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有温度的唐诗
86348500000002

第2章 春光里·且向花间留晚照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夜里的无限遐想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翻开《全唐诗》,一首《春晓》蓦然落下。

思绪在春日的清晨缓缓展开,在这美丽的画布上,忽然闪烁着那风、那雨、那鸟鸣、那花落……温暖的记忆重新涌动在生命的旋律里,汩汩流淌。

春,是一个很神奇的季节。世间万物都在这温暖的时光里悄然变幻生命的姿态,一切如此神秘又如此清晰。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春光融融本是一年之始最美好的季节,若是再与晨晓相搭,这扑面而来的清新之气越发让人喜不自禁。

葱葱郁郁的林野里掩映着一房茅草小屋,窗牖洞开,默然静立。惺忪睡眼在融融春光里醒来,周遭的一切都透露着新鲜的气息。清晨的第一缕春光慵懒地打在床头的几案上,旋而跟着那清脆的鸟啼飞出窗外,飞上了树梢尽头。群鸟在清爽的朝阳里编织出美妙的旋律,斑斑落花在浩然大地上装饰出昨夜风雨,一动一静相映成趣,一实一虚熠熠生辉;那关于春生和旧夜的想象勾勒成一条诗的长河,奔涌着,涌进诗者的记忆。

当孟浩然细细打量这春晓之时,忽然意识到昨夜伴眠的那场细风柔雨吹散了多少残花落叶,一夜春宵梦酣,竟不知天光大亮,鸟儿欢鸣。待到风雨散尽,今日一早酣睡醒来春光依旧,风光无限。春晓在风雨的洗礼下越发生机盎然,可毕竟时光有限,在迎接盈盈春日的同时也在暗暗与这短暂的美好告别了。

闲居在襄阳老家的鹿门山,孟浩然一隐便是三十载春秋,他或许没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兼济天下之怀,他也没有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旷达不羁之心,不过他的潇洒人生又有另一幅笔墨绘写。四季之春,一日之晨,简单而平凡的日子中,他找到了落花,他听到了鸟鸣,他用灵魂去发现生命的美和意义。在繁花似锦的大唐盛世里,他便这样从容而自在地活着,从那大自然赐予的山水田园里发现真正的美好。

俗语说,这人世间最宝贵的礼物往往是无价的。目之所及的落花春色,耳之所遇的鸟啼风雨,孟浩然在这山间小屋里发现了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按说自小便深受“家世重儒风”教育氛围熏陶,孟浩然心中不可能没有建功立业的宏伟壮志,这样的家风世风亦不容许他真的就此与长风明月相伴,纵情在山光水色、翠竹绿影里终其一生。那年,时值不惑之年的他依然奔走于公卿之门,离开鹿门赴京求职,纵然处处显露才情,人相引荐,却还是为“明主”所“弃”。喟然长叹“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万般无奈的他不得不重新回到鹿门山来。

人生本就是一个不断面临挫折又克服挫折的循环过程。有人借以抱怨命运不公的名义,在挫折面前跪下了双膝,而有人却在多舛命途里找到生命的希望——这便是智者与愚者的差别。当孟浩然被一个又一个的巨浪席卷而来的时候,这失意幻灭的泥沼没有将他就此吞噬,他选择了最勇敢也是最温情的方式面对。那闲云野鹤的日子里,寄居着一个流浪者最纯粹的生命之梦。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一刹那联想的捕捉,让诗意化为永恒。简简单单的字与词的组合,浅显易懂的音与义的相遇,这自然的神髓与生活的真趣是无以复制的。春日清晨的一瞥,诗中涌动着的幽远静穆之感,让人从这纯粹的背后体会出些深刻的力量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成都的夜雨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他是心忧天下、情系众生的千古诗圣,他的诗是描摹万象、刻尽百态的诗史。子美踏着万卷的诗书一路行来,年少赏遍河山,目光下的景象却让他有了一个“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朴素梦想。

心怀大志,儒生寄望于仕途,但尽管是再开明的君,也抵挡不住奸险之人的权术,子美一朝进取无门。九年“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日子,换来一个小小的参军之职,杜甫还未及实现满腹的抱负,安史之乱便已拉开了他这一生颠沛的幕布。

