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银行家穆军对此有过分析:社会企业家所创造的价值,来自救命钱、创业钱与闲钱的差值。钱还是那笔钱,但以人命或人生为本位计算,却可以形成巨大的差值。社会企业家把富人手中的1万元闲钱,转化为穷人的救命钱、学费或创业钱。既然1万元救命钱或创业钱大于1万元闲钱,那么,那1万元闲钱就可能发挥10万元甚至100万元的作用。价值就这样被他们创造了出来。金钱的边际效用不同,正是福利经济学的核心观点。
比起缺乏商业技能的大众来说,富豪们更加明白,善款能够持续经营,并产生最大的效能。然而,可持续的慈善公益事业需要专业技能支持。不管是组织哪一种公益型基金会,一定要引入非常精明能干的企业家,现代公益事业事实上已经融合了企业家的技能,以前传统的慈善型基金,因为没有注入企业家的特殊技能,每每捉襟见肘,效能低下。
倘若社会企业家身手不凡,在公益领域表现出极高的效率,他们甚至可能在公共事务领域大显身手,提高公共税收的使用效率。这种前景,真能把“以人为本”的理想体现为一套机制、一套评估体系、一串可以计算和比较的数据。
行动指南
一个有追求的企业家,不会满足于仅仅是一个商业企业家。在条件成熟的时候,企业家都应该尝试介入公益事业,利用自己的商业技能,为更多的人群服务。
12月20日
欣赏“80后”创业者
和任何一个代沟两边的情形一样,“80前”对“80后”有不少指责,就好像美国的“X一代”曾经被他们的父兄辈定义为:浅薄、易变、懒散、不忠诚、没有理想,但今天,“X一代”的盖茨和戴尔已经是美国的商业领袖,对世界经济和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无论在传统经济还是互联网经济中,大多数创业者素质是共同的:独立思考,野心,想像力,勤奋,甘于吃苦,好学……如果说有什么明显不同,那就是:这些“80后”的年轻创业者,他们比传统创业者更加全面,也更加有主动完善自我的意识。
虽然这一批“80后”创业者不乏退学者,但他们都表现出远胜于大多数完成学业者的求知欲。在万科创业初期,老王一人身兼多职:组长、推销员、货场搬运、鸡饲料推销、司机……紧张的工作生活无法压抑求知欲的爆发,晚上回家,忙着学习财务知识,读经济学、社会学。今天,“80后”的创业者可以接触到丰富的、最新的、可自由流动的知识和资讯,这将让他们的企业受益。
——2006年3月,王石在其博客文章《80后他们是超级男生》中如是说
背景分析
2004年2月号的《时代》杂志,一位酷酷的中国少女作家春树登上封面,被作为中国“80后”的代表,来与美国著名的“垮掉的一代”及嬉皮文化相提并论。2007年7月8日《泰晤士报》以“被圈养的一代”(1977~1999年出生)这个词语,来形容太过依赖、缺乏独立的“80后”一代。也有人以此来言状当今的中国少年。
然而,在被互联网夷平了的新大陆上,“80后”的一代,借着广泛的接触和庞大信息量的处理,早早进入了独立判断的状态,势头甚至盖过了“70后”、“60后”、“50后”,其中还有一些成了创业成就斐然的企业家。
在《中国企业家》采访的10来位“80后”创业者当中,许多人都从未在传统教育体制内获得肯定。这与上一代互联网创业者大多身为“海归”、或者在大学成绩优异有着强烈的反差。
美国有本畅销书《极客与怪杰》(Geeks&Geezers),里面的极客Geek指的就是这一群人:年龄在21~34岁之间,从有记忆开始就与数字技术打交道,在30岁时的理想就是要改变世界,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谁是这帮家伙的代表?比尔·盖茨、乔布斯、迈克·戴尔、拉里·埃利森、杨致远,还有Google的双星佩奇和布林。极客代表了一种蔑视常规的商业力量,甚至是全新的商业手法和视野。目前在互联网业崛起的这群“80后”年轻人,也许就是严格意义上中国的第一批“极客”。
王石,正是欣赏这一代“80后”创业者身上的桀骜不驯和打破常规。或许,无拘无束地做自己喜欢做的生意,也是一个率领500亿元销售额、1万多人团队的大公司的掌门人内心潜藏的理想。
行动指南
创业无边界,创业无约束。互联网时代,“80后”一族中的创业力量不可小觑。
12月21日
科西嘉岛与自学往事
2005年5月,借法国尼斯公务的机会,顺便飞了趟拿破仑出生地——科西嘉岛。但吸引我的不是波拿巴,而是中学生时代阅读的梅里美的小说《高龙巴》。高龙巴是位乡野村姑,为被暗害的父亲复仇,由此引发了一场家族之间的仇杀。不仅为情节所打动,也对海岛上留存的古朴、野蛮民风所吸引,强烈地向往着。因读了梅里美的一部中篇,飞到了科西嘉岛,丰富了书本知识,也丰富了人生阅历。古人“行万里路阅万卷书”就是要勤看书、多行走的意思吧。
说到行走,古人能行万里路恐怕要10年8年,现代人,有高速交通工具,行万里路却小菜一碟。记得当兵5年,开了5年汽车,复员时行驶的记录为18万公里。但是拿18万公里的数字和飞机驾驶员相比又是小巫见大巫了。对现代人来说,行路并不难。读书呢?
