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老年心理健康枕边书
8617200000008

第8章 为自己的心理把脉——给自己的心理开个良方(3)

阶段二:路转溪头忽现。愉悦阶段一过,老年人会很快发现,退休生活并不是想象的那么悠然闲自得,访友、探亲、旅游仅仅是退休后生活的一小部分,每天起床、吃饭、睡觉,平淡得不能再平淡的生活让老年人的生活在短暂的热情之后,很快陷入“巢穴”,不得不面对生活的现实。心理学上把这个阶段叫做“清醒阶段”。

阶段三:争渡藕花深处。退休者出现情绪上的波动,感到空虚无聊、无所事事、度日如年、孤独无助、无人理解、无人同情,生活一片灰暗,毫无意义和希望可言,颇觉晚景凄凉。这是大多数老年人在看清了退休生活的真相后的同感。心理学把这个阶段叫做“波动阶段”。

阶段四:阳光总在风雨后。就像花开就必然有凋谢一样,退休也是人生的必然,因为世界上是不存在永动机的,自己这台机子也该好好地保养保养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家人的安慰以及与老友们的交流和自己的调整,退休者逐渐习惯了退休生活,找到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波动的情绪也在慢慢地恢复平静。心理学把这个阶段叫做“平稳阶段”。

由于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这四个阶段也会出现不同的情况和不同的经历。一般的退休者都会循序渐进地经历这四个阶段。有的人退休前没有作好心理准备,很容易直接进入第三个阶段,退休前后的心理状况出现很大的反差。当然,也有很多人在退休前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为自己的退休生活做了很好的计划和安排,因此,他们退休后,就可以顺利越过前三个阶段,直接进入第四个阶段,能很顺利地进入退休后的角色。其实,出现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个体对社会适应能力的不同。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退休者难以跨越第三个阶段,有的甚至长期陷入其中不能自拔,长此以往,就很有可能发展成为“退休综合征”,引发老年人的抑郁心理,甚至导致抑郁症。例如上述案例中的李大叔。

笑看庭前花开花落

春节前两个月,六十岁的马叔叔高高兴兴地从税务局局长的位子上退了下来,想着应该好好享受一下清闲的晚年生活。正好春节要到了,在外地的儿子、孙子也要回家过年了,赶紧帮着老伴准备年货,幸福之情溢于言表。可是没几天,马叔叔就变得郁郁寡欢了。并不时地哀叹“真是世态炎凉啊!”

原来,马叔叔的邻居老刘是一家大公司的老总,门前天天都是车水马龙,小轿车来了一辆又一辆,而自己家门前却冷冷清清,与往年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这就使马叔叔的内心很受刺激,更让他不能接受的是,他原来最信任的部下小张也没有来看过他,而且连一个电话也没有。他感觉自己好像已经被世界遗弃,心里怎么也想不通,越是想不通,越是觉得郁闷和压抑。更觉得面子上过不去!渐渐地原来不吸烟的马叔叔开始吸烟了,本来不喝酒的他也开始嗜酒了,有时还喝得酩酊大醉,醉后还胡言乱语,说什么世态炎凉、人间再无真情可言、没有人可以信赖、人都长了势利眼等等。

上下级关系是正常的职务关系,没有任何特殊意义。上下级关系在你的职务结束的那一刻也就自然结束。“人走茶凉”是规律,“门庭冷落”是必然。对此,老年人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万万不可自寻烦恼。有些老年人总是不能从过去的风光中走出来,对以前的职务总是津津乐道,留恋以前的地位、权利和威望,内心依然希望老部下能够像以前一样尊重他,唯他马首是瞻,过年过节还能来看望他。一旦不能如愿,就感觉很不是滋味、看什么都不顺眼,并且觉得自己已经毫无用处了,甚至骂老部下不讲情义、势利眼。

退休老年人的这种异常行为,在心理学上叫做“心态失衡”。出现这种状况,不用紧张,更不要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什么病。其实作为老年人,应该以愉快的心情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观天外云卷云舒、健康享受着生命的每一天,淡泊名利,把地位、权利、面子都看得淡一些,就像一位哲人所说:“面子是一种无形的枷锁,太在意面子,快乐也就没有了,幸福生活也就无从谈起”,老年人应该从名利中走出来,怀着希望、带着憧憬去重新寻找属于自己的东西,找回属于自己的第二个春天,那么快乐也就会不期而至。

让生命在快乐中流动

在社区组织的小晚会上,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正在台上动情地朗诵诗歌,引来台下阵阵掌声和喝彩。他就是被街坊邻居亲切称为“平民艺术家”的吴恒通老人。

