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主动掌控自己的人生
86349300000002

第2章 生活篇

独居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力量

世界上大概除了北欧有些人从骨子里有社交恐惧症、拒绝交流、冷淡对世,其他人特别是中国人大多喜欢群居。

在中国人的眼中,考上大学、结婚、搬家、升职都不是一个人的事,必须召集亲朋好友庆祝一番,更别提在生活方面。

读大学时是宿舍群居,刚工作时是合租,到后来结婚组织家庭,大部分人都是按照社会发展的顺序进行生活。

可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却保持独居状态。我的一位朋友菲菲是大龄单身女性,一直觉得独居挺好,拒绝亲戚那些看似好意但实则看笑话给介绍的相亲对象,因此曾被父母在春节时问:“你是不是有病啊?”

最让她感到可悲的是,父母并不是随口开玩笑,而是用一种真诚的、焦急的口吻对她说的,甚至提出“你要是真的有病,我们可以带你去看医生”。

她觉得震惊,因为不愿意将就爱情而拒绝相亲,不愿意在所谓该结婚的年纪而结婚,选择一直单身,就被自己的父母视为不正常的、心理不健康的人。

菲菲哭了一整晚,第二天就收拾行李回到北京的出租屋。

每个人的一生固然都会经历生老病死,却也可以活出千般姿态、各自精彩,只要到最后回首一生,不负来这世上一遭,不后悔自己的选择,没有太多遗憾就可以了。

只是我也理解她父母的心情,她在年轻时过得肆意潇洒、享受人生,却担心他们不在以后只剩下她一个人,她也不再年轻,那个时候她“玩不动了”,每天挤了一个小时地铁回到冷冰冰的家,还要自己做菜、做家务,灯泡坏了要自己换,下水道堵了要自己通,小区治安稍微不好一点就会一整晚都担惊受怕,过节的时候别家其乐融融,她却孑然一身,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万一身体哪里出问题,哪怕只是洗澡滑了一跤要做个骨折手术,连个陪着去医院、签字陪床的人都没有,那时候才真是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百分之百会后悔当初的荒唐决定。

我曾经在网上看过一个视频,日本一家为刚去世的人提供公寓清洁服务的公司用模型还原死者去世前的房间状态,很多老年人最后死在堆满垃圾的出租屋里,死了大半年直到发出恶臭才被人发现。

而菲菲思想非常自主独立,她说:“这些我都知道,我也看到过日本的另一个视频,那里面的老人住在高级养老社区,天天跳舞打麻将,三餐营养搭配,医生定期体检,护士嘘寒问暖,还可以谈夕阳恋,多好。”

我有点被说服,菲菲继续说:“其实你们都没有想过,一个人独居更需要勇气。”

我的心顿时被重击。

想了想,觉得她说得非常有理。

人类一开始共同狩猎获得食物,到后来聚集形成部落、建立国家,再进化到现在高度文明的社会,都是群居生活,这是一种天性。

而网上曾经出过人类孤独等级表的段子——“一个人逛超市,一个人去餐厅吃饭,一个人去咖啡厅,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吃火锅,一个人去练歌房唱歌,一个人去看海,一个人去游乐园,一个人搬家,一个人去做手术”。越往后,能接受的人就越少,这也说明对于大众来说,一个人生活是一件高难度的事,他们习惯群居,也觉得孤独另类可耻,甚至可怕。

这是一种心理常态。

而菲菲却反骨地选择孤独地活着,难道不是更需要勇气?

一种从身体到心理都与大多数人背道而驰的勇气。

我对菲菲肃然起敬,这意味着她能依靠的人,始终只有自己。

当我让男朋友处理电脑问题的时候,她只能自己百度来解决;在我因为职场的摩擦与室友抱怨的时候,她只能自己内部消化;我可以和大家一起看恐怖片,她却从来不敢一个人看;我掉了钥匙可以请室友早点回来,她却只能打给开门师傅;当我指使男朋友吃掉一大锅面条时,她只能一个人吃,吃不完再倒掉,连肯德基的第二份半价都无法享有,菲菲最喜欢去的火锅店是海底捞,因为菜品可以点半份。

她一个人搬家,一个人在大热天去缴费,一个人等雨小些才能回家,一个人搬行李上六楼,一个人整理房间,一个人做饭,一个人每晚检查门窗。

看似活得让所有人心疼,她却从来没想过要改变,她掌握了合理收纳的小窍门,知道怎么换电脑内存条,哪家开门师傅的报价最合理,家庭里该怎么快速急救。她在门道里安装监控,工具箱里的每一把工具她都熟悉,在阳台养的花都开得很好,每周三次的跆拳道,菲菲把身体也锻炼得很好。

或许因为生活中只有自己,无牵无挂,全心全意,才能激发人生的其他可能。

菲菲会选择独居,是因为她有想达到的目的:在年轻时拼事业、多攒钱,四十岁以前再结婚,不能结婚也不强求,条件符合就领养一个孩子,五十岁以前环游世界,五十年后再开始慢生活,七十岁时住进高档养老社区,如果实现不了,大不了和几个七老八十的单身闺密合租一个房子,一样能互相照应。

为了这个目标,菲菲换了几个行业,从文职到网站到游戏,为的就是能实现每个月都存一万块以上,为实现以后的生活打基础。

在菲菲看来,暂时的独居并不意味着一辈子的孤独,她只是曲线救国,按照自己的步调和节奏蓄势待发,不想敷衍地生活、遗憾地过这一生罢了。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面容、性格、姿态,每个人也有不同的梦想、安排、信念,没有谁和谁的人生轨迹是相同的,世界上也不存在人生范本,每个人都应该依照范本而活,所以不如自我地活、肆意地过。

我们不应该否定不同的状态,而是应该考虑当下的自己,该怎样进化才能实现梦想,获得自己人生的意义。

逃避虽然可耻,但有用

年初的时候,我一个因为影视圈动荡而失业的死党小茉,曾反复纠结是继续留在北京还是回老家,当我说出“逃避虽然可耻,但有用”,小茉第一反应是震惊,然后觉得我在搞笑,最后难过地说:“我从来没想过一定要留在北京,只是我不甘心哪,不甘心。”

