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别号东坡,北宋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宋神宗赵顼(xu须)任用王安石,推行比较进步的新法的时候,他表示反对。因此,外放到杭州(今属浙江省)、密州(今属山东省诸城县)、徐州(今属江苏省)等处去做地方官。后来,又降职到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闲住了多年。宋哲宗赵煦(xù)元时期(1086—1093),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当权,起用他做翰林学士,这时又因不满司马光尽废新法,而遭到旧党的排斥。等到新党再得势,他以六十高龄又被流放到广东的边远地方去,直到临死前那年才回到常州(今属江苏省)。苏轼长期担任地方官职,在徐州曾经率领军民参加防洪工作,在杭州兴修过水利工程,都是有利于发展生产的好事情。他是创作的多面手,诗、词、文几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单就词说,他的笔力雄健,内容广阔,风格多变化,一扫晚唐、五代以来萎靡不振的词风,扩大了词的领域并且提高了它的意境。
【注释】
[1]褪(tuì):卸落。这句说,红色的花瓣落掉了,小小的青杏长了出来。
[2]这句说:绿水环绕着屋舍。
[3]柳绵:柳絮。
[4]这句说:芳草长到了天边,哪儿都有。天涯,天边。
[5]秋千:古代妇女在春天里常做打秋千的游戏。道:路。
[6]佳人:美人。
[7]这句说:打秋千的妇女们走开了。
[8]多情:说的是“行人”。无情:说的是“佳人”。
【阅读提示】
苏轼的词,以豪放著称。这首《蝶恋花》,代表了他词作清新婉约的一面,表现了诗人创作上的多方面才能。作品借惜春伤情,抒写诗人远行途中的失意心境。上片惜春,下片抒写诗人的感伤。面对残红褪尽、春意阑珊的景色,诗人惋惜韶光流逝,感慨宦海沉浮,把自己的身世之感注入词中。
全词构思新巧,奇情四溢。语言回环流转,风格清新婉丽。清人王士礻真认为:“‘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东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花草蒙拾》)。这正是作者韶秀词风的体现。《词林纪事》卷五引《林下词谈》云:“子瞻在惠州,与(侍姬)朝云闲坐。时青女(霜神)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残红’。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子瞻诘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者,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子瞻大笑曰:‘是吾正悲秋,而汝又伤春矣。’遂罢。”朝云的悲泣,是因为她体味到了其中所包含的旷达与感伤相杂的情怀。此词在旨趣上与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相近,均是用“香草美人”的手法抒发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心情。然而在悲苦失意中又蕴含着乐观旷达,这种精神是贺词中所没有的。苏轼人格和作品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思考与练习】
1这首《蝶恋花》,代表了苏轼词作清新婉约的一面。试通过实例对苏轼的豪放词和婉约词进行比较。
2这首词,在悲苦失意中蕴含着作者的乐观旷达。其实,乐观旷达是苏轼的一贯情怀。请再找出几首词,进一步体会作者的这种情怀。
青玉案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1],但目送、芳尘去[2]。锦瑟华年谁与度[3]?月桥花院[4],琐窗朱户[5],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6],彩笔新题断肠句[7]。试问闲愁都几许[8]?一川烟雨[9],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10]。
【作者介绍】
贺铸(1052—1125),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居卫州(河南汲县,即今河南辉市)。孝惠皇后族孙,授右班殿直,元中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杜门校书。不附权贵,喜论天下事。能诗文,尤长于词。其词内容、风格丰富多样,兼有豪放、婉约二派之长,长于锤炼语言并善融化前人成句。用韵特严,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部分描绘春花秋月之作,意境高旷,语言浓丽哀婉,近秦观、晏几道。其爱国忧时之作,悲壮激昂,又近苏轼。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等均有续作,足见其影响。著有《东山寓声乐府》(一名《东山词》)、《庆湖遗老集》。
【注释】
[1]凌波:形容女子步态轻盈。横塘:在今江苏苏州西南。
[2]芳尘去:指美人远去。芳尘:指美人的踪迹。
[3]锦瑟华年:指美好的青春时期。锦瑟,饰有彩纹的瑟。
[4]月桥花院:一作“月台花榭”。
[5]琐窗:雕绘连琐花纹的窗子。朱户:朱红的大门。
[6]冉冉:指云彩缓缓流动。蘅(héng)皋:长着杜蘅(香草)的水边高地。
[7]彩笔:比喻有写作的才华。事见南朝江淹故事。
[8]都几许:共有多少。
[9]一川:遍地。
[10]梅子黄时雨:江南一带,初夏梅子熟时,多连绵之雨,俗称“梅雨”。