这个经常活跃在小区中的72岁“老顽童”,平日里为人亲切豪爽,总是神采奕奕的,不是哼段小曲、逗个乐子,就是拉几个“资深”老人钻研象棋、太极拳;讲起哪个电视节目,就更来了精神,还能即兴来段“模仿秀”。逢年过节每次社区活动,总能看见吴老带领邻居们编小品、排话剧、串节目,为丰富小区文化生活忙前跑后。大家都说:“从没见过一个七旬老人能像他似的,成天乐呵呵的;也没见过一个一会儿工夫就能编出个小品的‘名导儿’,并且学啥像啥。吴老可是我们这儿的‘艺术家’!”吴老的家,随处可见已泛黄却被精心保管的文学名着、语录、选集、文革时期的手抄本、厚厚的手写剧本和黑白剧照……虽说好汉不提当年勇,可是只要有客人来,他就张罗着把宝贝拿出来“炫耀”一番。原来,吴老不但是位热爱书籍、关心国家大事的知识分子,更是位拥有三十多年艺龄的“平民艺术家”。

1950年,17岁的吴恒通就早早担起了生活的重担,考入一家修车厂当了学徒工,两年后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与党的文艺宣传工作结了缘。从基层文艺宣传到全厂、全区的文艺活动,从认真学习、摸索表演艺术到亲自改编、创作和导演,吴恒通以他的聪颖、乐观的个性和精湛的舞台表演,深深感染着每一个认识他的人。他曾塑造过高大成、郑敬之、李忠民等众多个性鲜明的形象,丰富的舞台经验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使他不断向专业演员的水平靠近。当他被推选开始参加在全市进行的文艺活动时,他的内心充满了自豪:“同台表演的其他演员都是专业演员,只有我是业余演员!”

吴恒通将36年的青春献给了工厂,献给了文艺宣传工作,更献给了艺术。尽管他经历过动荡的岁月,却仍保持乐观、年轻的心态,为别人带来欢乐。这份对艺术和生活的执着也深深影响着他的女儿——省歌舞团青年歌手吴枚。而今吴老虽早已告别了华丽耀眼的舞台,却仍继续活跃在人生的舞台上,只要哪个小区有文艺活动,他都跑去“客串”、乐此不疲。喜欢看书读报、关心国家大事的他还放不下“笔杆子”,《哈尔滨日报》和《新晚报》都曾刊登过他的很多文章。最近,吴老正琢磨着在社区搞个老年艺术团,让更多老年人参与到表演艺术中来,丰富他们的晚年文化生活。

吴恒通老人的故事使我们很受感动,生命中不是缺少快乐,只是缺少寻找快乐的行动,老年人退休后,离开了自己的工作岗位,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心里难免会因不适而产生孤独寂寞之感,但是要想让自己的退休生活不再孤独和寂寞,只有自己学会寻找快乐。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并不是每个人退休后都会得退休综合征,这不是一种必然现象。“退休综合征”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只要你能够坦然面对退休这一客观现实,积极地去安排和计划自己退休后的生活。

人到老年,许多的生理机能开始衰退,体力和脑力都明显不如以前,许多老年疾病也正在或是开始产生,退休制的建立也正是国家和社会对老年人的一种关心和爱护。当然,退休并不意味着无事可做。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和精力状况,给自己退休后的生活制订一个合理计划,确定一个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去迎接新的生活的挑战,以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给自己的人生画上圆满的句号。

正如英国的音乐家巴特勒所说:“老的提琴也能奏出好的乐曲。”

心理专家给您出招:退休综合征的防治

退休是老年期开始的标志,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退休障碍是一种心理方面的适应障碍,它表现为老年人对退休后生活习惯的不适应、人际关系的不适应、认知和情感的不适应等等,这些适应障碍究其实质,就在于离退休导致了老年人社会角色的转变,他们从职业角色过渡为家庭角色,从主角退化为配角,从交往范围广、活动频率高的动态型角色转变为交往圈子狭窄、活动趋于减少的相对静态型角色,对于部分曾是领导干部的老年人来说,还从权威型的社会角色变成了“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如果老年人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些角色的转变,也就是说新旧角色间出现了矛盾和冲突,那么,老年人的离退休综合征就会由此产生。

因此,要预防和治疗离退休综合征,老年人就应该努力适应离退休所带来的各种变化,即实现离退休社会角色的成功转换。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1.调整心态,顺应规律

衰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退休也是人生必然经历的过程。这既是老年人应有的权利、是国家赋予老年人安度晚年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同时也是老年人应尽的义务、是促进职工队伍新陈代谢的必要手段,老年人必须在心理上认识和接受这个事实。而且,离退休后,要消除“树老根枯”“人老珠黄”的悲观思想和消极情绪,坚定美好的信念,将退休生活视为另一种绚丽人生的开始,重新安排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2.发挥余热,奉献社会

退休老人如果身体健康、精力旺盛又有一技之长,就可以积极寻找机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一方面使自己精神上有所寄托、使生活充实起来并增进身体健康。当然,工作必须量力而为,不可勉强,要讲求实效,不图虚名,不慕名利。另一方面发挥余热,为社会继续作贡献,实现自我价值,完善并提升自己的人生。