“不甘心,所以呢,然后呢?”我淡淡地问了几个字,小茉顿时被噎住,因为她无法进行“然后”。

想一想,我们从小到大做过多少逃避的事。小时候考试没考好,偷偷把试卷藏起来;一天背不了五十个单词,那只背三十个就好了;如果不能嫁“富二代”,找个条件优秀的也不错;在公司遇到嗓门儿大来找碴儿的领导,敷衍、装傻、上厕所,不敢正面冲突;网上天天贩卖焦虑“在三十岁之前一定要去这些地方”“车和手表才是男人真正的浪漫”“连体重都不能掌握,还掌握什么人生”“学会这些学习方法,学渣也能考北大”。若真能实现,倒也不错,若不能实现,网页一关,眼不见心为净;无法动不动飞到巴黎喂鸽子,去峨眉山看猴子也不错;背不起LV包,很多人背山寨的也心安理得;买不起奔驰,买辆福特也比走路快;实在瘦不下去,唉,那就瘦不下去吧;考不上北大,考上北京也够厉害啦。

人活一世,很多时候都不会“硬刚到底”,那些大家认为是务实的、明智的、保险的做法,其实是无法承担某些做法带来的压力而自动放弃,说到底也是某种逃避,但也没有错。

我建议小茉算一笔账,北京2019年的房租比往年平均提高了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如果按照房租不超过收入三分之一的原则,那么收入也应该起码提升百分之十才行,可是有多少人成功加薪?反而像小茉这种被裁员、被减薪才是普遍现象。

外卖费、打车费、生活费也逐日提升,在生存成本递增且手头无改善方法的时候,就必须考虑留在这个城市的现实意义了。

为了情侣,为了前景,为了资源,是普遍目的。

小茉的年龄不小还单身一人,蜗居在三室一厅最小的那间屋子里,为了节约生活费,每天早上雷打不动的7-11饭团,中午自己带饭,最喜欢买超市打折食品,衣服和生活用品都淘宝,每天花一个半小时通勤,点外卖时五块钱以上的外送费就不考虑。

她也会想家,也会经历996,也会在进公司第一个星期被骂得躲在卫生间里哭,也觉得在北京太辛苦、竞争太激烈,也会担心爸妈在老家的养老问题。

吃的苦已经够了,但是她的核心竞争力还不够,可替代性太强,也接触不到这个城市优质的资源和机会,在边缘反复徘徊试探。

“一般来北京的前几年,会实现在收入、资源、能力等方面的迅速提升,但是很多人都高估了自己的实力,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你如果继续留在北京,能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更大的核心竞争力吗?”

答案是否定的。

她如果现在再想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意味着需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成本,比如去报班听课,在这期间需要自己交社保,衣食住行全靠往日积蓄,这种状态可能长达半年甚至一年,这笔账算下来,小茉想发疯。

但如果不提升,或许她需要面试几十次才能得到一份满意工作,以行业行情最多维持现状水平,但是这样突如其来的裁员或许下一次还是会降临,然后周而复始,最终迎来她的中年职场危机。

小茉明白自己的实力和定位,没有坚持一定要留在北京,只是觉得被迫离开是一种羞耻、败退和逃避。

不甘心的本质是不愿意接受自己的平庸,这是好事,但是请别忘记现实是残酷的:不是努力了、迎难而上了,就可以出人头地。

这个世界并不是你努力十分就能得到十分的回报:你努力爱一个人,可是人家不喜欢你还是不喜欢你;你努力去考研,最后的成绩并不会因为你的眼泪而多加几分;你去向甲方介绍方案,也不会因为你熬了几个通宵就会通过。

多大能力的人做多大能力的事,如果是明显会徒劳无功的努力,我会建议不如及时止损。就像童话里拼命把脚伸进不合尺码的水晶鞋里,只有鲜血淋漓,没有好下场。

人生百态,人和人的活法差距巨大,不用勉强自己。有些时候比起硬刚,不如逃避。

小茉平时做公众号,是个高度依赖网络和文字的职业,并且她老家所在副省级城市的文化产业正在兴起,文化公司遍地开花。而在北京,她的工种没有细分化,所以她攒下的资源和能力完全能物尽其用,所以她只需要遵从内心,想清楚想过怎样的生活就行。

就像当时她孤身来北京一样,再孤身回去也是勇气可嘉。

小茉最终回去了,她的履历在当地是很优秀的,她获得一份还不错的中层管理工作,城市的步调比北京慢很多,物价也低一截,用在北京存的钱付了首付,而当母亲突发肠胃炎住院时,她还能三个小时就赶回老家。她愉快地跟我说:“早知道我就早回来了。”

所以不用不甘心,不要以为就你没钱出国玩,全国还有百分之九十五的人连护照都没有;不要以为就你月薪还没上万,全国还有百分之七十三的人,工作十年月薪都没过万;不要以为就你没有考上985,全国还有百分之九十六的人没有上过本科。

不是人人都是袁隆平,可以在海水里种出水稻。

如果种不出水稻,那么考虑一下逃避,能种出水仙,其实也挺好的。

因为大家都是普通人。

物质不是拜金,而是盔甲

在前不久,小V曾很苦恼地给我打电话:“我今天被老领导训了,说我又不参加部门聚餐,我说我刚买了香水、口红和风衣,已经穷得吃泡面,他们都不信,说我平时不化妆,没想到这么物质。”朋友很生气,“我想收藏香水怎么了,我花几个月工资买包怎么了,我没偷、没抢、没骗、没网贷,还不许人家有点小癖好哇。”

“我记得你连双眼皮都不会贴,网上天天要女生买全套口红,不买就不是人,这是口红经济、贩卖焦虑,你别上当。”

“就算不用彩妆,我把它们摆出来就觉得自己像富婆,想想都是用我工资换的,就超有满足感。我每天根据天气心情喷不同的香水,上班已经很苦,这样我会开心一点。出去见客户,穿件好衣服,拎个名牌包也可以给自己镇场子。”

我顿时理解了小V:“你知道章小蕙吗?她开公众号了,很适合你。”

“谁?章小蕙?不认识!适合我?”小V发出灵魂三问,然后半信半疑地去关注。

没错,章小蕙是个曾经轰动港岛、蛰伏多年依然能影响KOL的KOL。

香港明星钟镇涛和她离婚多年后,杂志上仍控诉章小蕙购物购到破产、欠下2.5亿债务的行径。

无独有偶,她后来交往的亿万富翁陈曜旻也申请过破产。

“拜金”这个标签,从此粘在章小蕙的身上揭不下来。

章爸爸是加拿大《文汇报》的主编,又创办加拿大中文电视台,章小蕙从小住在九龙塘大宅,出入有豪车接送,四岁逛美美,十一岁扫荡连卡佛,一直成长如温室的玫瑰,被物质熏养。