【阅读提示】
《青玉案》是北宋著名词家贺铸的代表作。它一问世,就被人誉为“绝唱”,不胫而走,广为流传。这似是一首恋词,但却写于词人的晚年,其中想必另有寄托。《宋史·文苑传》说贺铸“喜谈当世事,可否不少假借。虽贵要权倾一时,少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人以为近侠。……竟以尚气使酒,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他早年曾任武职,四十岁后才转文职,做过泗州通判等,晚年退居苏州。一生沉沦下僚,胸中颇多块垒,故而寓之于香草美人。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词其实乃是借怀恋美人以抒发自己幽居穷处的苦闷。这种寄托,深厚自然而又不露痕迹,加上词作对那种怅惘迷茫的愁闷心境的描写又十分出色,所以特别受到人们的赞赏。
这首词语言典丽,风格华美。全词字句洗练,掷地有声,其中暗用了《洛神赋》、《锦瑟》、《江淹传》等不少典故,而又十分自然妥帖,犹如己出。词人还巧妙地用美好的景色来衬托自己的心情。良辰美景而无赏心乐事,更显出愁苦之重。词的形象鲜明,意境优美。当时的著名诗人黄庭坚曾经寄诗给作者,热情称赞:“解道江南断肠句,只今唯有贺方回。”
设问,是本词的一个重要方法。词的上下两片,前半部都是叙述,后半部各设一个问句,使人明显地感到了词人那像江水一样不能平伏的情绪。两个问句后面的两处回答,是全词最精彩的地方,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本词比喻的新巧贴切而又丰富多姿更是传为佳话。把抽象的感情化为形象的景物以增强感染力,这并不是贺铸的发明;而学习前人的手法,把比喻设置得如此新颖奇妙却是贺铸的创造。罗大经《鹤林玉露》说得好:“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氵项洞不可掇。’赵嘏云:‘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是也。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后主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少游云:‘落红万点愁如海’是也。贺方回云:‘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盖以三者比愁之多也,尤为新奇;兼兴中有比,意味更长。”
【思考与练习】
1本词运用了哪些典故?
2下面是李煜的《虞美人》和李清照《武陵春》,请说说李煜《虞美人》、李清照《武陵春》、贺铸《青玉案》三首词中各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3历来评论家都说贺铸《青玉案》结尾三句非常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1]。轻解罗裳[2],独上兰舟[3]。云中谁寄锦书来[4]?雁字回时[5],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6]。一种相思[7],两处闲愁[8]。此情无计可消除[9],才下眉头,却上心头[10]。
【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其前期词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词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其词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人称“易安体”,被视为婉约派正宗。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注释】
[1]红藕:红藕花的简称,即荷花。玉簟:光泽如玉的竹席。秋:凉意。这句写秋天的景象:荷花凋谢了,铺着的竹席子也嫌凉了。
[2]罗裳:丝绸制的裙子。
[3]兰舟:船的美称。一说木兰舟。因木兰舟坚而且香,故以木兰舟为船的美称。这两句说,轻轻地解开绸裙子,一个人划着小船游玩。
[4]锦书:锦字回文书,情书。
[5]雁字:雁群飞行时排列整齐,有时像“一”字,有时像“人”字,故称雁字。古代传说,雁儿会捎带书信,故作者看见雁就想起丈夫的书信。
[6]自:空自。飘零:凋谢坠落。
[7]这句说,彼此牵挂的感情是一样的。
[8]两处闲愁:言彼此两边都在为相思而愁苦。闲愁:此指离别相思之愁。
[9]此情无计可消除:意谓这种相思之情是没法排遣的。无计:没有办法。
[10]这两句的意思是,皱着的眉毛刚舒展开来,心里头却又惦记上了。这两句,从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脱胎而来。
【阅读提示】
关于这首词,元代伊世珍《琅记》说:“易安结衤离(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词中抒发了作者与丈夫分别之后难以排遣的相思之情。
上片写与丈夫别后,作者于清秋时节独上兰舟以排遣愁怀。见大雁飞过又引起遐想,盼望大雁能从赵明诚那里给她捎来一封锦书。但她的希望落空了,她的心情更加苦闷。
下片写作者相思愁苦之情无法消除。先写眼前景物,用自然现象暗喻愁情的深重和无由排解。接着写夫妻分居两地,但相思之情,离别之恨,却是一样。结尾三句,进一步表明相思的愁苦之情无法排除。
这首词,语淡情深,不事雕琢,言有尽而意无穷。作者在这短短的小词中,创造了完整感人的意境,表达了强烈的思想感情,采用移情入景的表现方法,把自己真挚、深沉的思想感情融入客观外界的景物之中,又借着对景物的描写将它巧妙地抒发出来。
【思考与练习】
1这首词哪些句子采用了移情入景的表现方法?