极盛而衰后的转折,颠簸乱世里的遭遇,他目之所及、耳之所闻,皆是不忍卒看的哀鸿遍野。飘摇的政权没能给他实现抱负的土壤,为救房琯一贬再贬,杜甫还没来得及惋惜,就被更深重痛苦的百姓打动。这地狱般的人间,让他那颗慈悲忧怀的心痛惜不已,下笔即是沉郁的别离和哀伤。“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终究是不再寄望于无能的政权,子美抛官弃职,举家辗转西行,经由秦州踏上了通往西蜀的沟堑。

自古尽道蜀道难,行走过一路的艰辛,杜甫终究在肥沃的天府之国找到了他的归处。民风淳朴,一派盛世和平景象,丝毫没有受到中原战乱的影响,这一切深深感染了饱经离乱的他。友人古道热肠,邻里亲热善良,他们帮杜甫在浣花溪旁搭建了一座茅屋,从此无论再大的风雨,起码有了一处遮风避雨的温馨港湾。

经年的奔波与抑郁难伸的抱负,在有着花香鸟语的浣花草堂里暂时散去了云烟,诗人的脸上难得地出现了笑容。夜有遮蔽处,不再以天为盖、以地为席般地漂泊,子美这一夜睡得格外香甜。

转眼已是两度春秋,杜甫与芳邻同劳作、共休憩,养花种田自得其乐,俨然江湖一野老,随着自然的流转耕种与收获。躬耕亲为的日子里,子美熟悉了泥土的气息,也知晓了土地肥沃的秘密。

蓉城多夜雨。在一个寻常的春夜,尚未入眠的杜甫耳闻微风拂过,感受着空气中潮湿的气息。此时已不复旧时离乱的心绪,他听着细细若无的雨声,看着得到雨露滋养的万物,心中涌起了欢喜,仿若在这春夜里得到滋润的是他一般:他的土地以及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千千万万的生命,都受到了春雨恰到好处的滋润,如何不让他欢喜!

杜甫的目光从来都是超然的,他看到的不是拘于个人的兴亡荣辱,而是千千万万和自己同命运甚至是身处困境之中的人。茅屋为秋风所破,他想到的是天下广受饥寒之苦的士人;如今春夜降雨,他想到的是万亩的良田得到了及时灌溉,千万耕作劳苦之人有了收获的保障。他有着一颗赤子之心,这颗心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够“俱欢颜”。

因着欣喜的心情不能成眠,杜甫意犹未尽地注目着这雨夜,看那路与云天的浓墨相连,看那江边尚有着灯光的小船。旷古的黑夜中,他曾一路踽踽独行,生命仿佛那浓得化不开的夜一般无任何指引;然而就如同眼前那小船中独自明亮的灯火,杜甫如今的生活里何尝不是有了一盏暖心的灯。就算黑夜再浓,那亮起的江船上的灯光,仍然温暖了这个略带寒意的雨夜。

夜沉沉地睡去,耳边的雨声成了少陵野老安眠的摇篮曲。待到晨曦突破天边的重云唤醒沉睡之人时,天地间早已不见昨日那细密掉落的雨精灵,恍若一场梦境般。

昨夜难道真的是梦境一场?杜甫迫不及待地出门探寻踪迹,看到那不远处湿漉漉的一片红才释怀莞尔,终有那尚未及消失的讯息留存在明媚的春光里。雨夜带给这座城的,不仅是无声的滋养,更是目之所及的惊艳——一夜饱蘸了汁水的枝叶全都舒展,疏散开了筋骨,摇曳起了身姿,将那最美的姿态骄傲地展露在了众人面前,仿佛花神的一声呼唤,所有娇艳的花儿都绽放了明灿灿的笑容。花开了!

繁花似锦的锦官城,洋溢起了春天浓郁甜香的幸福气息,诗人沉浸在夜雨带来的喜悦里,早已深陷在满目春光的欣喜之中。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有声亦有色

绝句四首(其一)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所谓虚空的静谧与经历过风雨洗礼之后重生的宁静是截然不同的,境界不仅体现在诗中,更体现在人生中。

春日依旧,细碎的阳光宛若玉石般从树隙间坠落,散发出琥珀似的光芒。两只黄鹂一唱一和,在新生的柳叶梢头唱着婉转动人的歌。镜头上扬,只见万里碧空中蔚蓝如洗,在这洁净的画布上闯入一行直飞的白鹭。金色的阳光、嫩绿的翠柳、碧蓝的晴空与透白的鹭鸟,色与色的碰撞和衬托,渲染出一幅斑斓多彩的水粉画。

