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具有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人完全不会内疚,做了坏事心里一点也不感到后悔或痛苦,对亲人和朋友没有责任感和义务感,严重者甚至连羞耻和同情怜悯心也没有。这种人一有欲望就迫不及待要得到满足,不能延迟,也不能耐受挫折。他们不能从失败和惩罚中汲取教训,所以屡教不改。行为往往不顾最起码的社会规范,完全凭个人的好恶行事,富于攻击性和破坏性。尽管智力没有缺陷,似乎什么道理都懂,说起来头头是道,却给人蛮不讲理的印象,因为不管什么事,他总是自我辩护和责怪别人。短时间内可以和别人相处得不错,尤其是没有利害冲突的时候,但一点小事触犯了他便马上翻脸,和任何人也不能保持长期的和谐关系。
5.强迫性人格障碍
具有强迫性人格障碍的人最大的特点是强烈的自制心和自我束缚。这种人干什么事都是安全第一,过于仔细认真,选择时犹豫不决,唯恐疏忽和差错。容易产生处境性和期待性焦虑,遇事就心情紧张,总像面临重大考验似的。守时、拘谨和墨守成规的特点也很突出。这些人总是人为地制订各种清规戒律并迫使自己遵守。他们拘泥于形式、规则和次序,有僵化的特殊生活风格,日常生活程序化。他们不但苛刻地要求自己,并且也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思维习惯做事,从而影响别人的自由。
6.回避性人格障碍
具有回避性人格障碍的人的最大特点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力应付。有回避性人格障碍的人被批评指责后,常常因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而陷于痛苦,并且很难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他们害怕参加社交活动,担心自己的言行不当而被人讥笑讽刺。在处理问题时,他们往往表现得瞻前顾后、左思右想,常常是等到下定决心,却又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时机。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多安分守己,从不做冒险的事情。他们和分裂性人格障碍的人不同,他们并不安于或欣赏自己的孤独,不与人来往并非出于他们的心愿,他们被迫使用很多的防御机制。想与人来往,又怕被拒绝、嫌弃;想得到别人的关心与体贴,又因害羞而不敢接受。
7.边缘性人格障碍
具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的主要特征是反复无常的心境变更和行为的不稳定。
他们经常处于危机状态,情绪容易波动,如突然好辩激动,转眼间又忧郁哭泣,让人难以琢磨。他们对别人既依赖又充满敌意,他们相当依赖周围亲近的人,但当其依赖无法满足时,则表现出强烈的愤怒,因此难以和别人维持长久而亲密的关系。
此外他们缺乏自我认同感,故无法忍受独处的孤寂,有长期的空虚感,为了避免空虚孤寂,他们可能随意与人发生关系,或以自伤等手段来排解内心的空虚无望。他们还容易做出一些冲动性的、使人难以意料的破坏行为,比如赌博、偷窃、施暴、乱花钱等行为。
8.自恋型人格障碍
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的主要特征为自我重视、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情心、对别人的评价过分敏感。他们听到别人的赞美之辞,就沾沾自喜,反之,则会暴跳如雷。他们对别人的才智十分嫉妒。在和别人相处时,很少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的情感和需要。他们常常以极端的眼光看待别人,或把别人说得完美无缺,或把别人说得一无是处。由于缺乏同情心,所以人际关系不好,容易产生孤独抑郁的心情,加之他们有不切实际的高目标,所以做事可能遭受失败。
9.依赖型人格障碍
患有依赖型人格障碍的人的主要特征是极度依赖别人。即使他们有很高的工作能力,他们也对自己缺乏自信,他们总觉得自己难以独立完成工作,需要别人的帮忙和协助。任何事情他们都会犹豫不决,没有自己的判断能力,总指望别人为自己作出决定。他们非常害怕他们所依赖的人会遗忘或抛弃他们,因此总是感到恐惧和担心,他们对自己所依赖的人往往过分地委屈求全,甚至不惜放弃自尊。他们不能忍受孤独,独处会让他们感到非常难受。
10.被动攻击性人格障碍
患有被动攻击性人格障碍的人往往采用被动的方式表达其强烈的攻击倾向。他们表面上看起来老实本分、唯唯诺诺,受到严厉的批评也一声不吭,可是背地里他们却不肯合作,常用实际行动表达他们心中的不满和抗议。比如,上班故意迟到,不认真工作,报复上司对自己的批评。他们执拗顽固,不听指挥,故意拖延时间,暗地里搞破坏。他们有非常强烈的报复心理,但是又不敢当场发作或表现在外面,他们仇视别人,却不敢让别人知道,他们只是用被动的、隐藏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愤怒和仇恨。
人格障碍的催眠剧疗法