网上对她奢侈之事描述详细,比如,一套香奈儿同款要买三个色,十万块的裙子可以穿一次就不要;鞋子收藏的数量达几千双;为出一张唱片狂买六十套衣服;后来钟镇涛出书,写她连做梦也不忘血拼,林林总总,简直难以尽数。

在我看来无可厚非,人家从小就是这样长大,而且好的东西是真的贵。

撇开私生活不谈,我很佩服她。

那段时间,钟镇涛在债主前痛哭流涕,陈曜旻逃到他乡躲债,她也不申请破产,因为破产后会有很多限制,比如除非朋友请,不然不能去高级餐厅,更不能刷信用卡购物,她就一直上诉,直到法院判她不用再还债务。

最崩溃的时候,她也信奉越衰就越要漂亮,才会有后来港人形容她“饭可以不吃,衫不可以不买”。

可是我想或许章小蕙每天一睁眼,面对的就是欠下的天文数字,每天抠破头皮地想怎样才能填补窟窿,打开报纸全是媒体对她群起而攻之,债主恨不得拆她的骨。而把自己打扮漂亮,成为她那些难挨日子的唯一慰藉;衣服、香水和鞋子成为她外出时能抵御所有流言白眼的盔甲;而下一季新出的包包和裙子成为她的盼头。现实再潦倒,她还会活下去。

她为了赚钱,一星期做出近二十页杂志版面;在专栏上写风光史,那些读者一边骂一边看得入迷;她开时装店,刁蛮客户只想让她赚一点钱,多年后她仍觉得委屈,那几块钱也是她的血汗钱,网络不发达,她要晚上不睡觉打电话到伦敦才订到货;为了多赚钱,她想出每次订货前先收现金,刷了信用卡再用飞行里程数的积分兑换的办法。

瞧,人家是天生的生意人,这不就是代购鼻祖?

章小蕙就是这样挨过来并且获得成功,她推荐的祖·玛珑玫瑰香水成了爆款,开的时装店第一年就赚两千多万,拿下欧洲很多品牌的代理。2004年她出演的第一部电影获得了金像奖提名,转头她又进军好莱坞成为制片人。

而沉寂多年,开个公众号也能篇篇10万+的阅读量,是多少自媒体苦心经营想要的流量,也让多少美妆时尚博主靠边站,幸亏她无心做网红,不然绝对是头部。

她这一生履历的精彩度,可以打满分。

我佩服她豁达、自我、清醒,从来清楚想要什么,其他的人、事、物都干扰不到她的内心。

她从来不说前夫不好,因为她和他已经是过去式,她只往前看往前走,而她前方的路上不会再有他。哪怕所有人唾弃她、白眼她,她依然租豪宅、拎BV当季手袋。

她也有过很多走捷径的机会,在为开店资金发愁时,有人送来空头支票。她问能不能借钱给她,当是开店入的股,对方不耐烦地说她好复杂。

最后她拒绝了支票,尝到了太轻易得到的甜头,就不会拒绝第二次甜。她知道如果她能收下第一张,就会一直收下去,一辈子就这样了。

她一直都活得清醒。

我觉得人生在世,总需要一些追求勉励自己,有的人追求精神瑰丽,有的人追求极简主义,有的人追求物质丰满,而很多人喜欢把追求物质妖魔化,觉得它绑架了年轻人,让人攀比焦虑甚至身陷囹圄,仿佛是多么十恶不赦的事情。

我觉得物质是好事,错的只是人而已。

小V后来找我,语气夸张且崇拜地说:“我喜欢死她了,我现在也在用心经营微博,天天研究别人的号,也研究自己的号怎么引流变现,上星期接了个国货彩妆的推广,我想坚持下去。”

世界上只有一个章小蕙,只有她才能那么极致地热爱物质,再获得极致的成功,可世界上还有很多像小V一样的人,就像期末考第一、明年结束单身、赚到人生第一个一百万、吃一次帝王蟹、在夏天来临前学会潜泳一样,是一种欲望追求、人生愿望,未来可期,只要正当,只要能力能匹配拥有,就没有高低对错。

相反,只要还有欲望,就还想努力地活,就不会心灰意懒,就有了向上的动力。

梦想开始了,就别停下来

梦想是对未来的一种期望,是可让人感到幸福的东西,甚至可视为一种信仰。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有梦想的,毕竟人生是由现实和梦想构成,可是我做过一项相关调查,调查里只有百分之二十八的人实现过梦想,很多人的梦想永远也只是梦想,仅此而已。

每个人的梦想都不同,有的人的梦想是登上珠穆朗玛峰,有的人是靠自己买下北京的房,有的人是办芭蕾舞蹈学校,有的人是开自主设计的服装店,而有的人是想赚够一千万。

在追梦的过程中,我见过太多买了无数节线上付费课程仍始终停在前几节课的人,也见过太多一开始天天去健身房,一去就是待一整天但很快不再去了的人,也见过太多第一个星期天天吃沙拉但下一个星期就放弃的人,也见过太多很有详细计划却一步都懒得实施的人。

太多人一面想着要实现,一面又觉得实现好难,能做到随时放弃,却做不到坚持下去,于是梦想永远也只是远在远方的幻想。

请动起来好吗。

小A习惯每年过生日的时候都写一张梦想清单,在刚认识她时,她还因为清单上的梦想不止一个,特别是想以三十岁的大龄、零基础的条件去学爵士而被大家哄笑,大家并不理解四肢不协调的她为什么这么挑战自己。

我问她:“那些愿望你觉得可以实现吗?”