这样的描写在以“诗圣”著称的杜甫笔下实在少见,念及杜甫,留给我们印象深刻的往往是以“三吏”“三别”著称的“诗史”之作。提起老杜,沉郁顿挫之风是占大多数的,而这一首轻快明丽的写景之作仿佛带我们回到了单纯而又清闲的生活本身,似乎经历了千涛万浪的淘洗之后,一切重新归于平静,波澜不惊。

诗歌以这样一幅洋溢着清新之气的盎然生机之景切入,用一个一个简单的定格镜头捕捉着不易被人察觉的乐趣。黄鹂成双入对,在翠碧的柳枝上欢歌,打破了春日里的祥和与静谧,一切都洋溢着初生的热情和喜悦;白鹭展翅成队,在万里晴空中划出美丽的弧线,张扬着自由自在的旺盛生命力。亦动亦静,亦视亦听,这样的风景常常存在,可是能够真正欣赏到的观察者却不常有,而这般美景落到了杜甫的笔下,又是别有一番滋味了。

料想公元762年,皇皇盛唐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而在夺目光华的背后也渐渐开始显露出一个朝代的裂缝。安史之乱的战火在华夏大地上熊熊燃起,朝廷不得不派兵镇压,稳定人心。时任成都尹一职的大将严武被宣旨入朝,平压战乱;与此同时,寓居成都草堂的杜甫为避战乱亦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赴梓州苟且一方安宁。幸而战未多久,第二年安史之乱合众力得到平定,杜甫好友严武终于还镇成都,杜甫也回到了草堂。经历过流亡生活的洗礼,杜甫生活刚刚安定,此时又得到严武向朝廷举荐自己的消息,黯淡已久的生活忽而浮现点点微光,对于前途的希冀让杜甫不禁为之一振,却也心生忐忑,担心这满怀的希望又重重跌落在地,化为泡影。川蜀的秀丽风光正是切合了奔波流浪人饱经沧桑后终得宁静的心,眼前的这一派生机勃勃化作杜甫笔下灵动的文字,简单之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故事。

若这首诗中前两句的写景算是诗人纯粹的景色白描,那么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则越发能够延伸人们的想象,感觉的触角伴随着诗人的文字又抵达了新的高度。一语“千秋雪”,一语“万里船”,与前两句诗中的“两只黄鹂”“一行白鹭”相依相对,顿然打开了整首诗歌的格调,提升了整首诗的境界。诗人的思绪已然突破了眼前之景的束缚,在想象翅膀的舞动下,越飞越远。早春之景在黄鹂、白鹭的点缀下清亮鲜艳,可是早春毕竟是早春,冬日的余寒仍未散尽,一点点渗入骨髓。诗人的目光似乎穿透了眼前层层叠叠的屏障,被西岭雪山上的皑皑白雪勾走了。在这早春时节,敢料冰雪被融也是早晚的事吧。想杜甫少年时便怀有报国之志,历经数十载春秋终而不弃,春夏秋冬又一春,严武平定了安史之乱又重新呼唤起老杜心中的雄心壮志,只要不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满身才情应该也有被人赏识重用的一天吧。

但是同时,诗人以这种感受,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某种艰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欲融化积雪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于是从诗人那淡淡的希望中忽而品味出些迷蒙的忧虑来。窗前遥想的西岭残雪,让杜甫从眼前之景又联想到过往之事,五味杂陈夹杂着潮湿的记忆在心中翻波涌动。那艘从东吴不远万里跋山涉水来到此处的船只在江岸边静默着,颇有些“孤舟蓑笠翁”的味道。只是这普通的“船停江边”之景因着“东吴”“万里”二词忽又变得有些意味深长了。杜甫祖籍本是湖北襄阳,人生之途辗转游走各地,对于“故乡”一词的意味已然被行走过程中的流浪气质所代替。如今少陵野老在成都开拓出一方闻名后世的杜甫草堂,可是对于杜甫而言,草堂的意义不过是人生暂时的驿站而已。战乱刚刚平定,许久漂泊积聚的不安之感重新呼唤起心中最温柔的思念,站在异乡栖身之处,“故乡”一语在内心翻涌出一层层涟漪。

从“黄鹂鸣翠柳”到“白鹭上青天”,从“西岭千秋雪”再到“东吴万里船”,四幅看似毫不相干的独立图景,却经过杜甫之笔画龙点睛般衔接起来,浑然一体,成为整体之境。在景色由亮色调到暗色调的转换过程中,诗人的心境也在悄然转变。这心中所念所想与未知虚无的现实面前,杜甫深刻地感受到个体力量在时间天平上的渺小,在个体之外,有更多的无从把握的力量在左右着人生,掌控着命运。

