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老年心理健康枕边书
8617200000012

第12章 为自己的心理把脉——给自己的心理开个良方(7)

传统观念认为,老年人再婚不同于青年人择偶,不需要考虑对方的容貌也不需要考虑是否与对方意投情合,老年人寻找伴侣只要能够相依相扶、共度晚年就可以了。大量的生活事实证明,老年人再婚依旧要有爱情作为牢靠的基础,老年人再婚同样需要正确的婚恋观。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老年人再婚后,由于缺乏爱情基础而导致离异,给再婚双方造成的伤害和痛苦,远远严重于年轻人的离异。这与老年人的心理状态、性格和生活习惯有关,老年再婚夫妇一旦发生争执,就很难再和解。因此老年人再婚,虽然不需要像年轻人那样情意缠绵,但必须要有爱情这一基础。

要了解对方的生活习惯。多年来,老年人都有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固定的生活模式,再婚后如果双方在这方面不能协调的话就会影响到二人婚后的生活,特别是老年人一般都比较固执,不能接受对方,不愿意改变自己,不愿意做出让步,有时婚姻很可能因为生活中的小事而再次走向决裂。

还要了解对方的人生经历。老年人的经历一般都比较复杂,有很多老人在以前的生活中,心灵受到过伤害,因此,了解对方的经历就可以避免因使对方再次受伤而致使婚姻破裂的结局。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对方的感情,老年人的感情一般比较复杂、含蓄,有时还很脆弱,对对方要做到爱屋及乌,即使是不能做到也要尊重对方的感情,从而增进彼此的感情。

俗话说得好“夫妻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初恋情最真,暮恋意更浓”。希望老年朋友在再婚的时候能够像案例二中的老于和他老伴一样,而不要像案例一中的七旬老太和老头一样。老年人再婚一定不能忽视了爱情这一基础。因为只有爱情才可以把两颗虽老但依旧跳动的心绑在一起、携手夕阳。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不能忘记你

刘老师今年56岁,三年前老伴突发心脏病离她而去。刘老师与老伴从小一块长大,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从上小学一直到上大学,两个人从没分开过,感情特别好,刘老师上学时不但成绩优异而且品貌出众,老伴虽然成绩没有刘老师优秀,但也是一表人才、品行正派,二人相恋多年,大学毕业后,刘老师在本市一所大学任教,老伴在市交通局工作,经双方家人同意,二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开始了平淡却幸福美满的生活,他们生有一儿一女。老伴去世时,儿子在国外留学,女儿在外地上大学。平时老两口在家,由于两个孩子都在读书,负担有点重,但老两口依然过得很快乐。

老伴的突然离世,对刘老师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不知道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当时都起了与老伴同去的念头。但想到还在上学的儿女不能没有她时,她坚强地从悲痛中走了出来,开始了一个人的生活。女儿大学毕业后,在南京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儿子也在国外成家。刘老师也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一个月还有2000多块钱的退休金。儿子和女儿都主动劝刘老师再找个老伴,可刘老师坚决不同意。

孩子们知道她不能忘记他们的父亲。其实除了不能忘记他们的父亲外,她还不放心她的儿女。

老年丧偶以女性为多,但由于女性天生依赖性比较强,而且比男性要重感情,所以在自己的配偶突然离开自己之后往往心里难以承受,有的甚至会有自杀的念头和行为。那么老年丧偶的女性朋友有哪些心理特征,在再婚问题上存在哪些心理障碍以及如何调适自己的心理呢?心理专家在这一方面也作了研究调查。

寡居老年妇女的社会家庭生活环境各不相同。有的性格外向,尽力使自己的再婚需要与社会舆论一致;有的性格内向,压抑和掩饰自己的再婚心理。再婚心理障碍大体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大多数离婚或丧偶的老年妇女,有再婚愿望而缺乏再婚信心。她们认为再婚是“迁就婚姻”“半路夫妻”,很难产生爱情。

第二类,老年妇女再婚者目的各不相同。有的想找伴,互相依靠,解除寂寞;有的想远离子女,另立门户。择偶标准很难确定,加之恋爱时间不长,了解不够,往往担心虽在形式上结合,在思想上却不尽一致,感情上也不够融洽。

第三类,再婚意味着与一个新的对象共同生活,是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痛苦,无法预测。因此寡居老妇们认为,没有必要去作人生尽头的最后一次感情“冒险”。

第四类,是老年妇女再婚最大的心理障碍,要考虑能否得到社会舆论的支持,特别是能否得到子女的同情、支持和谅解。她们担心婚后若有矛盾争执,难以处理好与双方子女的关系。

正因为有如此多的心理障碍存在,寡居老年妇女在再婚问题上瞻前顾后,举棋不定,让她们跨出这一步是非常困难的。

1.受道德规范的制约

封建思想是老年妇女再婚心理障碍形成的重要原因,社会舆论又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受社会环境的制约