小A说:“当然啦,我都没有写虚无缥缈的像世界首富的那种,那种不叫梦想,叫白日梦。”其实小A的梦想很简单,因为从小喜欢狗,所以想养狗;因为喜欢看日剧,所以想考日语N2;因为喜欢听韩国女团的歌,觉得她们跳起来很漂亮,她也想学,哪怕在家可以跟着跳一跳也好,于是还想减肥。

“可是要实现梦想的话,是要吃苦的。”

梦想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相反,它可能是一个持续痛苦的过程,所以才会有太多人放弃。

面对这样从零开始的小A,我曾经建议她可以把梦想的时间设定得长一点,一年、两年甚至五年都可以,先做好细致计划,不至于因为时间紧短而让人焦躁、放弃。

我建议她使用一些管理方法,比如番茄管理法、笔记本圆梦计划。

番茄管理法为选择一个待完成的任务,将番茄时间设为二十五分钟,专注手头事物,中途不允许做任何与该任务无关的事,直到番茄时钟响起,然后在纸上画一个×短暂休息一下(五分钟就行),每四个番茄时段多休息一会儿,这样可以劳逸结合,在学习时不会因为时间过长而注意力不集中,因为很快就可以得到休息,心情也可以保持愉悦。

笔记本圆梦计划为每天在笔记本上写十个今日要完成的任务,哪怕今日特别想吃一支冰激凌也可以写上,只要完成其中五个就可以奖励自己一个小礼物,如果十个任务全部达成,就可以给自己一个如吃火锅之类的奖励。

这样一边每日坚持背日语单词,一边在休息时间跳舞放松,而在减肥过程中还偶尔放肆一下吃火锅,小A的愿望清单进行得比较顺利,没有出现太多抵触和低落心理。

追梦也像是谈恋爱,倘若年复一年只有单方面的付出,另外一方从来不给予任何回应,我们都会伤心失落甚至放弃,不想再那么全身心地付出自己。

所以不管使用什么学习办法、奖励机制,最主要的是让我们在追梦过程中能有张有弛、有的放矢,才不至于太累、太苦、太想放弃。

如果能坚持第一个十天,也要强迫自己必须坚持第二个十天,这样,起码我们在奔向梦想终点的路上前进了二十步,而坚持到三分之一的进程时,我们就可以为梦想加码了。比如从一开始的一天学一小时日语改为两小时,从一开始的断断续续练一小时舞改为加强度训练一小时,又比如把减肥餐再减少一份坚果。

我们不会在爱一个人的时候分心,同样也不该在完成梦想的路上分心。

我曾送给在减肥瓶颈期的小A一句话:梦想一旦开始了,就别停下来。

或许我们偶尔会疲倦、会迷茫、会质问自己这么辛苦到底值不值得,我们可以停下脚步稍作休息,回首看来时的路自己获得了些什么,但是绝不能放弃。

因为量变终将在悄然之间发生质变,梦想很可能会回馈于你惊喜,那时,你可能已经完全掌控了实现梦想的节奏,步伐越来越轻盈,终点也越来越近。而当实现了这个梦想,你当然可以继续深入下去,也可以换个梦想继续追逐。

可是你已经成功一次,触类旁通也会比其他人更容易,也更有成功的心得。就像学会钢琴、吉他、小提琴,哪怕第一次拿起唢呐也可以很快上手。

而现在小A已经考下N2,并且学会多首韩舞的动作分解教程,经常在公司团建或者年会上跳一支舞,获得满场喝彩。

在2019年年底,小A请我看过她2020年的梦想清单,包括参观建川博物馆、养一只大型狗、考过N1、去日本自由行、学习基础芭蕾、健身二百天。

我知道她为了实现养大型狗的梦想也铺垫了很多年,为了不被邻居投诉也为了让狗可以自由奔跑,再考虑到上班的远近,她在2017年写下考过CPA证书的梦想,2018年写下月收入增加百分之二十、考下驾照的梦想,2019年写下买辆代步车、租一个大院子的梦想。

就是这么多年一步步的串联,才可能实现她在2020年养一只大型狗的梦想。

又比如她写下在2020年要完成二百天的健身,是因为她想在2021年参加五次马拉松。

而现在,小A成为我们朋友圈里的天才,因为她什么都会,可是我知道她根本就不是什么天才,最多算是“地才”,因为她每一步都是脚踏实地拼过来的,而正因为她在身后够拼,所以在人前才足够出众。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梦想,没有轻而易举的人生,当梦想能够照进现实,这便是追梦的意义。

不定义三六九等的人生

我曾经有一位朋友,对,是曾经,我们在读书期间从日剧电影、文字文学、恋爱对象、穿衣打扮、未来人生无所不谈,但最后友情搁置于工作几年后。

因为我们选择了不同的价值观。

她的家境非常贫穷,父母都是普通上班族,却从小对她溺爱,她想要什么总会想方设法地满足,每个人翻她的朋友圈,都误以为她是“白富美”,一年到头没工作几天,却一年飞四次日本追星,用的护肤品、化妆品全是贵妇品牌,动不动就是一千块的裙子没质感,人生多潇洒。

但在这些背后,是她透支几张信用卡额度,还掌握着她爸的工资卡来供自己消费的真相,我当时听完就震惊了,当时她父母最大的愿望就是在市里买一套房子,却一直都做不到,她把她爸的工资卡拿去花,意味着她父母每个月只能靠她妈的退休工资过活,而她宁愿天天喝星巴克,也不愿意给她爸买一条三十九块九的牛仔裤,借口是他已经习惯了,不用穿那么好。

她就是这么靠吸父母的血来虚荣自己,结婚后也如法炮制去对待老公,但是她的老公是一个对人生很有规划的人,对职业和家庭都有清晰的计划,非常不喜欢她这么无所事事、安逸度日,两人时常发生矛盾,婚姻摇摇欲坠,但是她又没办法离开,因为一离开,她连养活自己的能力都没有,于是只能低声下气,常常觉得日子难挨。

后来,她更是借贷来保持自己的高消费,在享受不知真相的网友羡慕的同时,背地里却是捉襟见肘,拆东墙补西墙,直到东窗事发的那天,老公和她爸妈连忙替她还清贷款,但是已经是一笔巨款。

她曾痛哭自己的不幸,却不曾后悔自己的行径。

我曾问过她为什么不能普普通通消费,她说我不想被人瞧不起,现在很多人都觉得我是“白富美”,都把我捧着夸着,我喜欢这样的日子。

可是这也是虚假的日子。

后来我想,朋友总觉得社会把人们分为三六九等,并且用不同眼色区别对待,可是真正划分等级的其实是她自己,所以她才会虚张声势,打肿脸充胖子,活在一戳就破的网络泡沫里。

我们还见过囊中羞涩却要租豪车参加同学会,各种吹牛最后还抢买单的人,结果对着信用卡账单吃一个月的泡面;见过全身上下穿满山寨奢侈品Logo、背假包充当“白富美”的人,背地里却愿意因为几块钱的返现而给淘宝店改好评;还见过吹嘘自己老公多优秀又多疼自己的人,其实老公都是应酬完才醉醺醺地回家,一回家倒头就睡,压根儿不和她说话。