寥寥几语,神来之笔。这景色也就不是简单的色与声的交织,而是渗透着生命体验的诗歌境界与人生境界的升华。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的神奇与灵巧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风如剪,这样的比喻除了贺知章再也前无来者能想出了。句落诗就,读之为快,不禁让人由衷地慨叹诗人超凡脱俗的想象力。其后宋代的梅尧臣也曾邯郸学步,《东城送运判马察院》诗云:“春风骋巧如剪刀,先裁杨柳后杏桃。”纵然比喻犹在,可是细细品味起来自觉言语间过于刻意了些,诗歌的精髓和神韵却是弱了三分。到了清人金农的《柳》:“千丝万缕生便好,剪刀谁说胜春风”,尖巧雕琢的痕迹越发明显了,贺知章最初自然洒脱的神韵已经荡然无存。

早春二月,岁月正好。放眼望去,柳叶新裁,点缀在荡悠悠的枝条之上。那些将出未出的嫩芽含苞待放似的,憋着劲,一鼓一鼓的——这满树的柳色在贺知章的《咏柳》笔下竟像是碧玉装扮成的一位婀娜多姿的美人。古之美女素有“碧玉小家女”之称,此处将柳比作“女子”,喻以姿色之美,蕴含着浓浓深情。浅浅的“碧玉”二字,竟将柳叶之态写活了。

将树作为整体概观描摹一番以后,便开始了由整体向局部的移景。目光从整个树木聚焦到树的枝丫上。低垂的柳条千枝万条,在习习微风里跳荡,一圈圈划着弧线,如翠绿的裙带一般招摇伸展。体态轻盈的柳条,宛若妙龄女子般翩翩起舞,姿态典雅动人。再细细斟酌,枝丫上点缀的柳叶也不一般了。新生的柳叶如纤纤玉指般细长,每一片叶子的棱角都凹凸分明,保持着生命原初的形状。梁元帝萧绎曾在《树名诗》中叹道:“柳叶生眉上,珠铛摇鬓垂。”古语向来有以“柳叶眉”“杨柳腰”来形容女子仪态优雅之美,一句“不知细叶谁裁出”音调上扬勾起人的思索,这世间的美景究竟是哪位匠人的巧夺天工之作?而后这一设问又立马有了答案——原来是“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恰如一双无形的巧手,裁剪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更雕琢出春光中每一缕美景。终篇话柳,最终又将柳的白描升华到一个“春”的背景之下,点出了美景背后真正的造物主,蕴含着诗人无尽的欢悦与赞美。

垂柳默然静立,仍然是早春二月里那树普通的柳,可是经过语言的装饰,这柳枝柳叶似乎变得不再平凡了,恍然被赋予了生命似的,有了少女的神韵,越发的灵动洒脱。

从柳叶到春风的过渡,着实天衣无缝,毫无扭捏突兀之感。生机盎然的春柳,是大自然生命活力的象征,更是春天蓬勃创造力的象征,透过对柳树的赞美,进而赞美其背后真正伟大的力量,这般灿烂辉煌的勃勃生机重新唤起人对于生命之美的体验和向往。

贺知章生在盛唐之初,风流倜傥,性情旷达,善喜谈笑。与李白志同道合,结为忘年之交,有“清淡风流”之誉。贺知章之诗与其性格相映相合,像是《咏柳》这样的诗歌灵动有秩,如行云流水般给人以美的感受。《咏柳》一诗,表现的不仅仅是浑然天成、超凡脱俗的高超艺术特色,更是诗人对于美、对于自然的别出心裁的切入视角和独特的审美体验。

神奇而灵巧的春风,雕琢出的美丽风景,愿也曾在你的心头停驻。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春山之静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你要知道,这世上并不存在真正的白,所谓的白必然是有黑的反衬;你要知道,这世上并不存在真正的静,所谓的静亦是与动相对而言。《鸟鸣涧》中高高低低的音符谱写出一个动与静交织的空灵世界。