“催眠剧疗法”是指在催眠状态下,通过即兴表演心理剧对疾病进行治疗的方法。心理剧疗法是由莫雷诺开创的。莫雷诺曾经试图引导一个妇女进入心理剧,以便消除她每天晚上因梦见恶魔而难以入睡的烦恼,可是失败了。后来他又尝试了患者所选择的自我志向的方法进行,同样也失败了。最后他采用了强烈暗示的方法进行诱导,这次取得了成功,患者马上就进入了催眠状态,他让两位男士做助手,进行心理剧疗法。在心理剧里,患者和恶魔当场对峙,这说明催眠能够对心理剧产生一种促进作用,促使患者尽快进入剧中,融入角色。
“催眠剧疗法”的具体方法,一般是依照清晰状态下所进行的心理剧的原则来进行的。可是因为利用了催眠法,所以能够使患者在催眠暗示下马上进入剧中的角色,而不需要很多的训练和引导。
此外,因为根据心理剧的原则来进行,所以它和一般的催眠治疗又有所不同,特别和一般催眠治疗中的直接暗示法有很大的区别。其中最重要的区别是:催眠剧中催眠师和受术者的相互关系与一般催眠治疗中催眠师和受术者的相互关系有根本的不同。
我们都明白,在一般的催眠治疗中,催眠师具有绝对的权威,受术者犹如被牵动的木偶,会完全按照催眠师的指令行事。可是,在“催眠剧疗法”中,催眠师只是一个被动的角色,他的任务就是暗示受术者进入生活中的某个重要的场景,描述剧中的背景和情节,使受术者积极地去承担某个角色,帮助受术者融入角色,并逐渐被角色所同化。也可以使受术者以某个角色的身份去自由自在地、无所顾忌地宣泄自己的情感,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实施和该角色行为规范相符合的行为,看待自己在意识清醒时所扮演的现实生活中的角色的是非对错。在催眠结束、受术者回到清醒状态之后,催眠师还可以和受术者一起谈论剧中的重要情节,分析其中隐藏的寓意以及它们和现实生活的关系。对那些患有心理疾病的人而言,“催眠剧疗法”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治疗方法。对于某些特别严重的人格障碍,其他心理疗法常常无济于事,而催眠剧疗法则能够在此大显身手,帮助患者解除困扰,使他们恢复健康。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关于使用催眠剧疗法治疗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案例。
从小小武就是一个到处惹是生非的人,给父母和学校带来了很多麻烦。上课时他常常搞恶作剧,让老师无法正常上课,学习成绩总是倒数第一却不感到丝毫惭愧。在家里时,他经常欺负自己的亲妹妹,当他在外面打架吃了亏时,回到家里就对妹妹拳打脚踢,以此发泄自己心中的怨气。最为严重的一次是他用小刀刺伤妹妹的胳膊,使妹妹鲜血淋漓。父母对他怨恨至极,可是却毫无办法,为了保护家庭的名誉,父母花了很多钱把他送进一个以管理严格出名的私立学校,但也没有起任何作用,到了这所学校之后,他经常逃学,到外面干更多、更厉害的坏事。最后,学校让他退学,从此他便离开学校,开始在社会上游荡了。
在社会上,他常常因为打架而被送进少年犯管教所,但出来后非但不改,反而变本加厉。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更是坏事干尽,坑蒙拐骗,甚至抢劫、强奸,简直是无所不为。他喜欢从伤害别人中得到快感,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有时即使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但只要是能对别人和社会造成损害的事,他都会去做。
干了许多坏事的小武自然成了监狱的常客,一个做罪犯感化教育工作的心理专家发现,小武具有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一些明显特征。比如,不管他的行为给别人造成了多大的伤害,他却不承认自己有任何错误。他可以做出很多和道德背离的事情,却不会有任何愧疚感和负罪感,反倒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完全正常的。另外,他也不会听从别人的劝告,对别人的帮助也不会心存感激。这位心理专家认为,小武的犯罪行为不能仅仅从道德方面去找原因,更应该从心理方面去寻找原因,他受到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支配,所以才导致了种种犯罪行为。一味地惩罚,不但不能使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还会强化他身上本来就存在的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所以改变小武的关键问题在于矫正其病态人格。
于是,这位心理专家就使用了催眠剧疗法来治疗小武的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催眠师首先把小武导入了深度催眠状态,由于小武心理上的反抗,所以整个诱导过程非常艰难,但经过多次努力,小武终于进入了深度催眠状态,然后就开始运用催眠剧疗法对其进行治疗。