他们把自己放在高姿态,享受被别人羡慕的眼神,觉得自己就是比别人过得好,甚至高人一等。

我们也见过明明家里富得流油,却常常哭穷到处借钱的人;也见过特别舍得给自己花钱,每次聚餐就说没钱,除非别人请才会去的人;也见过心里门儿清,遇事却喜欢放大委屈,以求得他人同情的人;也见过对领导各种阿谀奉承点头哈腰的人。

他们把自己放在低姿态,用示弱当盾牌来达到某种目的。

他们都目光短浅,自以为别人的逢场作戏都看不穿自己的小把戏,享受着片刻的沾沾自喜,殊不知背后怎么被人议论。

从什么时候起,我们习惯了给自己加上人设标签,不愿意以真实面目见人,以为人生分为三六九等,他们不断调整自己所在的等级,来面向不同的人。

没有三六九等的人生,只有在心里划分三六九等的人。

我有一个学姐,她做人就非常真实。因为爸妈经商,小时候家里的条件非常好,从小把她当小公主养,还请老师教她练钢琴和芭蕾。但是等到她读初中的时候,家里破了产,爸爸自杀后留下一堆烂摊子给她和妈妈,从那时起,她就在学校捡矿泉水瓶给自己赚生活费,她也觉得日子苦,却从来不觉得低人一等,也不会故作倔强,接受学校和他人的好意都是落落大方的,周末去发传单、扮玩偶做兼职的时候,遇到同学也不觉得丢人,别人的冷嘲热讽都接受,所有流言蜚语都无所谓,他们对她的打击还不如猪肉又贵了五毛钱来得有力度。

因为她觉得这些都是她的人生、她的经历,她享受过好的时候,也该坦然接受坏的时刻,更何况她还要做妈妈的支柱和希望,让她觉得日子能有盼头。

她说:“我也有活不下去的时候,但想想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和自己一样,除了日子过得苦一点,其他都没什么。人生都是跌宕起伏、起起落落,没有人能一直好或者一直坏,但只要自己努力,总是会慢慢变好的。”

很难相信,这样的话是从一个九十斤不到的女生嘴里说出的。到大学时,学姐去做了平面模特,因为她足够高,但是还不够瘦,于是她就饿自己,幸好她已经习惯了饥饿,所以她瘦得很快。

学姐每天连轴转地接好几个活,甚至一年不带休的,总之,她家的债务还清了,她也真的在慢慢变好。

能坦然展现自己的人,都是内心强大的人,他们敢拼,敢不认命,因为他们很清楚命运是由自己主宰,谁说的都不算数。

这个社会并不是谁把自己包装得好,就是真的好,也并不是说话嗓门儿大,说的就是真理,日子都是自己的,工作是自己的,享受的快乐幸福也是自己的,遭遇的困苦磨难也是自己的,是否是外表展现的那样,真相只有自己知道。

不用分三六九等,不用进行分门别类,只需要以诚待人,内心有千沟万壑,自在强大,便能万难不退。

你要做个好人,但不要讨好所有人

小茹因为从小长得很漂亮,所以很受男生喜欢,平时隔三岔五就会收到情书、玫瑰花,过生日的时候连不认识的男人都会给她送礼物、张罗生日派对。

小茹也深知能力太强的人、太出风头的人、太锋芒毕露的人,往往也是不讨喜的人,所以她总是带着合租室友A一起出去玩,收到的香水、口红、巧克力,如果A喜欢,就直接送给她。

她对室友A从来不存在什么坏心眼儿,有什么也不藏着掖着,对她又很大方,是真心实意地把室友A当作好闺密。

但是没想到室友A反而很怨念她,到后期甚至接过小茹的礼物,转头就给小茹摆脸色看。

小茹一开始察觉之后,以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便下意识地去讨好室友A,哪怕在家待业的那段期间,去请朋友吃饭的时候也总是带着室友A,见她太宅就请她去欢乐谷、酒吧玩,自己添置生活用品的时候也会给室友A买一份,她随口说了句哪件衣服好看,小茹就直接送给她,有好几次她都向我吐槽,觉得自己像是养了个女朋友一样。

但是她做了那么多,室友A并没有改善对她的态度,反而变本加厉动不动就对她发脾气。

不仅如此,小茹前后找过几份工作,每次一向室友A提起,请她帮忙分析的时候,室友A就会嫌弃地说这里不好那里不好,总之小茹把几份收到的工作offer全给推了,一直待业在家。

失业在家大半年后,小茹的家里给她在老家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于是小茹决定提前退租。当她告诉室友A时,室友A说的第一句话不是替她高兴,而是非常生气地说:“你提前退租,那房东要求的所有赔偿,都必须由你全承担。”

当时小茹就震惊了,她从来不缺钱,也不计较那点损失,室友A在第一时间想到的却是她给她找了不少麻烦,那种又生气又冷漠的语气,完全没有把她当朋友。

那天晚上,小茹和室友A彻底吵了起来,在吵的过程中小茹才知道,原来室友A从来没把她当朋友看过,室友A觉得那些男人都是因为她家有钱才讨好她、喜欢她的。而小茹一直对她好都是在可怜她,在用她不喜欢的东西施舍她而已。她是没钱,也没小茹长得漂亮,但是她也可以活得很好,那些饭钱,那些香水、口红、粉底,她也买得起。

室友A甚至愤怒地说:“你可别忘了,那次去万达看电影,电影票和奶茶都是我买的!”

