源源不断地付出,任劳任怨,却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很多这个年龄层的男士表示,他们在无意识之中,依然继续沿袭着曾经感受过的父母的相处模式,而忽视了婚姻内对方满足感的重要来源是自己。他们并不应该受到责怪,这并不是谁的错,他们只是不知道如何给予而已。

现在让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Family pie,家庭饼图练习,来自鼓励咨询课程):

● 把你家里所有孩子的名字(包括自己的)都填进去,每个人占一块。

● 用两个或者三个词来描述每个人的小时候,包括自己。

● 你觉得自己是什么样的?

● 你觉得现在的自己还是这样吗?

同样的问题,问一下你的伴侣:

● 他/她的家庭成员。

● 他/她对每个家庭成员的形容。

● 他/她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形容词)?

● 他/她现在还觉得自己是这样的吗?

请看看你们两个的家庭饼图,差异在哪里?对自己的看法和形容又有什么不同?

我们所画出的家庭成员饼图,代表了孩童时代我们对自己的定位。尤其是在有兄弟姐妹的家庭中,我们会无意识地把自己代入一种角色中去比较。独生子女会把自己放置在中心,因为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少数的独生子女因生活环境的原因,会把自己与表亲、堂亲,甚至父母或者邻居做比较。别小看这样的比较,它会一直影响着我们,并伴随我们的一生。

需要留意到的是,独生子女最缺失的是良好的社会存在感和合作精神。因为从小就是家庭的中心,总是能让所有人围着自己转。很少有家长能培养出孩子良好的合作意识,独生子女在骄纵与专制贯穿的生活中长大。步入社会之后,独生子女慢慢失去受宠爱的地位,他们最容易在情感关系中表露出的行为就是——刷存在感,求关注:“我才是唯一的,我才最特别。你需要看到我,看到我,只看到我一个人。”

“你为什么冷落我?”

“工作至于那么忙吗?”

“你就不能关心我一下?”

“你妈重要还是我重要?”

很多独生子女的父母成长于供给不足,愿望被剥离的年代。这些父母很少有人会有精力或者有意识去学习更先进的养育方法,他们能给予的,是过度地要求之后再过度地补偿。大多数父母都会极度溺爱孩子,想让孩子拥有他们那个年代所有没有过的福利和物质,与此同时,因为自己付出得如此之多,所以更希望孩子攀得越来越高。

我私下和很多独生子女夫妻聊过他们的感情观。大多数人反馈,在成长过程中父母总有一方非常强势,虽然自己心里一路抗拒,但表面上又会服从。阿德勒曾提出,这些记忆或者早期图景,是早期生活方式得以发展的一部分,也称为原型(原型这一词汇在个体心理学中不再被使用)。每个人都会记得一些东西,而那些存在于记忆中的东西往往是至关重要的。

这些独生子女夫妻,很大程度上还是不可避免地沿袭了父母带来的模式——接纳感差、主观、爱批评别人。

两人相处至关重要的一点,是不要期望我们的伴侣总是能附和赞同我们的观点,也不要总觉得他们应该以我们的方式去思考、以我们的感受去感受。

即使我们的观点不尽相同,和谐一致仍然能帮助我们理解和支持伴侣的观点或者需要。尽管有时候找到双赢的解决方案并不容易,但是如果有了良好的沟通和我们不曾放弃的爱,有共同的努力方向,那么,一切依然是可行的。

分享几个小故事:

故事一 你晚睡,我早起——我根本看不到你

A太太的生活十分规律,早6:45起床,晚上照顾好孩子的起居之后,看一会儿电视,11点之前准时关灯睡觉。A先生因为工作关系,需要每晚都在外面陪客户,最早也要12点多到家,且大多数时候都是筋疲力尽的。两个人像一对共同分享房间的室友,见面时间错位,没有机会沟通。A太太向我抱怨说:“如何接受不同的生活方式?我一个家庭妇女,他一个工作狂,见面都费劲,这根本就是道无解的题。”

古今中外,男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事业、成就与效率。在匿名调查中,大多数男士都承认,他们最大的恐惧是不够优秀,能力不济,不能给女人最大的幸福。在A太太决定放弃这段关系之前,她首先需要了解的是,A先生拼死拼活努力工作背后最主要的目的——不单单为了赚钱,而是寻找自己的社会价值感。

我并没有建议她去刻意改变自己的生活模式,但是偶尔,等待先生晚归,煮一顿消夜,或者促膝长谈一次也是不错的尝试。同样,周末时光可以很好地利用起来,可以是二人世界的“特殊时光”,也可以是携带着孩子出行的“家庭日”。

火焰总需要有人去点,也需要具备燃起的条件。

故事二 为什么你不能改变

C太太很喜欢看演唱会,C先生很不喜欢吵闹。C太太买了两张演唱会的票,想让先生陪着去,先生非常不情愿,两人为此事提前两周就开始争吵。C先生不能理解,为什么太太要强迫他去接受自己并没有兴趣的事情,找别人去不是一样吗?C太太也不能理解,既然先生说爱她,为什么不能尝试改变一下自己呢?

鲁道夫·德雷克斯说:“让对方做他不喜欢的事,比放弃做你喜欢的事,难度要高。”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必要把自己的爱好强加在对方身上。既然他不喜欢而你十分着迷,那么不如自己先尽情地去享受这份快乐,再回来分享。

我们需要做的,不仅仅是知道彼此之间的差异,更要接纳对方的不同,尊重他/她的需要,也尊重自己的需要。不忌讳毫无隐瞒地表达爱和感受,培养良好的沟通技巧。

有了良好的沟通技巧,不同的兴趣爱好根本不会成为冲突之源。当一个女人抱怨“我的丈夫一天到晚老是打球”或者“我老公天天泡在健身房”时,真正的出发点并不是因对方热衷于运动而抱怨,而是他们没有利用良好的沟通方式去培养感情,满足各自的需求。于是,指责就会产生。

她特别想逛街,他却疲惫不堪。

他想看场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电影,她却觉得太血腥。

她很想周末出去吃饭,他却嫌外面饭菜太油腻。

他想做爱,她却说“忙了一天很累”。

吃完晚饭,她想去散步,他却想留在家里看球赛。

他加班到半夜回来沾床就着,她却想聊天,吐槽一下和妹妹之间的矛盾。

她想出去旅行,他说最近经济不景气,最好待在家里。

……

上面是若干个大家司空见惯的典型例子。我们彼此的兴趣和渴望都被无限放大后再被弱化,两人之间的重重障碍并不是因为差异,而是不能建立沟通的桥梁使彼此互相理解和原谅。

当我们的兴趣截然不同时,差异也有可能使两个人在自己的兴趣里更好地成长。我们将变得更为完整、更有接纳能力、更有爱和更体谅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