2“此情”三句,将抽象的、难以触摸的心理活动具体化、形象化,是脍炙人口的写愁情的名句。请细加品味。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1]。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2]。
而今听雨僧庐下[3],鬓已星星也[4]!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作者介绍】
蒋捷(?—?) 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今属江苏宜兴)人。南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进士。入元不仕,隐居太湖竹山,人称竹山先生。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风格以悲慨清峻、萧寥疏爽为主,多承苏、辛一路而兼有众长。有《竹山词》。
【注释】
[1]罗帐:丝织的帘帐。
[2]断雁:失群的孤雁。
[3]僧庐:僧房。
[4]星星:形容鬓发斑白。
【阅读提示】
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的不同境遇、不同况味和不同感受。作者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少年听雨”的画面,由“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而成,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尽管这属于灯红酒绿的逐笑生涯,毕竟与忧愁悲苦无缘,而作者着力渲染的正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壮年听雨”的画面,以“客舟”为中心视点,而在四周点缀以“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飒意象,映现出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而今听雨”的画面,则刻意凸现出僧庐之冷寂与鬓发之斑白,借以展示晚年历尽离乱后的憔悴而又枯槁的身心。“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追抚一生经历得出的结论,蕴有无限感触和不尽悲慨。“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似乎已心如止水,波澜不起,但彻夜听雨本身,却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饱经忧患,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调节和心理控制能力。三幅画面前后衔接而又相互映照,艺术地概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和由春到冬的情感历程。其中,既有个性烙印,又有时代折光:由作者的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冷,分明可以透见一个历史时代由兴到衰、由衰到亡的嬗变轨迹,而这正是此词的深刻、独到之处。
【思考与练习】
1作者通篇都在写“听雨”,但这“雨”却很不相同。少年在故国听的雨,是春风春雨;壮年在国难中听的雨,是秋风秋雨;晚年在飘泊时听的雨,是凄风苦雨。可见,作者听的雨,都是时代的风雨。试谈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
2温庭筠《更漏子》词:“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蒋捷在这首词中则说:“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意思是,遇到悲欢离合之事,都已无动于衷。蒋捷词的意义与温庭筠词的意义恰恰相反,而悲苦之情却比温庭筠词更深。试对此作具体分析。
圆圆曲
吴伟业
鼎湖当日弃人间[1],破敌收京下玉关[2]。恸哭六军俱缟素[3],冲冠一怒为红颜[4]。红颜流落非吾恋[5],逆贼灭亡自荒宴[6]。电扫黄巾定黑山[7],哭罢君亲再相见[8]。
相见初经田窦家[9],侯门歌舞出如花[10]。许将戚里箜篌伎[11],等取将军油壁车[12]。家本姑苏浣花里[13],圆圆小字娇罗绮[14]。梦向夫差苑里游[15],宫娥拥入君王起[16]。前身合是采莲人[17],门前一片横塘水[18]。横塘双桨去如飞,何处豪家强载归[19]?此际岂知非薄命[20],此时只有泪沾衣。熏天意气连宫掖[21],明眸皓齿无人惜。夺归永巷闭良家[22],教就新声倾座客。座客飞觞红日暮,一曲哀弦向谁诉?白皙通侯最少年[23],拣取花枝屡回顾。早携娇鸟出樊笼,待得银河几时渡[24]恨杀军书抵死催,苦留后约将人误。相约思深相见难,一朝蚁贼满长安[25]。可怜思妇楼头柳[26],认作天边粉絮看[27]。遍索绿珠围内第[28],强呼绛树出雕栏[29]。若非将士全师胜,争得蛾眉匹马还[30]?蛾眉马上传呼进[31],云鬟不整惊魂定。蜡炬迎来在战场,啼汝满面残红印。专征箫鼓向秦川[32],金牛道上车千乘[33]。斜谷云深起画楼[34],散关月落开妆镜[35]。
传来消息满江乡,乌桕红经十度霜[36]。教曲妓师怜尚在,浣纱女伴忆同行。旧巢共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长向尊前悲老大[37],有人夫婿擅侯王[38]。当时只受声名累,贵戚名豪尽延致[39]。一斛珠连万斛愁[40],关山漂泊腰支细。错怨狂风扬落花,无边春色来天地。
尝闻倾国与倾城[41],翻使周郎受重名[42]。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43],一代红妆照汗青[44]。君不见馆娃初起鸳鸯宿[45],越女如花看不足[46]。香径尘生鸟自啼[47],?廊人去苔空绿[48]。换羽移宫万里愁[49],珠歌翠舞古梁州[50]。为君别唱吴宫曲[51],汉水东南日夜流[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