人心闲静,百无聊赖,仿佛全世界都静谧无声。蓦然之间,一片桂花从树枝上折翼,在空中左右摇摆,翻转出美丽的弧线,坠落出清脆的一声芳香。常言道:落花无声。可是不知是因为仅凭花落在衣襟上引发的细小的触觉,或是花瓣坠落时所发出的丝丝芬芳,这如此细微的桂花落声竟然传入诗人之耳,不仅与后一句“夜静春山空”遥遥相应,衬出周遭环境之寂,更表现出诗人的心境已然超脱了嘈杂世事的纷扰,一种来源于内心的静的力量深深扎根,延伸了人的感官知觉世界。听一朵花开的声音,让人在这细小的体察中感悟到从未发现的力量。

春山之中,夜色斑斓,而人语杂音像是被隔绝了似的,悄悄地隐匿起来。山终究是有花木土石的,可是在心中寂然的诗人看来,此时之山静谧无声,与空山并无二异。一个“空”字夸张似的把人的感觉绵延到极致,仿佛把人带到了异度空间。

正当读诗人沉浸在这种空灵静谧的境界中之时,一句“月出惊山鸟”又恍然把人的思绪拉回现实。当月亮悄悄地爬上了天边,陶醉在无边无际的静谧黑暗中的山峦在皎洁银辉的光照下似乎有了惊悸的神色,山鸟也扑棱棱地从这黑暗中闪现出来,偶然骤起的三五声鸟啼划破了夜空,在山谷中久久地回荡。

《诗法易简录》曾经评价此诗说:“鸟鸣,动机也;涧,狭境也。而先着夜静春山空;五字于其前,然后点出鸟鸣涧来,便觉有一种空旷寂静景象,因鸟鸣而愈显者,流露于笔墨之外。一片化机,非复人力可到。”那么,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静亦是动,动也是某种意义上的静了。《鸟鸣涧》之境与《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语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人没有将动与静割裂开来,而是二者合一为整体,站在彼此的视角上去审视对方,刻画出动静结合的佳境,实在是别出心裁之笔。

整首诗下来,起承转合,浑然圆融。读之沉浸其中的意境,久久不可自拔。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白日的喧嚣随着时间的流逝消失殆尽,沉淀下最真实最纯粹的夜,闲下来的人与山在互诉灵魂的心语,细细品味耳边的落花声、鸟鸣声,生命仿佛放缓了脚步,酝酿出越来越醇香的味道。自然中的天籁之音处处可寻,亦最不宜让人发觉;唯有真正的有心人——内心闲静的人——抛却了世俗杂念的侵扰,才能将精神境界真正提升到“空”之境。

陆游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们陶醉其中低吟浅酌之时,心绪灵魂似乎也随着诗人的文字进入那片清幽绝俗的画面之中了。王维的《鸟鸣涧》,本是为寓居友人皇甫岳居所五云溪(今绍兴市东南)别墅所写的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五首诗每一首都偏爱一方风景,各有独特风韵。唯有这首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代表的《鸟鸣涧》独领风骚,由明月、落花、鸟鸣点缀出的夜间春山之美跃然纸上。

生活在盛唐的王维深受那个时代宗教文化的沐泽,盛谈佛学之风让他在生活之外寻找到灵魂的新一层境界。加之政治上的不如意,一生几度隐居,使得王维越发看空功名利禄的纷纷扰扰,寄予灵魂的超然自达,寻求一方生命的净土。氤氲在《鸟鸣涧》中远离尘世似的清冷幽邃气息,蕴含着人生的哲学思考,充满了具有宗教意味的禅意,这也正是王维佛学修养的诗意再现。

空而不虚,静而有动。细耳聆听夜间春山弹奏出的美妙音符,伴着那深深浅浅的旋律,恍如走进了一个从诗参禅意、空灵流动的艺术世界。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绿杨荫里西子湖畔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春,在诗人笔下姿态万千,笼罩在万物身上生机勃勃的气息是春天最珍贵的赐予。春天不仅融化了漫长冬季的冰冷枯燥,带来了清新活泼的景色;更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梦想。

在杭州西湖岸畔有一道白堤存留至今,经过了千百年风雨的洗礼,依然那样祥和而稳重地目送着这个世界上的日月星辰、风云骤起……正是这座白堤让新任刺史白居易目及春光沐浴下杭州西湖的魅力。

绿杨荫里的西子湖畔,一首《钱塘湖春行》渐渐走近,带来了一曲献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春之美自然不必多说,而那被人争相颂咏的西湖景色更是被东坡居士称赞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美与美的相遇,该碰撞出多么灿烂的火花。