66岁的赵老退休前是搞平面设计的,退休后又被单位返聘为技术顾问。面对熟悉的工作,他收放自如,再加上每天和年轻人在一起,赵老觉得自己也年轻了许多,每天说说笑笑、心情十分愉悦,看上去像50多岁,根本不像快70岁的人。而与赵老同时退休的余老则是另一番情景,当时单位也要返聘他,但他觉得自己辛苦了一辈子,老了、退休了何必还要再辛苦呢?于是他把自己封闭在家里,开始了自己“安逸”的退休生活,每天早起,吃饭,看电视,午饭,午休,看电视,晚饭,睡觉,这种模式化的生活,使得余老的话越来越少,行动越来越缓慢,脸上也没有了往日的光彩,人一下子衰老了许多。

3.善于学习,渴求新知

“活到老,学到老”,正如西汉经学家刘向所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出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一方面,学习能促进大脑的使用,使大脑越用越灵活、延缓智力的衰退;另一方面,老年人要通过学习来更新知识。社会变迁风起云涌,老年人要想避免变成孤家寡人,就要加强学习,树立新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

4.培养爱好,寄托精神

许多老年人在退休前就有业余爱好,只是工作繁忙、无暇顾及,退休后正好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充分享受这一乐趣。即便先前没有特殊爱好,退休后也应该有意识地培养一些,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生活。写字、作画,既陶冶情操,也可锻炼身体;种花、养鸟也是一种有益活动,鸟语花香别有一番情趣。另外,跳舞、打球、下棋、垂钓等活动都能使人益智怡情,增进身心健康。

老蔡今年69岁,退休后和老伴一起上了老年大学。他学国画,老伴学古筝,不但愉悦了心情,还锻炼了身体,每天过得有滋有味。

5.扩大社交,排解孤独

退休后,老年人的生活圈子缩小了,但老年人不应自我封闭,不仅应该努力保持与旧友的联系,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去结交新朋友、建立新的人际网络。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开拓生活领域,排解孤独寂寞,增添生活情趣。在家庭中,与家庭成员也要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努力营造和睦的家庭气氛。

81岁的杨爷爷,身体特别硬朗,精神也很好,他健康的经验就是广交朋友、积极交流。他每天都到附近的花园找人聊天,在与人交谈中敞开心扉,笑谈古今,小到煤气、水、蔬菜、水果价格,大到股票,期货、国际战争,笑声不断、其乐融融。健康被他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地“交”了出来。

6.生活自律,保健身体

老年人的生活起居要有规律,离退休后也可以给自己制订切实可行的作息时间表,早睡早起、按时休息、适时活动,建立、适应一种新的生活节奏。同时要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戒除有害于健康的不良嗜好,采取适合自己的休息、运动和娱乐的形式,建立起以保健为目的的生活方式。

张大爷今年60岁,早就盼着退休了,所以从退休的第一天,他就开始放纵自己,因为他觉得退休就是解放,退休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他每天最喜欢的事就是打麻将,白天在外边一打就是一天,有时候觉得白天玩得不尽兴,就把牌友请到家里来,晚上继续打。他的老伴去世多年,孩子们都已经有了自己的家,没有人管的张大爷困了就抽口烟,饿了就随便吃一口,生活根本没有规律,日子一久他就受不了了,身体十分虚弱。一天,他在外边打牌到12点多,上楼的时候,眼一黑、腿一软,就摔倒了,直到第二天被邻居发现,才送到了医院,由于抢救不及时,张大爷成了植物人。老年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和规律,已经有了适合自己的生物钟了,吃饭、睡觉等都有规律。如果强行违背自己的生活规律,必然会扰乱自己正常的代谢规律,从而影响情绪、危害身心健康。

7.必要的药物和心理治疗

老年人出现身体不适、心情不佳、情绪低落时,应该主动寻求帮助,切勿讳疾忌医。对于患有严重的焦躁不安和失眠症的离退休老人,必要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服用药物,以及接受心理治疗。

人总是要老的,不要虚度岁月,要让恩爱使我们的生活闪闪发光。

——法·雨果

(第一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姑妈比姑父早退休两年,提前适应了闲居的日子,所以姑父退下来时,姑妈就成了他退休适应期的导师。我是从他们的作息规律看出这一点的。几年前姑父在职时,对家里的柴米油盐从不过问,每天早上要姑妈帮他挤好牙膏、打好洗脸水、做好饭,他才起床。中午和晚上也是姑父读报、看电视,姑妈忙前忙后。自从姑父退休后,这种情况有所改变,俩人每天早早起床外出晨练,我和妻子,儿子起床时,两位老人已经做好了饭。姑妈给姑父买了十几盆花又买了几只鸟。姑父对着鸟儿发了几天呆,什么也没说就拿去送人了。姑父不养鸟,却对养花表现出极大兴趣,自己还出去买了几本关于养花的书回来,一本正经端坐案前,戴上老花镜,仔细阅读起来。但姑父养花的水平委实不高,一个月后,花儿由生机勃勃变得无精打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