小茹在那一刻幡然醒悟,原来她的讨好成了一厢情愿,室友A在习以为常的同时还在肆意践踏她的好心。

小茹当场就拿了一张一百块丢给室友A,等一搬完家,小茹彻底把室友A给拉黑。她开始反省自己,在这一段友谊里她做错了什么,她错在瞎了眼,和不适合自己的人做朋友,并且在发现不适合之后,还试图去讨好挽救。

就像是《农夫和蛇》故事里的那个农夫,还企图用自己的体温去温暖一条冷血的蛇,最终的下场只能是很惨的。

小茹后来也仔细分析,明明有很多友谊无法继续的征兆,她为什么都忽略无视了:她每次谈了恋爱、收到了哪个公司的offer都会和室友A聊,室友A却从来没有跟她吐露过什么,就表示她从一开始就不认可她,所以哪怕早一点指出来她的哪些行为让她不舒服了,她可以及时中止,或许她们做不成闺密,关系也不会恶化到不可挽回的地步,可是很显然,室友A并不想去加深两人的感情。

而在小茹拿不准offer的时候,室友A在明知道她很久没工作的情况下,还各种挑剔她可能会入职的新公司,并没有站在朋友立场进行认真分析,而是通过打压offer的方式打压小茹本人。

当家里帮小茹找到了新工作,室友A听到后并没有感同身受地替她开心,反而怕自己的切身利益受到一丁点的损害,马上义正词严地要小茹全部承担赔偿。

室友A能和她“同富贵”,却无法和她“共患难”,连某次不到一百块的请客钱都记得清清楚楚,却选择性地遗忘她从小茹那里拿去的各种东西的价值远远超过一百块。

后来小茹反思过,或许是因为她在家中排行老二,有点爹不疼娘不爱的尴尬处境,所以她总是想方设法地去讨好爸妈,甚至去讨好其他兄弟姐妹,引起爸妈的注意和夸奖,导致她离开家也是这么去讨好身边的人。

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值得讨好,值得用真心去换真心。渣男并不会因为她的讨好,就不会劈腿;同事并不会因为她的讨好,就不会不暗中抢资源、背后插她刀子;朋友也不会因为她的讨好,就能保证友情天长地久。

人生遇到的人,总是形形色色,没有千人一面,想要讨好所有人,是件绞尽脑汁都办不到的事。

后来小茹在新公司遇到员工B,员工B和她志趣相投,还没有公司利益的冲突,于是两个人经常一起结伴去吃工作餐,但是这次,小茹虽然也很热情但是有所保留,没有立刻交心。直到员工B倾诉了她和原生家庭的恶劣关系后,小茹才诉说了自己在家的尴尬处境,两个人因为都有同样的过去而更加惺惺相惜,有了这个口子,她们才慢慢地愿意了解彼此内心的东西。后来,员工B成了小茹的死党。

小茹想,自己并不是人民币,并不能让所有人都爱自己,况且还有欧元美元的存在,而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一个人的交际圈只有那么大,有些人离开,成为渐行渐远的路人,自然又会有人加入进来,两个人的人生就是这么重叠又分开,而她只需要保证自己以后足够擦亮眼,结交的是真的值得去爱的人就够了。

在有趣的灵魂被发现之前,先做个好看的人

网上曾经流行过一句话: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让很多人学以致用地挂在嘴边,仿佛自己本人、喜欢的偶像就是拥有这种灵魂的人,这个人是多么与众不同、万里挑一呀!

我却觉得这句话具有非常大的迷惑性,让很多信奉这句话的人误以为哪怕自己外表很一般也没关系,因为我会画画呀,我的内在是多么丰富有趣,人家都说了,万里挑一呢。而画画可以用书法、做甜品、养花、做手工、剪视频、弹钢琴、看过三千部电影等代替。

可是往往这样的女生单身概率都特别高,一旦发现心仪的soulmate找的都是年轻貌美的少女,顿时失望透顶,觉得对方庸俗不堪、肤浅至极,还会觉得其他男人都是瞎了眼,为什么看不到自己出众独特的灵魂,为什么没有人来爱呢?啊,怪不得说男人都是下半身思考的动物。

可是,难道就该全怪那些男生看不到她们的好吗?

人心都喜欢漂亮闪耀的事物,这是人类甚至动物的本能,连乌鸦都知道叼走闪闪发光的纽扣,雄孔雀都知道在喜欢的雌性面前开屏,更何况是人类。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P图软件、自拍心得、修图教程、整容医院、可以十级美颜到连妈都不认识的直播App的存在了。

我们并不能挑战人性,如果执意去挑战,大概只能失望而归。

所以那句话其实是与人性相违背的,给很多信奉它的女生都造成一个极大的误区,算是某种程度上的自欺欺人、自我安慰罢了。

萧萧当年从小城镇考到一个985院校,从小只知道读书,不仅读成了高度近视,眼睛下挂着家族遗传的眼袋,长得还非常胖,但是依然不阻碍她暗恋上了一个男生。

暗恋上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她发现那个男生和她一样喜欢听孙燕姿的歌,一样喜欢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一样喜欢穿某几个牌子的衣服,喜欢宅着玩游戏、刷电影,特别是一些冷门文艺片,甚至她连对方发的个性签名都能秒懂。

多么心有灵犀啊,萧萧当时颤抖地以为遇到了此生的灵魂伴侣。她小心翼翼地去找话题聊天,搜肠刮肚地制造机会靠近,对方不管回了什么都翻来覆去地看,每看一遍都笑咧了嘴,然后不断发散思维,他是不是别有深意,对,他一定是在和我隐晦地表达什么。

但是萧萧不会想到,在大二的愚人节当天,那个男生当着所有人捉弄她,并嘲笑她长得像熊猫,她大哭一场,顿时醒悟男生都是多么肤浅,只看脸。

从那天起,深受打击的萧萧开始节食减肥,一放学就绕着操场一圈一圈地跑,甚至为了能快点瘦下去还每天往返爬三十层楼梯。

两年后,萧萧瘦了些,也变漂亮了些,于是一切开始反过来了,她开始陆陆续续收到情书。直到萧萧被一个非常猥琐的校友强行拦住告白,她突然发现,原来自己也是更喜欢好看的人,如果让她和眼前这个满脸青春痘、一个星期不洗头的胖子谈恋爱,还不如直接让她死掉。当时她几乎落荒而逃,压根儿来不及去了解对方是否有闪光的点,有哪些优秀的地方。