——2006年9月,王石在其博客文章《读书是一种生活状态》中如是说
背景分析
王石喜欢读书,在企业家里面是比较突出的。
王石在服兵役期间,正是求知欲望强烈的年龄,让大姐寄来高中课本,白天颠簸路途,晚上被窝里就手电筒亮光自学高中数理化,虽说枯燥,却也一页一页硬翻了下去。复员时,数学、物理自觉过得了关,化学却是一头雾水。那时部队读物很有限,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几乎翻烂了,偶尔获得司汤达《红与黑》、普希金《上尉的女儿》,爱不释手。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创业的企业家相比,平均年龄的差距并不明显,明显的是在知识结构上,后者的学历远高于前者,而且还有一定比例的“海归”。做为万科的创始人,之所以没有被急剧变化的市场所抛弃,不是因为年轻,而是他能不断读书、学习,适应市场大潮变化的结果。
现在的王石,想要找阅读材料当然很容易很方便。他长期在博客之中与公众分享他的阅读心得,也是企业家之中甚为少见的。
行动指南
现代的企业家,面对的环境越来越复杂,要处理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再聪明的人,也常有“书到用时方恨少”之感。所以及时充电,多读书,是对自己未来最有用的一笔投资。
12月22日
当年那些书
大学三年期间,对专业不感兴趣,时间用在自学英语和政治经济学上。毕业后从事铁道工程,政治经济学和英语都派不上用场。三年后,却因英语的基础转行到了外贸部门。
1983年到深圳经济特区。没过多久就发现自己同别人思维方式不一样,总能在信息把握、市场判断上快半拍。什么原因呢?因为有阅读英文能力,信息的收集上处于优势,再者大学期间自学政治经济学的训练,使自己对商品经济规律有了方法论上的掌握。自知做企业还需补很多书本知识,就利用到香港办公的机会购买财会、企管书籍。头两年,白天辛苦一天,回到住处无论多晚也要自学两个小时的课程。
到了80年代中期,惊喜地发现国内出版界开始大量出版过去被视为禁书的种类,令我开心智的是一套“走向未来丛书”,尤张五常先生《卖橘者言》、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增长的极限》、科尔内《增长、短缺与效率》……犹如紧闭的屋子,窗户洞开,一股清新空气扑面而来。阅读次数最多、爱不释手,又无法连续阅读的是英国史学家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上、中、下三册,用了两年的时间才通读了一遍,汤因比对人类文明都要“经历萌芽、兴旺到衰亡”过程的观点却改变了我传统认知的世界观。朋友推荐的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亦让我找到审视中国历史的新视角。
——2006年9月,王石在其博客文章《读书是一种生活状态》中如是说
背景分析
虽然伟大的企业家没有一个是读书读出来的,却并不意味着企业家可以不读书。
企业家和一般人不同。他们是一群主体意识极强的人,很少迷失自我。他们能轻松判断出什么是对自己最重要的,并善于以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实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