孤山寺原为陈文帝南北朝时期所建,处于西湖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是谓孤山。春光融融,气温回暖,寒冬困住的坚冰被春阳温柔地一照,便自由自在地沿着河湖肆意流淌。随着连绵不断的春雨在西湖孤山寺的北面、钱塘湖贾公亭的西面,与堤坝持平的湖水初涨,眼看着就要与天边层层叠叠低垂的云彩衔接到一起。放眼望去,只见春水荡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云水相接处飘着蒙蒙雾气,浑然一体,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幅静谧祥和的水墨西湖图。

正当诗人默默地沉浸在西湖静如处子般的天籁神韵中时,忽然闯入的清脆鸟鸣割断了思绪,目光从云水交接处恋恋不舍地收回,已然发现,自己身处一片春意盎然的勃勃之景中了。

新春初生的早莺正活跃在枝头啼鸣,一大早便争抢似的忙着占据暖阳照耀部分的枝丫,叽叽喳喳的叫声清脆喜人。不经意间的一个“争”字让人顿然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也不知是谁家檐下的新燕,正趁着这春光大好,忙忙碌碌衔泥做新巢。一面是黄莺争阳,一面是新燕筑巢,在诗人眼中这些勤恳奔波的身影,越发可爱动人。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使人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

视线下移,转到了脚下之景,又是别有一番韵味。“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每一个字里都涌动着丰富的生命活力。“花”前置以“乱”字,种类多样,色彩缤纷之感活灵活现。繁花似锦,声势渐长,在西湖岸畔姹紫嫣红地开遍;而那浅浅的草色,若有若无,仿佛才刚刚能够湮没马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之意境堪可与前代诗人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相媲美,甚至视野更加开阔,妙绝古今。

花渐浓艳,草愈欣然,早春时节初生新鲜的气息满溢在《钱塘湖春行》一诗的字里行间,也难怪赏春人会发出“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的感慨。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在洋洋碧波中,堤上骑马的游春人往来如梭,摩肩接踵,尽情享受着春日时节大自然美的恩赐。诗人漫步在横贯钱塘湖东一带的白堤之中,放眼远眺,饱览湖光山色之美,海纳全湖之胜,心旷而神怡。可是春光再好,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里所能呈现的也是不足的;美景再多,对于对西湖的盎然春色充满了无尽热爱的作者来说,也总是有遗憾的。无意流露的“行不足”三字,越发让人对这美不胜收的景色珍惜怜爱了。余兴未阑,这样的一点遗憾反而成了神来之笔,留给读者无尽的回味了。

点染了春色的西湖美景,越发美得让人疼惜。

著名美学家别林斯基曾说过:“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因为大自然的景象不可能是绝对的美,这隐藏在创造或者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所谓诗人“画龙点睛”之笔,便是能将寻常的景物经由个人生命体验的雕琢,被赋予崭新的生命深蕴。

白居易有着一副难得的美学家的欣赏眼光,在无数的西湖游者中,独具慧眼地发现了它的动人之处。一花一世界,寥寥“几处早莺”“新燕”甚至是最稀松平常的花与草,可是经过几笔诗意的点染,竟透露出不一样的美丽。若是没有对春日美景的强烈感知欲,没有热爱生命的博远胸怀,恐怕亦不会被这为数不多的报春者所打动、所陶醉,而欣然写下动人的诗篇了。

作此诗时,正是长庆二年(822),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而在宝历元年(825)三月,白居易又调任至苏州刺史。中国历史上,在天堂杭州当刺史之人为数不少,不过最有名的当数唐宋两朝的大文豪——白居易与苏东坡了。他们不但造福一方百姓,为后世留下了令人缅怀的政绩,更让一篇篇描摹杭州以及西湖美景的诗词文章与传闻逸事流芳至今。远离了京畿大臣之间争权夺利的乌烟瘴气,白居易恍惚觉得杭州之春格外的惹人喜爱,漫漫仕途路中难得出现的春天让白居易心情大好,切合着春光正浓,美景美色越发与当下的处境相得益彰。眼中之物似乎都沾染了一层激扬喜悦,读诗人的心情似乎也随着春天弹奏的音符雀跃起舞了。

从孤山贾亭到湖东白堤,一路上湖清草碧,花红莺啼。再回首,仿佛依然可见,那位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的白衣刺史徜徉在杨柳的绿荫下意犹未尽,恋恋不舍地打马而过,耳畔还回响着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日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淌出一首饱含自然融合之趣的优美诗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