一将心比心,她便明白,其实她也非常肤浅,没有谁有资格去怪罪谁为什么不能透过外表看到本质。因为面对糟糕的外表,根本没有人想去探究本质的意愿。

偶像剧里总是演女主通过什么手段,吸引了霸道总裁的注意,萧萧相信,倘若女主是个四五十岁的大妈,或许不管做什么,那位霸道总裁都不会侧目的。

靠近总需要时间,了解、被个性吸引更需要时间。倘若连对方靠近的兴趣都没有,又如何被那些更深层次的内涵所吸引呢?不然也不会有“第一印象”这个词的出现。

比起怨恨老天为什么不赐给自己范冰冰、刘亦菲似的美貌,倒不如后期努力修炼自己。

萧萧一边上课,一边仔细研究去做眼部手术,有保守的朋友劝她不要做,不仅有风险而且价格还贵,还是戴眼镜比较稳妥。一些同学对她这种爱美的行为嗤之以鼻,甚至有女同学冷嘲热讽地说她丑人多作怪,把萧萧气得半死,但她还是没有变。

萧萧实习上班后就开始攒钱,先去做了近视手术,然后割了双眼皮、抽了眼袋,又瘦了将近三十斤,从此,她觉得自己焕然一新,甚至觉得以前暗恋的那个男生也配不上现在的自己。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教授说过:成功的决定性条件不是智商、学历和运气,而是魅力。

接下来,萧萧还非常有意识地去包装自己,因为通勤时间太长,她学会了在公交上从容地化一整套妆的技能,也不管什么天气都穿七厘米的高跟鞋,下了班还看了很多资料和视频,去提升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后来在一次行业分享会上,她第一次当着近五百人的业界精英发言也没有怯场,因为她觉得自己受得起这份瞩目,她的谈吐清晰有条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虽然在这背后,她为了不到三分钟的发言对着穿衣镜练习了上百遍,就连微笑的弧度都是精心练习才形成的。

她不仅用美丽获得了自信,提升了自我价值,这一次分享会也让她得到大量关注,甚至有同行的男人邀请她约会,而在约会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彼此的闪光点:两个人都养小动物、喜欢天文、热爱亲近自然……他们有太多共同话题可以聊,又或者说,男人愿意去制造很多共同话题拉近彼此的距离,就像当初她暗恋那个男生时一样。

在此刻萧萧才想明白,她做的那些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更好的自己。

两个人结婚后,萧萧也经常去参加一些业内座谈会,甚至会接受一些杂志采访,她觉得是美丽让她自信,而自信又让她更加美丽,她愿意一直美下去。

我们不需要没必要的自省

“树大招风,并不是树的错。”小米如是说。

彼时,她刚经历了一场劳心劳力的职场争斗,用血与泪换来了这个心得。

小米从小被父母严厉管教,原则颇多。从小学起,如果考试没考上双百分,父母就会要求小米写三百字的保证书剖析原因并且做出保证;凡是犯了错,小米会被立刻拎到小黑屋反省,甚至没有饭吃。在这种氛围下,小米的成绩很好,一直是老师与有荣焉的得意学生,而进入社会后,领导也很喜欢能力强、反应快的小米。

只是小米却发现她活得越来越吃力。比如她不小心犯了错,领导已经说没关系,她还是不肯轻易放过自己,总是犯这样的错误,不仅麻烦领导善后,还给领导留下个办事不妥、能力不行的印象了。同事一个眼神过来,她就会怀疑是不是什么时候说错了话,得罪了对方。朋友随口说了她一句什么,就紧紧放在心上,哪怕朋友压根儿没有放在心上。

于是小米频频自省,恨不得每天把自己犯的芝麻粒大小的错或者尴尬都记在本子上,不仅强迫自己反思,还会反复告诫自己千万不要再犯。她小心翼翼地维护和所有人的关系,生怕因为自己而搞砸什么。

会不断自省的人,通常内心是脆弱敏感的,也是缺乏安全感的,太在意别人的感受,太在意在别人眼中的形象和分数,竭力避免矛盾冲突,希望借此获得别人的喜爱。

可是这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友善都有微笑回应,所有的好人都有好报,所有的念念不忘都会有回响,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八面玲珑、长袖善舞。

特别是得依靠不断自我反省的人。

所以后来,小米的心情非常压抑,她每天都无数遍地质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很差劲,不然为什么会犯这么多的错,而在质疑中,她更加畏首畏尾,哪怕领导好几次给她机会尝试,她都生怕自己做不好而自动放弃,而朋友也觉得她越来越内向,不仅什么都憋在心里,也显得非常无趣。

在这种恶性循环的煎熬下,她过得如履薄冰、极度焦虑,数次想过辞职,因为不想丢人现眼,参加朋友聚会的次数也越来越少,而她还钻进了牛角尖,自己不肯放过自己。

直到后来,有一次,有个国外的大订单出了纰漏,部门开总结会,她去得迟,听见里面的同事在商量:“等下把问题推在小米身上就可以了,反正她一直都唯唯诺诺的,我可不想被辞退。”

其他人没有提出反驳意见,就代表默认了。

当时小米如坠冰窖,她没想到她一贯的自省、隐忍在别人看来是唯唯诺诺、没有自我的。小米觉得,如果真的是自己犯了错,他们把全部责任推到她身上她也接受,可现在明明不是她的过错,就因为她时常自省,却成为别人刺向自己的匕首。

就在这一刻,小米幡然醒悟。

当同事甩锅过来时,小米一改往常态度,甩资料、讲数据,语言简洁有力,将订单失误的环节剖析清楚,不给任何人栽赃自己的机会。

看到那些同事面面相觑,小米突然发现,说不定有的同事平时就在刻意打压她,她一直被别有用心的人牵着鼻子走,还浑然不知。

她真的有那么多过错吗?其实不见得。

多么愚蠢的过度自省。

小米后来离开了那家公司,远离了那些小人,但是她也明白了不能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她也不需要没必要的自省。小米总算开始做自己,她觉得轻松了很多,不再给自己戴上枷锁和桎梏,挣脱开许多束缚,步伐便轻快很多。

就像如果在地铁上遇到耍流氓,错的人不是穿短裙的女人,我们不需要自省不应该化妆出门,不应该穿长度不到膝盖的裙子,不应该抬头看了那个流氓一眼。

就像那棵长得茂盛的树,并不能因为它枝叶多、受力面积大,而导致更容易受到风力,就让它反省怎么长得这么粗壮。

就像也没有人会怪罪那只在南美洲的热带雨林里扇动几次翅膀,而两周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一场龙卷风的蝴蝶。