老年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住房条件、家庭间的人际关系等社会环境因素,对再婚能否成功有极大的制约。如有再婚需求的妇女会考虑:现有的经济收入和子女的补给能否维持再婚后的生活,婚后住房如何解决等等。

3.受生理条件的制约

老年妇女处于生理衰退期,精神上的孤独和寂寞感使其希望有个“伴”。但一些老年妇女自身健康状况不佳,为了不连累他人,防止被嫌弃或晚年吃苦,她们往往不再有再婚的奢望。

4.受子女态度的制约

老年妇女再婚,很多子女认为是对亡父的“不忠”,在感情上接受不了,同时还担心自己失去经济或生活上的资助、感情上的关爱,在名誉上受到损失。老年妇女也担心子女对自己的态度和感情变得冷淡。因此,子女的支持或反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老年妇女能否再婚。

心理专家指出,丧偶女性可从下列几方面实现其心理适应:

1.培养自慰心理

失去几十年朝夕相处的老伴是令人心碎的悲伤事件,但又无可挽回,因此,不妨这样理智地提醒自己: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接近死亡,这个自然法则谁也逃脱不了。

2.避免自责心理

老年妇女常有对不起已故老伴的自责心理,应用一些积极、愉快的活动来消解这种心理。

3.转移注意的重点

为了减少悲伤,不妨把老伴遗物收藏起来,把注意的重点转到现在和未来的生活上,不要老是回忆往事。

4.追求积极的生活方式

老伴过世后,丧偶妇女难免有孤独凄凉的感觉,积极的生活方式可减轻这种孤独感。

5.建立新的依恋关系。应与子女和朋友建立新的依恋关系,以减轻悲痛情绪。

在适当情况下,可寻找一个再婚伴侣。

无配偶妇女的心理活动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因此,子女应理解丧偶老年人的心理变化,主动关心她们的生活,不要干涉她们的婚姻自由,使老年人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只要丧偶老年妇女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再加上子女及亲朋的配合,她们的心理适应不会十分困难,剧烈的生活变化也不至于给健康长寿带来太大影响。

谨慎理得家事清,人生哪有几多愁

丧偶之后的章大爷本想再找个老伴儿安度晚年,但他和新老伴儿生活了半年后,却遭遇了人财两空的烦心事。

原来60多岁的章大爷丧偶之后,再找个老伴儿的想法遭到儿女们的坚决反对。

寂寞的章大爷在一次晨练中遇到了比自己小10岁的李女士,两人谈得非常投机。通过一段时间的交往,章大爷觉得李女士性格开朗、勤快,便不顾儿女的反对,让李女士搬来与自己同住并办理了结婚证。刚开始,两人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生活。但是在两个月之后,李女士开始以各种借口向章大爷借钱,并且不如以前那样体贴了。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李女士从章大爷那里共借走1万多元钱。一天,李女士找了个借口和章大爷吵了一架,然后就拿着自己的东西离开了章家。章大爷虽多次找到李女士,让其搬来与自己同住,但李女士一直不肯答应。对这段“黄昏恋”不再抱有希望的章大爷开始向李女士索要借款,但遭到了拒绝。最让章大爷感到无奈的是,当时借钱给李女士时没有向其索要借条,因此,在索要借款时没有依据。

像章大爷这样的情况,我们是常有耳闻,这主要涉及再婚后的经济问题,也是老年人再婚又离婚的主要原因所在。

爱情是不能以金钱作为基础的,但是家庭生活又离不开金钱,金钱成为诸多家庭矛盾产生的原因。老年人再婚后,能否使自己重组的家庭巩固和发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否处理好钱的问题。如果老年人再婚后在经济问题上有若明若暗的心理,觉得反正已经生活在一起了,彼此之间也就不用算得太清楚了,那么这种不正确的心理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不良后果。所以,再婚老人在经济问题上一定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妥善的处理方法。

1.家庭财务要公开

一般来说,再婚老人双方都有经济收入,如果双方能做到不分家,不设自己的“小金库”,那么问题也就不大;如果一方瞒着自己的老伴把钱补贴给自己的子女,或是自己设个“小金库”的话,问题和矛盾也就会出现了。对于再婚老年人来说,要想避免因经济问题产生的纠纷,就要做到财务公开,即使是涉及双方子女的也是一样。

2.家庭经济要民主

这就涉及子女的赡养费问题,如果再婚后与子女一起生活,对于子女是否交生活费要有个明确的态度,要交双方子女都要交,不能厚此薄彼;如果不和子女一起生活,子女交多少赡养费也要明确;如果双方哪个子女需要父母的补贴,可以公开申明,取得双方的一致同意后才可以。所以在经济问题上,再婚夫妇要及时商量,以避免不必要的纠纷,给自己的再婚生活带来不愉快,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

3.要制订合理的家庭经济计划

收入和支出一定要根据家庭的实际经济情况来安排,做到精打细算、量入为出、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用,也使自己的晚年生活不至于一团糟。