催眠剧的第一幕:经过催眠师的心理暗示,小武回到了自己的孩提时代,背景是小武的家庭生活场景。进入角色之后,小武的表现让人难以想象,他竟然是一个被动的、受攻击的形象。小武的亲生母亲生下他没有多久,就和别人私奔了。继母对小武态度恶劣,父亲和继母吵架生气之后都把气撒在小武身上。他恨抛弃自己的亲生母亲,也恨虐待他的继母,更恨从来都不关心他的父亲。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常常觉得这个世界人与人之间没有感情,只有仇恨。于是,当他在家受到伤害而无力反抗时,他就去欺负那些比他更弱小的人。在第一幕里,催眠治疗专家找到了引起小武反社会性人格障碍产生的深层原因。
催眠剧的第二幕:这一幕的剧情除了催眠师和小武外,还邀请了一男二女参加,他们分别饰演小武的父亲,亲生母亲和继母。经过催眠师的暗示,小武对自己的父亲、母亲和继母大加谴责,完全释放了压抑在心里的怨恨。
催眠剧的第三幕:使小武饰演某个犯罪事件的受害者,让他真切地体会到受害人的痛苦心情。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帮他找回“超我”,使他拥有健全的心理机制。
催眠剧的第四幕:让小武饰演现实生活中的角色,让他通过想象回忆自己过去的种种恶劣行为,并且让剧中的受害者对他提出严厉的指责和批评,帮他找回内疚感和犯罪感,让他明白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和整个社会是格格不入的。最后,催眠师暗示他的人格发生改变,他的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消失了,他恢复了正常。
通过以上的催眠剧治疗,小武的人格发生了根本转变,虽然他又犯过几次错误,但是都不严重,并且在心理专家的帮助下,他都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感受到内疚和自责,慢慢地他能够遵守人们所认定的行为规范,成为一个正常的人。
人格障碍的系统脱敏疗法
我们这里所说的系统脱敏疗法和传统的系统脱敏疗法有所不同。我们这里所说的系统脱敏疗法是在催眠状态下实施的,而传统的系统脱敏疗法是在清醒状态下实施的。许多事实证明,把催眠法和行为主义疗法结合起来的催眠状态下的系统脱敏疗法对许多心理疾病都有神奇的疗效。
系统脱敏疗法是行为疗法的一种,就是当反应处于抑制状态时,不断地对患者加以逐渐增强的刺激,以便消除其不适反应。在清醒的状态下,这种方法也可以进行,可是在催眠状态下效果会更明显。因为催眠状态下的暗示具有累积的特征,能够巩固系统脱敏疗法的作用。我们知道人格障碍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社交恐惧,下面我们就来谈谈社交恐惧的系统脱敏疗法。
社交恐惧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格中存在的自卑心理。患有社交恐惧人格障碍的人往往很矛盾,他们心里渴望和别人交往,可是表面上却回避社交活动。这些人不喜欢在路上碰到熟人,和别人说话对他们而言是一件很有压力的事情,不得已和别人说话时也总是竭力避开别人的眼睛,在别人面前他们会感到不自在。女性患者常常因为对自己的外貌没有信心而不愿意交友。他们如果听到别人在他们附近轻声细语地说话,就会疑心别人在讲自己的坏话。总之,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有一种自卑情结,这使得他们特别敏感。
社交恐惧的原因还在于个体因缺乏必要的安全感而不能积极地肯定自我。因为患有社交恐惧,因此拒绝和别人交往,拒绝和人交往的行为又进一步加深了社交恐惧,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导致社交恐惧越来越严重。一般来说,患有社交恐惧人格障碍的人在理智上也很想克服社交恐惧,可是这种人格障碍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所以他们很难消除这种人格障碍。如果社交恐惧心理非常严重的话,即使在潜意识完全开放的深度催眠状态中,也难以完全解除患者的心理障碍。催眠状态下的系统脱敏疗法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在把受术者导入催眠状态之前,首先要列出一个关于社交恐惧的表格,列表的顺序按照患者害怕见到的人或害怕遇到的社交场面的严重程度,由重到轻排列。然后,再和患者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以便对患者所害怕见到的人或场面有充分的了解,总之,掌握的材料越多、越真实,治疗就越容易取得成功。
如果受术者的社交恐惧心理比较严重、自卑情结根深蒂固,那么在前几次的催眠治疗中就针对病症进行实质性治疗并不是明智的做法。首先应该让受术者在催眠状态下获得全身心的放松并反复享受放松之后的那种舒服感。这样做的原因是社交恐惧常常和高度的神经紧张联系在一起,如果不让受术者的身心放松,不消除他们的紧张心理,那么他们的社交恐惧心理就很难消除。
在受术者得到全身放松并消除紧张感后,催眠治疗就可以开始下一步的工作:消除社交恐惧的深层心理原因自卑情结。催眠师可以采用直接暗示或后催眠暗示的方法来消除患者的自卑情结,帮助他们恢复自信,改变他们的人格。这一步对整个治疗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治疗的最后一步就是使用催眠状态下的系统脱敏疗法来一个一个消除症状。具体方法是把放松反应和受术者想象中的不同程度的焦虑引发的刺激依次进行匹配。