自省是好事,它是一种进化机制、防御机制,我们需要自省,像是穿上一件衣服,可以保护自己、抵御外界的反复刺激,在人生之路上行走得更舒适轻快,而没必要的自省即意味着过度严苛自己,甚至是过度讨好别人,也就让自己和别人处于一种不平衡的关系里,即自省方是卑微方、过错方。

可人并不是机器,可以无感情且迅猛地修正错误,自省的过程必然是痛苦的、内耗的,且可能是无效的,于是层层叠叠的衣服终将把人压得喘不过气,使得弯下头颅,姿态很低,步履蹒跚,走半步都可能被绊倒在地,只能走得越来越慢,心里越来越沉重。

我们从来不需要那些不辨是非、没有立场的自省,而是应该理性思考、独立判断,不跟风、不盲目,从容且自我地自省,自省的中心点有且只能是它是否阻碍到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如果的确是,才需要去攻克;如果不是,倒不如放宽点心,只要优于昨天的自己,就是一种进步了。

真正优秀的人,一生都在断舍离

这个世界太过复杂多样,很多人都有太多想法、欲望,我们随便翻一翻、搜一搜,如“六十四个说话技巧:说对话,就成事”“精准表达:让你的方案在最短的时间内打动人心”“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生活品质的八十八个技巧,让你告别加班,过上优质的生活”“五分钟在家瘦腰运动!快速瘦肚子小蛮腰,马甲线一周现形”“手残速成班,这样化妆五分钟就能搞定出门”。人们对这样标题的关注度一直居高不下。

在任何事物都高度膨胀泛滥的今天,焦虑环绕着很多人,欲望驱使着很多人,我们会不由自主地陷入一个怪圈:以为得到的越多,就是对的,就是好的。不管是合适的还是不合适的,总之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拥有,仿佛错过就输掉了人生。

今天听说文化产业政策收紧,转头就扎进影视行业;明天影视行业遇到寒冬,又赶快退出吧。听说教育行业是未来的蓝海行业,又赶紧开始研究怎么转进这一块,赶紧买更多的书,听更多的课,学习更多的新技能。

今天超市酸奶买一送一,赶快买两份回来;明天洗衣液打五折,又囤了一箱回来;双十一买淘宝好便宜,不下个几十单占占便宜就对不起马爸爸,更对不起自己。这个不错,那个便宜,家里到处堆满了东西,心里超级有满足感。

可是后来呢,结果呢?

或许吸收了很多碎片化的资料和信息,但随之又抛在脑后。或许阅读了很多的书,可是全都是泛泛阅读,并没有学会说话技巧,没有学会写甲方都会马上满意的文案,没有一个星期练出小蛮腰,化妆也还是很手残,或许买回来一堆弃之可惜的物品占据很多空间,直到过期变质再扔掉。

忘记了月盈则亏、水满则溢,把自己折腾个遍,除了累得要死,却什么都没有得到。

所以我们都需要断舍离。

断舍离是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推出的概念:“断”代表着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舍”代表着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离”代表着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不只是生活,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需要不断地断舍离,摒弃很多杂念、无视很多会分心的事物,好想清楚自己到底想拥有什么。

阿栩是一名书籍修复师,她也不是不羡慕有些人在社交平台上经营自己的形象,拍拍照PP图,就有人打钱夸可爱;不是不羡慕明星烈火烹油、鲜花着锦,哪怕只是一个感冒,粉丝也全是心疼太敬业;不是不羡慕“富二代”,哪怕从出生后一直躺在床上,也可以活成人生赢家;不是不羡慕“包租婆”,每个月要做的事就是去收租、逛商场、打麻将。

她说,她也会羡慕,但是她不会选择成为他们。

在纸媒没落的今天,停刊的杂志、倒闭的图书公司不计其数,有的作者不再写小说了,但也还有不少人因为初心坚持写作。

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到现在仍坚持手绘创作。

琉璃艺术需要灵感,需要经过造型设计、制硅胶模、官制蜡模等十几道工艺严格把关,需要一气呵成,不容一丝失误。

一条爱马仕的丝巾大约需要耗费人工六百个小时。

有的祖祖辈辈几代人守着一家店,不考虑分店,不考虑加盟。

他们不蠢也不傻,也知道有其他更便捷的方法,只是他们还是坚持如此。

阿栩从小跟着爷爷学习书法,热爱古典文学,在这方面造诣颇高,从小就知道书本将是自己终身的伙伴。

起初会尝试书籍修复是因为她去书市淘旧书,结果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翻到一套非常有意思的书,可惜那套书不仅落满灰尘,而且破损严重,甚至很多页还粘连在一起。

阿栩还是爱惜地花重金买回,用很多旧书做过实验后,她想去还原这套书本来的模样。

可是一位名牌大学毕业生,不好好工作赚钱,天天和破书打交道,是她的爸爸无法理解和忍受的。

那段时间,爸爸断了她的生活费,男朋友提出了分手,她剪了短发,也没了交际,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孤独地研究。她越钻越精,不仅熟悉了各朝代书籍的形式,还了解了各朝代纸张、书皮及装订风格,技巧也越来越娴熟,甚至有电视台闻风赶来采访她,市级图书馆还聘请她去进行古籍修复。

爸爸突然一改从前,开始以她为荣,经常向邻居熟人念叨女儿很棒。

在电视剧《全职高手》里,叶修的父亲对于他不愿意继承家业而沉迷电竞很是反感,直到亲临观看了一场比赛,才忽然明白儿子这么多年的坚持是多么有意义。

在任何领域做得很好的人,都是耐得住寂寞,可以高度自律、专注于极致的人,他们从来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怎样才可以得到,能做下去就会坚持一直做下去,不会漫天地定下很多目标,乱花渐欲迷人眼,结果一个都无法实现。

因为最想要的,便是没有之一。

人心很贪,欲壑难填,可是人心又很简单。

现在有很多人提倡慢生活,慢享受和断舍离。

无独有偶,无印良品提出的理念是合适就好。无印良品的创始人原研哉说:“我的设计概念是删除多余的东西,不需要多余的东西让设计变得复杂。”

就连乔布斯一生都信仰“less is more”,当时三十岁不到的他,常用的家居物品只有一张爱因斯坦的照片、一盏灯、一把椅子和一张床。

越懂得放下的人,或许得到的越多;越是成功的人,肯定越懂得断舍离。

Less is more.

少即适合。

合适就好。

减少执念,专注以一个目标为终点,不为其他岔路而分心,反而能走得更远、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