4.要灵活掌握家庭的开支

家庭的开支是已经计划好了的,但是生活中难免会有意外的事情发生。夫妻双方都会有自己的生活空间,所以说如果是计划之外的开支,一定要提前说明,商量好了再作决定,否则可能会因此影响了夫妻之间的感情。

5.要合理利用原物品

老年人再婚前都各自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家具物品,再婚后能利用的最好还是要好好利用,这样会节省很多的开支。当然,如果双方的经济收入都不错的话,可以添置自己喜欢的家具,因为毕竟是人生的又一个新的开始。

心理专家温馨提示:再婚老人要善于理家理财再婚老人在处理家务事时一定要民主、一视同仁,以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和问题的产生,给感情和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谨慎理得家务事,人生哪有几多愁。善于理财,善于处理家务事的老人才会有更加幸福的晚年。

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彭玉是我国着名表演艺术家,老伴去世几年后经人介绍,在年近花甲之时认识了着名的脑外科专家陈久荣。幽默开朗的彭玉第一次到陈久荣家时,看到对方160多平方米的住房吓了一跳,诙谐地对陈久荣的儿女们说:“这房子都是你们的,不属于我,我就要你爸爸一个人。”一句话,把她与陈久荣子女们的关系拉近了。

与陈老结婚前,有老姐妹劝彭玉:“你就这么有把握,要不先同居一段时间再说?合不来就撤。”彭玉爽朗一笑:“我相信自己的眼光。”

婚后,彭玉与陈久荣相敬如宾,互相体谅。彭玉知道陈久荣与前妻共同生活了50多年,感情很深,陈久荣怀念前妻,她从不嫉妒,有时甚至提醒陈久荣祭奠对方。

彭玉在外地拍戏,规定陈久荣必须去看她一次。彭玉在拍《老爸老妈兄弟姐妹》时,正逢情人节,陈老送给她99朵火红的玫瑰,引起剧组一大帮年轻人的惊叹和羡慕。在彭玉本命年时,陈老特地买了红袜子、红腰带给老伴儿,希望她平平安安。

平时在家里,有时陈老写作时间长了,彭玉就会拖着他出门散步。花前月下,两个老人手拉着手,走一路,笑声也洒了一路。

彭玉与陈久荣的子女关系很好。陈久荣的孩子们出去玩,她要求孩子们把她也带上。她性格平和,心理年龄只有40岁,她说话风趣幽默,与孩子们能打成一片,很有共同语言。孩子们结婚、生孩子、搬家,她总是忙前忙后地张罗,还正儿八经地送上红包和鲜花。陈久荣的孩子们都很喜欢这个浪漫的后妈,和彭玉之间没有一点儿隔阂和距离。

少一分私心,多一分真诚;尊重对方,爱对方的孩子;宽宏大量,不斤斤计较。这就是彭玉晚年再婚幸福的秘诀。

1993年深秋,在赵丹离世13年之后,黄宗英与散文家冯亦代结婚,冯亦代曾是黄宗英和赵丹的至交。黄宗英在一次聚餐会上偶然遇到了当时夫人已过世许久的冯亦代,“我就给大哥写了一封信,我说我想跟冯亦代结婚,如果你们同意的话,就把这封信转给二哥;如果你们不同意,算我没说。”在小妹再婚的问题上,黄宗英的大哥很赞成。有的朋友虽然不反对黄宗英再婚,但对于她为什么要找一个比自己大一轮的人很不理解。而黄宗英认为:“正是因为他老了,没人照顾,我比他年轻,所以才能照料他。”几十年来,黄宗英是这样想的,也一直是这样做的。两位老人曾沉醉在色彩的光环中,久久地执手相看。冯亦代说:“我还想修改我的遗嘱,加上:我将笑着迎接黑的美。”那时候冯老就对老伴儿说过:“我们的日子不多了,我们要比任何时候过得更甜蜜。让我们生活在快乐的色彩里,但最好是让我先离开你。”黄宗英与冯亦代的这段黄昏恋情,如同年轻人一样曼妙美好。冯亦代给黄宗英写了许多情书,她在闲暇的时候就将它们输入电脑,她说:“我们都是阎王殿里报了名的人,来日无多,唯有用最大的力量来浇灌这朵奇花。”

彭玉和黄宗英晚年再婚的幸福生活肯定会使很多老年人羡慕不已,其实老年人再婚后想要拥有幸福的生活并非难事。那么再婚老人怎样才能做到呢?

1.尊重对方的感情

一般说来,老人再婚前若是因为离婚而造成家庭的破损,那么原来夫妻间的感情已经破裂,也就不存在对先前爱人的思念。但是,再婚前若是因为丧偶而造成家庭的破损,而原来夫妻间的感情又较深厚,那么丧偶后的感情波动就会延续一段时间。这种感情虽然随着家庭的重建能够减弱,但要完全排除,既不现实又不合情理。于是,怎样对待这种感情,是坚决排斥,还是听任流露,抑或是互相体谅与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